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水城文献的百年沧桑 黑水城文献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介绍黑水城文献是中国西夏学研究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在论述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内容、形式以及学术价值基础上,重点对黑水城文献的海外流布与回归问题进行全面揭示,希望为更多欲了解研究黑水城文献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水城文献 俄藏 英藏 回归
  [分类号]G256.2
  
  中国的“黑水城文献”发现至今已有100余年。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那么,与敦煌文献相比,更多人不知道黑水城文献,有必要予以揭示,让祖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研究利用。
  
  1 黑水城文献及其发现
  
  1.1 黑水城及其文献
  黑水城,西夏旧城名,古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因旁边有由祁连山雪水汇成的黑水河流过,所以取名为黑水城,党项人(西羌族的一支)又叫额济纳城。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的治所。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均为黑色都城之意。黑水城为西夏所建,城内外建有佛教寺庙和清真寺,此外,黑水城所处地带,有一条东起阴山、中经居延、西至天山的路,这就是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人称丝绸之路居延路,历史上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受到中原、西域和草原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有许多西夏民族文物和典籍文书遗存。然而,随着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长达20余年的军事征服和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1374年间这个西北地区的三等小城仿佛一夜间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荒芜的沙丘在记述着历史。
  
  1.2 黑水城文献的发现
  黑水城成了废弃的古城,当地居民对废墟情况秘而不宣。最早知道黑水城的外国人是一个名叫波塔宁的俄国人,他从当地蒙古人的著作中知道了黑水城遗址,多次跋涉前往,只是都未如愿以偿。1908年受沙皇指派的科兹洛夫率队来这里考察,考察队在这里找到了佛像、法器、书籍、簿册、信函、钱币、首饰等一些文物,装了10个俄担箱(每箱16公斤)准备返回时,科兹洛夫接到继续挖掘的指令,他们又回到黑水城终于在西城郊的一座西夏大佛塔中发现了奇迹。塔内从上部到基座摞满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公文、契约、书信、票据、印章、批注等,科兹洛夫毫不犹豫地指挥全部捆载,通过蒙古邮驿经过乌兰巴托运往圣彼得堡。六年后,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1914年第三次中亚探险也来到黑水城,他们在同一地点收获了大批西夏文献残片,总量为4 000余件。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的两次盗掘,等于运走了一座古代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掏空了中国大部分西夏文献。至此,黑水城文献几乎全部流失海外。
  
  2 黑水城文献内容与价值
  
  2.1 黑水城文献形式与内容
  黑水城文献是西夏人记录的历史资料,由于西夏的灭亡和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消失而被历史湮没。在20世纪以前甚至找不到一本西夏文著作,黑水城出土文献就显得十分稀缺珍贵。文献中的朝代构成可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文献以文字种类多样而著称,除大量的西夏文和汉文外,还有为数可观的波斯文、藏文、蒙文、巴利文、梵文、察合台文等。内容广泛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类辞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文学、科技提供了丰富资料。写卷书体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装祯形式有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关于黑水城文献的数量,据白滨教授统计,按面算估计是20万面左右,大部分被收录在《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以及李逸友的《黑城出土文书综述》中。
  
  2.2 黑水城文献发现的意义
  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宋、辽、夏、金、元史研究,其史料价值早已得到学术界公认,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从文献整理角度,黑水城文献特有千秋。从历史研究角度,黑水城文献比其他文献对历史研究贡献更大。因为,在黑水城文献发现之前,西夏历史研究主要依据宋人编纂的文献。宋和夏灭亡以后,元朝、辽金以至清朝出现的《西夏传》、《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纪》等大部分根据宋人文献,这样就会对西夏史的研究认识产生局限。黑水城文献的出现为利用西夏的文献、文物解读西夏历史提供了资料基础。随着对黑水城文献解读的逐渐深入,尘封千年的西夏历史被打开了,一门新的国际学科“西夏学”进而诞生。此外,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使西夏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被重新认识的转机,改变了西夏研究冷落的局面。
  
  2.3 黑水城文献的学术价值
  黑水城出土了8000余卷宋、西夏、金、元时期的刻本,主要包括西夏文和近500件汉文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既关注西夏社会,同时还关注到西北少数民族整个的历史。因此,黑水城文献构成现在西夏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主体,可作为信史;其中有关两宋之交宋朝西北边境军事文书,是研究北宋后期将兵制、军俸制、军粮制的珍贵资料,可补传世史料之缺失;各色官私社会文书,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手材料;珍贵的民间文学资料,可填补文学史空白;大量具有很高版本价值的刻本书,对于活字印本的历史、书籍装帧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黑水城文献是一块待垦的沃土,必将创建黑水城文献研究新的里程碑。近年,国内学术界很重视对黑水城文献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门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围绕黑水城文献而兴起的专门学问已用“黑城学”或“黑水城文献学”来定名。一些研究单位对于黑水城文献研究无论在质量上、发表级别上、社会反响包括申报国家课题、学术活动等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并取得突出的成绩。
  
  2.4 黑水城文书的性质
  西夏王国是我国中世纪西北地区的一大强国,因留下的史料和文物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夏王国仿佛彻底消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空白。直到20世纪初大量西夏文献的发现,西夏王国的神秘身影才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关于黑水城文献的性质,按俄国敦煌学家孟列夫说是西夏罗太后发配到黑水城,黑水城文献是西夏罗太后的藏书。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白滨研究员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他通过对黑水城历史的追溯,指出西夏时期黑水城并不很重要,到了元代亦集乃(额济纳变音)通过发展才重要起来,变成经济文化中心。加之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中的文献互掺问题,黑水城文书的性质除了亦集乃路藏的文书外,很可能是成吉思汗攻夏的战利品。目前流行的“西夏学”一语不足以涵盖黑水城文献的性质,故黑水城出土文献严格上讲应定名为黑城遗书。
  
  3 黑水城文献的流布
  
  黑水城文献虽然刚一出土就运走海外,但流散范 围没有扩大,现今世界上黑水城文献的主要收藏地分别有“俄藏”、“英藏”和国内收藏三大部分。
  
  3.1 俄藏黑水城文献
  由于最早知道黑水城遗址的俄国人波塔宁的多次前往探险都未如愿以偿,让俄国人对黑水城探险久久没有死心。1908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派遣学会会员科兹洛夫率队来中国西部进行“考察”。他们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努力与当地老百姓和管辖这一地区的王爷搞好关系,并赠送了一些稀罕礼品,终于攻破了曾经守护了多年的防线,得到了王爷所派遣的向导指引,第一次到了朝思暮想的黑水城。科兹洛夫前后两次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考察挖掘,终于在黑水城西城郊的一座西夏大佛塔中发现了宋夏金元时期的珍贵刻本和写本。这批文献包括字典、辞书、佛经、法典、文书等共有2000余种1万余件,其中西夏文献占90%,汉文文献占10%,另有少量的藏文、回鹘文、波斯文等珍本。科兹洛夫仅在城外古塔所得,就“简直是一座拥有各种书籍、文卷和抄本的完整书库”。科兹洛夫将全部所获一件不落地满载而归圣彼得堡,造成这些宝贵资料一出土便被掠到俄国。被科兹洛夫掠走的黑水城文献和文物大体上分藏两处,器物部分收藏在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文献部分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彼得堡分所。记录黑水城文献编目有8465个编号,文献总数有15万份以上。
  
  3.2 英藏黑水城文献
  除俄国之外,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水城文献收藏单位。继科兹洛夫发掘黑水城文献后,1914年5月,斯坦因的第三次中亚探险队也来到黑城,在城内外发掘遗址共10处。获得西夏文手稿约有1100件、印本30余件、汉文手稿59件、印本19件。此外,还有藏文13件、回鹘文1件、汉文与婆罗密文对译卷2件。值得一提的是,斯坦因从文书捆中还发现很多刻板印刷的画面,是当年被科兹洛夫剥下而无法带走的大量顶棚板画以及亚麻布画、丝绸画、水墨画和许多丝绸织品残片等。斯坦因将所获黑水城文献珍品运回国后进行了分配,他尽取文献精华部分归大英博物馆收藏,而一些无足轻重的图画部分归印度新德里中亚古物馆(今为印度国立博物馆)。1973年,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与大英博物馆分立,保存在原大英博物馆东方图书部的黑水城文献,移入了新建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书楼保存。经过专门人员三次鉴定,英藏黑水城文献约4000件,全部残页7300个编号。其中世俗文献的手写卷子约占整个英藏黑水城文献的23%。文献形式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典当契约、韵类辞书、日用杂记、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等,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很多世俗文献为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没有。
  
  3.3 国内藏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化宝库从1908年开始被外国列强盗掘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黑水城遗址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调查发掘。在1983年、1984年的两次发掘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额济纳旗黑城子城址,明确了元代亦集乃路城叠压在西夏黑水城之上,搞清了城内外布局特点。共出土近5000件文献,其中有汉文、西夏文、畏兀尔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古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多种珍贵的民族文字文书,分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内蒙古阿拉善盟文管所、内蒙古阿额济纳旗文管所以及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一直未能系统整理出版。以至长期以来人们谈到黑水城文献时,往往只知道俄藏与英藏,而不了解中国还藏有如此丰富的黑水城文献。
  
  4 黑水城文献的回归
  
  流失海外黑水城文献,除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政府以“捐赠”的名义归还给我国21卷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珍贵的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残卷外,再没有以实物形式的回归。现在《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和刚出版的《俄藏黑水城艺术品》都是以出版再造的形式回归。
  
  4.1 《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
  由于种种原因,黑水城文献自1908年出土之后的90年间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而对其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汉文文献和西夏文佛教文献,俄国博物馆仅编制发表了部分专题叙录,令人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在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组团在1993年、1994年两次到俄罗斯对所藏黑水城文献上万个编号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拍摄。回国后经过编辑、加工,《俄藏黑水城文献》按汉文部分(1-6册)、西夏文世俗部分(7-11册)、西夏文世俗社会文书部分(12-14册)、西夏文佛教部分(15-24册)分编出版。从1996年12月开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至今已出13册,其余在出版中。2009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联合编纂的《俄藏黑水城艺术品》出版了第一卷,其余在陆续出版。此书是黑水城绘画在国内的首次完整发表,全部采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大幅原拍底片制作,是美术史、佛教造像学、西夏学、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至此,流失俄国达90年的黑水城文献经多方努力终于以再生的形式回归故国。
  
  4.2 《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
  英藏黑水城文献是斯坦因1914年在黑水城发掘获得,中外专家对这批文献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初,西夏学者胡若飞先生赴英国寻访散失在海外的西夏文献,在英方收藏单位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献整理的一项初步成果,即《斯坦因文库主题目录和索引》。他将英方提供的英藏黑水城文献全套20盒缩微胶卷带回中国,交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进行了初步的登录和整理。研究人员经过3年多的整理研究,完成了文献的初步数字化、将成果整理成22册打印图本、鉴别文献版本状况等工作。经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授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签订协议,共同编纂出版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斯坦因从黑水城收集的全部文献,包含4000余件原始文献照片,共计7300余个编号。2005年11月《英藏黑水城文献》正式发行,全书为8开特精装。此书与先前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在内容上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为我国西夏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术资源。虽然英藏有些是文字残片,不如俄藏完整,但英藏与俄藏同出一地,可以配残补缺,并行不悖。《英藏黑水城文献》是继《俄藏黑水城文献》之后最大宗的海外西夏文献再生形式的回归。
  
  4.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的出版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国内收藏的黑水城汉文文献和其他民族文献的整理尚属空白。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和甘肃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历时3年,终将共同整理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于2008年12月在银川出版发行。此书分10卷10册,共收录原始文献4213件,其中社会文献3980件,宗教文献233件,均为全彩写真印刷,公布文献与原始文物一致无二。所收录的黑水城汉文文献主要是1983年和1984年两次考古发掘所获以及1962-1979年各文博部门采集的少量汉文文书,其中社会文书约占全部文献的95%,其历史文献价值弥足珍贵。与英藏、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大,目前所见有4200余件,比较完整的有700余件(俄藏500余件,英藏150余件);二是社会文献多,大部分是社会经济文献,有公文、词讼、契约、书信、票据等,国外藏大部分是宗教文献。此书与已经公布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一起,成为宋元佛教、中古社会、宋元科技、古代医药、丝路贸易、回族形成、法律制度以及文献版本学等研究领域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总之,西夏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会引起更多的重视,揭开更多的民族历史之谜。当然,继《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和《中国藏黑水城西夏文献》在国内陆续出版后,流失在外的黑水城文献80%以上都以再生性形式回归故里,与《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献》合壁为一,但这并不能抚平中国文化史上的伤痕。中国西夏学者和相关部门应当团结一致,相互协作,为中国西夏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一点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要继续寻找黑水城文献的海外游子,为流失异域的黑水城文物文献回归祖国而呼吁和奋斗,哪怕还是遥远的奢望。
  
  [作者简介]张洪钢,男,1979年生,馆员,办公室主任,发表论文多篇。王凤娥,女,1967年生,馆员,办公室主任,发表论文10余篇。

相关热词搜索:水城 中国 沧桑 中国黑水城文献的百年沧桑 俄藏黑水城文献 百年沧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