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二级心理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 成人心理理论领域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受到关注。成人心理理论在发展模式和水平上与儿童存在差异,高级的心理理论任务被广泛使用,但各种研究范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正常成人心理理论能力伴随个体老化而下降的趋势已得到多数研究证实,而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特殊成人的心理理论发展,成人的心理理论亦与执行功能、语言、社会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应注意在提高成人心理理论任务效度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的年龄范围,重视特殊成人心理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干预和治疗角度出发,拓宽研究领域。
  关键词 成人心理理论;心理状态;特殊成人;执行功能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在儿童早期出现并一直持续发展。就狭义的心理理论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知识、需要、意图、愿望、信念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发现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并在1983年将该话题转移到人类。从此发展心理学家们对心理理论开展了大量研究。儿童在4岁左右获得心理理论,但并不意味着4岁以上的正常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都是完整的,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阶段,年幼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都会在推断他人心理方面出错。Happe于1998年开创了对正常成年个体的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在此以前,该领域的研究对象除了学龄前儿童外,对正常成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把握成人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趋势对探索其社会认知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心理理论能力在人际交往、学习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探讨特殊成人的心理理论缺陷机制有助于从心理理论能力训练的角度进行干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些研究者采用与儿童心理理论相同的实验任务考察成人,各种心理理论故事被普遍使用,成人被试需要在阅读完心理理论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推论、解释或归因。这类任务包括欺骗任务(如Jervis&Baker,2004)、信念一愿望理解任务(如Charman,Campbell,&Edwards,1998;German&Hehman,2006)、双重欺骗任务(如Happe,Ellen,&Brownell,1998)、白谎任务(如I-Iappe ct a1,。1998;Maylor,Moulson,Muncer,&丁aylor,2002)、误解任务、托辞任务、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如李孝明,汪凯,王小倩,2008)、失言任务(王异芳,苏彦捷,2005)、隐喻任务(Corcoran,Mercer,&Frith,t995)等,但是心理理论故事任务基于的是虚拟的故事情境,为使实验任务更具生态化,Keysar,Lin和Barr等人(2003)设计了在游戏互动中考察成人错误信念的任务,该任务以被试在游戏中正确执行主试指令的概率和时间考察成人的心理理论,主试指示被试移动某个物体,若被试没有考虑到主试不知道其所持有的信念就会移动错误的物体。对于特殊成年个体,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类似的实验范式,目的是考察其是否存在心理理论的缺陷,但涉及到正常成年个体,许多研究者仍沿用了相同的任务由于被试常会在这些任务中表现出天花板效应,这不仅影响了任务的效度,也无形中模糊了成人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区别与界限。为探索适合成人的心理理论任务,一些心理状态辨别任务应运而生,较好地避免了成人在任务成绩上的天花板效应。Baron-Cohen,Wheelwright和Jolliffe(1997a)最先使用“眼区心理状态阅读”、“嘴部心理状态阅读”和“脸部心理状态阅读”任务,要求被试根据仅呈现眼部、嘴部区域或有整个人脸的照片,判断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此类似的是Kinderman,Dunbar和Bentall(1998)、Stiller和Dunbar(2007)采用的辨别广告中人物心理状态的任务。以上心理状态辨别任务均给予视觉呈现的刺激,但对于研究自闭症患者的心理理论可能是无效的,因为他们通常无法很好注视他人眼睛,在与他人的眼神交流中表现出回避(Baron-Cohen,Baldwin,&Cmwson,1997b)。因此,Sabbagh和Seamans(2008)采用了基于听觉刺激的“声音心理状态辨别任务”,材料为不同语音语调的句子,测试的句子本身是没有情感内容的,要求被试辨别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是平静还是焦虑、悲伤还是厌恶等。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理论的成分是多元的。有研究者(如Sabbagh,2004;Tager-Flusberg&Sullivan,2000)建议把心理理论分为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ual)成分和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ve)成分。如果以被试在单一或少量任务上的表现推广至整体的心理理论能力,是有失偏颇的。另外,一些新近提出并使用的心理理论任务,其有效性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检验。
  
  3 成人心理理论任务的效度
  
  我们知道。6岁的儿童已经拥有一套类似于成人的成熟的心理理论机制,这使得他们能够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来解释他人的行为,也同样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拥有的不同的心理状态,然而研究发现成人在“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信念”和“以此信念来解释他人行为”二者的表现上出现了分离,这意味着成人不一定会使用熟练的心理理论技能来解释他人的行为(Keysar ct a!,,2003)。Wellman和Woolley(1990)指出,与年幼儿童相比,成人除了从信念、愿望来解释行为外,还常常依据人格特质进行解释,这对成人心理理论任务能否真正测得其信念、解释和归因体系提出了挑战,另外,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者通常以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作为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准,这一共识对于成人是否同样奏效?我国学者(李晓东,黄艳秋,刘萍,徐健,2007)用成人版的错误信念任务(意外转移任务)考察成人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发现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并不理想,这与成人具有心理理论的事实相悖,可以认为将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作为衡量心理理论的唯一评定标准是有待商榷的。
  研究者指出限制心理理论考察任务效度的首要因素是心理理论任务的信度不高(jervis ct aL2004)。Charman和Campbell(Ⅱ997)认为增加心理理论测试的任务、心理理论问题和控制问题能提高任务的信度,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某项任务的不通过并不意味着心理理论的完全损害(Saltzman,Strauss,Hunter,&Archibald,2000),而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理论作为一个非连续变量来测试。Charman和Campbell(1997) 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能按全或无的模式来考察,以基于一系列任务表现的一种连续性的量表进行评估将提高有效性。
  
  4 成人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进展
  
  4.1 正常成人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趋势
  关于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对立的观点:随个体老化而提高以及随个体老化而下降。前一种假说得到了Happe等人(1998)的研究的支持,他们在考察了老年人与青年人在心理理论任务及一般认知任务表现上的差异后,发现老年个体理解心理理论故事的能力优于青年人,而在控制故事的理解上无显著差异,由此认为成人的心理理论与一般认知能力可能是分离的。然而更多研究者持不同观点,Maylor等人(2002)对比了平均年龄为21岁的青年人和81岁老年人的心理理论能力,认为心理理论理解能力随个体衰老而降低,类似的结果也得到了Sullivan和Ruffman(2004)研究的证实,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匹配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智商,不能排除是被试的智商影响了实验结果。基于该不足,王异芳和苏彦捷(2005)在匹配了被试的智商和教育水平后,用心理理论故事理解任务和失言理解任务考察平均年龄为22岁的青年人与69岁老年人的心理理论能力,发现青年人对失言任务故事的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老年人,结果依然支持心理理论能力随个体衰老而下降的观点。Charlton,Barrick。Markus和Morris(2009)最近的研究不仅验证了成人心理理论水平和年龄的负相关关系,还提出操作智商是二者的中介变量。为了进一步探索心理理论随年龄变化的原因,Charlton等结合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深入探讨,发现成人的心理理论表现与白质完整性的弥散张量成像有显著相关,但与白质高信号量及整个脑容量无关,由此推测出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个体认知功能的下降,也可能会随白质整体性的改变而受到特殊的影响。综合看来,更多研究支持成人心理理论随个体老化而下降的观点,并且年龄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
  
  4.2 特殊成人的心理理论
  在成人心理理论研究中,涉及面最广的是特殊成人。研究特殊成人的心理理论不仅对探索其社会认知发展、探究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差异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对特殊个体的教育、训练方面也有着较高的实践价值。事实上。对特殊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要早于正常成人。最早的相关文献见于Clark,Schwahenflugel,Everhart和Bartini(Ⅱ996)对聋人心理理论的研究。他们以父母听力正常的43名聋人(平均年龄21,6岁)为研究对象,要求被试按照“这个词语与你进行心理活动时的状态是否类似”,将一些关于认知活动的词语排列为1~7个等级,结果表明成年聋人的心理理论水平与正常成人相当。
  不论是在儿童还是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自闭症都受到普遍关注。一些研究结果支持自闭症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心理理论缺陷的假说,无论是在眼区、脸部还是声音的心理状态辨别任务上,他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如Baron,Cohen ct aL,1997a;Kleinman,Marciano,&Ault,2001),为探究自闭症者注意力和信息统合能力的缺陷是否与心理理论的不足有关,Beaumont等人(2006)在匹配了高功能自闭症成人和正常成人的年龄和智商后,让被试观看广告短片后完成有关记忆、中央统合能力和心理理论的问题,发现自闭症成人仅在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上低于正常成人。由此认为注意缺陷和信息整合能力的缺陷可能不足以解释自闭症者的心理理论缺陷,但不能排除是被试在考察注意力的记忆问题上的天花板效应所致。该研究中7A7叙事任务的结果也表明,两组被试在故事叙述中。在人物心理状态词汇的使用比率上接近,但高功能自闭症成人在叙述故事时更少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一系列研究均表明白闭症成人存在心理理论的缺陷,但该缺陷是领域特殊性的障碍还是在领域一般性的加工上存在障碍,有待探讨。
  智障成人亦存在心理理论的缺陷(Charmanet a1,1998;Ashcrofl,Jervis,&Roberts,1999),但学者们在智障成人和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表现差异上的观点存在分歧。Charman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智障成人的心理理论能力优于智障儿童,而Jervis等(2004)的研究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要好于成人智障者。Charman认为能用智障成人社交经验的增加来解释其心理理论理解能力的提高,Jervis等则指出恰是由于智障者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才限制了其心理理论的发展。帕金森病人的心理理论能力也是不完整的(Monetta,Grindrod,&Pell,2009),并且年长帕金森病人的心理理论能力要好于年轻者(saltzman et a1,,2000)。可以发现,在智障者和帕金森病人的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上。年长特殊成人的心理理论表现优于年轻者是得到部分研究支持的,表明社会能力对心理理论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后研究有待深入拓展,以期为特殊个体心理理论的训练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心理理论的缺陷是否也在脑损伤患者中得以体现?Happe,Brownell和Winner(1999)对大脑右半球损伤(RHD)的成人的心理理论水平进行考察,发现与不涉及心理状态事件的推理能力相比,RHD成人在对涉及他人心理状态进行因果推论的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说明RHD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存在缺陷;但Tompkins,Schar0,Fassbinder,Meigh和Arms~ong(2006)的研究表明RHD病人在心理理论上的表现与正常人相似,脑损伤程度的不同以及心理理论任务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二者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虽然患者脑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心理理论任务的作业水平会有差异,但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腹内侧额叶(包括眶前额叶、内侧额叶)受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尤其是觉察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张兢兢,徐芬,2005),此外有研究者(Adolphs et al,1999)通过对比正常人和杏仁核受损病人的研究发现杏仁核对面部表情特别是负性表情的识别起关键作用,进一步的研究也证实了杏仁核在心理理论加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Pine,Lumsden,&Blai~2001)。
  在精神疾病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方面,Femyhough,Jones,WhiRle,Waterhouse和Bentall(2008)研究了828名非,临床青年人,并没有发现心理理论与精神分裂或被害妄想存在相关关系。有研究者(Dolan&Fullam,2004)对精神病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无精神病的反社会型人格障 碍者与正常人的心理理论能力进行比照,未发现三组被试在整体心理理论成绩上的差异,但在失言任务上,正常人的成绩要好于另两组被试,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虽然能识别和理解失言,但对失言的后果漠不关心。Dolan和Fullam认为,多数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人的心理理论能力是相对完好的,其缺陷并不在于他们不能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由于他们不能顾及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怎样的伤害,由此推测出精神病者在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能力上不如常人,但在社会知觉能力上与正常人相当(Richell ct a1,,2003)。
  除了以上病症,对其他类型特殊个体的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在继续,但迄今为止,国内对特殊成人心理理论的实证性研究还十分匮乏,如何开发新的研究手段,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对特殊个体心理理论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4.3 成人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语言、执行功能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已得到一系列研究的支持,与儿童相比,成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关系更趋于稳定,学者们更关注在个体成熟和衰老过程中,执行功能、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的表现模式。此外,遗传、文化环境、家庭生活、个人经验等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赋予了每个成年个体独特的人格,对外则表现为个体的社会能力和社会功能,它们共同影响着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
  4.3.1 成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证实了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关系,有研究者(Apperly,Samson,&Humphreys,2009)对此提出疑问,认为执行功能对于未成熟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对已成熟的心理理论来说可能不起作用。若研究对象仅限于儿童是无法解决此问题的。而研究成人能为该猜想提供有力证据。一些学者(saltzma ct a1,,2000;Apperly ct a1,,2009)认为执行功能可能影响成人的心理理论能力或心理理论的表达,German和Hehman(2006)的研究更进一步,通过控制心理理论任务中执行功能的需求,以分离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作用,发现随着执行功能需求的增加,青年和老年被试的心理理论成绩均下降,且老年人的成绩下降更明显。另外,McKinnon和Moseovitch(2007)的研究得出正常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一级错误信念任务上成绩相当,而在对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的需求更高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上不如青年人,该结果也间接支持了执行功能在成人心理理论中起作用的观点,但也有研究(王异芳,苏彦捷,2005)表明,在控制了成人被试的年龄和语言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是无关的,执行功能不能充分解释青年和老年人的心理理论,成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无关可能意味着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模式在成人与学前阶段是不同的。
  4.3.2 成人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也可以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表现。虽然已有研究还无法明确心理理论与语言孰因孰果、还是受第三种因素的影响,但多数结果支持儿童心理理论和语言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那么,成人心理理论水平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是否和儿童阶段的表现有着相似性呢?目前鲜有学者对个体己发展成熟的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展开研究。Pyers和Senghas(2009)试图揭开成人心理理论与语言关系的面纱,他们以尼加拉瓜聋人为研究对象,由于尼加拉瓜聋人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使用其自创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尼加拉瓜手语,并且由后人创造出了更复杂的尼加拉瓜手语。由此,研究者可将语言能力从生活经验中区分出来,并以此为契机,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考察了尼加拉瓜的成年聋人(最先创造和使用尼加拉瓜手语)和青少年聋人(创造并使用更复杂的尼加拉瓜手语)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以及用手语复述视频片段时涉及心理状态词汇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儿童阶段就掌握最原始的尼加拉瓜手语的成人很少使用涉及心理状态的手语,且不能很好理解错误信念,但两年之后,在他们掌握了更复杂的尼加拉瓜手语(即语言能力提高)后,错误信念理解的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对成人至少是聋成人而言,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心理理论能力,语言的学习是拥有成熟心理理论的关键。成人心理理论对语言的影响的研究已初露端倪,若针对有心理理论缺陷的特殊成人进行心理理论能力的训练,能否提高其语言能力?这是进一步揭示成人心理理论与语言关系需要探索的问题。
  4.3.3 成人心理理论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持有某种心理理论是具备一定社会功能所不可或缺的,这一似乎无可辩驳的观点,在实际情形中可能表现为心理理论个别差异与社会功能个别差异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邓赐平,2008)。在对特殊个体的研究中,Jervis等人(2004)考察了智障者的社会能力(由监护人或管理者评定)和心理理论的关系,发现智障儿童在一系列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与社会技能有显著相关,但在智障成人身上未发现类似结果。由于智障者几乎终生受他人监督和控制。其单一的社会关系限制了社会技能的发展,诸如此类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理理论能力的逐步降低。那么对正常成人而言,心理理论能力是否会影响其在社会行为操纵上的表现呢?Paal和Bereezkei(2007)认为心理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心理理论在促进入际合作的同时,又是人们操纵他人以达成自己目的的前提。他们以20-25岁的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心理理论任务和自陈量表考察成人的心理理论水平与合作能力、权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智解读(mindreading)能力与其合作倾向存在相关,良好的心智解读能力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信息起协调作用,这对于成功的人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研究并没有发现心理理论与权谋的相关,可能有两点原因:权谋者的情感解读能力欠缺但认知解读能力高于常人;或者其心智解读能力不低于常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这种认识他人信念的愿望和动机。可以发现,这些研究都采用了相关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心理认识与社会技能间的关系,但无法解答心理理论与社会技能孰因孰果的问题,一方面,语言和社会经历都会在心理认识发展中起作用,如果这是对的,则一些社会技能的发展很可能要先于心理认识中一些方面的发展;但一些类型的社会互动显然需要心理认识,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心理认识某些方面的发展应限于某些社会技能的发展。
  4.3.4 成人心理理论与人格的关系
  研究者采用现代特质理论解释影响成人心理理论的人格因素及人格对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总体而言,心理理论能力高者更具有宜人性的人格特质。基于Baron-Cohen和Wheelwright (2004)认为正常成人在心理理论发展上的差异源于“共情商数”(empathy quotient)的差别,Nettle(2007)用自陈量表考察了正常成人的共情商数,发现其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达到了0,7以上的高相关。鉴于自陈量表的主观性太强,Nettle和Liddle(2009)又通过客观的认知任务来考察成人的心理理论,支持了宜人性与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成分的相关,但未见其与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的关系。研究还发现了神经质与,g,NN论社会认知成分的相关,神经质与压抑、消极情绪有很大关联,虽然严重的抑郁会表现出心理理论能力的欠缺,但是轻度抑郁能增强人的社会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
  最近有研究者(sabbagh&Seamans,2008)将视线转向了成人心理理论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纵向研究的结果发现,儿童在3,5岁时的心理理论能力和父母的心理理论能力有显著相关,是遗传还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目前不得而知,但至少该结果从一侧面肯定了成人心理理论的价值。将成人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合考察,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5 小结与展望
  
  近十多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逐渐应用,心理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神经发展的一个热门和多产研究领域,各种认知神经研究新方法的加入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神经生物基础。虽然以成人心理理论为对象的研究数量和涉猎范围迅速扩张,但在一系列研究中也发现一些不太稳定的结果,除了实验任务的效度需要提高外,还有一些不足有望拓展研究深入探讨。
  首先,心理理论是伴随个体一生的连续发展的过程,而现有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和老年人,年龄跨度大,对大学生以后的成年初期(20-45岁)和中年期(45-65岁)个体的研究比较匮乏,今后的研究,需要对比各年龄段成人的表现,拓展纵向研究,以求对成年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提供更丰富的证据。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心理理论这种能力在一生中是以量变形式持续发展,还是有成熟标准的阶段性发展?儿童期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为具有心理理论的标志,假设心理理论在成人阶段有质的发展变化,我们期望有一种实验任务能具备与儿童期类似的判断标准。但就目前成人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来分析,并不能明了其与儿童范式的区别,已经发展较成熟的心理理论任务多数基于儿童个体,直接将考察儿童的任务用于成年人,可能会出现天花板效应。但是,使用与儿童期相同的任务,研究的结果仅在量的水平上对比不同个体心理理论水平的高低,似乎又默认了这样一个假设:在认识和解释心理状态的机制上,成人与儿童相比,仅有量变形式的发展。因此,真正适用于成人的实验任务有待探索,为揭示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轨迹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不同心理理论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个体在不同难度任务上的表现也不同,而通过不同实验任务考察得到的成人心理理论是否具有可比性?Jacksonian原则提出最晚发展的能力由于年老、脑损伤和疾病会最早消失,而最早发展的能力会在有机体死亡时才会受到影响(Gulya eta!,2002),由于在儿童早期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出现的,最先掌握“愿望”理解,信念和白谎、二级错误信念、失言任务依次发展,由此可以认为,随个体衰老,这些在不同年龄段发展出来的心理理论可能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当前更多研究者普遍倾向于将多种任务的得分直接相加作为心理理论的成绩,未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区分,对包含不同成分和层面的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轨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对心理理论随个体老化的发展趋势不能一概而论,未来的研究应当对心理理论包含的不同成分进行细致的区分研究与比照。
  最后,国内对特殊个体心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国外学者已在特殊个体的心理理论缺陷干预领域取得一些理论成果。如Morgan和Kegl(2006)研究了尼加拉瓜青少年和成年聋人,发现在学前期未掌握手语、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聋人,在儿童期还有一个理解错误信念的关键年龄一一10岁左右。对心理理论能力不足者越早进行训练和干预是越有益的。此外,心理理论对特殊个体(如自闭症和智障者)病症的治疗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重点考察的方面。

相关热词搜索:展望 成人 回顾 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 成人依恋量表aas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