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是个什么宝:艰苦奋斗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黄菲   策划人语    《艰苦奋斗是个什么宝》,是我们在2006年推出的第一组策划。此时春节将至,九州大地一片歌舞升平普天同庆的太平盛世景象,而我们却选择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似乎不很时尚的话题,作为2006年《时代邮刊》的开篇之作。
  
  其实,艰苦奋斗是永不过时的传家宝。选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追寻了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它的名字叫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它需要13亿国人同心协力、身体力行。 (执笔/黄菲)
  
  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价值
  黄菲
  
  国人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些经典的历史片断:“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成为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部共产党人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壮丽诗篇。延安时期,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缺吃少穿的生活条件,共产党人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渡过了艰苦的难关。抗日战争中,党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环境下,团结奋斗,消灭敌人。解放战争中,党领导人民靠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坦克大炮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革命战争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西柏坡时期,土坯垒墙的农舍成为大决战的指挥所,军委作战室只有三张简陋的办公桌,就连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在一个大伙房召开的。在生活上,领袖们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已掌握了大半个中国的党的领袖,毛泽东带头实行“每日节省一把米”活动,他的每件衣服都是补了又补;朱德多次帮老乡拉耧下种、割麦耕田;任弼时的寝室内铺着在延安大生产时织就的破毛毯;刘少奇的房间里放着跟随他转战南北的旧木箱……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特赦后曾来到西柏坡,他走进作为大决战指挥所的小平房,看到领袖们的生活情景,连连感叹:“国民党当败,国民党当败啊!”
  1945年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曾说过:“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率的支配力,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大凡初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精神渐渐放下了,惰性发作,由少数演成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黄炎培询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怎样走出这一历史怪圈。毛泽东高瞻远瞩地回答:“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险,饱受磨难,不坠革命之志,在艰难中成就伟业,在困苦中创造辉煌,靠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然而今天说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人总觉得它是不入时的代名词,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太合时宜。这些认识无疑存在谬误。对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来把握。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弘扬一种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不同时代的精神,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张家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之而奋斗,所以,时代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的内涵,不单单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的量入为出,克勤克俭,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精神动力、一种人生追求、一种行为作风,是进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作为世界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人生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代表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揭示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人生哲理。作为价值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展示出正确对待人生追求中的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和思想。
  
  “传家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然而,今天的现状是,我国公众,整个社会风气,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意识严重缺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比比皆是。而且普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节约是小气,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该讲阔气,讲派头,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不合时宜了。这种认识,体现在思想上,是不以艰苦奋斗为荣,反把铺张浪费、夸富比富当作潮流和时尚;体现在工作上,表现为“不讲奋斗讲潇洒,不讲节俭讲阔气,不讲工作讲享受”。这显然不利于我们的事业,有悖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不合我们的国情。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富,国力还不强,地区差异还很大,必须珍惜物力、财力,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把有限的钱用在发展的刀口上。然而现在,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在一些人头脑里,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奢侈浪费可耻,变成了奢侈浪费光荣,整个社会每年浪费的物资相当惊人。
  奢侈浪费现象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浪费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各种媒体对于种种奢侈浪费现象不断地进行揭露和批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表明,我国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果把浪费比喻为一种病,它已是常见病、多发病,几乎成为我国目前一大社会公害。
  近些年来,我们这个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度,高档消费品呈逐年攀升之势。有外商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高档消费品市场。一份报告说,2004年中国公民购买了全球12%的奢侈品,并预测,到2010年,中国可能会消费近20%的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数量将在10年内赶上日本。日本现在是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全世界41%的奢侈品销在该国。论GDP,中国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论人均国民收入,中国刚达到1000美元,而日本是3万多美元,10年后,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肯定赶不上日本的,而奢侈品消费数量倒赶上了,这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都是不正常的。
  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了,这是一件好事。但令人担心的是,一种奢华之风也悄悄滋长。更让人们担忧的是,热衷于奢侈品的不只是一些富翁。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在大都市,有很多收入不丰、家境也并不富裕的年轻人,也成为“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高消费群。在他们看来,勤劳节俭是“小气”、“吝啬”;艰苦奋斗是“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意识”。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的界线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贫困人口还大量存在,“走共同富裕道路”,还未实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奢侈浪费无异犯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所以,今天我们的20字公民道德纲要将勤俭节约大书其中,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以行动继承“传家宝”
  
  胡锦涛总书记以政治家睿智的目光明察世界各国兴盛衰败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于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于进步发展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于兴旺发达的。”并明确指出,要“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勤俭节约提升为国民精神和社会责任。党中央发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对艰苦奋斗这一传家宝切实可行的继承和发扬。然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所有阶层所有成员的切实行动。
  要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勤俭节约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的重要内容。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提倡艰苦奋斗,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不是反对理性和正当的消费,而是反对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消费,反对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相悖的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的无谓浪费。我们要根除各种陈规陋习,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健康生活。
  要倡导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出力,使节约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各级政府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率先垂范,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高效、节俭地办好一切事情,以厉行节约的政风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营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氛围。同时,要强化教育引导,强化管理监督,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文化,促使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分钱。
  要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关资料显示,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相联。如果一个人住着高楼别墅、开着高级轿车,但呼吸的是污染的空气,连喝水都没有保障,那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节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正在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推崇,一些国家正在倡导并实施由消费型社会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我们应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勤俭节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要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离开家或办公室,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我们记得先用一只容器把它接下来,然后再请人抓紧修理;当我们要扔掉一张纸时,要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这样做,节约本身就成了一种资源,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拯救一片森林。有专家指出,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如果采用节能光源,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可见节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当艰苦奋斗已经成为我们全体社会成员都珍视的传家宝,当勤俭节约已经化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文化习惯,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便距离我们不再遥远,我们将迎来一个生活更加富足、生态更为良好的生存空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四代领袖的俭朴风范
  
  毛主席:“现在国家还很困难”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苜蓿棉睡衣穿了20多年,衣服上居然缝补着73个补丁,破了再补,补了再穿。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每次都说:“补补还能穿,不要换了。现在国家还很困难啊!”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有时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他平时吃得也非常简单,从不挑食,常以“二米饭”为主食。“二米饭”就是由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饭。有的时候饭里还会放一些芋头啊豆子什么的。毛主席七十大寿时,也只与家人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了顿家常便饭,仅仅比平时多加了几样简单的菜。
  毛主席院子里有路灯,但他从来不准路灯通宵亮着。他说:“我身体还好,腿脚也利落,走路不会摔跤,路灯全亮没有必要,关掉一半,省下电让工厂搞生产。”
  那时候的火柴盒是用木材做成的。毛主席一天要吸很多烟,火柴用得多。他说火柴盒太浪费了,我一个人要浪费这么多,全国老百姓要浪费多少木材啊,那要毁坏多少森林啊,火柴用完了,买散装的火柴放在盒子里接着用行不行呢?工作人员就去买散装的火柴,放在用过的火柴盒里接着用。直到磷片实在划不出火的时候才废弃。
  
  周总理:“我们领导更要带头”
  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周总理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有一次,他买了一碗玉米饭和一碗汤,最后碗里剩下的汤,周总理就用窝窝头蘸着吃完。同志们劝他说:“总理,您肩上的担子重,一定要保重身体。现在虽然困难,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总能让您吃好一点。”周总理却说:“现在全国人民度荒年,我们领导更要带头。”
  进北京后,周总理第一次做衣服,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蓝卡其布夹衣和一套灰色平纹布中山装。这几件衣服穿了10年仍然挺挺括括。这其中当然有奥妙。周总理办公时必定戴袖套,保护臂肘不磨损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天长日久仍不免磨损,于是请裁缝织补。衣服旧了,会客时熨烫一遍,穿出来仍然挺挺括括,再加上他潇洒的仪容举止,丝毫无损大国总理的风度。
  周总理住的是旧房子,地面砖高低不平,门窗缝是用纸糊的。但他一直不让修缮。1959年,趁他外出,管理人员替他翻修了房子,装上地板,换了地毯、窗帘。周总理回来却发了脾气,把有关同志严厉批评了一顿,愤然离去,不肯回家。周总理主动在国务院做检查,还专门召开会议做自我批评,要大家引以为戒。一些老同志劝说:“已经这样了,以后注意就行了。”周总理却说:“不能有以后,一讲以后就止不住了。”结果,除了地板之类无法取走的,凡能取下来的东西都退给了公家。
  
  
  邓小平:“咱们种地吧!”
  20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供应的油和肉少。当时邓小平家人口很多,除了子女,还有一些亲戚,总有十几口人吃饭,邓小平分到的那点油和肉,大家一起吃根本不够。夫人卓琳为了保证邓小平的身体能顺利工作,让他单独吃饭,但他不同意。后来卓琳说,这样吧,派邓楠陪你吃饭。结果,只吃了很短的时间,邓小平又不干,说要跟大家一起吃。后来,卓琳又想办法,给邓小平单独炒一个菜,可这个菜到了饭桌上,他就到处分,给你点,给他点,全分给别人了。
  文化大革命时,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住在一幢“将军楼”,一个月只给二十块钱生活费。邓小平对卓琳说:“我们要节约一点钱给孩子们当路费,他们有时间就能回来看我们。”用什么方法节约呢?邓小平主张说:“咱们种地吧!”将军楼前面有一块空地,邓小平挖地,卓琳拣石头,种了茄子、辣椒等一些容易种活的菜。
  邓小平爱吃四川家乡菜,回锅肉、米粉肉以及自家腌的泡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他家里有个规矩:剩菜、剩饭不许倒,下顿烩烩再吃。平时家里有人得了感冒、发烧等小病,都会给开小灶,但小灶的内容仅仅是烩饭或烩面,没有什么特殊的。
  
  
  江泽民:住处只有一台电视机
  “吃得再好,不过一日三餐;睡得再好,不过一张床;住得再好,不过一个身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是江泽民在李嘉廷案件中的批示。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八个字最朴素、最人性化的理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主题,在江泽民那里得到了继续的发扬。江泽民当选上海市长两天后,《人民日报》报道了他严肃处理官员腐朽生活方式的决定。他规定在因公宴请时实行“四菜一汤”制,不许准备大量奢侈的食物。江泽民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当时他们全家10口人,总收人500多元,人多嘴多,早饭通常只是稀饭馒头,晚餐也不过一荤三素。他们的采购供应由管理科代办,有一次一个月就吃掉500元,夫人王冶坪赶忙吩咐管理科,要限制猪肉,多吃大路菜。他们扬州老家亲戚不少,每次来了一律在家打地铺,被褥不够就去管理科借,从不麻烦招待所。
  江泽民当了总书记后,住在一座小四合院里,中间是一处露天庭院,四周围着房子。院内院外看起来都很简朴,除了卧室之外,只有一间小客厅、一间书房、一个餐厅和厨房。住处只有一台电视机。
  
  
  胡锦涛:在西柏坡留下一张光荣的发票
  2002年12月5日至6日,党的十六大闭幕刚刚半个多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就冒着漫天纷飞的雪花,轻车简从,来到群山环抱的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
  短短的两天,胡锦涛总书记的朴素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柏坡纪念馆馆长赵贵世介绍说,整个学习考察活动中,西柏坡没有插红旗,没有挂条幅,没有摆鲜花,没有铺地毯。在外活动时,总书记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服,吃的也只是当地的家常便饭。不管条件多艰苦,他执意要在西柏坡住一夜,切身体会老区人民的生活。
  在西柏坡纪念馆宾馆的发票本上,一张票号为“冀石地税3687296”的发票存根,被宾馆工作人员竞相传阅。交费单位:胡锦涛;日期:2002年12月6日;项目:5日至6日餐费;总计:30元。开票人:封国庆。宾馆副经理封国庆开具的发票已不计其数,但开这样的发票,还是她生平第一次遇到。12月6日中午就餐快结束时,省接待办和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找到她,说要为总书记付餐费。封国庆一下子愣了,随即就到总台开了这张发票,并端端正正写下自己名字。她说,我为能开具这样一张发票而感到无比光荣。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发票,这是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实践艰苦奋斗精神、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力证明。
  
  
  温家宝:多次“违反”“三条标准”
  温总理吃饭有“三条标准”: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然而,温家宝曾经多次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违反原则”。他曾经在矿井下与工人一起吃饺子,也曾经在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时,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
  2003年非典期间的一天,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一所大学慰问医务人员和师生们。中午开饭了,他走进食堂,端过一盘便餐,与学生们边吃边聊。
  2004年8月11日中午,冒着酷暑考察马钢的温家宝总理在H型钢厂临时停车,走进职工食堂售饭窗口,笑着对师傅说:“我买一份饭,来点蔬菜和米饭。”之后他就端着一盘南瓜、白菜和米饭走到工人中间,和工人李晨燕、汤世强、朱振轩坐在一起共进午餐。温总理和工人边吃边聊,问收入、问发展、问利益,工人们笑容满面,推心置腹,谈困难、谈房价、谈看病,食堂气氛十分融洽。
  温总理的几次“陪吃”,把身边每个人都深深地感动了,他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总理艰苦朴素的美好品质,也让我们体会到平民总理的款款深情。
  
  八个平民的节约生活
  
  擅长节约的聪明外婆
  外婆是个聪明人,她总有许多变废为宝的创意,许多在旁人眼中派不上用场的东西,在外婆的手中“摇身一变”,就能重新散发“光和热”。对此,外婆很得意,也乐于向亲朋好友推广自己的节约方法。
  对很多家庭而言,对付厨房的油污恐怕都离不开清洁球和洗洁精。但我的外婆不用这些,因为她觉得洗洁精虽然能洗净油污,可是要把洗洁精冲洗干净,太浪费水了。她发明了泡沫刷,就是用包水果的泡沫套缠在木棍的一头做成刷子,只要蘸点水用力一擦,厨房里的油污立刻就消失了,很好用。外婆把水果上的泡沫套积攒起来,做了不少这样的刷子,拴上不同颜色的线绳,分门别类地使用:有刷洗菜池的、有刷菜盆的、有刷面盆的,还有刷便池的。一把小小的泡沫刷,不但厉行了节约,还让家务活变得更加轻松。
  
  类似的好创意外婆还有很多。比如说肥皂用小了不太好拿,一些人往往会随手扔掉,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会白白扔掉不少肥皂。外婆发明了一种把小肥皂“变”成大肥皂的好办法。她平时先把小肥皂头集中放在一起,等积多了再把它们一起装在旧丝袜中,把丝袜的口扎紧,用时直接拿着丝袜在要洗的地方抹就行了。这个办法外婆用了多年,不但省下不少肥皂,废旧的丝袜也派上了用场。
  外婆擅长节约、乐于节约。她常对我们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大手大脚地浪费;只要肯动脑筋,节约着过日子一样有滋有味!(王岚)
  
  一个家庭主妇的省电生活
  电费上涨,家里的电表却似乎越转越快,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们便琢磨出了很多节电高招。我的姨妈就是一位省电专家。
  姨妈家里的早饭一般都是把前一个晚上准备好的大米粥和包子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在加热食品时,姨妈给装大米粥和包子的碗外面套上保鲜膜,这样一来,食物的水分不会蒸发,味道好,而且加热的时间会缩短,省电!
  电视的耗电和音量有关,姨妈家在用电视机的时候特别注意,一般只把电视的声音调到适合的程度,既省电,又避免干扰邻居。看完电视,姨妈家就立刻关闭电源,而不是把它搁置在待机状态。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她家里的21英寸彩电每天待机16~24个小时,每月耗电为4.23度。拔下插头每月就可节省这些电。
  姨妈家使用电热水器会尽量避开用电高峰时间,夏天将温控器调低,用淋浴代替盆浴。姨妈让热水器始终通电,并设置在保温状态。因为保温一天所用的电,比把一箱凉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所用的电要少。这样不仅用起热水来很方便,而且还能达到省电的目的。(洪李)
  
  三年比邻居家省了一万度电
  年底,我特意抄下了自己家与邻居家的电表数:我家010884;邻居家020719。按每度电0.5元计算,节约了5000元,考虑节能灯费用200元,实际节约4800元。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3年前,我与现在的邻居共同入住新居,两家户型和建筑面积完全一样,家里人口也一样。可能受我干节能这行的影响,我在装修新居时,特意选择节能家电和设备。
  我家的灯都是节能灯,热水器是太阳能和电能两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用三个季节,夏天即使有一两天阴天也足够我们一家三口洗澡。
  我在买节能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刚开始我只买最便宜的节能灯,使用中发现,灯的寿命比较短且光的衰减很厉害。于是我又买20多元钱一支的节能灯,灯亮了,寿命也长了,算经济账,和用白炽灯差不多。
  其实,我这么算计不仅是为了省钱,我个人还有一个理念:我这样做了之后可以少用电,这意味着发电厂少烧煤,少烧煤不仅节约能源,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环保。我认为,任何大事都需要每一个人都从这些不起眼的一点一滴做起。
  我还要强调一点,我们的家庭节能是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 (张京午)
  
  节约纸张的小窍门
  也许大家都不陌生这样的场景:ATM前,大家按照一米线的规定排着队,几乎每个取款的人都会在取款之后,打印一张凭条。ATM前的地面上,丢弃着许多打印出来的凭条。
  小小一张凭条能有多少浪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目前,各家银行使用的主流ATM机,其凭条打印纸每箱从170元到260元不等。我所在的银行共有30台ATM机,2005年上半年,仅凭条打印纸就花费了10243.85元,平均每台机器341元。即使按每台ATM机200元/半年计算,全上海逾万台ATM机,全年在凭条打印上就要花费400万元人民币!
  有的客户想确认一下自己银行卡的账目变化,总觉得打印出凭条会比较放心,我教您几个小窍门:
  1、每月的对账单要仔细核对,收到后千万不要随手一扔。
  2、取款前先查一下卡里面的余额,取完款后,再查一下余额,看看余额变化是否跟自己的取款数相符。
  3、充分利用银行的短信通知功能。按照目前网络速度,您要取的钱还在ATM吐钞口的时候,手机信使已经发送到您的手机,告诉您在哪个地方的ATM机上,您的哪个账户哪张银行卡变动了多少钱。
  当您在享用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应积极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何东)
  
  一个老师的节约教育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节约意识,使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是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一周我当家”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压岁钱、积攒的零用钱,或以向家长“预支”零用钱的方式,来承担、支配一周内家庭的所有开销。活动中,孩子们个个学会了精打细算,有的还认真地做了“开销计划”或“记账单”呢。
  
   林彬彬说:“我当家的时候,本以为可以顺利度过一周,没想到突然要交电费,结果出现了赤字。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家里的水电都是想用就用,不用花钱的呢。”
  王薇说:“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想到鸡蛋、香皂、卫生纸……样样都要花钱,幸好爸爸妈妈都很配合我,全家人能省就省,不然我的‘小金库’就被掏空了!”
  龚小佩说:“当了一周的小管家,我才明白,爸爸妈妈挣钱都很不容易,能把钱合理用好更不容易。像以前我那样大手大脚真不应该。”
  更让我欣慰的是,有不少孩子在周记中提到,现在自己主动节约,并不是为了要争当“小标兵”、“小能手”,是生活需要我们这样做,节约是一种美德。(项情天)
  
  电脑高手的“节能经”
  如今,电脑已成为现代办公不可缺少的帮手,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电脑使用不当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使用电脑,有不少节能的诀窍。我是一个常用电脑的电脑程序员,有一些节能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首先,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长时间不使用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闭。短暂休息期间,尽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这种低能耗模式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低到一半以下。关机之后,要将插头拔出,否则电脑会有约4.8瓦的能耗。在用电脑听音乐或者看影碟时,最好使用耳机,以减少音箱的耗电量。
  其次,选择合适的电脑配置和外接设备。显示器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显示器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一台17英寸的显示器比14英寸显示器耗能多35%。一般,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能耗低得多;喷墨打印机使用的能源比激光打印机少90%;打印机与复印机联网,可以减少空闲时间,效率更高。(余乐)
  
  
  拒绝一次性用品
  添慧在生活是一个节约能手。
  添慧的第一招就是塑料袋多次利用。添慧家的橱柜里放着几百个塑料袋。她说:“可别小看这些塑料袋,它们可帮了我的大忙。买菜时带着两个,就不需要小贩给塑料袋了。塑料袋还能存放垃圾,这样就不用再购买垃圾袋了。一个塑料袋多次使用,既节省了钱,又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一举两得。”
  添慧平常很少用一次性物品。她的看法是这样不但节约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每个公民都应该这样做。她说,现在每家每户为了方便都买一些纸杯招待客人,但是纸杯只能用一次,制造纸杯又需要大量的木材,就这么用了十分可惜。她说,自己以前也买一些纸杯,后来看到一些电视节目中介绍使用纸杯非常浪费,她就买了一套茶具招待客人。
  添慧说,她现在只要听到有什么节能、节约的办法都要试一试,如果效果好她就会在亲戚朋友中大力推广使用。(添雅)
  
  一个有车族的节油之道
  买汽车四年多,我对汽车省油有一点心得。
  我每次发动汽车以后就尽快上路,不让它在原地长时间预热,因为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要比呆在原地热得更快;开车时我一般将车速保持在每小时70公里。汽车匀速行驶可以使燃油得到充分利用,而使燃油能最充分燃烧的速度是每小时40到100公里,频繁改变车速会导致燃油浪费。不要养成猛然起步、猛踩刹车、猛然给油、猛打方向等过于激烈的驾驶习惯,否则不仅费油,而且对车有害。
  过重的车辆在行驶时会更费油,因此我每次出行都尽量清空行李箱。一些人喜欢在车里放东西,把行李箱当储藏室,这习惯不好。(唐喜道)
  
  “艰苦奋斗”大家谈
  
  我在行政机关工作,长流水、长明灯、不停扇、不关机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媒体披露:公务人员一天的用电量足够老百姓用19天,这反映我们公务人员大手大脚,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没有艰苦朴素、节能降耗的思想意识。在当前公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节能意识不强、陋习难改的情况下,要构建节约型社会,光靠自觉自愿不够,还得靠有效的监督和健全的制度。
  ――马里强(湖北武汉,公务员)
  
  打开电视,广告出现的是“豪苑”,“名车”,电视剧不是古代的帝王将相,就是现代“成功人士”的郎财女貌的故事,这些人的权力和成功仿佛从天而降,没有艰苦的奋斗,没有艰辛的创业。这样的文化氛围不断在侵蚀着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艰苦奋斗的精神离时代越来越远。
  ――陆傲(江西赣江,医生)
  
  在人均收入才1000美元的中国,艰苦朴素却似乎已经是囊中羞涩的表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是典型的非成功人士。中国人怎么了,一夜之间都是成功人士?我们社会真的到了只需享受的社会?我们社会真的不需要艰苦朴素?能不能给那些艰苦着、努力着的人一点平等的尊严?
  ――阳晓辉(湖南长沙,电脑程序员)
  
  今天,我们提倡艰苦朴素,要有新内容、新内涵,衡量的标准要有所创新,否则很难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艰苦朴素不等于贫穷、肮脏、饥饿,并不是要求你吃糠咽菜、穿旧衣、住土房。艰苦朴素应为一种居安思危的生活态度,是在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基础上的一种更完美的生活。
  ――华云峰(湖南长沙,中学教师)
  
  老子提出“大美至朴”,美应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不加任何多余的修饰。打肿脸充胖子,穿一件几千元的衣服,并不能真正体现出你的美;吃一桌几万元的宴席,并不能真正代表你的价值。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是“大美至朴”,最美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自然的、朴素的境界。
  ――张亦(北京,出版社编辑)
  
  现在的年轻人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说明学校的艰苦朴素教育要跟上。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等小事做起,要求他们勤俭节约,明白艰苦朴素的必要性:要动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教育他们艰苦朴素的思想。
  ――许范(福建泉州,小学教师)
  
  一个民族经济上暂时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民族精神颓废了,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即使有好的物质基础,也会坐吃山空,走向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经济基础薄弱,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葆奋发进取的青春活力。
  ――薛宝意(上海,银行职员)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种智慧,是对子孙负责的身体力行!
  ――龙聃(湖南岳阳,公司经理)
  
  开一个会,与会者要提走数公斤重的书面材料;散场后,几乎所有的座位上都留下喝了一半的瓶装饮料……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但是一些细节显示中国人的“节约行动”仍有很多漏洞有待填补。
  ――王京(湖北荆州,报社记者)
  
  中央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我一个小百姓自然是支持的,我身边的小百姓也是支持的,我们也浪费不起。可到底是谁在阻止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官僚和腐败的浪费最大!必须设立制度让掌握资源掌握财富的人无法浪费,节约型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
  ――岳山奔(江苏苏州,厨师)

相关热词搜索:是个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个什么宝 艰苦奋斗的名言 艰苦奋斗的例子素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