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写人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名家写人散文篇一:名家名篇

1、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杜甫《蜀相》)

呜呼!也。(苏洵《六国论》)

姜夔《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句子是。 (王羲之《兰亭集序》) 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

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

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

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 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 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 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5、《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

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往乡村。(《子夜》)

C.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工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

慧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D.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走。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马斯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复活》)

E.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送给了一直为主人效忠的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欧也妮·葛朗台》)

7、填空。

(1)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果是19世纪_____________(国别)浪漫注意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8、(08浙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9、(08福建)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 ( )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

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

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

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围城》)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 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

10、(08江西)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

(1)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 ,其中元杂剧代表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李密《陈情表》)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闻笛而生乡思之情的两句是: , !

(5)姜夔在《扬州慢》中写扬州昔日繁华的长街,如今全是荠麦的两句是: ,。

答案 (1)明清传奇 王实甫(2)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4)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5)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11、(08湖北) 填空。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①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③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④ ”。

12、(08江苏)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13、(06浙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14、(06重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答案 (1)俯察品类之盛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 (4)建安风骨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名句。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① ”和“半壁见海日,② ”;又如,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③ 。纵一苇之所如,④ ”。

16、(05辽宁)填空。(任选两小题)

(1)中唐诗人笔下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盛唐诗人王维诗中的“白云回望合, ”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2)南宋词人在《扬州慢》中有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名家写人散文篇二: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

总 序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 多得不可胜数。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 “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 “天下” 而又“第一” , 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 呢?也许有人认为, 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 一样。 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 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 我却认为, 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 , 事出都有因, 不应当马马虎虎, 等闲视之。 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 我们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 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 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 人变成了人以后, 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 这种智慧如滚雪球, 越滚越大, 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 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 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 没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则不然, 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 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 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克隆” 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

名家写人散文

有的人竟忧心忡忡, 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 出来了人, 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 一是实物, 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 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 保存智慧靠记忆; 文字发明了以后, 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 搬到纸上, 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 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 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 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我常常想, 人类向前发展, 有如接力赛跑, 第一代人跑第一棒; 第二代人接过棒来, 跑第二棒; 及至第三棒, 第四棒, 永远跑下去, 永无穷尽, 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 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这样一来, 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 又是什么呢?但是, 话又说了回来, 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 的说法。 读书的知识分子, 古代通称之为“秀才” , 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 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 三年不成” , 是取笑秀才的无能。 这话不无道理。 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 , 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 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 开国“英主” , 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 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 。 “秀才” 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 或者“帮闲” 。 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 了。但是, 话还要再说回来, 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是这一批地痞流氓, 还是“秀才” ? 答案皎如天日。 这一批“读书无用论” 的现身 “说法” 者的“高祖” 、 “太祖” 之类, 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 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 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 他们对我们国家毫无贡献可言。总而言之, “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现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一套《书海浮槎》 , 实在也是天下一件“好事” 。 因此, 我十分乐意为这一套书写这样一篇短序。1997. 4. 8洒扫封尘 启迪来者 ——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 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并不限于历史学界。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史, 要研究自清末特别自“五四” 以后, 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怎样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 以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 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那末, 陈寅恪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陈寅恪的研究, 在“文革” 及“文革” 以前的十几年中, 似乎是一个禁区。 近些年来, 他的著作陆续出版和重印, 受到学术和读书界的注意。 这不能不说是这几年来我们文化学术界健康发展和开放精神的反映。1988 年下半年, 中山大学曾举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陈寅恪学术讨论会。使人高兴的是, 继这次会议之后, 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发起, 邀集大陆和港台约 30多位专家撰文, 编辑了一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六篇, 记述陈寅恪的事迹, 研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27篇, 大致是就陈寅恪生平曾

经涉及过的领域, 分哲学、 语言学、 文学、 历史学等几方面, 进行专题探讨。 这种用论文集的形式纪念某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学者,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学者的治学轮廓,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学者知道, 我们应当怎样在前人已经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让后来者有这样一种信念: 任何大师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 我们要铺设我们将要行经的那一段路程。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 , 死于1969年的“文革” 浩劫中, 终年80岁。 这 80 年, 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 他的祖、 父两代曾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家, 热心参与政治, 但受到政治的牵累, 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革职的处分。 父亲散原老人, 在后半生以诗文自娱, 有盛名于东南, 但最终仍逃不脱时代的劫难, ——在他晚年移居旧都北平不久, 芦沟桥炮声起, 日本侵略军进城, 老人不胜家国之悲, 一气之下, 绝食而死。 比较起来, 陈寅恪倒是走着一条平静的学者道路, 长期不太过问政治。 即使处于中国人民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激荡年代, 他似乎也力争过一种书斋式的生活, 搞他的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中古史研究。但这只是这位学者的表面现象。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恐怕没有一个有良心、 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是会真正漠视政治的。 我们从陈寅恪留存的旧体诗中, 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民族的前途, 国家的命运, 在这位学者心灵上所加的重压。 不过对于陈寅恪那样出身于书香门第, 早年又长期留学欧美诸国, 直接受到过资本主义文化熏陶, 具有相当高的中西文化修养的人来说, 这种重压表现的, 不是直接的呐喊怒吼, 而是冷静的、 从容的对本土文化的观察和体验, 对外来文化追求一种理性的比较和分析。 这种学术心态, 贯串在他的几乎所有著作中。 我认为, 我们现在研究陈寅恪, 除了研究他所论述过的一个个专题之外, 更为重要的, 就是要稍稍超脱一点, 对他的这种学术心态(包括其长处和弱点) , 作一些整体性的探索。闻一多有一首题为《祈祷》 的诗, 其中说: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 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 不要喧哗!这种热烈而深沉的故国乔木之思正是那一时代不少诗人、 学者, 以各种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报效祖国的根本动力。 陈寅恪又何尝没有这种爱国的赤子之忧, 不过他走着适合自己方式的道路。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不同的途径, 探讨我们固有文化在自己时代的使命——这将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陈寅恪, 也将更为清晰地使后来者认识和选择新时代文化的正确道路和走向。 我想, 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这本新出版的《学术论文集》 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陈寅恪史事新证近日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陆键东著) , 很受启发。 这部书最大的特点, 也是最有意义的, 是搜集了不少档案材料, 及有关人物的书信、 日记、 谈话、 回忆, 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 对研究陈寅恪晚期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思想, 极有参考价值。我过去也写过几篇关于陈寅恪研究的文章, 自谓对他前期的几部著作和有关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 对他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再生缘》 与《柳如是别传》 , 虽心向往之, 有所研索, 但总想多了解一些这位大学者当时的人生思考和学术心态, 而又苦于材料不多, 且公之于世的又大多一般, 因此总是未敢贸然着笔。 读了《最后二十年》 , 不敢说都解决了问题, 但确比过去了解得具体了。 对陆键东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 是应该表示谢意的。我从 1958年起即在中华书局工作, 《最后二十年》 有几处提及中华书局,自然引起我的兴趣。 书中提到 1961年 3月上旬郭沫若曾去陈府访问, 说郭的过访, 令北京学界再次瞩目这位传统史学大师。 又说同年 5月上旬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到广州参加学术会议, 曾专程去拜访了陈寅恪, 提出请将《论再生缘》 一稿修改后交中华书局出版。 页 320引 1961年《陈寅恪近况》 , 说 “陈也有此意, 但目前尚未着手修改” , 云云。从这一叙述中, 似乎金灿然去访晤陈寅恪, 是受到郭沫若的影响, 或可能是郭回到北京后曾对金灿然有所建议。 但我从中华书局的档案材料中获知, 在此之前, 中华书局已在准备编印陈的文集。 我在 1995年初曾写过《齐燕铭同志与古籍整理出版》 一文, 刊于国家古籍小组办公室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

简报》 同年第 3期。 该文曾述及齐燕铭对出版陈寅恪著作的态度,但限于篇幅, 未能详述, 今因《最后二十年》 读后, 补充一些材料于下, 以供参阅。1960年 8月 22日, 金灿然曾给当时国务院副秘书长、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一信, 信中说:杨荣国同志这次在京时曾谈到关于陈寅恪的两件事情, 兹写上供您参考。 (一) 杨建议我们考虑印陈寅恪的文集(包括解放前后的论文) 。 杨说陈先生在被批判后, 表示不再教课。 如印他的文集, 一要不改, 二要印快,三要稿酬高。 (二) 陈研究《再生缘》 后写成一部稿子, 以书中主角自况。这部稿子曾经在广东油印, 印数少, 售价定得很高。 后来香港有人把这部稿子拿去出版, 书前加了一篇序, 说像这样的稿子, 在大陆上是不能出版的,等等。 陈知道此事后, 心情很沉重。按杨荣国此时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 从金灿然这封信中可知 1960年 8月杨即建议编印陈寅恪的文集。 信中所述关于《论再生缘》 的情况, 也是杨告知的。齐燕铭在接到此信后, 于当日即批示: “陈文集要否印应请广东省委文教部门考虑。 ” 可见齐的态度是积极而又慎重的。 在这之后, 金灿然即与杨荣国通讯谈此事, 现在中华书局文书档案中保留有金于 12月 12日给杨荣国的信:荣国同志: 出版陈寅恪文集问题, 广东省委的意见如何? 最近我曾口头请示过周扬同志, 周扬同志表示可以出, 也曾问过郭沫若同志, 郭老也认为可以出。 如果广东省委同意出, 请把你们对出版的要求和作法告诉我, 以便正式向中宣部请示。 又, 陈寅恪先生最近的政治、 思想情况如何? 在香港出版了《论再生缘》 以后他有什么反映, 请寄一书面材料, 直接送给中宣部许立群同志或送给我转交都可以。这封信所提供的信息很重要。 从中可见, 关于出陈的文集, 金灿然是请示过周扬、 郭沫若的, 他们二人都表示同意, 则周、 郭去广州会晤陈寅恪前已知此事。 另外, 在那种年月, 要出版一位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的著作, 是需向中宣部请示的, 并且还要叫人写有关政治、 思想情况, 这对于了解具体环境下的学者生涯, 是很有意思的。杨荣国在接到信后, 于同月 21日复信:金灿然同志: 两函均奉悉。 关于陈的材料, 写好后即直寄许立群同志处,请释念。 至于著作出版问题, 中央同意, 则由贵局和陈进行商酌如何?杨荣国所写关于陈的材料, 当时不知内容如何, 待查。 金灿然在接到杨信后, 即令中华书局那时的历史一组从《史学论文索引》 中把陈的著作查出,开一目录, 并说此事要在新年前办完。 现在这份目录还保留着, 我看所收陈的文章篇目是相当全的, 可见金灿然对此事抓得很紧。 但他又在杨的信上写道: “在上级未正式决定前, 出版陈的论文集问题, 不要在群众中宣谈。 ” 金灿然是一位相当重视学术, 也极为爱才的文化领导人, 但在当时他确实也有顾虑, 这也可以见出那一时期特殊政治情势下的一种特殊心态, 恐怕现在一些年轻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了。金灿然随即于 1961年 1月 6日再次给齐燕铭写信, 说:关于出版陈寅恪论文集一事, 我曾口头请示过周扬同志, 他表示可以;也曾问过郭老, 郭老赞成。 最近接杨荣国同志信, 附上。 为慎重起见, 我们就手边的材料查了一下陈到底发表过哪些文章, 篇日附上(不全) 。 请考虑可否正式向陈约稿。 从争鸣上讲, 似可以约, 但据说他的稿子是不能动的,约了可能有些麻烦。齐燕铭于 3月在金的信后作了政策性的批示:可由中华提出向陈约稿, 只告他文中如有涉及兄弟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因中国古代史常有把这些国家做为藩属和文中带有污辱话的情形, 今天发表容易引起对方不快) , 请其慎重处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问题随其任何论点均不必干涉(对少数民族似关系不大, 因国内问题总好讲清楚,当然也要看讲话的分寸) 。 又约稿可否通过杨荣国与之面谈, 比写信好。齐燕铭的这段话, 应当说是相当通情达理的。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有一种特殊的国际环境, 在历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十分注意于对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华书局编辑部当时还特地起草过一个题为《关于整理出版古籍中涉及我国同友邻国家关系的情况和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 , 长达好几千字, 可见非同一般。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齐燕铭不得不提及, 但是他还是提到其他任何论点均不必干涉, 这确实表现出齐的灼

识和勇气。接着就是《最后二十年》 所述金灿然于该年5月上旬去广州拜访陈寅恪,向他组约《论再生缘》 稿。 但是很奇怪, 在这之后, 中华方面就再也未提出版陈寅恪文集事, 中华是否去函与陈联系, 还是通过杨荣国与陈洽商, 或陈是如何答复, 现在都无材料, 只知后来陈的《金明馆丛稿》 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文革” 后的上海古籍出版社) 联系编印。 但在 1966年 3月中华书局总编室的《情况反映》 中, 还有一份中华上编所提供的材料, 说他们在审稿过程中, 发现“作者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出发, 完全无视封建时代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剥削、 压迫所进行的斗争, 而以婚姻集团、 地域关系和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演变的根据” 。 这样的评价, 处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是可以理解的。《最后二十年》 曾述及1961年 3月郭沫若会晤陈寅恪, 陈曾向郭建议组织力量整理出版宋人所编的古籍《文苑英华》 (页 319) 。 我起初曾怀疑后来中华书局影印《文苑英华》 , 是否即是郭返京后传达陈的信息。 后来翻阅有关材料, 才知中华于1961年初即决定动手影印此书, 当时在中华工作的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陈乃乾曾于 1961年 1月 10日给金灿然信, 提出“《文苑英华》 如果决定了要印, 有两点要先解决” 。 一是《文苑英华》 全书一千卷,现存宋版只存一百四十卷, 而且其中十卷还在台湾, 因此先要确定是用明版配宋版, 还是全部用明版。 二是要考虑利用傅增湘的校勘记, 这就需要有专人加以校勘整理, 陈乃乾提出从上海借调善于做校勘工作的胡文楷。 由此可见, 影印《文苑英华》 是中华书局自己独立决定的, 但在那时提出要影此书,而且要组织人加以整理, 则确与陈寅恪不谋而合, 南北共识, 这倒也是一段佳话。普及的层次近日翻阅过去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 , 重点阅读了几篇论述古典文学的文章, 对古典文学的普及产生了一点应讲究层次的想法。朱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卓有贡献的诗人与散文家, 后期他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工作, 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他与闻一多先生时以惊人之笔破陈说、 创新见不同, 往往以平实的文笔, 把古义源源本本地讲述出来, 在演绎与概括中把他的心得一点一滴地告诉读者, 并且似乎时时采取与读者商量的口气, 想征求你的意见。 每读他的这些篇章, 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朱自清先生很重视古典文学的普及工作。 他与叶圣陶先生编了好几部文言读本, 他极力推荐浦江清先生的词的讲解, 他自己也动手作《古诗十九首》析解, 还写了一本《经典常谈》 , 系统介绍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各类著作。但是我感到, 朱先生的这些普及著作是不容易读懂的, 按照现在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不是他的大名, 说不定会被出版社的编辑先生退稿的。 我在大学读书时, 根据老师的指点, 第一次读了《经典常谈》 。记得当时的印象是两点: 一是有些讲得太概括, 看不懂; 二是有些讲得太平淡, 无所获。 于是大致浏览了一遍, 即放置一边, 一直没有再看。 时隔三十余年, 如白居易所说的, “年齿渐长, 阅事渐多” , 再来读一遍这部书, 恰好像发现了一部新的从未读过的专著, 似乎每一段每一句都能印入心中。 阅毕掩卷, 确有一种“真乃不可及也” 之感。为什么年轻时看了觉得平淡无所获的书, 三十多年后再读时却感到大有所获呢? 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功底厚, 书的内蕴深, 这种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和社会阅历, 是不易获知其价值的。 反过来说, 随着知识的增长, 阅历的积累, 看这种书, 就随时看会随时有新的获得。 年轻时看《红楼梦》 , 与 40岁以后看《红楼梦》 , 所得定然不同, 也是这个道理。《经典常谈》 这部书, 胜义真是不胜枚举。 如《诗经》 一章讲采诗, 说各国都养着一批乐工, 管采集歌谣的事, 乐工的老师叫太师, “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 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 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 ” 这几句话实在也是平淡得很。 但是我们记得, 过去我们讲《诗经》 ,大谈民歌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近几年有人又“创” 新说, 大谈《诗经》 中的奴隶主意识。 对此, 朱先生这几句平淡无奇的话, 不是更能使人思考吗?《经典常谈》 中第十二节题目是《诗》 , 不到八千字, 谈了乐府诗到五七言诗的发展, 时期是两汉到南宋末, 真是洗炼极了。 片言只语, 往往能使人咀嚼再三。 如说曹植“诗中

有了?我? , 所以独成大家” ; 说五言诗到了阮籍手里, 增加了“文人化的程度” 。 又说陶渊明“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 , 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 他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 但谢灵运不像陶渊明, 陶诗中也讲哲理, 这些哲理“是他从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 与口头的玄理不同, 所以亲切有味” ,而谢则“像硬装进去似的” 。 同样说理, 杜甫又有不同, 杜甫“常在诗里发议论, 并且引证经史百家; 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进出来的, 所以还是诗” 。 至黄庭坚, 虽继续将诗散文化, 但由于刻意求新, “使每个字都斩绝地站在字面上, 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 这些评论, 既见出朱先生作为有高度古典文学修养的学者的工力, 也包含有他作为诗人的精致的审美体验。可是《经典常谈》 写作时是作为普及读物而写的。 我作为 50年代前期的大学生看了觉得不够味儿, 料想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会对它有特别的爱好。 由此我想到古典文学的普及应有不同的层次。 《经典常谈》 可以说是普及读物,但这是专门研究基础上向具有中高级的人作的普及, 不是一般的鉴赏或赏析。 它是在严格的知识传授的意义上, 对古典作出系统的评析, 这可以说是普及的中间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这中间环节, 再作浅近一些的普及。 我总感到, 目前古典文学的鉴赏、 赏析作品, 数量很多, 五花八门, 但一是讲得太腻, 二是有不少知识性的纰漏。 这方面的读物存在着提高科学性的问题, 就需要有如《经典常谈》 一样较高一层的普及著作, 也就是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作品。 在普及读物的写作上也应提倡多层次, 不要简单化、 一体化。感召前些日子听说《叶圣陶文集》 已经出版了, 想来卷帙一定繁富, 可惜无缘拜读。 近来因偶然的机会, 从我所在单位中华书局的文书档案中, 获睹几件叶圣陶先生手迹的复印件, 读后受到一种人格与文品的感召, 久久不能平静。 特记于此, 谨以自勉。从 1958年起, 中华书局即致力于《永乐大典》 散佚本的辑集, 至 1959年, 已从国内外公私所藏收集到 720卷。 为供学术界研究、 观摩, 中华书局于该年 9月选印其中一册, 全照原书大小式样, 影印仿制出版。 这一仿制本前面有一篇出版说明, 由编辑部一位同志起草, 当时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即特地将这篇出版说明送请叶圣陶先生修改。这篇出版说明篇幅不长, 大约只有一千二百来字, 由 720字一张的稿纸誊写, 共 32行。 使人惊异的是, 几乎每一行都有叶老修改的笔迹。 叶老修改,每一个虚字、 每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譬如文中说《永乐大典》 “辑入古今图书七、 八千种” 。 叶老把“七” 字下的顿号删去, 并在旁边批注: “此顿号无论如何不能要。 ” 有一句“未毁者几全被劫走” , 叶老改为“未毁的几乎全被劫走” 。 原稿“劫” 字写成“刼” , 叶老特地勾出来, 用毛笔正楷写成 “劫” 。 最后一段原槁说: “要说明《永乐大典》 这一类型的百科全书, 这一册的内容是具有代表性的。 ” 粗看似也说得过去, 但被叶老划去了, 并特地在文末写了三行字: “一册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可以知道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我觉得想不通, 恐怕一般读者也想不通。 因此, 代表性的说法不如删去。如果必须保留, 就该说得明白些, 说明从什么几点可以见出这一册的代表性。 ” 经这几句一点, 真使人豁然开朗。叶先生当时的工作是很忙的。 他在给金灿然同志的一封信中说: “我在最近两三个月内, 忙碌殊甚, 每日上下午非开会即商量文稿, 傍晚归来, 颓然无复精神。 ” 但他还是对这样一篇极为平常的文稿作那样仔细的审阅和修改, 一点“大名人” 的架子也没有。1959年至 1960 年间, 中华书局准备重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 这是朱先生以通俗的笔法介绍古代经典文献的著作, 解放前即出版, 无论专业研究者还是一般读者, 都爱读。 这次中华书局重印时, 拟请叶老写篇序。 由叶老为此书作序, 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中华书局文书档案内保存了叶老为此事给金灿然同志的一封信, 信中说: “作序之事, 非我所宜。 您应了解我, 古籍云云, 我之知识并不超于高中学生。 人皆以为我知道什么, 我实连常识也谈不上。 此一点恐不能叫人相信, 以为我谦虚。 您与我相识十年, 且非泛泛之交, 当知我言非虚也。 苟我稍有真知灼见, 则佩弦为我之好友, 于其遗著, 有不肯欣然作序

名家写人散文篇三:名家名篇阅读与赏析答案

名家名篇阅读与赏析答案

莫言《母亲》 答案:19、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

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0、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

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1、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

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22、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

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

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

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

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卖白菜 莫言

1.①cāo②yè③shì④shài

2.暗示了家境贫寒,明知无物可卖,却不停地翻找,寄希望于无望之中,从而使下文卖

白菜这一决定显得顺理成章,试题之语文试题:卖白菜阅读答案。

3.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是我从春到秋的企盼,这是我贫穷中最大的奢求,现在企

盼和奢求全部化为乌有,失望和委屈伴随着泪水流下。

4.在开始将白菜掉在地上,并摔断最小一棵白菜的根时,让母亲很生气;

听到我的哭诉,使母亲内心顿生一种自责,儿子无过,过在贫穷.打在儿子身上,疼在

母亲心里。出于对儿子的怜爱,母亲改变了态度,因此,她不再打我骂我了。

5.此题既可以找体现“我”家贫穷的句子,也可找体现买白菜老太太贫穷的句子。

从“我”家的角度: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一角,掀

动几下麦草,_时而拉开那张老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买白菜老太太的角度:老太太

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

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6.这里指我算错帐的事情败露了,白菜被人家退了回来,母亲因此蒙受了羞辱。

7.应该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读者完全可以预想得到,留有玩味的空间,胜于一览无余;

突出强化事件的结束,也就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8.①虽然我们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做人的品质与尊严不可丢弃,母亲不一定讲出更多

的做人道理,但懂得做人要诚实,要有骨气。

②母亲贫穷得几乎一无所有了,有的是做人的脸面,而我却让把脸面看得重于生命的母

亲蒙羞,刚强、有骨气的母亲受到了耻辱,我无法弥补母亲心灵的痛及对我的失望,因此心

中依然沉痛。

9、考查目的

本类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语的意义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定位→语境→关联→分析→概括

关键词的理解主要包括: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

语;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所以我们需要分析语境,

结合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去体会,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语境意义和表达效果,作出概括

即可。本题不需要我们去找,已经给出,那么,文中写“我”不愿意将这三棵白菜卖掉,所

以几次磨蹭,离村只三里远,对“我”来说,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痛苦,因此,这里的挨字十

分形象地写出“我”不情愿之情。这样答案自然可以写出。

答案:怕来到集上,因此磨磨蹭蹭,到了集上将意味着永远失去了这三棵白菜,“挨”

字表现了我的怕、无奈及不情愿,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易错指津 最易出错的是对词语的语境意义把握不够准确。

小巷

贾平凹

参考答案:

27小巷盲人开推拿所轰动全城 小巷盲人推拿治好很多人的病

28.①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抽象地写出小巷盲人成了能治病的推拿师,③对小

巷盲人充分赞誉之情

29.① 意志刚强,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却默默学成推拿术。②劳动卖真,他们一次一

次推拿得满头大汗。③ 热爱生活、乐瞧,把灯比作本人的眼眼,给别人也给本人带来希瞧。

30.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l 分),在内容上夸张小巷环境依旧,但人的精神容颜巳发生

改变,表达了对盲人的赞美之情。(1分)

31.因为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行动来解除病人的痛苦,通过他们积极乐观精神给人们带

来希望。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17.【内容概括】(6分)

①父亲写信叮咛“我”好好写作,劝“我”不要喝酒。

②父亲带小女儿进城,为“我”暗自担忧。

③父亲陪“我”喝酒,并鼓励“我”。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8. 【内容理解】(4分)

①难受②纳闷 [4分。每点2分。]

19.【内容分析、人物分析】(6分)

(1)【内容分析】(2分)

动作(细节)描写,“悄悄流泪”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暗自担忧,“装着眼花”“揉”表

现了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自己的担心,以免儿子难过。

[2分。动作(细节)描写1分;对儿子的暗自担忧或以免儿子难过1分,意思对即可

给分。]

(2)【人物分析】(4分)

小女儿吵闹时,“我”的态度是:忍不住斥责,并动手去打屁股,体现“我”的粗暴,

遇事不顺就迁怒孩子的性格;父亲的态度是:不能打孩子,走过来抱孩子哄着出去了,衬托

父亲的慈爱,遇事镇定。

[4分。“我”和“父亲”的态度各1分;“我”和“父亲”的性格各1分。仅答“我”

和父亲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给分。]

20.【内涵探究、作品鉴赏】(6分)

含义:①因为“半瓶酒”是父亲担心“我”思想压力过大,主动为“我”买来消解烦闷

并陪“我”一起喝剩下的。②父亲的半瓶酒让“我”从中获得鼓励,不再沉沦,感受到亲情

的慰藉。③父亲的那一席话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得失,“我”也学会了怎样做人。④父亲

的半瓶酒更寄予了浓浓的父爱。

作用:①以“半瓶酒”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尾处画龙点睛,暗

示“父爱”的中心。③“酒”是文章线索(父亲一开始劝“我”戒酒,后来买酒陪“我”喝,

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我”)

[6分。含义3分;作用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我的老师

贾平凹

答案:

10.A② B③

11、相对心灵被污染的世俗成人世界,纯真可爱的儿童的确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

大人学习,反复强调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12、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传神,表明他对大人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突出了

“我的老师”的爱心。

13、外部特征:少言语,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内在品质:善良 富有爱心 坦诚 勇

14、作者相信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同时表达了他的

良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

爱心和勇气。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3、答:(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

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14、(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

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 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

后呼应。

15、(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6、(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

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11.现在天鹅不会飞的原因:人们有意缩短了水面的起跑距离,使天鹅无法起飞,久而

久之,丧失了起飞能力。

12.天鹅曾经自由飞翔于天空,但现在却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怜可叹。

13. 这句话见于《史记?陈涉世家》,是陈涉在与人佣耕时说的,表现陈涉早就有着不同

一般人的远大志向。

14. 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

但都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飞翔的能力。

15.引用道元禅师的诗,进一步说明鸟飞翔于天空,鱼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这才是

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野姜花 林清玄

4.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2分)5.引用两句诗,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富有感染力;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赏秋时的伤感心情.(2分)6.深层含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将记忆比成花,将温暖的记忆比成花香,形象地写出了记忆的美好,令人流连(1分).在孤独寂寞抑郁的处境中,这种美丽的回忆会伴随我们,帮助我们驱走孤寂伤感谢,带来丝丝幸福(2分)7.我 偶然买束水仙给远方友人,没想到它竟成好礼物:我 买玫瑰送给女性长辈,竟让对方感动万分,倍加珍惜: 我 养成每天上班途中买玉兰花的习惯,感受被敲窗户买花的美好感觉: 我 在东澳乡旅行时买了野百合(4分)8.(1)运用动飞字,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花香来得突然,清新馥郁,令人神清气爽.(2)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将花香形容得富有生机,美好可爱,表现出花香的迷人持久(共6分,每小题3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15.梦境是指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境况,在文中指的是“我”对采莲的劳动并不了解,其实种莲人家自有他们的辛苦和欢乐。 解释梦境1分,生活实际1分。

16.运用比喻、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花与莲花的不同,作者借莲花来表现种莲人生活的悲欢。手法1分,作用1分。

17.这首诗就是种莲人书写的人生,它呈现着成熟的美丽,充满劳作的艰辛,洋溢着收获的快乐。“书写的人生”1分,“美丽、艰辛、快乐”1分。

《好雪片片》

1、“心情”是指老人对买奖券人的感激和美好祝愿。“温暖”是老人的善良和朴素的情感给我、给周围的人的感动、感染。

2、买奖券实质上是自己以可能的方式把同情施予老人,所以感到心安;同情老人有了一定的方式,能够尽一点对老人的责任,这就是同情找到了“站立的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3、起到点题的作用。

4、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人的美在于人的好本质;美存在于人的心头。

窗前的树(14分)张抗抗

12.春的洋槐,嫩芽隐绿,花香熏人。夏的洋槐,在暴风雨中岿然不动。

秋的洋槐,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的洋槐,全身赤裸,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

13.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坚强、自信和潇洒。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醉人的芳香,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

15.灿烂时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自信潇洒。

16.略

苏醒中的母亲

张抗抗

15. 答案示例:①母亲面部萎缩变形,身上到处插着管子,头上敷着纱布 ②焦虑而充满希望 ③母亲从意识模糊到能开口说话 (或:母亲从意识模糊、不能说话到能开口说话) ④为母亲感到骄傲(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6.答案示例:第⑩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妈妈来了”紧承第⑨段内容,第⑨段写出“我”理解了初醒时的母亲,在理智思维尚未恢复的状态下的固执回答,实际上显露出了她人性中本真纯粹的母爱,此段的重复,既表达了“我”对母亲回答的认可,也蕴含着母亲带

给“我”的依恋和感动;“妈妈终于回来了”写出了母亲被抢救回来,从昏迷中苏醒的情形,也表达了“我”如释重负般的喜悦之情,还领起了下文,下文着重写母亲苏醒后渐渐恢复的情形。

(共4分。“妈妈来了”的分析2分,“妈妈终于回来了”的分析2分)

17.答案示例:母亲初醒时固执地复述“妈妈来了”;惭愧自己给护士带来麻烦;静静忍受病痛;听到乐曲声说“春天来了”;途经花园感慨生活多彩并露出灿烂笑容。这些都是母亲在理智思维尚未健全状态下的行为,自然流露出母爱,体现出她天性中纯真善良、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态度,这就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共7分。举例3分;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1.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2. 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3.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4. 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5. 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8分;感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7-6分;有感点,有理由,40字以上,5-4分;有感点,40字以下。3—1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15.(3分)①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正确即可)

17.(2分)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0.5分)

18.(4分)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通过刻画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意思正确即可)

19.(2分)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

相关热词搜索:名家 散文 写人 名家写雨的散文 名家写动物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