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情深:680名“父母”是我最大的牵挂_反哺情深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黄久生”的名字在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中可谓家喻户晓。可黄久生到底长什么模样,除了他本村的人之外,镇上大多数老百姓还真说不上来。很多其他村的村民为了见黄久生一面,不断地找到镇政府,希望他们能够出面帮忙,圆他们和黄久生见上一面的愿望。
  这个黄久生究竟何许人也?为何值得那么多人牵肠挂肚?原来,在这后面隐藏着一个感天动地的大爱故事――
  
  朴实的乡情,是他苦难童年的温暖记忆
  
  这个被家乡父老乡亲惦念的黄久生,今年44岁,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黄久生的老家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他都会拿出3万至10万元用于捐助家乡680户特困、五保老人。他与这些人家非亲非故,到底为了什么呢?
  黄久生小名叫柱子。1971年冬天母亲撒手人寰,此时黄久生年仅6岁,还有个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无奈,黄久生的父亲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他人抚养。此后,父亲常年在外,走街串巷给别人补锅补盆,一个月难得回家一两天。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黄久生肩负起了拉扯妹妹、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的重担。而他和妹妹生活的艰难,乡亲们都看到了眼里,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大家共同的牵挂。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块窝头;南家大婶端的一碟咸菜,北家奶奶缝的一双布鞋,这一点一滴的关怀,都在黄久生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黄久生8岁那年的秋天,家里连米都没有了,稀饭清澈见底,没有菜,兄妹俩吃的是用盐疙瘩化成的盐水。邻居李小姑过来看望他们兄妹,不禁流下了眼泪:“可怜的孩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呀!”她转身回家端来刚蒸好的南瓜,放在他们面前,含着泪对黄久生兄妹说:“孩子,快趁热吃了吧!”
  吕中秀是黄久生家隔壁邻居,对这两个没妈的孩子格外关心和照顾。黄久生12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吕大妈筹到了一点面粉,为家人做了顿饺子,在那样岁月饺子也是几年难得吃上一回的美餐。
  吕中秀一家7口,仅包了20多个饺子,这些饺子本来还不够一个人吃,可她想到可怜的柱子兄妹俩,还是留了5个饺子送到了黄久生家里。
  懂事的柱子知道,这是吕大妈一家从嘴里省下来的啊!这几个饺子,是他和妹妹平生吃到的最鲜美的食物。
  让黄久生记忆深刻的不仅仅是热乎乎的饺子,13岁那年的冬天,天气异常的冷,黄久生来到吕大妈家烤火取暖。细心的吕大妈发现柱子右脚鞋子上有个大窟窿。吕中秀知道,这是柱子唯一的一双棉鞋,看着他冻得发紫的脚趾,她心里一阵酸楚,立即给柱子补好了鞋。接下来的几天,吕大妈熬夜赶制,为他做了一双新棉鞋。
  像吕大妈一样关心、疼爱柱子兄妹俩的街坊邻居还有很多。黄久生13岁那年的春节,村子里的乡亲都陆续来到他家里,有的送来几个鸡蛋,有的送来一条棉裤,有的送来一双鞋和一顶帽子,有的送来一盆煮好的面条……
  在邻里乡亲的关心照顾下,黄久生慢慢地长大了。为了回报乡亲们,他时常帮着大妈大婶们捡捡柴、挑挑水,这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把乡亲们朴实的爱都记在了心里。
  
  怀揣梦想,苦命娃闯荡都市拼出新天地
  
  1982年高中毕业以后,黄久生到附近的一个砖厂干活。他不惜体力地拼命干活,可收入甚微。
  1983年春节,同村的李四方和出外打工的几个人回乡过年,每个人都穿得很气派,黄久生羡慕不已。李四方对他说:“外面的世界很大,挣钱的路子也多,比窝在山里出息多了。”
  李四方的话让黄久生看到了希望。春节刚过,他便与几个老乡一道,踌躇满志地登上了去省城打工的汽车。黄久生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个样子再回去!
  1984年7月,黄久生经熟人介绍到中建七局一公司干活,在这里,他的人生开始了根本性的转折。
  黄久生起初干的是搬砖提灰的活儿,他干活眼明手快,善于动脑子。搬砖提灰的工作看上去虽然简单,黄久生却干得很有技巧,他总是随着师傅砌墙的进度,把砖、灰放在师傅旁边,他还不忘观察每个师傅的习惯,总是把东西放在他们最顺手的地方。
  黄久生当然不满足只当个小工,他要学更多的建筑技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踏实肯干、勤学好问的小伙子,只要是他问到的,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黄久生省吃俭用买了好多建筑方面的书籍。每次下班回到工棚,他总是一个人不停地在那里摆弄着、研究着。
  随着他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建筑知识的了解,他的工种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职位也一步步得到提升,从小杂工到班长、工长、队长……
  1986年春节前夕,离乡3年的黄久生,已是带领40多人的施工队长。他决定回家看看,探望他日夜思念的父老乡亲。春节将至,他雇了一辆拖拉机,车上载满了礼品,也载满了对乡亲们的深情厚意。当拖拉机驶进村里的时候,乡亲们都很开心:“久生回来了,他打拼出样儿了!”
  拿到黄久生带回的糖果、点心、肉等年货,乡亲们很高兴,黄久生也感到高兴和欣慰。可当他看到家乡低矮的房屋,破旧的道路,乡亲们依旧窘迫的生活,有的甚至连年货都没钱置办时,黄久生的喜悦感顿时消减,心情也变得沉重。
  经过深思熟虑后,黄久生决定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带到外面去闯闯,他一呼百应,春节过后,从家乡带出了40多名劳务人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黄久生苦心经营着自己的队伍,认真铸造自己的形象。因为讲诚信、重管理,黄久生带领的队伍迅速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这支建筑队伍不但干活质量好,价格也非常合理,从不赚昧心钱,渐渐被业界公认为技术过硬的精品团队,不但赢得了同行和中建七局领导的肯定,还博得了“河南建筑业铁鸟”的雅称,他参与建设的工程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荣获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反哺情深,甘作家乡680老人的共同儿子
  
  1995年,多年没有回家的黄久生,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这次的回乡使他有了新的发现:村里那么多的鳏寡老人无人照料,过年也买不起米、面、油、肉,甚至连件像样的御寒衣物都没有。想到自己缺衣少食的童年,他的心像刀割一样。为此,黄久生专门到镇民政所调查了一下,发现全镇有680多户需要救助和照顾的特困和五保老人。这些老人的困境始终揪扯着黄久生的心,他想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1996年春节还没到,黄久生就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双柳镇党委书记胡国平手里,委托他为镇里680多户鳏寡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此后每逢年节,黄久生都会拿出几万元钱帮助镇里的那些鳏寡老人,而且随着自己收入的增加,捐助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起初,黄久生每次都叮嘱镇领导不要透露这是他捐赠的。后来,镇党委书记还是“出卖”了他,悄悄地在每一个礼品盒中装入一张卡片,上面写上“黄久生捐助”等字样。这时,老人们这才知道了虽尚未谋面,却一直照顾他们的黄久生。他们恳求政府帮忙找到这个叫黄久生的人,好当面向他说一声“谢谢”。13年来,黄久生共捐助了100多万元钱来资助680名孤寡老人。而他收入最高的时候每年也不到20万元。
  不仅如此,黄久生还主动寻找帮助困难家庭的机会。在他的工地上,有个叫吴杰的年轻人,几年前曾因倒卖黄色光碟被判入狱。当时吴杰的父亲已是食道癌晚期。得知这一情况,黄久生立刻给吴家寄去了2000元钱,希望老伯在有生之年能再过几天好日子。老伯老泪纵横,不沾亲不带故的黄久生怎么会对自己这么好,连亲生儿子都没有给过这么多钱啊!临咽气前,老伯拉住老伴的手,说:“我去了,你今后有事就找黄久生。”黄久生得知消息后,立即回到家乡,把大娘接到郑州,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吴杰被黄久生感动,他积极改造,终于在2004年提前出狱。黄久生又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工地上干活,教他各项技术。立志重新做人的吴杰成了建筑队伍中的技术能手。
  李光群也是黄久生主动救助的一位老人。1988年,他在麦场打麦时不慎被机器绞掉半条胳膊,妻子撇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走了。黄久生知道后主动找到了李光群,说:“李大伯,您放心,您的孩子我帮您养!”从此,李光群每月都会收到黄久生寄来的200元钱。直到现在,黄久生一直都在资助李光群的两个孩子上学。
  罗永绵老人是双柳树镇的特困户,全家每年就靠几百斤稻子和编编箩筐卖些钱维持生计。老人根本不认识黄久生,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但是,让老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十多年来,他不但每年都能提前收到黄久生为他准备的年货,每年他还会另外收到黄久生寄来的给他看病用的200元钱。
  2008年中秋节,黄久生从郑州买了月饼和棉衣,专程来到双柳镇敬老院,去看望那些一直盼望着能见他一面的孤寡老人们。老人们一听黄久生来了,纷纷拥了上来,紧紧拉着黄久生的手。他们都把黄久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那种纯朴的感情让黄久生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孤寡老人,已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采访中,记者无意看到了黄久生使用的是一款过时很久的手机。记者感慨地问他:“你为什么投入这么多钱来回报社会,却对自己这么苛刻呢?”黄久生笑笑说:“小时候历经的苦难,让我懂得了人活着的艰辛。而小时候乡亲们对我的帮助,也让我在有能力后愿意帮助更多不幸的人。”黄久生的善举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领略到了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温暖和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反哺 情深 牵挂 反哺情深:680名“父母”是我最大的牵挂 反哺情深黄久生 最是情深父母恩的相关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