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毒品远离生命作文 [珍爱人生,远离“成功病”]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策划人语   “成功病”是种什么病?   “成功病”是一种霸道病:你必须“成功”,你的理想、感情、格调、品性、生活情趣等等一切都无关紧要,唯有成功才能证明你的人生价值。
  “成功病”是一种功利病:出人头地,才算“成功”;名利双收,才算“成功”,豪宅好车,才算“成功”……你必须得到财富和地位等等硬件,才能算是一个成功者。
  “成功病”是一种厚黑病:成功是唯一的王道,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成功,道德、良知、诚信、人品全都可以践踏,心肠越黑,脸皮越黑,越容易成功。
  “成功病”是一种“神经病”,伤害的是“患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情趣、个性、品行,是一个社会的格调、情怀和价值体系。
  我们推出本期策划,绝不是鼓励大家颓废遁世,悲观消极,放弃对成就、财富和更有质量的生活的追求,而是希望和大家一起,以更开放更平和更睿智的眼光重新审视成功,让成功更加多元和丰富,更加高尚和美好。
  祝愿大家远离“成功病”,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执笔/黄菲)
  
  成功,一个诱人的字眼,焕发着荣誉与梦想的光芒。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不向往成功,谁不追求成功?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浮躁风气强烈挟裹着我们的心灵,成功已变得那么势利庸俗,那么狭隘偏执,那么不择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症,我们本来应该更加幸福的人生,我们本来应该更加美好的社会,都受到了“成功病”的毒害。
  
  谁都难以幸免于“成功病”
  
  “成功病”是一种普遍的病,只要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谁都可能得“病”。“成王败寇”、“建功立业”等观念长期占据人们意识形态的顶峰。一个人刚生下来,就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而且在成长中一直被强化,从此,一个人的人生便被彻底地绑上了追逐“成功”的战车。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除了成功,个人的喜怒哀乐、情趣、理想、品行,都不是重点,不值得关注。
  年幼的孩子不能幸免于“成功病”。君不见,暑假期间,各个城市的课外辅导班比平日更加热闹。无论是与学科相关的强化班,还是奥数班、特长班,一概人满为患。在城市正午的街道上,炎炎烈日之下,到处可见背着书包、汗湿衣衫急匆匆赶去上课的孩子。各种网站的亲子论坛里,探讨孩子的成功捷径的帖子是最火热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家长会说:“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不成功,你就住不上好房子,开不了好车子。”老师则更用行动诠释“好生”与“差生”就是两个阶层。
  即便寒窗苦读,考上了名校,亦不能幸免于“成功病”。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曾说过一段令人震惊的话:“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董藩教授的话虽然备受争议,但揭露了一个真相:在当今的价值体系中,如果你不能成功,你就没有价值。2005年8月15日凌晨,28岁的北大硕士柳剑锋离校出走。柳剑锋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北大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出国留学也受挫了;马上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为什么出走?因为在患了“成功病”的柳剑锋们看来,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拥有驾照、出国留学、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足以证明自己成功的“硬件”,就是一个可悲的失败者,一个“没混出人样来”的可怜虫。
  职场中人,不管是精英还是试图成为精英的人,患“成功病”的就更多了。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革履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忱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沙龙。“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人们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成功的六大要诀》、《迈向成功的100个心理法则:出人头地的攻略》、《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比尔?盖茨如是说》、《李嘉诚如是说》、《拿破仑?希尔如是说》、《左手马云右手唐骏》、《左手唐骏右手马云》、《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各种名目的“成功学”书籍都被冠以“社科畅销书”名义,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实用智慧”,如“要面子,吃大亏”、“放弃无用的自尊”、“死缠烂打、六亲不认、装蒜到底”等。
  “成功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我们的求学、婚姻、事业,所有一切,莫不包被在这庞大的“成功”羽翼下。众多的人都沉浸在“我一定能成功”的亢奋情绪中。即便有些人幸而没有花钱去参加成功学培训,没有受到成功学大师的忽悠与蛊惑,但不幸的是,现实环境施加于他的“成功熏陶”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还是很容易患上“成功病”。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形形色色的创富榜广告,媒体对文体明星、富商巨贾等成功人士的渲染与夸饰,以及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之下,普通人对于“财富改变命运”的无限神往……到处都是病菌,除非有很强的抗体,否则很容易染病。
  
  “成功病”的罪与罚
  
  “成功病”的第一宗罪,在于其功利。
  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对曾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说:“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你认为成功到底是什么呢?”大学生答道:“成功就是有财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领导、做管理。”大学生与李博士的对话,反映的是社会对成功的判断标准已经功利到了残酷的地步。“三十而立,官不立、钱不立,等于没立”,全社会都奉行着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赢者通吃、名利双收的成功标准,“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那些看似和“成功”无关的东西:对社会的关怀、对情感的珍惜、对人格的追求,被压榨得越来越小,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
  在患上“成功病”的社会,人只分为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于是,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没有价值,你是个笑话!
  一个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会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把所有人的成功看作一个大大小小的同心圆,那么,圆心应当是包容的价值、多元的标准,而绝非仅仅写着“功利”二字。在多元化成功的视角下,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也可以是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提高和超越……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也应该拥有更丰富的可能,将成功物质化、功利化,会消灭乃至压迫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存在空间。当我们定义“拥有足够的财富和地位就是成功”的时候,我们已经患上了“成功病”。
  “成功病”的另一宗罪,在于其厚黑。
  患有“成功病”的人把成功当作唯一目标,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诚信、良心、道德、廉耻等做人的底线都能够放弃,人伦、正义、情感、尊严都能够牺牲,甚至不惜践踏法纪。一旦患上“成功病”,商人不踏踏实实做生意,树品牌,而是整天盘算着如何巧取豪夺,日进斗金;学者不是想着板凳一坐十年冷,而是梦想着一夜之间名动天下,不惜趋附弄巧,剽窃抄袭。
  唐骏的“野鸡文凭门”事件曝光以后,唐骏不仅没有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受到一些大学的热情追捧。唐骏一再在大学里进行所谓的讲演,来兜售他那套寡廉鲜耻的所谓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有网民在微博中写道:“唐骏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但在我们这里,他要狡辩,100个人有一个价值观:不管怎么样,他成功了,成功了就是好汉。”唐骏绝非孤例,出售文凭的西太平洋大学拥有众多像他这样的中国校友,他们都有经不起细究的履历和经不起推敲的人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
  “成功病”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类似“凤姐”和王亚丽这样的“案例”。“凤姐”身高1.46米,在家乐福超市从事收银工作,月收入千余元,在上海地铁站发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誓嫁1.8米的名校硕士生。“凤姐”本是个普通人,却在“成功”的诱惑下,放弃尊严,将自己塑造成大众笑料,可悲又可怜。如此炒作博“成功”的人,罗玉凤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王亚丽本来是一个初二就退学的农家女,她以拜认商人王破盘为“干爹”的方式进了城;之后离开“干爹”,投奔交通局长,当上了副科长;在交通局长被“双开”后,又结识新的“贵人”,在其帮助下仕途通达,最后官居石家庄市团市委副书记,最年轻的市政协常委。王亚丽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以结识权贵和作假――身份、年龄、履历、档案全都系伪造的方式,在仕途过关斩将,步步高升,“功成名就”。不必怀疑,以这样令人不齿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人,为了“成功”践踏道德、良知甚至法律的人,王亚丽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要“成功”,先“成人”
  
  治疗“成功病”,需要社会建立更加多元的价值体系。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平平淡淡自得其乐的小日子。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这个社会是可怕的。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社会不应该将“成功”的标准功利化、物质化,关于“成功”应该有更明智和更丰富的定义,有更多元和更通达的理解。在重要的岗位做出重大的成就,是成功,在平凡工作中恪尽职守,也是成功;努力奋斗获得更多财富是一种成功,以好的品行赢得好的口碑也是一种成功;在庙堂身居高位建功立业是一种成功,在江湖独善其身悠然自得也是一种成功;开好车住豪宅着华服是一种成功,在朴素的房子里经营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也是一种成功……虽然由于禀赋、性格、成长环境、发展机遇的差异,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成为高官或者富豪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成功者。社会应该让个体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价值和精彩。
  在舆论上,要帮助年轻人培养健康的成才观念和多元的生活理念,引导他们做有远见、有耐心、从容大气、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应该让年轻人懂得,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心自守的安宁。当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劳动、做出了成绩的公民,都将享受到足够的荣誉,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
  向往成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规则,需要保持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需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如果“成功”需要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需要心狠手辣不择手段,需要践踏生命的尊严和廉耻,需要违法乱纪,这样的“成功”应该被谴责和唾弃。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但求成长,不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成功最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只向往作为结果的成功,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
  不管成不成功,我们首先要“成人”,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我们的生命,本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而是一程美好的体验。我们可以错过获得大成功的喜悦,却不能错失生命成长的每一份美好。生活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汹涌的物欲,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的魔力掳获而陷入迷失。当成功成为一种压力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所谓“成功”来挤压自己?原来的自己知足常乐,而经过一些不适当的攀比之后,原本健康的心态被破坏殆尽,人生轨迹也变得扭曲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成功吗?
  要成功,先成人,成人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李娜,但我们仍然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郎朗,但我们仍然能享受音乐的美好;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马云,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许我们再努力也不能让自己的名字得到公众的瞩目和艳羡,但我们仍然能享受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与乐趣――谁能说我们没有成功?我们赢得了幸福,赢得了尊严,赢得了丰富和美妙的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珍爱 远离 成功 珍爱人生 远离“成功病” 珍爱人生 珍爱人生电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