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国民素质排行2018 [社会变迁下的当代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从个体行为的“阅读”到“国民阅读”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当代社会变迁对国民阅读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需求是国民阅读增长的原动力;出版业的面向市场导致国民阅读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趋势;图书发行体制及方式的变化导致国民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新型大众传媒塑造的阅读品味促进国民阅读的趣味导向。国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应当从阅读导向、阅读方式、阅读内容等层面加以调整与引导。
  [关键词]国民阅读 出版业大众传媒国民素质
  [分类号]G239.2
  
  “国民不读书”似乎已经成为谈论国民阅读问题的直指所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至2007年每隔两年做的国民阅读综合调查报告为国民阅读率全面下降这一近年来的不争事实提供了充分的数据依据。全球经济大萧条似乎也为削减公共及私人的购书开支提供了正当性理由。但就在阅读如此低迷的走势下,一股由许多大城市人文书店及出版业同行掀起的阅读浪潮正在悄悄涌上人们的视线。各种公益性读书会、主题阅读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也意识到加强国人的阅读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程,国内这几年也在推广阅读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而与此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在工作锐减的时候静心读书成为许多国家的城市里一道新异的风景线。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当代中国国民阅读问题呈现的正反景观?同样的经济下滑走势在不同国家为什么会引起相反的国民阅读变化?中国与亚洲及欧美主要国家的国民阅读有哪些异同之处?
  当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报告中“GDP增长系数”被“综合国力”替换,国民素质也因为被看作是现代中国走向崛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而日益提上日程。国民素质竞争力是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与成长的能力。在国民素质的各项涵义中,文化素质又被认为是各项素质的关键所在。在传媒资讯网络日益覆盖社会生活的当下,国民的文化素质与国民阅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不仅是个人及民族精神发育史和发展史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个人及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因此,本文拟简单梳理从“阅读”到“国民阅读”的历史脉络,进而将国民阅读放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论及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国民阅读产生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国民阅读达到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
  
  1 从“阅读”到“国民阅读”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阅读意味着从文字产品中提炼与加工信息形成感受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阅读是个体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活动过程;其次,阅读使个体卷入了群体的信息交流当中;再者,阅读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行为,也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阅读行为起源于符号和文字的产生。随着印刷品的产生,“阅读”的含义更为明确。中世纪的文字书写变化适应了新的社会需求。“斜体字适应这样的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里,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都不能没有文字”。随后,更便捷的哥特式小写字体取代了早先的字母,鹅毛管笔取代了芦苇杆,书籍的装潢日趋简单,书籍的编码化、类型化及索引化的出现和规范,种种书写文化中发生的变化使得图书由奢侈品变为工具。对文字文本的阅读成为长期以来的主要阅读方式。阅读也成为人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伴随着阅读的日益普及,人类的阅读方式也在经历不同的变化。阅读在中世纪教会的笼罩下是一种公众行为。教堂里的唱诗班与家庭的聚会中,人们聚集在一起,由牧师或祈祷者大声诵读经卷,所有的人向上帝集体祈祷。聆听阅读是为了涤净肉身、为了欢娱、为了教诲,或赋予声音高过感官的优势,虽然两者同时增强或减弱了阅读的行为。18世纪的印刷品开始把文章分成许多段落,留出相应空隙而非让文字连续不断。由此产生了另一种阅读方式,把文章分成段落,让人在仔细阅读前就能一目了然。而相应受制于公众场合的限制,阅读日益依赖于眼睛对文本的扫描而非声音的辅助。作为公众行为的阅读开始向作为私人行为的默读发展。
  中世纪可供阅读的书籍寥寥无几。因此,中世纪的哲学家与神学家的工作就在于阐释经典。启蒙时代阅读之丰富在于阅读之广泛。大量的人文经典作品被创造出来,并通过手抄本的方式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到了18世纪,随着机器印刷文本的出现,可供选择的书籍、报刊、杂志越来越多,大量的泛读开始取代传统的精读而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20世纪初年诞生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对传统纸质阅读开始逐渐形成冲击。到20世纪末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眼球效应”的出现,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不需要太多思考,一目了然的“读图时代”已经有同纸质阅读平分大众的趋势。而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短短十余年时间,对传统阅读真正构成了强劲冲击。“开卷有益”的传统阅读日益变为从桌前的电脑、手机以及电子阅读器等移动媒体摄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阅读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方式。
  国民阅读是近些年来出现频率日益增多的一个文化关键词。在此之前经常强调的是“大众阅读”。与大众阅读相同的是两者都表示民众的主体阅读,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是大众阅读仅仅是见诸报端及各种市场调查报告中的单纯意义上的民众阅读,而国民阅读除涵括上述意义外,还涉及到国家对国民在阅读方面的导向性问题。这一导向性围绕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国民价值观及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定。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调查可以反映出该国的国民阅读状况,背后折射出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处在经济飞速与不均衡发展、社会转型加剧等状况下的当代中国国民阅读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2 社会变迁下的当代国民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经济的巨大腾飞,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出版业及大众传媒的发达,国民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国民阅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变迁也对国民阅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时代的新知识结构需求是国民阅读增长的原动力
  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工作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要求作为个体的工作者或居民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培训、能力提升计划越来越普及。在城市及乡镇的各个生活社区中,知识普及宣传等公益活动日益增多。所有这些社会变化均显示:不断学习充电是在当今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许多民众的个 人及家庭开支中,增大了对购书的投入。在工作之余不断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跟上时代潮流。并提升个人发展潜力,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普遍共识。
  
  2.2 出版业的面向市场导致国民阅读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趋势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出版业主要发挥意识形态工具的作用。出版经营方式则属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投资、下达计划和任务,由新华印刷厂统一印刷,新华书店销售。全国出版业均被政府完全垄断,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出版社以服务政治为目的,不考虑利润和经营状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迅速增长,出书规模巨幅扩大,图书的品种充分多样化。随着大小出版行业纷纷从计划体制下脱身,用自负盈亏的独立运作方式面向市场,出版业中开始出现市场竞争,引入了市场经济意识,各出版社开始有了商业和自主意识。
  面向市场就意味着必须以大众阅读喜好为手段,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因此,在国民阅读内容上,以往意识形态的教化内容大大减少,而娱乐性质的周刊、画报、明星传记、回忆录、家庭生活、日用保健方面的各种图书大量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刊的以介绍港台流行歌手为主要内容的插图刊物《新周刊》,在短短十几年中发行量呈几何级数上升,成为当时青少年闲暇阅读中广为流传的一本读物。各种烹饪技巧、家庭卫生等生活常识类书籍也成为许多家庭主妇的必备之书。
  
  2.3 图书发行体制及方式的变化导致国民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传统“国营”新华书店的发行系统之外,集体、个体及图书俱乐部等各种发行方式先后蓬勃兴起。80年代中期开始,集体及个体的书店、书摊、书贩迅速增加,成了整个图书销售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出现了寄销、图书连锁店、书市展销、直销、邮购、出版社自办发行等新的发行方式。图书发行体制及发行方式的变化,使得普通民众购买图书的渠道和方式大大增加,从而引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普通民众可以在各种私人或公共场合买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阅读空间也从以往的学校与家庭拓展到了公园、咖啡馆、酒吧等各种公共空间。许多书店甚至中高档酒店内也专门设有幽静的咖啡雅座,为买书及闲暇的人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公共汽车及地铁上,阅读报纸杂志的人比比皆是。国民阅读的方式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休闲化。
  
  2.4 广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塑造的阅读品味促进国民阅读的趣味导向
  大众传媒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提供娱乐、传承文化、监督批评等诸多功能。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大众传媒的形态、覆盖广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传媒中,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栏目都开办了不同的读书类文化栏目。这些栏目或者通过主持人对新书的推介,或者通过撰稿人针对新著写的书评,对国民阅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大众传媒所推荐的图书涵括了各个知识领域,既有通俗文学,又有学术经典,为广大民众的不同阅读喜好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许多民众通过各种渠道看了相关电视、网络的宣传及书评后,受到其影响,对其所推荐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购买并阅读。
  
  3 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提升
  
  按照最权威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以及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每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八大要素,即: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结构与素质。其中,人口结构与素质就是国民素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政府创新、科技发展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当今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因此,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中最关键的要素。
  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国民阅读奠定了国民素质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因此,对国民阅读进行适当引导,通过对国民阅读的引导,优化国民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社会变迁反映在国民阅读层面的变化,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3.1 在阅读导向层面,加大政府的阅读引导作用
  政府基于宏观政策考虑的阅读引导应当与大众传媒基于利润与市场选择的阅读引导两者相辅相成。这里的阅读导向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在阅读内容上做出限定,而是在为国民阅读的内容提供更充分、更流畅的信息渠道以及更多样化的选择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引导功能。现代社会的国民阅读,既包括了基于个人知识结构的提升,也包括了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的建构。因此,应当考虑如何将基于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同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民族国家的国民所具有的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国民素质的文化沉淀,是一个国家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近来兴起的国学热,尽管有许多流于形式的弊端,但可以看作一个通过重读民族经典、打造国民文化认同与文化价值的有益尝试。
  
  3.2 在阅读方式层面,由提供静态层面的多样化阅读环境到发展提供动态层面的主题化阅读交流空间
  尽管目前各种阅读空间已经非常多样化,但是能够提供给阅读者充分交流,就某一主题充分展开探讨的活动还太少,相应的空间还太单调,往往仅限于校园场所及网络论坛。须知,自由交流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相互尊重与倾听,基于理性认知态度的辩论,对培养国民的平等意识、尊重他人、语言思维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特定主题的读书会、书友会等各种交流活动应当大大加强,让阅读者有充分交流的平台,达到在知道层面及个人基本素质方面相互提升的效果。
  
  3.3 在阅读内容层面,应当进一步增强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性
  通过对传统新华书店等计划体制运营的经营出版单位实行逐步过渡,由直接拨款到政策性扶持,让其参与到与各种自主经营的出版集团相互竞争的行列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目前的出版业中,一些大型的出版社用并购、重组的方式实行强强联手,整合成为大型出版集团,从而在出版专题策划丛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大型的出版集团,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书店等,基于雄厚资金的支持,相较于中小出版社,能够在出版对国民素质提升具有核心作用的文化传承及公益性丛书等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只有当政府在在阅读导向层面发挥充分作用,在阅读方式层面提供充分交流讨论的平台,在阅读内容方面通过出版业的优化组合提供更有文化传承价值及公益性的阅读作品时,才能够实现国民阅读的全方位提升、国民知识结构以及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国民 当代 国民素质 社会变迁下的当代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与社会道德 国民素质低下社会现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