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区别【少套西方理论,多谈中国现实】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不久前,我碰到一位在华从事医疗设备生意的欧洲商人,他得意地展示了他们公司新出的、针对中国市场的企业介绍。封面是故宫紧闭的深红色的大门,预示着中国市场需要你亲自去叩开;而封内则是一条向上延伸的山间小路,表明在中国做生意要一步一个脚印,虽有困难,但是,走得越长久,越接近成功。
  这位外国朋友的认识,不同于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思维定式,也摆脱了西方理论观察中国的那些框架和套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多数西方政经专家观察中国,都不是以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而是总想用一种“描述大趋势”的方法、一种“看扁”中国的心理、一种拿着“照妖镜”照东方异类的姿态,来观察中国的变化,结果是主流舆论的种种预言和猜测均以失灵而告终。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西方主流舆论就曾预言中国坚持不到半年,就会被失业、饥饿、社会混乱搞垮;到60年代,西方又断言,中国失去苏联援助,又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国的封锁制裁,工农业发展无前景可言,不用10年就会坚持不下去,而此间中国的核弹试验成功,经济小有成就,又让那些西方预言失灵了,中国也挺过了现代史上最困难的1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之后的30年改革开放,依然有诸如早已被事实击碎的“中国崩溃论”,还有无数个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但似乎都是预测失灵。对于西方思想界来说,如何理解中国越来越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相比之下,从事于频繁商务活动的西方生意人,似乎感觉得更敏锐、更真实,他们更能准确地把握中国发展的脉搏。我的不少外国商人朋友每次与我谈论中国时,都会发出感慨,为什么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本能够让他们真正认同、又真正能对他们日常商务起到指导作用的中国研究著作呢?如果能写出一本准确概括中国现代发展史的教科书,那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啊。
  这种感慨恰恰给我们中国的思想界提了醒。过去,我们以一种“借鉴西方”的心态引入了无数种西方理论,这些理论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进步。但是,长期的翻译引入而缺乏中国理论的创新,又使中国人陷入了西方套路的桎梏中。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60年,对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单位或个人,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总结的东西。这里面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因素。
  要读懂中国,首先不是选择一种西方理论,或者一面西方镜子,而是先了解和弄清楚中国近60年来从封闭到困惑、从不安到期待、循序渐进的真实发展情况。少套点西方理论,多谈点中国现实,这或许是读懂中国的首要心态。(作者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多谈 现实 少套西方理论,多谈中国现实 少套西方理论 西方理论和中国崛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