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哪里安放:新生代的新乡愁] 无处安放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乡愁是什么?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酒一样的长江水,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信一样的雪花白,是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是月夜里的清远的笛声,是没有年轮的不老的树……过去的岁月,文人笔下的乡愁曾是如此美丽而忧伤。
  然而时间走到在21世纪的今天,在那些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奋斗的新生代身上,“乡愁”已经失去了它幽美的诗意和缱绻的情思,失去了它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变得现实,残酷,成了新生代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乡愁”的根源,就是在城市扎不下自己的根,安不下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新生代的不可承受之“愁”
  
  新生代的乡愁,固然仍有着传统文化中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情的怀想,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多,是因为他们满怀热情投奔的城市无法给他们安全感、优越感和归属感,是因为想在城市安身立命成家立业却苦于不能的焦虑和无助。他们的乡愁被赋予了极其具体的内容,每一个都是那么沉重,那么现实,那么咄咄逼人,不容回避。
  房子是他们的乡愁。
  人无定所,人心难安。所以杜甫曾心忧苍生,叩问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为“安”?“安”字,上为宝盖代表“房子”,下面“女”字表示“妻室”――上有安身立命之所,下有相濡以沫之妻,一个人才能真正“安”心。
  在一个城市中,没有住房就等于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现行的很多社会制度都依托“房屋产权”而设定和存在。在一个城市,要想落地生根,就必须要购房置业。年轻人买房,买的不只是房,而是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极其昂贵――
  2010年2月,广州市区一手商品房价格为11963元每平方米;北京一手商品房价格为18833元每平方米;而在深圳关内一手商品房价格为24195元每平方米。
  这就是说,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在广州平均需要107.7万,在北京需要169.5万,而在深圳则需要217.8万。
  如果按照税后5000元实收的月薪,一年的收入6万计算,不吃不喝,在广州工作18年后可以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需要28年,在深圳需要36年。
  如果说18年可以让一个女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的话,同样时间的按揭等待则足足可以让一个女人的青春消磨殆尽,更何况28年甚至36年。
  同样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3成按揭7成。如果按按揭20年计,在广州每个月需要承担4994元,在北京需要承担7863元,而在深圳需要承担10101元。
  这意味着在这三个城市生活,即便是在楼价相对便宜的广州,用20年的时间去买一个9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固定月供支出近五千,这就必须保证每个月净收入过万。这显然对大多数新生代而言还是个难以企及的数字。
  户口是他们的乡愁。
  惟有户口,才能从法律上保障人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没有户口就意味着你的身份就只能是“外乡人”,是“流动人口”,这不只是从心理上断绝了人对城市的归属感,更意味着许多现实的困难:求职时许多岗位户口成为无法跨越的门槛,城市的许多公共福利无法享受,还有更让人揪心的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等等。
  在北京工作的女白领钟凝就曾遭遇过户口之痛。2009年“甲流”肆虐之时,她的女儿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接种疫苗。这件事让她在伤感中产生了离京的想法:“我在这里工作了10年,将最好的青春献给了这里,可我仍然被当作一个外人,仍然要受到歧视。孩子现在小不懂事,将来肯定会受到心灵的伤害。”历史早证明了一个残酷的论断:无论一个城市经济到了何种臻境,土著永远奢望把最大的蛋糕留给自己,所谓资源稀缺的问题,其实就是城市管理智慧和公共平衡取向的把戏。一个普遍的现实是,当城市资源不堪重负时,往往会粗暴地向“外人”关上大门。
  工作是他们的乡愁。
  工作,是身无长物的他们在这陌生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们愁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工作机会数量的1/3,任何一个人声鼎沸的招聘会都会吸引数万名年轻人,他们拥挤着来到招聘台,手中紧紧攥着自己的简历。他们愁工资待遇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蜗居》中海萍的台词令无数年轻人心有戚戚焉:“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吃穿用度2500,冉冉上幼儿园1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物业管理400,手机电话费250,还有煤气水电费200。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他们愁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担心自己负责的业务没有进展,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担心会被老板炒鱿鱼,一旦工作不保,他们辛苦追求的一切将成为镜花水月,一枕黄粱。君不见,工作节奏过快和工作强度过大正伤害着都市青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在这样的压力下,代替安心感和归属感的,是强烈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城市的冷漠无情是他们的乡愁。
  有一句很美的广告词: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只有注入了感情元素的城市,才能真正让人产生心灵的归属感。当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试图在那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属时,却不曾想到,这个城市与他们淳朴温情的家乡是如此不同,在这个崇尚“陌生人社会”的城市里,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彼此陌生的蜗居者。他们需要爱人,可城市里的爱情现实而昂贵;他们需要亲人,但安置自己尚且艰难,遑论亲人;他们需要朋友,然,朋友已经是城市的稀有物种;他们需要邻居,可即便在楼道相逢,邻居也吝于给一个笑脸。城市里缺少一样他们从小就无比熟悉和亲切的东西,那就是“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人情味”。一个缺少人情味,没有感情寄托的城市,注定只能是一片精神沦陷的荒漠,年轻的新生代在既缺乏感情寄托,又压力巨大的城市中,如何不“纷纷世事来无尽,黯黯离魂去不通”?
  
  乡愁缘何生长
  
  中国人有着久远的安土重迁传统,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侨,事业成功,仍然以过客自居,即便难生落叶归根之思,乡愁却是他们永恒的谈资。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心态。父母、亲戚、朋友,都还在别的地方生活,独在异乡为异客,怎能不“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从文化层面上说,新生代的乡愁和他们父辈的乡愁是相通的情愫,相似的情怀。然而从现实的层面看,新生代的乡愁有着更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生代的乡愁是他们必经的心灵之旅,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今天的中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仍然原始的农耕乡村,舒缓宁静的乡镇县城,也有物质丰富、节奏快速的大都市。城市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发展平台,对年轻人充满了吸引力。大城市永远是年轻人最向往的青春“梦工厂”,无数新生代奔赴城市寻梦。他们由乡村向城市迁徙,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迁徙,要融入这个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理念都与自己家乡有着巨大差别的城市,需要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找不到安心感和归属感,乡愁油然而生。
  出生于1981年的江远,家乡是江西省萍乡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发展,辗转进了一家外资企业,待遇不错。到外企前,工资低不敢要孩子;现在工资高但他还是担心万一哪天被炒鱿鱼了再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就不足以养活孩子和支撑一个家了。2006年北京房价还没疯涨前,江远四处举债,在北五环外买了套一室一厅。他一直计划买一套两居室,这样有了小孩后才能住得下。可很快北五环外的房价都过万了,他换房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朋友安慰他,将来有了孩子住不开可以租住廉租房,国家不也正在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嘛!他苦笑,我没有北京户口,很多“福利”想都别想。
  没有“安全感”不仅仅和房子、工作、孩子有关,很多时候江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北京接纳了;从离开家乡上大学那天起,故乡就不属于他了。他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根的人。
  江远一个人的生活境遇甚至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新生代的生存剪影。新生代的乡愁植根于历史转型后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矛盾纠结中。“国强民弱”造就了“新生代”的悲叹;一切应该由或者曾经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福利,他们都只听过但很少享受过;当种种生活的压力纷至沓来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代都开始感慨自己是“无根”的一代。
  理论上说,房子、户口这些都不应成为归宿感的硬性条件。古人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一个真正文明和现代的国家里,我们心里所应感受到的“根”绝不应仅仅具化为农业文明中的故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自然就是心安之所,自然也是根之所在。而安全感和归属感,取决于各类国家保障到位与否。
  今天的乡愁是城市的产物。一个真正的大都市是可以安居乐业的。但我们的城市却往往由于发展中的住房、户籍等问题,导致城市人,尤其是新生代的生活压力过大。互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兀立的屏障,动辄树立的“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招牌,几乎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图景。
  有一个风靡网络的的MSN签名受到新生代的追捧:我是一只趴在窗户上面的蚊子,前途光明,却无法找到出路。横亘在新生代与城市之间,让他们无法找到归属感的,是些冰冷的制度屏障玻璃。
  其中一道让新生代感触最深的玻璃,叫户籍制度。没有户籍的人,被城市称为“流动人口”。所有的城市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流动人口”从事着最艰苦、最边缘、最不体面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们能靠血汗在这个城市体面地生活,城市依然在心理归属和公共福利上无情地与他们保持着一个“市民”的距离。即便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结婚生子、贡献着税收GDP,他们仍然无法穿越这道玻璃。“流动人口”涉及到一个群体的生存品质和政治权利诉求。城市时常在细节处或者根本处给“流动人口”一种被歧视,被剥夺,被损害的感受,此时谈论归属感,无异空谈。
  “你是一个外来人。”这个提醒不仅仅只是在户口制度层面,楼市迎头赶上,成为新生代最大的压力源。许多城市的原普通市民一样在楼价上涨之后也是买不起房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一代又一代在城市积累,基本解决了安居问题,很多人早在房价上涨之前就购买了房子,甚至分到了福利房。只有那些没有家没有根的新生代,在陌生的大城市里生活,在外来人“无立锥之地”的困境面前,面临着不得不买房不得不做房奴的命运,从精神到物质都遭遇到的房产的双重绑架。
  
  一起实现一个没有乡愁的“中国梦”
  
  当一位听众打电话抱怨上海话时,那位上海本土的节目主持人给的建议是:抱成一团,滚出上海。这也许是许多人共同的想法――既然在城市生活得辛苦疲惫,既然不被城市接纳,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既然有那么多乡愁,何不归去?去家乡,或者去三线小城市?
  我们只能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权利。新生代选择在城市拼搏,那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他们愿意克服诸多困难,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他们的选择。青年强则国强。新生代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实践着一个个中国梦,这种穷且益坚的拼劲是青年人可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多的呵护。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这种更好,除了交通和空气良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让这个城市住得起,而且还要有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寄居之处。上海世博会的宣言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这句话的另一种解读是,只有美好的城市,才有美好的生活;只有城市更美好,生活才能更美好。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水泥森林,人不应该会感觉在这个城市里疲惫不堪,孤独无助,或者迷失其中,更应该有一种公民的归属感,而不是像候鸟或者异乡来客。宜居是一个城市高贵品质,人类对于城市一直以来的梦想,正如一句诗句所言:诗意地栖居,能够在城市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从寄居到栖居,才是宜居。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能够在城市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可以在冬日的暖阳之下,懒洋洋地晒太阳,在夏日的凉风之中,无拘束地清凉一夏,在纵横交错的老街,感受风土人情的故事,在幽静的绿阴公园,体验公共空间的自由。不用担心因为“户口”而受到歧视和损害,不用焦虑高不可攀的房价,不用像蚂蚁一样,忙碌卑微,没有自我,没有尊严,更不用像流亡一样,不断地从一个城市逃窜到另一个城市,只为寻求那么一点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这何止是新生代的梦想?这是整个人类的梦想。
  我们并不奢望城市一夜之间实现这样的梦想,可是,我们由衷地希望,我们热切地呼吁,我们郑重地要求――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以最大的诚意,正视这个梦想,以实质的行动,建设这个梦想。
  要有胸怀有善意接纳年轻人的理想。现在几乎中国最优秀的资源,都被集中到了城市,这也正是年轻人对城市心驰神往趋之若鹜的原因。可是,当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的时候,却看到城市的管理者们紧闭大门,把门槛提得很高很高。城市,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但是并没有容纳下绝大多数人的理想。
  要完善各种保障制度,让新生代活得更从容,安心,更有安全感。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等保障制度的重要,在于让中国的城市制度真正完美成形。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或者说,中国离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还有距离。城市city的概念,衍生公民citizen的意思,需要每个人都做一个城市公民,尊崇自由,掌握人权,享受保障。一座城市,不能仅仅是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内涵:宽容、理性、归属感以及公平的游戏规则。唯有在这样的城市里,新生代才能安心生活,自由寻梦。
  要给年轻人更多更平等的机会。在一次针对新生代的调查中,31%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这反映了这一代人的集体焦虑。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正如莎士比亚对城市所作出的诠释,“城市即人”。要让生活更美好,就要让城市更美好,就要充分显示出对人的尊重,让城市中的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舒适惬意。这是人类始终在追求的一种状态,也是现代城市理应具有的一种内涵。
  要有真正的关心,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重庆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在建设“宜居重庆”的安居工程中,重庆立下“军令状”:“政府将努力控制房价暴涨,让主城双职工7年的收入,能买得起一套房。”7年收入买一套房,这对为房子揪心的新生代,是一个福音。
  要加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大城市的“人口超载”是不争事实,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也显然必要,然而,疏胜于堵,一味提高大城市门槛,无疑将对热情投奔的年轻人造成伤害,不如更加注重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将资源、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当中小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发展平台,对年轻人有更大的吸纳力和吸引力,才能真正为大城市减压分流,才能实现人和城市的双赢。
  《青春万岁》的作者王蒙先生说,谁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万岁。说得好!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光华四射,每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有各自的伤痛与迷茫。新生代的青春是与城市博弈的青春,其中的爱恨情愁只有他们自己最能体会,其中的艰难困苦也必须他们自己勇敢面对。天下没有平坦的人生,努力拼搏百折不挠,永远是最壮美的人生姿态。可爱的年轻人,请保持这种姿态吧,在城市扎下自己的根,实现自己的梦,找到自己的幸福,安放自己的人生!
  我们将始终关怀,深深祝福!

相关热词搜索:乡愁 安放 新生代 根在哪里安放:新生代的新乡愁 无处安放的乡愁 自序无处安放的乡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