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式构建] 公共事业组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 在界定公共事业组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实施模式,包括组织内外知识环境建设和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外部知识环境即社会知识环境和企业、政府这两大组织的知识环境,内部知识环境则包括组织的制度、文化和技术环境。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主要是分析知识链管理和知识价值评估。认为公共事业组织在构建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基于社会公众利益、体现公益服务宗旨并面向动态知识环境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评估。
  [关键词] 公共事业组织 知识管理 实施模式
  [分类号] DO35
  
  知识上升为社会资源,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相对于企业界、图书情报界、政府部门等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执着与深入,公共事业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显得零散而无系统性进展。根据文献调研显示,已有研究多着眼于公共事业组织的具体个体,如对医院、教育、交通部门等的研究,而缺乏从公共事业组织整体角度进行实施模式研究。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改革下,构建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的一体化实施模式,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实践的全面实施。
  
  1、公共事业组织概述
  
  “公共事业组织”一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有提法(国外一般称为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是传统事业单位内涵改革与扩大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一般是指在政府和企业以外的、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性收入、活动经费由国家主权承担、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后,非国有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等开始不断增多,单位的内涵与范围慢慢地发生变化,逐渐地由政府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公共化”趋势明显。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组织的兴起,丰富了公共事业组织的实体。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也渐趋完善,主要是指政府组织、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公益性事业。公共事业组织以社会化、非营利性、服务性为主要特征。
  
  2、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构建
  
  从公共事业组织整体视角出发,其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构建主要包括三大内容:组织的内部知识环境构建、组织的外部知识环境构建和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具体而言,知识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并受之影响的,便于知识获取、整理、利用、传递、反馈等一系列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活动的所有组织环境。它既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知识链,也是一个内外交织的开放式知识动态网。公共事业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是指组织者站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与组织相关的各项知识活动做出全局性、计划性决策,并在实践中监督实施的一系列过程。
  
  2.1公共事业组织的外部知识环境构建
  外部知识环境有助于组织认知自身的地位、作用,认清组织知识发展前景,为组织知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公共事业组织的外部知识环境包括社会知识环境圈和其他组织构筑的知识环境圈等。
  2.1.1社会知识环境圈 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知识环境圈即公共事业组织发展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作用,强化公共事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集中规划与协调往往难以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公益需求偏好,导致公益方面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在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规律和“趋利”特征导致资源配置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由于“搭便车”导致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市场失灵”现象严重。解决这两种困境的有效办法之一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公共事业组织是一个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公共组织,能够弥补双方的劣势并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当前,以知识为生产力要素的新型社会背景,以“新公共管理运动”及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为重要特征的实践运动,以面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要求,都直接构成了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社会知识环境圈是公共事业组织获取最广泛社会资本的保障。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D?Putnam)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公共事业组织是满足社会需求、体现民众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只有实行民主化、社会化、人文化的管理,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因此,公J共事业组织要在知识社会环境中,广泛吸纳组织成员,并鼓励它们凭借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支持进行知识的深化加工和自由共享,延伸组织个体的社会关系,构建起一个以知识整合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交流网,以丰富和提高现有的知识资产总量。
  2.1.2 其他组织构筑的知识环境圈 公共事业组织作为社会三大组织之一,其发展还受到政府和营利性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影响。生态学理论表明,知识的生命周期是知识自产生至衰落的不断循环过程,知识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组织和白调整。当政府和营利性组织(以企业为主)的知识管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社会的知识管理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深化与发展。公共事业组织要在新的知识环境中寻求组织所需的知识,就要根据环境调整知识的组织结构,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和组织变革的新知识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公共事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其他两大组织的已有成果,学习那些基于实践探索而得出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要认清本组织的特殊性质和使命,探索适合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法。截至目前,公共事业领域的知识管理还只是一个难以体系化的概念集。要想在外界知识需求与知识环境变化中寻求自身的知识管理模式,设定组织发展目标和知识管理绩效等,需要公共事业组织调动自身的所有力量,进行内部知识环境的建设。
  
  2.2 公共事业组织的内部知识环境建设
  公共事业组织的内部知识环境建设就是在组织内营造一个易于知识交流、集成、创新的空间,清楚组织的知识存量、知识危机、知识潜力,从而制定相关策略和服务于组织的知识愿景。它主要由知识制度环境、知识文化环境、知识技术环境三大部分组成。
  2.2.1 知识制度环境建设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国家与国民间的关系,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国家执政理念的改变影响着各事业单位的制度安排。针对我国公共事业大多采用“垂直型”科层制组织结构的现状,制度调整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知识在各级组织间双向动态流动,加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建设基于知识环境的知识交流网。组织结构决定着组织内外的资源分配、知识流通的方式和管理的效率。设计基于知识环境的知识交流网,能够使组织在动态的知识环境中时刻保持知识变革和创新的热情,进行知识发现、知识整合、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等一系列知识交流活动(见图1)。   公共事业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机构基本知识信息、机构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信息、机构存档备案的知识信息、信息回馈知识库等内部显性知识,还包括大量存在于组织团体间、组织个体身上的难以察觉、不易记录的隐性知识(如组织信誉、影响力、形象及个体的经验、认知等)。这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除了要在团体间、个体间进行互转共享之外,还要实现与社会知识环境的融合交流。通过鉴别内外环境变化,找出组织及个体知识存量的不足,不断从外界或组织内部吸收新知识元,进行分析、整合、转移、共享、再发现、再吸收等,达到新一轮知识循环的动态平衡。从这一点来看,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既强调要以网络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为知识共享平台,也强调要建立高效便捷的传输渠道为知识交流手段,更强调要以知识环境的动态发展来调整组织的发展目标,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塑造体现公众民主意识的新型服务组织。服务型民主管理组织建设的着眼点有4个方面:管理决策协调化、管理目标项目化、管理手段柔性化、管理理念人本化。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明确公共事业组织的服务使命。我国公共事业的组织管理长期受历史和体制影响,对自身的发展动态、目标前景、计划决策等尚缺乏较为清晰主动的思考,需要强化以公众需要或价值为主的服务使命感,调动组织内各要素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但现代公共事业组织管理主体多元化,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使命愿景常常又细化为多个目标执行。因此,只有推进管理决策协调化,各级部门才能够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分配相应目标任务,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来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柔性化管理集中体现为人本位的管理机制。目标的完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知识管理注重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因为人能够调用现有各种知识资源进行价值创造,还在于人能够学习、感悟、判断、归纳等,把经验、技能、情感、信仰等深居人脑内部的无形知识转化为知识创新成果。公共事业组织的人员管理,涉及组织内部的成员管理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的管理。对内要以“尊重、平等”为原则,改革事业组织的用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及开辟宽松的沟通渠道;对外则要以“服务至上”为原则,实行爱民亲民的民主举措,加强民众的社会监督、管理职能,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2.2.2 知识文化环境建设 公共组织文化是指公共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实践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营造和谐融洽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是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条件。
  组织价值观和组织精神是知识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公共事业组织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也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其价值观建设就是要:①巩固公共事业组织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服务宗旨;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才观、知识观、竞争观、义利观等,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同发展;③在行业内建设合乎道德规范的各项制度哲学、管理伦理,并加强纪律监督。公共事业的组织精神包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国爱民、互助互爱、求实创新等。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组织价值观和精神建设就是巩固发扬这些组织文化精髓,以组织目标和公众利益为使命,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或实践社区,实现跨领域学习和知识交流合作创新。
  美国学者瑞万斯(Revans,1980年)指出,一个有机体要想生存下来,其学习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组织学习是组织获得知识更新、进行知识创造、克服组织弊端、维持组织生机的有效途径。公共事业组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①以通过挖掘知识价值,充实组织的知识水平为目的;②以全员参与、互助互学、持续学习为原则,着眼于组织知识存量的提取和丰富,加强组织沟通能力;③通过建立知识联盟、知识系统平台或实践社区等途径,构建虚拟学习环境;④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加快知识的四步转化过程(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内化)。
  2.2.3 知识技术环境建设 公共事业组织的知识技术环境包括组织记忆系统、知识交流系统、知识联盟等,为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化、结构网络化、知识集成化提供技术保障。组织记忆即在组织中建立知识库,以储存组织所累积的方法知识及其他知识资产,并促使这些知识资产增进知识密集的工作历程之效能与效率。公共事业组织的记忆系统具体包括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无形资产评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案例经验知识仓库等子系统。知识交流系统包括员工个人邮箱、组织论坛、组织咨询系统、群体决策系统、学习和培训系统等。知识联盟是组织借助网络技术、中间件技术、知识链技术、知识推送技术等工具,在组织间建立的一种知识共享协作模式,要求技术交互反应速度快、知识存取智能化、知识集成化程度高。
  技术的支撑和应用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组织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公共事业组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效率。知识技术环境建设还需考虑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知识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防止他人侵占与分享其知识资产而享有的知识所有权。保护组织的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知识拥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其劳动创造成果。对于一些涉及组织利益和效率的知识产权,组织应该设立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防止组织核心知识的流失。知识产权的技术性保护可通过防火墙技术、预防计算机病毒技术、信息智能识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入口控制技术、防泄密技术、信息自动恢复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技术等实现。
  
  2.3 公共事业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公共部门的重视。公共事业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是组织者站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与组织相关的各项知识活动所做出全局性、计划性决策,并在实践中监督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其中,知识链管理是战略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企业界,知识链被认为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社会网络理论认为,这些网链结构和网络关系是构成社会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个体或组织都是嵌在社会结构中的节点。社会网理论与公共事业组织的战略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契合点。
  首先,公共事业组织的知识链是一个网状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整体网。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公共事业组织的每个业务环节都被改造为一个个知识模块,构成知识节点;在知识战略规划中,一个个的知识模块又基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这一共同基点而服务于组织的最高目标。知识节点间互动连成知识联合体,即组织的知识链(见图2)。知识链的网络结构具有以下的特征:①每一个网络知识节点有独立的组织体系,具备自身的知识生态环境;②独立的知识节点间是动态联系的,共同完成组织的知识生命周期循环;③是一个内外知识交流的开放式复杂性知识网络系统;④具有广泛的 社会性。这是由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主体及其服务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由上图可知,知识链管理的重点是把握组织的知识节点及其间的知识流通机制。关于组织的知识节点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知识的构成。这部分的知识主体是哪些,主要是组织内的成员还是社会不确定的服务对象?知识的成分是什么,主要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知识是常规性知识还是创新型知识?知识构成的差异要求组织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并影响组织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分配的比例。②知识文化。文化环境会促进或制约节点内知识的合成。信任、热情、融洽的组织氛围能够鼓励知识主体彼此交流,共享隐性知识,并能在共同价值观激励下共同为组织目标服务。反之,缺乏知识共享、共同学习文化氛围的组织,必然会孤立知识主体,造成知识沟通上的重重障碍。③知识的层次。知识决定了组织认知和设定环境的能力,进而影响组织所制定的目标和采取的行动。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即知识的每一次新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基础上。提高组织的知识层次,能够提高组织的自律性和自强力。
  其次,知识流通机制管理,是基于知识节点发出的知识运动轨迹管理,它相当于社会网理论中的关系管理。关于知识流通机制的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知识的流动。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知识节点不同,知识流动的形式也不同,如个体、团体、组织间的平等型知识流动;个体向团体、组织的贡献型知识流动;团体、组织向个体的渗透型知识流动;等等。不同的流动方式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②知识的内容。组织知识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是行为知识、实物知识、文献知识还是网络知识?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相应的沟通媒介。③知识技术。它包括实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社会网理论中的知识获取技巧。如社会网理论的关系强度和网络规模等概念说明,节点间的情感亲疏程度、节点间的互动频率和有互惠关系的节点数的多少等,都影响着知识传递的质量和数量。公共事业组织是公众利益导向型的社会组织,需要运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技巧打破组织的知识孤岛、知识囤积束缚,建立良好的知识传输模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战略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进行组织的知识价值评估。组织要从战略角度来实时对知识链中知识流程的适应性、实施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知识交流的特点和范围,考察知识模块和知识渠道的配合情况,并衡量组织的知识增值程度。知识管理评估工具(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tool,KMAT)可用来测量组织本身的知识分享和管理知识的程度。该评估模型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创造知识的程度:①进行组织可行条件的评估,即可以促进知识创造的知识结构、技术、文化、领导等因素;②进行知识管理相关的知识流程(知识收集、知识识别、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等)的评估。在知识价值评估中应该注意几点:①知识价值链。需要了解组织知识价值构面,例如公众满意链、成员学习链、流程改造链等,并对各价值构面分别制定可具体评估的衡量指标。②知识输入输出比。应评估组织或个体的知识存量、知识吸收量及知识产出效益的比例,以保证知识重组和共享后的知识有效增值。③知识市场价值评估。组织知识潜在的市场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知识宣传、组织形象和信誉建设等产生的组织外在知识凝聚力价值;二是组织在知识共享和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成果,如知识专利、知识产权等组织战略资产。

相关热词搜索:公共事业 知识管理 构建 公共事业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式构建 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