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北岛的散文篇一:北岛诗歌

个人影响

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现代北欧诗选》,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午夜之门》。

代表诗作:《回答》、《一切》等

7、评价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次寻找。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北岛写给妹妹的诗 - 象罔与罔象发言于2001-08-11 12:45:35

对于北岛这位去国多年的诗人只有怀想的份了,远方的朋友来信说"寄去的书中夹有一张北岛的照片,是我从前的一位长辈师兄与他的合影。不知兄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一张说不出名堂的照片,权当是因为里面有北岛吧,相信也是兄所怀念的诗人。"他说的让我心疼了好一阵,记得北岛曾有个因下水救人而不幸落水罹难的姝姝姗姗,北岛相当钟爱这位妹妹,曾为她作诗多首,现贴于下,让我们纪念珊珊,怀念北岛!

诗歌是诗人最完备的精神自传,也是感受和获知一位诗人真实的思想状况的唯一途径。《北岛诗歌集》中收入了北岛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时间跨度是30年,即从1972年到2001年。北岛是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他早期的诗歌中具有强烈的怀疑和叛逆精神,在他的诗歌中,人们见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热血激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正在努力摆脱黑暗,四处寻找光明的青年形像。面对中国七十年代“文革”前后纷乱荒诞的社会现实,他有时感觉到苦闷和迷惘,“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在他的成名代表作《回答》中,他写出了充满激愤唾弃和理想追寻的响亮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和另一位朦胧诗代表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两句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写真。直到今天,这四行诗还是在中国当代青年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新诗名句。

而在另两首题献给遇罗克的诗作中,北岛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和尊严,他代替那被无名的死神掳走的年轻的生命,代替那真正的勇敢者和思想者说出了心中的话──“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结局或开始》”──从某种角度看,北岛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写给遇罗克的这两首诗也成为了诗人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

就像诗人笔名在汉语中所代表的“北方的岛屿”,冷峻、深沉和清醒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而孤独,自由和拒绝也是他重要的写作母题。北岛的诗意象丰富准确,思想尖锐深刻,技巧复杂多变,在重视意境和谐的同时经常有令人叹服的警句出现。许多人喜欢从政治或者思想的角度来阅读北岛的诗,而忽视他做为诗人的审美的一面。事实上北岛的一些早期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表现了诗人对汉语韵律的极度敏感,“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风孤零零的/海很遥远《和弦》”,“海底的石钟敲响,/敲响,掀起了波浪《八月的梦游者》”。而在一首题为《一束》的爱情诗中,绚丽缤纷的意象被清澈的音响和美妙的节奏组织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北岛是一个不停地询问者,他探讨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荒诞,在一面黎明的铜镜中,在峭壁的窗户上,怀着漫

长的期待,他聆听着从孤寂的远方传来的隐约回声,寻找着海面上的呼救信号。《履历》、《触电》和《空间》三首短诗是十分耐心寻味的,它们表现了诗人强大的变形和透视能力,光头和倒挂的身体,一声惨叫和一个环形的山谷等深度意象具有强大的寓言性。由23首短诗组成的《白日梦》是诗集的最长的一首诗,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首诗,“我们终将迷失在大雾中/互相呼唤/在不同的地点/成为无用的路标”,而长诗中一再重复的“你没有如期归来”也标志着诗人流亡生活的开始和一个写作阶段的结束。

从第三辑开始的诗是一些让读者感觉较陌生的诗,因为它们很少在国内公开发表过。有的评论者认为,北岛出国后的诗歌写作是令人失望的,笔者却不赞同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无论从诗作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这些诗都不逊于他的前期作品,而在主题的崇高性和情感的深度方面,北岛近十年的诗作显然是更为厚重庄严。虽然诗人认为自己的诗风没有变化,依然是“鲜花加冰霜加抒情的翅膀”,但由于远离母语和漂泊的生活,这些诗和早期诗作相比,其独白性在加强,意象由于过份浓缩变得更难于解读,原先诗作中的清晰温暖的旋律弱化成了纤细的几乎无法听到的回声。这是一些痛苦的哑寂的诗,是一些不断地前行又被挡回的诗,一个人试图穿越镜子,企图在台灯下重建一个星空,纪念日,一只耗子在管风琴中经历风暴,被精巧的齿轮制止,唱头也正在滑向树桩年轮的中心。在这里笔者想指出其中几首较值得注意的重要诗作:《缺席》、《一副肖像》、《抵达》、《进程》、《守夜》、《岗位》、《不》、《晨歌》。笔者认为,在这些诗作中,北岛固执而坚忍地完成了他做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人类文明传递者的不朽使命。

乡愁和对母语的眷恋在这些新诗作中也有表现。“祖国是另一种乡音/我在电话的另一端/听见我的恐惧《乡音》”。除此之外,诗集中还有两首极为感人的诗作。珊珊是诗人的妹妹,1976年因为抢救一个溺水小女孩而被江水淹死。她死的时候只有23岁,当时在湖北的一个厂矿工作。“生命只是个诺言/别为它悲伤/花园毁灭以前/我们有过太多时间《安魂曲──给珊珊》”。田田是北岛的女儿,他们父女曾经分开六年之久。“你的名字是两扇窗户/一扇开向没有指针的太阳/一扇开向你的父亲/他变成了逃亡的刺猥《画--给田田五岁生日》”。在一首题为《背景》的诗里,北岛这样写到:“必须修改背景/你才能够重返故乡”,值得庆幸的是,诗歌的返回自有其特定的方式,在晚霞的回映在黄昏隐约的光线中,凭借着轻盈扑动的翅膀,一只鸟很容易找到本来属于它的温暖的巢。做为一个普通的诗歌读者,做为一个同样用汉语写作的小诗人,在这篇短文的结尾,笔者很愿意高兴的说:欢迎你,诗人北岛。 北岛:《今天》二十年北岛1978年冬,一场大雪复盖北京。东郊一个仅几户人家的小村落,隔着条肮脏的河与使馆区遥遥相望。它位于农村与城市交界处,在严密的控制下几乎是个盲点。其中一间小屋的窗户被破布遮住。昏暗的灯光下,七个小伙子围着一台破旧的油印机忙碌。我是其中一个。苦干三天三夜,1949 年...执政以来第一份非官方的文学刊物《今天》诞生了。我们骑车到市内的一家饭馆,悄悄举杯庆祝。第二天,我和两个朋友去张贴。出发前,为避免警察找麻烦,我们修改了自行车牌照。1978年12月23日,《今天》出现在政府机构、出版社、大学区和天安门广场上。随后,我们混在读者中间察言观色。这类作品,尤其是诗歌,已在中国绝迹了三十年。出乎意料,读者反应热烈。 历史应追溯到六十年代末 《今天》的历史应追溯到六十年代末。...为了平息造反带来的全国性混乱,把城里的中学生送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结果,刚好和毛的意愿相反。从社会的顶峰跌到谷底,以及底层现实与国家谎言的矛盾,在昔日的红卫兵中间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他们到书中找真理,用写作表达迷惘。每年冬天农闲,他们返回北京,交换书籍与作作品,形成各种文化沙龙。 我还记得20岁那年读到食指的诗作时的激动。他长我一岁,自1967年开始写作,无疑是其后三十年诗歌新浪潮的开拓者。他的诗第一次和我们自幼习以为常的说教脱钩,写出青春的困惑。其意象新鲜,琅琅上口,让年轻人着迷,通过手抄本广泛流传。多年后我见到食指,他已得了精神病,在家与医院之间奔走。 我写诗,是在读了食指的诗后不久。那时我是建筑工人,在离北京约三百公里的山区建发电厂。在封闭的环境中,内心的骚动需要

北岛的散文

一种形式。当时在年轻人中,写旧体诗曾风靡一时,这大概受到作为诗人的...的影响,其旧体诗几乎人人会背。我也写过旧体诗,但很快发现,由于格律的束缚,除了赠别怀旧,难以表达更复杂的主题。 越禁止越有吸引力 写作是一种禁止的游戏,甚至要冒生命危险,而越是禁止的越有吸引力。在建筑工地,我和几十人住工棚。深夜酣声起伏,我在用草帽制成的台灯下读书写作。工地宣传组借我去搞摄影展览。根据我的要求建的暗室,让我暗自狂喜:厚重的窗帘把世界隔开,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短短几个月,除了写诗,我还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我的朋友赵一凡被捕。他是地下文学作品的收藏家。警察抄走了每一张纸片,其中包括我的诗和小说。我被踢回原班组监督劳动。我开始转移信件手稿,和朋友告别,随时做好坐牢的准备。半夜,汽车驶过,我会吓然惊醒,再不能入睡。那是漫长的等待。但最坏的事情并未发生。后来才知道,警察根本看不懂那些诗,请来文学所的专家,也看不懂,专家们断言:这是从西方抄来的。我们辛免。 青春期的阅读经验具有决定意义 那也是一个禁止读书的年代。书从公共场所消失。我们去关闭的图书馆偷书,到废品收购站找书,向其他沙龙和个人借书。出现了个新词"跑书",即为了找到本好书,得四处奔跑,得有足够的耐心,得谈判、承诺和交换。 青春期的阅读经验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决定意义。起初饥不择食,转而挑剔,最后我们把目光转向"黄皮书"。这套黄色封皮的翻译丛书近百本,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文学和苏联东欧的解冻文学,是专为高干出版的,印数少,发行范围受到严格控制,但随文化革命的混乱流传到民间。黄皮书成了北京文化沙龙里带有特权意味的猎物。那时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本书经过某个沙龙仅短短几天,大家排着队,废寝忘食。好书一到,我和朋友们只好泡病号,服下对身体有害的药丸,换取时间。 黄皮书不仅为地下作家在精神上找到对应的风景,也为他们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官方话语的文体:翻译文体。49年后,某些作家弃笔改行,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其中包括四十年代后期中国诗歌最出色的诗人(后来被称为"九叶派",如穆旦,袁可嘉,陈敬容,郑敏等。翻译文体成为创作欲望和新的语言的载体,为地下文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接上传统之链。 地下文学终于浮出地表 1978年秋,上层的权力斗争造成政治松动。以《今天》为代表的地下文学终于浮出地表,和美术,摄影等民间团体,形成冲击官方话语的巨大浪潮。《今天》是以诗歌为主的刊物,其重要诗人有芒克,顾城,多多,舒婷,严力,杨炼,江河等。由于印刷设备差,编辑部成了手工作坊,不少年轻人来帮忙。到1980年底被查封时,《今天》共出版了九期刊物和四种

丛书,还举办了各种文学活动。每月一次的作品讨论会吸引着众多大学生。 1979年的春天和秋天,《今天》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举办了两次露天朗诵会。导演陈凯歌那时还是电影学院学生,也来帮我们朗诵。在警察严密的监视下,近千名听众兴致盈然地欣赏那些费解的诗作。自1949年以来,举办这样的朗诵会还是头一次。 "蒙胧诗"引发全国性论战 ...和民主的蜜月很快过去了。邓小平下令逮捕了魏京生和其他民运领袖。《今天》于1980年12月被迫关闭。而我刚从青岛度蜜月回来,因拒绝写检查,被所在单位停职反省。晚上回家,一个朋友从树后闪出来。他得到可靠消息:我随时会被捕。跑不跑?我和妻子商量到深夜,还是决定留下,看事态发展。不久政治风向又转了,我再次幸免。 《今天》虽被查封,但其诗作开始出现在官方刊物上,被统称为"蒙胧诗",引发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全国性论战。在官方评论家眼里,它无异洪水猛兽。适得其反,批评引来更多的读者。被官方话语窒息的年轻人,终于找到呼吸的可能。有一阵在大学几乎人人写诗,办诗社,出诗集。直到商业化浪潮卷来,诗歌重新退到边缘。 《今天》也成了更年轻一代写作的阴影。84年,"第三代"诗歌以反叛《今天》诗歌的姿态出现。与《今天》诗人不同,"第三代"诗人成长于文化革命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卸掉历史包袱,更注重现在时态,用小调代替大调。其中重要诗人有柏桦,张枣,西川,欧阳江河,宋琳,翟永明,韩东,张真等,多来自四川。我和其中不少人成为朋友,发现我们在诗歌上的共同之处远多于分歧。 ...年天安门广场....。第二年春天,一些中国作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会,决定恢复出版《今天》。二十年过去了,从《今天》的问世到死而复生,似乎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隐喻:被释放的魔鬼再也无法关进小瓶子里去了。 (1998年2月于加利福尼亚) 北岛《今天》诗歌鉴赏 beidao 发表于 2006-3-4 9:48:00 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此时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洗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 诗歌的开头就是对那现实的描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名“这是怎样的世界啊!那虚伪的天空中,到处是用紧词丽句、空洞赞颂涂抹的东西。到处是通行者的乐园。当然,到处还有死者。那不曲的身影已经歪曲·绷得很紧·充满着力量的美,显得更加不屈。 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眼睁睁地等着沉没. 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7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来审判这世界吗7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7诗人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吗7反正诗人不相信这样的社会,诗人准备反抗。 诗人心情激动.大声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如果虚假的世界如海洋的大堤在海浪的冲击下崩溃.如平地因为地心岩浆的奔突而被撕裂,诗人愿意承受所有的苦难,咽下所有的苦水.诗人愿意做被撕扯的胸膛.让人类选择更好的顶峰。诗人的心中充满着英雄式的悲剧情结。同样,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诗人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那些象征性的形象又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是并没有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中那新颖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的巧妙组结,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诗歌的思想倾向也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的特征。这首诗同样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北岛,诗歌及其他 看北岛的照片,总感觉他一直在疲惫之中.我想漂泊一定是件劳累的事.对于漂泊者来说,突然而至的孤独就象他放弃不下的行李,沉重但有无可奈何.这就需要毅力去抵抗,或者象云游僧一样需要一种信仰去支撑.但无任怎样,疲惫是脸上无法抹去的文字.

我们现在可以来谈谈北岛的诗歌了。

第一个话题:北岛的诗歌从艺术上讲为什么比他的同时代人高出一大截?首先,北京的地位非常得天独厚,思想斗争激烈多变,虽然彼时焚书坑儒,但是各种西方文学的书籍还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被看到的。这些都是他的诗艺被催生的先决条件。环境是重要的。还有,北岛的家里据说家学非常厚,他是认真读过古典文学的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是保证,不像其它人,在这一点上传统被割断了。而要“打倒北岛”所谓第三代诗人们,则只是翻译仿作西方的作品,根本不会或者说没气度和能力从古典文学中获取营养。这帮人是以不读书为荣的,其成就也就可想而知啦。陆游的一句“诗有别才非关书也”害人不浅啊。关于“古典”可以从他的近作中看出许多,李商隐的味道是很浓的。第二个问题:这种高是否有迹可循?回答是当然的。就是两个字:学习。七十年代末的中国诗歌,基本上是郭沫若的那种新体顺口溜。流风所及,就是再天才的人物也别想从中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且看看他的散文集《蓝房子》中的一段话:“八三年夏末,----安妮给我一包东西,说是托马斯最新的诗集《野蛮的广场》,包括马悦然的英译稿和一封信。马在信中问我能不能把托的诗译成中文。”而北岛是怎样评价托马斯的诗的呢,“果然厉害。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已经得到瑞典文学院重视的三十四岁的北岛坦然承认: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八三年之前的北岛也从马悦然那里获得过其它一些西方出色诗人的出色的诗歌做为学习材料。事实上更早些时候北岛翻译过超现实主义大师帕斯的诗作。托马斯,姓特朗斯特罗姆,生于1931年,瑞典最著名的影响了全世界诗人的诗人。

第三个问题:北岛的诗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解放了中国新诗?自然是全方位的。内容上的个性解放和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树立,形式上的对新格律的突破和几乎新诗所有形式的成功尝试,表现手法上先进的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圆融而又超越的使用,等等方面。

第四个问题:北岛在一百年来中国新诗界的地位?当然是无人可比的第一人!一百年来其实也只有三个半诗人:李金发(象征主义大师,我个人并不认为他比波德莱尔差多少。他写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却能成为独具一格的大师级人物。为人诟病的是他半文半白的用语习惯。),闻一多(《红烛》没什么,《死水》非常成熟,音调铿锵有力思想远接屈骚。他也被认为有资格问鼎诺贝尔奖。),艾青(人民的诗人。人民性其实是诗歌非常古老的最纯正的

传统,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它面前是幼稚可笑的。),卞之琳(半个吧。他的一些小诗玲珑剔透)。而北岛由于自身的努力,更有赖于时代造英雄这样一个中国文坛所特有可笑境状,使他在短短几年之内轻而易举地越过了他的前辈们,并使中国诗歌可以比肩于世界同侪。

第五个问题:北岛的诗歌艺术总的特征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他的诗是阐释人类紧张、惊悸、痛苦、冷峻但又有一丝温暖情怀的精神状态的非凡的艺术,它是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的。这来自于他的思想中彻底的绝望感和怀疑主义精神。——当然,这种思想是任何想伟大一点的作家必备的思想,它必须是天赐的,作戏和模仿是苍白的。 我们现在对他的著名的诗作《回答》进行解剖。……诗的内容

这首诗虚拟了世界和人的对话,因此名之为“回答”。世界其实默然无语并不提问,故而诗人的“回答”是一种主动的挑衅性的“回答”,也可以说是“诘问”(最早的挑衅就是屈原的《天问》,但也别忘了《诗经》中零星的小民的“天问”。),即“第一千零一个挑战者”。答话的中心词是“我不相信。”,这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的没有丝毫的妥协和媚骨的绝决。绝决并不代表绝望,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是一种“冷酷的希望”——这同时是北岛一首诗的诗题。其实北岛的所谓绝望中都透露着一丝丝理想主义者的希望,即裴多菲、鲁迅式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绝望。请注意这些词句:“不相信梦是假的”,所谓的梦当然是指好梦;“生存的峰顶”,即陆沉并不可怕;而“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更不需要解释。

绕不过去的是“世界”这个词的指向。把它当作是无望的中国政治格局、当作充满了痛苦的生活,都没有问题。毕竟结尾有一句“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但从诗的角度来看,最多把他理解为北岛以诗歌反思悠久的中国历史的诗人个人化的野心更好一点吧。我倾向于把此诗看作一个存在主义者对黑暗的生存状态的全盘否定。

其实所有的诗歌都是对世界的诘问或者说回答。在北岛这里,你还能读到屈原式的悲愤和忧患。而打倒他的那些第三代诗人,则个个都像刘邦。——我个人早期的诗作是北岛加第三代的,而艰苦的扬弃正是我的诗艺之所在。开头的两句“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已成为新中国诗歌为人类提供的第一句警句了。我们的生活中已很久没有来自诗歌的警句了,现在的警句来自流行歌词。必需注意的是,诗人的出发点是善和恶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在这对立中一种无比的愤怒被张扬了。这两句诗含有悖论的特征,而北岛是使用悖论这种修辞手法的大师。这使他的诗比别人更为锋利更为有力!稍后我会分析这两句的师承关系。

此诗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或许在现代的诗人看来已不值一提了。在一个极端专制和思想单一的旧政治中国土崩瓦解之后,诗人开始放眼看待自己所处的现代世界了。注意这些全新的词汇“死海”、“好望角”、“冰川纪”。它们不是普通的使用新鲜洋人词语那么简单。这三个词刚好集中在第二小节的反问段中。冰川纪的过去和冰凌(心里的寒冷),“好望角”所代表的希望和“死海”这个词所代表的无望对比强烈。有意思的是“死海”更和后边的“千帆相竞”悖谬地连在一起,更说明无望只是表象。“千帆相竟”这个词令人想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希望感和毛泽东的“百舸争流”的豪迈感。从技艺上来讲,这些词是从非常简单的象征主义角度来使用的。

第三小节。“审判”是西方宗教思想。“末日审判”也是西方诗人忧患意识的聚焦点。而北岛的出发点是无神论者的,因为在“末日审判”中,被审判者是没有自我辨解的权利的,只有上帝在给每一个人定罪,而北岛却带着“虽然被判决为有罪的声辩的声音。”

这首诗是一曲情绪饱满激昂的呐喊。非常适合在群体性场合朗诵,本身也极具煽动性。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诗艺的角度来说,一、北岛的所有诗都有一股子强烈的个人倾诉性,这种倾诉性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主体的丰厚和强大,一方面让他的诗排斥“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北岛之后的诗人掌握的非常纯熟)。北岛的抒情诗是一种单向度的情感倾诉。二、适合朗诵还因为,作为新诗却近似于古诗的较为严格的押韵特征。通篇一韵。三、关于押韵。熟知古典诗韵的人会知道。在诗的平声30韵中,一东、二冬、三江(以上上平声),七阳、八庚、九青、十蒸(以上下平声)这些后鼻音的韵角更显得厚重和响亮。而北岛的诗韵脚,正是在下平声的八、九、十这几个近似韵中自由转换的。四、西方诗中有所谓的音步音尺之尖协调诗歌内部节奏感的硬性规定,中国古诗中有平仄和断句法作为协调。我可以告诉大家,北岛的诗是新诗中对节奏感掌握得最好的一个,这得自于他对诗歌语言天才的支配能力。节奏感并不是简单地押韵,诗自有一种内在韵律。

第三小节押错了韵,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新诗的韵自然可以宽泛到无。而唯一的毛病是倒数第二小节。“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这句我有点费解,陆地只有下沉的时候人类才要选择峰顶来生存。而前一句的海洋决堤也正说明陆地下沉。“上升”用的不对。

这首诗是横空出世的吗?当然不是。

黄翔说的没错,他是先于北岛开始写作那种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新诗的。但是,如果真的如他念念不忘地那样,即他先于北岛而发迹的话,新时期的新诗绝对不会被称为“朦胧诗”。因为黄翔的诗从路数上讲是直白的抒情诗,意旨非常明确,意象不具歧义,是另一种政治诗。——当然,我并不认为“朦胧诗”对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江河、芒克等人的诗作是一个准确的概念。但能说明一个问题:北岛诸人的写作,对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要求,或者说可以说革新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观念。

黄翔有一点说错了,即没有北岛,新诗之开创者将只有他的名字。黄的政治目的也是直接的,而美学旨趣则模胡不清,这使他更容易被归于一个写诗的民运人士而不是一个带有民运背景的诗人。如果没有北岛,那么中国新诗的开创者将是另一个北京诗人食指。即就是有北岛,也没有人否定食指的开创性功劳。食指是新诗再生之父。食指,本名郭路生。他的笔名我无从得知其意。生于1948年,比北岛大一岁(请思考这一点)。他的诗中毫不掩饰的幻灭感和愤怒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其同时代及稍后许多年青诗人的写作,正是食指给大家指出了面对世界有一个诗的抗争方式。他的影响最大的诗都写于67、68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北京知青告别北京前往上山下乡之地,在火车开动那一刹那青年人丰富的留恋情感。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响应伟大领袖号召的豪迈,是人性最脆弱最可贵的那种留恋之情。再来看看他的《命运》,写于1967年。

“好的名誉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请对比他和后来的北岛《回答》的开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不仅此诗,请大家在读一下他的《疯狗》一诗,再与北岛的《寓言》相对比。回环的节奏或者说复沓的主音符都带有模仿或者说学习的重重的痕迹。再看看食指的一些诗,《愤怒》、《相信未来》等,你不但能找到北岛的师承,更重要的是,对比之下,你会感到在精神和诗艺方面他所做的伟大的拓荒者的工作,但也会看到,北岛确实将他的诗提高了许多。当然这样说对这样一个为诗而生并被他所看到的世界逼迫至疯的诗人来讲是残酷的。食指现在还在北京一家疯人院里,诗友们来拜访对他来说是极为高兴的事。大家围坐在一起,他会突然地但又很胆怯地对大家说:“我可不可以读一首诗?!”而听到他说这句话,北岛感到索然无味。他的冷酷有时显得不近人情,在欧洲漂泊时,一个女房东非常孤独,她将信寄往北岛每一个新的藏身之所,并给他寄一张贴上邮票写上回信地址的信封,但北岛把它们全都扔进垃圾筒了。

北岛的诗,照我的看法,它就是意象主义的诗歌。为了说明他和西方80年前的意象派诗歌的区别,为了表明我的偏爱,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明北岛对那些意象派诗歌的全面升华,我称之为“深度意象主义诗歌”!

意象主义是由庞德创立的。他旗下的大将有艾略特,还有更以小说名世的乔伊斯。——他在其小说中大量地使用意象派的技巧。意象派不能容纳叙述,注意艾的伟大的《荒原》,本来的文本正是经庞德大量地删掉其叙述性的东西之后才简洁有力并最终伟大的。在北岛的长诗《白日梦》中就更无任何叙述而言。请注意在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重复过的那一句“你没有如期归来”,如果说这一句表明了有一种内在的推进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通过阅读你就会发现,那种推进是深化到在表面上找不到一丝痕迹的。省略叙述并不是不能处理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主题的。在此引一段艾略特的话:“乍读之下,这首诗的晦涩是由于略去了?链条中的链条?,略去了解释性的和连接性的东西,而不是由于其前后不连贯,或爱好写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的缘故。这种缩写方式的合理之处在于,意象顺序巧合、汇合进一个未开化的文明的印象。读者必须让意象沉入记忆。这样做时对每一个意象的合理性不抱任何怀疑。这样,到头来就一个总的效果就得以产生。这种意象和思想的持续的选择毫无一点混乱。不仅仅有概念的逻辑,而且也有幻想的逻辑。”(《〈埃纳勃斯〉序》)。这也正是阅读北岛诗歌的正解途径。阅读,让那些意象就脑子中停留、组合,最终获得一个总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必然包含着精确、简洁和美

浅析北岛早期的朦陇诗作

上个 世 纪 七八十年代,中国新诗崛起一批走过十年动乱的年轻诗人。他们带着文革的累累伤痕,带着与黑暗动荡的过去毫不妥协的决绝情绪和刚刚复苏的自我意识,以充满反思精神的朦胧诗,走上诗坛。北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者。直到今夭,诗人那种为青年立言的雄大气魄以及作为蒙昧时代的早醒者夹杂着愤怒与怀疑的呐喊,仍然以强烈的冲击力萦绕于我的耳际,让我在荒芜的信仰园地,忍不住地怀想北岛对于人类高贵精神不懈抒写和力扬。

北岛 曾 主 张:“诗必须从自我开始,诗人必须找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临界点。”‘1这个临界点就是文革时代。在他的笔下,整个文革十年是一个虚妄乖谬的梦12世界,是一幅灰暗压抑的荒原图景。<结局或开始口口献给遇罗克》就不乏他对整个民族在神性政治操纵下颓败凋敝景象的描绘:悲哀的雾/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i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i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一只只疲倦的手中i升起低沉的乌云。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三十年代闻一多<长城下哀歌》中沉重忧伤的吟唱:哦,从今只有数不清的烟突/仿佛昂头的巨蟒在天边等候/又象是无数惊恐的恶魔/仲起了巨手千只/向天求救。在诗人北岛眼中,有着几千年悠久文明的祖国此时要么是一块凝滞的‘琉fo",收容着衰朽和死亡:东方,这块玻拍里1是一片苍茫的岸/芦苇丛驶向战栗的架明/渔夫舍弃了船,炊烟般离去...·;要么是一座死寂破败的‘洁寺”,急需一场大火来烧尽废墟上沉重的负荷:消失的钟声i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的年轮/没有记忆/石头/空檬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石头,没有记忆-· 。不难发现,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情怀作为抒情主调始终在北岛诗歌中盘绕,并淤积成对现实的极大怒火,时时寻找冲决的机会。

狄尔 泰 曾 说厂时代所给予诗人的影响与他根据生活经验所创作的东西联合起来,从外部强加给他的思想以有力的羁绊和阻阂。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以解释生活的内在的冲动却不断地力图超出这种阻阂犷划七岛无疑就是挥棒扫除这种阻蔺的强者。当神性政治制造的弥天大谎与荒芜贫瘩的现实反差愈来愈大,当启蒙精英的地下思考被验证成为真理时,北岛,这位一直处于‘.地下”思索状态的诗人,终于代表1一代觉醒的青年,怒不可遏地进发出震耳欲聋的宣言.我,不一相一信o’((回答)),这和鲁迅先生“铁屋中的呐喊"几多相象.而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因进射出的哲学灵光而成为指斥那个时代罪恶的经典言语!不 同于 顾 城留连于自然界的雨露虫草,花英云朵等带有梦幻色彩的

事物,在北岛的早期诗作中,则多见‘影子”“沙漠"“猫头鹰”‘塑像““海”“冰山”等意象。

自潮与反讽---论北岛海外诗歌的一种风格

3“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这是一个瘦削诗人的精英姿态---苦难的承担者和时代的代言人。北岛面对极左政治刚刚结束下诗的废墟,以自己对诗自觉、深入、切入真实的呼喊,筑起了一座诗歌理想的大厦。基于对当下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反动”,北岛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5]。读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抗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这造就了北岛80年代“冷峻、悲壮、凄怆、沉郁”的诗质。

北岛的散文篇二:读北岛诗二首

读北岛诗二首

作者:陈仲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1期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曾当过建筑工人、编辑。1978年与芒克创办《今天》。出版主要诗集有:《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北岛诗集》(2003),及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2006)等,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这里选出北岛的《回声》和《黑色地图》两首诗进行赏读。

1.读《回声》

你走不出这峡谷

在送葬的行列

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

与死亡媾和,让那秋天

继续留在家中

留在炉旁的洋铁罐里

结出不孕的蓓蕾

雪崩开始了——

回声找到你和人们之间

心理上的联系:幸存

下去,幸存到明天

而连接明天的

一线光线,来自

隐藏在你胸中的钻石

罪恶的钻石

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

被送葬的是你

象喻:从意象到象征

北岛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率先进入并成熟象喻写作。他深谙对应交感论,在主客体间,巧妙“接通”双方契合点,经由精准的意象,完成象征的微言大义(北岛的意象,多数为孤峻的,如“古寺”,“彗星”“岛”“云母”,“珠网”),成就了一种从意象到象征的多方喻指效应,引领了新时期以来,现代诗一种重要的写作范式。不过,大家所熟悉的《迷途》,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早期意象主义,稍后的《回声》,在艺术与思想上则显得复杂多了,高出一筹。 “你走不出这峡谷/在送葬的行列/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与死亡媾和”,峡谷,行列,棺材,组成该诗第一组意象,它有点类似视觉和弦,具有1+1+1大于3的效果。其间峡谷和棺材,形态上的长方形、属性上的幽深、阴冷,容易产生“叠印”效果,同时配上中间缓缓蠕动的“行列”,尤其是用“你走不出”“你不能”的断然语气,使原本早已沉重的意象“雪上加霜”:“回声”在夹缝中被挤压,希望在“铁屋”式的封闭中,无奈摆荡,成了送葬的“哀乐”——为历史、也为自己。显然,第一组意象,喻指了当年的时代处境,那近乎是一片漆黑、没有光明生机的瘖哑。 第二组意象是“秋天留在家中”“留在炉旁”和“铁罐里结出不孕的蓓蕾”。前者的偌大时空转接与后者精致的各种细节,形成巨大反差。留下秋天,留在炉旁,就是留下那一点人间的温情,哪怕留下飘零的可供取暖的落叶(当然也留下尚存一息的归途)。而前面一个“让”字,表明了无奈中的吁求。然而,“洋铁罐”(请注意洋字的鲜明指向——外来文化)在高压的封闭,隔离中,怎么可能在“秋天”里绽放蓓蕾、开花结果呢?此组意象的对峙,隐喻了多少美好的梦想和美好梦想在残破中,继续着堂吉诃德式的对抗。

事情的结果是“雪崩开始了”。雪崩、回声、及“胸中的罪恶钻石”,构成第三组意象。雪崩很好理解:它是雪山上,厚雪的共振现象,意味着大面积的崩溃,淹没,埋葬,是灾难的潜台词。“回声”复杂一点,它是声音在传播后的响应,它可以从物理学上引申为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伦理的、心理的、意识形态诸多方面的“反弹”。“回声找到你和人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这就是,经历了雪崩似的灾变后,人的本能生存获得了某种觉醒——即“幸存/下去,幸存到明天”。而最值得研讨的是,连接明天的希望光线,竟是来自胸中“罪恶的钻石”。罪恶的钻石,是一种背谬式的意象组合。钻石可看作高贵、坚硬的心灵象征,但忽然赋予罪恶的意义,表面上似乎不好理解。

其实并不唐突。试想想,当动物性的生存本能,在雪崩的灾变后占据了上风,人性的弱点势必得到充分施放——那些形形色色的邪恶、欲望,一起涌了出来。而对于文化人、知识分子来说,尤其是精神上的矮化、畏缩、犬儒——完全有可能、甚至是必然的,和原先灵魂里向往的钻石质地,有机地化合在一起了,成为更为复杂的——优中含劣、劣中有优的精神产物。这样,人性的共通弱点、悲剧性宿命,自然是“走不出峡谷”,“走不出送葬行列”。个体的抗争,

北岛的散文篇三:名家散文

1、余秋雨经典散文

2、余光中散文精选

3、贾平凹散文精选

4、张爱玲经典散文

5、梁实秋散文集

6、张小娴散文选集

7、季羡林散文集

8、韩寒作品集

9、席慕容散文集

10、郁达夫散文集

11、史铁生散文集

12、鲁迅散文集

13、冰心散文集

14、杨绛散文集

15、毕淑敏散文

16、安妮宝贝经典语录

17、郭敬明作品

18、徐志摩诗集

19、朱自清散文

20、沈从文散文

21、吴伯箫散文集

22、海子诗集

23、周作人散文

24、林清玄散文

25、张晓风散文

26、巴金散文集

27、胡适散文

28、亦舒散文

29、杨朔散文

30、老舍散文集

31、林语堂散文

32、李广田散文

33、丰子恺散文

34、俞平伯散文集

35、谢冰莹散文集

36、艾青作品

37、钱钟书散文集

38、吴冠中散文集

39、三毛散文集

40、张恨水散文集

41、叶圣陶散文集

42、周国平散文集

43、郭沫若散文集

44、舒婷诗集

45、张抗抗散文集

46、王蒙散文集

47、赵丽宏散文

48、冯骥才散文集

49、刘墉散文

50、铁凝散文集

51、宗璞散文

52、董桥散文集

53、徐霞客游记

55、迟子建散文

56、池莉散文集

57、张中行散文

58、茅盾散文

59、苏雪林散文

60、辛弃疾诗词

61、李清照诗词

62、秦牧散文

63、张悦然散文

64、柯灵散文集

65、杨莹散文集

66、萧红散文集

67、丁玲散文

68、耿林莽散文诗集

69、简贞散文集

70、杏林子散文集

71、孙犁散文

73、罗兰散文

74、林文月散文集

75、朱天文散文

76、许地山散文

77、朱湘作品

78、苏雪林散文集

79、韩小惠散文集

80、林徽因散文

81、台静农散文

82、汪曾祺散文集

83、林海音散文

84、叶灵凤散文

85、何其芳散文诗歌集

86、闻一多散文诗歌

87、张悦然语录

88、刘白羽散文集

相关热词搜索:北岛 散文 北岛的散文在线阅读 北岛的散文 朗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