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汪曾祺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汪曾祺篇一: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正文:

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

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复杂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象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审美(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散文汪曾祺)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

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寻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

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散文汪曾祺篇二:《汪曾祺散文集》

放假后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集。印象很深,汪老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散文汪曾祺篇三:群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欣赏

群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欣赏

理工大附中群文阅读课题组 执教:秦红艳 选文:《苦瓜是瓜吗》、《豆汁》、《夏天》、《夏天的昆虫》、《故乡的元宵》、《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汪曾祺的生平。

2、欣赏、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并体会其散文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端午习俗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张图片,谁能告诉大家张张图片反映的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这一张又是,这两张图片是哪一课的内容? <端午的鸭蛋>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却灌注了深情,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作者是?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二、了解汪曾祺: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系到自己的生活,说明他呢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文章中,读书就应是这样,贴近作者,贴近生活。

我们来看这五篇散文的内容,会发现涉猎的范围很广,有写家乡风俗的如《故乡的元宵》,有谈文化的,如《苦瓜是瓜吗》,还有描写花鸟虫鱼、瓜果食物的,如《人间草木》、《夏天的昆虫》、《果园》等,而且都是从很小的视角锲入,写的都是凡人小事,油盐酱醋茶,这也就形成了汪曾祺散文的第一大特点:小叙事。我们再翻阅他的其它散文,也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景象,这也许也是小叙事这一特点的体现吧。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菜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

“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当我们品读这些语段时,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是那么的平淡质朴,而又娓娓道来,仿佛与我们话家常,但仔细品读又觉得很有趣味。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平淡质朴,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而且时时穿插一些大白话,使他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比如:“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但汪曾祺在文章中又会有古汉语的点缀,又具有了典雅之美。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我们不由的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的捏到一处。

3、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的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小叙事

从很小的视角锲入,写的都是凡人小事,油盐酱醋茶

平淡质朴,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

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语言口语色彩浓厚但又不失典雅之美

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四、拓展阅读:

要相对他的散文有足够的了解,还需我们继续品读他的其他散文,比如《我的家乡》、《胡同文化》、《家乡的食物》、《葡萄月令》、《水母》等,从而深入体会其散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品读到此。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