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16年度散文篇一: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2《散文阅读》

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2《散文阅读》

【北京市】四、(二)阅读《沙枣》完成18-20题(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

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8.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4分)

19.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20.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

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答案】18.①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在门前空场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②第二天傍晚去挑水,知道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沙枣发出的,解开疑惑。③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④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直飘在我心里。

19.【乙】

【解析】19.上文写到我采访了一个60岁种沙枣的老人的事迹,下文对沙枣的描述,横线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乙】。

20.讨论题来自(示例一)文中“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示例二)文中“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你的讨论题(示例一)“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中“蒸”字体现了什么?表现了沙枣香弥漫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沙枣香味的喜爱和赞美(示例二)“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的表达效果。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沙枣”对河套平原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沙枣的赞颂。

【福建省莆田市】二、(三)阅读下文,完成9-13题。(22分)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

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9.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6分)

10.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3分) ....

11.“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2.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5分)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13.“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9.(6分)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

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

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

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

(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每点2分。若答到“村里小夫妻吵架,拿燕子作比”、“建房多选择在秋天”。各得1分,意思对即可)

10.“仪式”一词一般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臵。(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意思对即可)

11.(4分)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美好的回忆。(能从“燕子离去”和“人和燕子共处的场景成为回忆“两个点上进行回答即可,每点2分”)

12.(5分)通过对燕子押态、声音、动作等钿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意思对即可)

13(4分)示例一: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感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居住条件、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

(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有理即可,理由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得2分,能扣住文意,有较深刻的领会得3分)

【福建省泉州市】二、(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6分)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

2016年度散文篇二:最新时评类文章(2016年9月)

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9月号第10辑

(2016-09-18 18:36:45)

转载▼

分类: 素材汇编 “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9月号第10辑

1. 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

2. 以包容之心消除地域偏见

3. 中西医不是“对手” 需“联手”

4. 遏制广告“吹牛” 执法与普法都要跟进

5. 给“海绵城市”建设更多一点时间

6. 学生托管服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7. “海绵城市”要容得下怀疑之水

8. 应对“四风”新花样,“双节”明察不放松

9. 打假“动机不纯”却可让市场变纯

10.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1. 充电桩建设需借鉴互联网+思维

12. 是谁偷走了学生的“上学梦”

13. 晒明白“账本” 引清明风气

14. 朋友圈晒“广州蓝”是真的蓝

15. 送礼让教师节变了味

16. “葛优躺”式干部必将被唾弃

17. 小广告大罚(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2016年度散文)单有震慑意义

18. 献血热线岂容被标“诈骗”

19. 打假“动机不纯”却可让市场变纯

20. 月饼券失宠,中秋节增色

21. 放开导游执业限制 步子不妨再大点

22. 不要盲目追求第三产业占比

23. 政府先声夺人 谣言不攻自破

24. 40万元罚单能否震慑小广告

25. “破窗效应”的法治启示

26. 应鼓励社会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27. 建了拆,拆了建,武大教学楼不该 “英年早逝”

28. 清正廉洁应成中秋“标配”

29. 每逢佳节鸣警钟旨在绷紧反腐弦

1. 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

2016-09-13 18: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未成年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把一张张未被涂画的白纸托付给老师,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等同于花钱消费的交易。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爱和责任

作者:丁永勋

从传统社会的“天地君亲师”,到后来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由于肩负文化与文明传承的特殊职责,一直带有某种神圣性。现代社会,由于知识趋于技能化,教育“技能培养”的功用性越来越凸显,连带着教师的“职业性”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师者的神圣光环很大程度上被剥离,教师越来越趋向成为社会分工中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传统的荣誉感似乎打了很大的折扣。不仅如此,由于很多时候被着力宣传的教师典型,不少是甘于清贫、劳累坚守,甚至苦哈哈、

惨兮兮的形象,影响了教师作为职业的吸引力。而个别师德沦丧的极端案例,更是殃及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

随着一些人眼中教师的职业荣誉和道德光环的褪色,有人“顺势”提出,是时候剥去教师身上的“无私”“奉献”的光环了,与其唱那些凌空蹈虚的高调,不如索性承认教育就是一种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承认教师和公务员、医生、售货员、公交车司机一样,都是一种普通职业。

表面看,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务实”:用普通职业的标准来要求老师,可能更便于建立完善职业规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不管社会怎样变,不管教育的功用性怎样突出,教育和教师承担的传承文明、全面“育人”的本质,恐怕永远也难以剥离——只要我们仍然抱有人类越来越向善的信仰。因而,教师过去、现在与未来,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普通职业,永远都比一般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对教师为什么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我想引用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关于“如何做一个医生”的演讲“,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这些话说的是医生,但这个道理对教师同样适用:病人是把生命托付给医生,而未成年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是把一张张未被涂画的白纸托付给老师,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甚至教育的责任更重。

因为专业知识和权力上的优势,在这种关系中,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等同于花钱消费的交易。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爱和责任。有教育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离开了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没有真正的教师。

在现代教育生态下,建立基本的教师职业规范,当然很有必要。但如果教师只是拿钱提供服务,只做到不打骂体罚学生、不与学生发生“亲密关系”,也只是达到法律和道德要求的底

线,还不能算合格的老师。作为普通职业,“打好这份工”是基本要求,能坚持做到也属不易。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很可能连这个基本要求也达不到。

把教育看成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是纯市场经济的视角。但是,即便在搞了二三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也没有把教育当成纯粹的市场行为。尤其是义务教育,对国家是责任,对个人和家庭是义务,教师是具体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变成一个普通职业。

我们说要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道德光环,摒弃“天地君亲师”陈旧观念,是要摒弃那种不合理的权力依附和不平等关系,并不是放弃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强调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权威,也不是要牺牲学生的权利和自主性。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当然,对老师提出更高的道德和责任要求,并不是让教师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甚至惨兮兮地“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反,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要与他们的高待遇和高地位相称。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教师获得尊重、更多人愿意当老师的社会。(丁永勋)

2. 以包容之心消除地域偏见

2016-09-13 18:2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刘振

近日,“非著名主持人”胡伟在其新浪微博中借助热点事件对河南人进行语言攻击,被郑州市民井长水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到法院,引出有关地域歧视的话题。拿起法律武器对付地域歧视,这不是头一遭。几年前,河南人李东照一纸诉状将悬挂“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最终以后者作出道歉结案。

将歧视者告上法庭,无论官司输赢,都获得了舆论支持,让饱受地域歧视之痛的老乡们有扬眉吐气之感,让歧视者知道地域歧视的棒子不能随便挥,否则扫倒一大片的同时会伤及自己。从这个角度说,打场官司,让法律为地域歧视纠偏,值!但换个角度想,毕竟法律只

是底线,管不了所有的事儿,也不可能人人遭到歧视都去打官司,化解地域歧视,还得有别的招。

在朝发夕至的今天,人们在走遍各地之时,容易因观念、习俗的不同产生摩擦;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放大,裹挟众人参与,甚至引发“骂战”。前段时间北京地铁一位工作人员与乘客发生纠纷,尽管事出有因,一句“臭外地人”还是引来网友如潮抨击。可见哪怕只是微小琐碎的言行,也容易对弱小一方产生伤害并引发强烈反弹,但倘若这种反弹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同样充满语言暴力、相互攻击,反而更强化了地域歧视,破坏社会和谐。

以偏概全、动辄贴地域标签,这种认识惯性得改改。有的人把少数人存在的问题放大为整个地域的问题,习惯以标签化来应对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刻意印证、扩散固化认知,直至将某地“妖魔化”。对个人来说,有必要打破惯性认知,不把偶然当作必然,不把个别当做普遍,从而回归理性;社会管理者处理相关事件、媒体报道,包括文艺工作者创作人物形象时,更不能选择性强调地域背景,人为制造地域隔阂。

许多地域歧视其实不是因为好坏对错,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有些人有“盆地意识”,自我封闭,对外来文化因不了解而抗拒;有些人有“中心意识”,仿佛只要生在富庶之地、权力中心,就天然高人一等。对此,白岩松说过一句话“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言下之意,不独河南,那些被歧视之地,哪一处不是行进中国的写照?人的文明程度或许因地域有所差异,但如果因这种差异而随之歧视、贬低一方,恰是所谓“文明”的狭隘与偏激。这种缺乏自省的“文明”,是那些陷在地域歧视怪圈里的人应该警惕的。不夸大地域差别,以平常心看待,以包容心对待,在交流中减少偏见促进融合,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除了个体偏见、文化差异之外,因为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而造成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由此产生的地域歧视也必须正视,并在改革中予以化解。比如有些地方针对外来

2016年度散文篇三:2016最新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一本书,一个梦。一段旅程,一次邂逅。

很喜欢你的散文和小说,近期又重读了你的《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精选集》,读后总想再读,你的书,适合一个人独处时,在暗夜橘黄的灯光下阅读,这时手捧一本你的文集,我心会冰凉如水,泪分然而下,时间的箭,如水般飞逝而去……想着,第一次看你的文字是什么时候,是花季少女,心怀爱情与美好的年纪?看什么都是美的,如今一转身年华已经如流水般逝去,真的像你书中那句台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你的书重新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生命的意义,在你略带忧伤的文字中探寻人性的根本和自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事情,使你不禁感叹:“生活既是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有时不免被你的字句所震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哀伤中隐约带着点矜持。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你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你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你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

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

对父亲的抵触。 你是这么的爱憎分明,让我不由得时而叹息,时而激动,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我不喜欢你在战争是对病人的冷漠,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又不得不同情你当时的无助与无奈。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我会更加懦弱,也许……;当你看见街边一个小男孩被警察欺负而打抱不平时,我既敬佩又不由得为你担心,毕竟那世道,还是做个太平人来得太平。 你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文字的习作者,可我认为你是人生的引导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会一直影响下去……

我惭愧自己经验太少,资历太浅,不能和你聊的更多,你说对于我足够了。

有个哲人曾说过:“一本真正的巨著,在青年时期读,在成熟时期再读,还不够,该在年老时重读一遍,如一座美好的建筑物,须分别在晨曦,日午和月光下加以欣赏一般。”我想我也会永远停留于她的精神城堡,直到走完我人生的旅程。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年度 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 2016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