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 水痕 水韵】 水乡韵粥吧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素有“江北水乡”之美誉的聊城位于鲁西平原,是黄河浇灌的一片沃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人活动的地方。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产生了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聊城之名的来源有二,一说为古代有聊国,城因国名;一说为古代有聊河,城因河名。目前,有文献可考的聊城古城有4处,即聊古庙、王城、巢陵城,孝武渡西城。这些城都与河、与水有关。
  北宋时期,由于黄河改道从聊城穿过入海,因此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赵王河等河流就是当时开挖,另外在此周围有漯川、湄河、金线河等河流,可谓河网密集。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筑为土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建设土城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护城堤用来防御水患,相应使得聊城水面进一步扩大。应该说这次建城已经勾勒出了江北水域的雏形。
  元代聊城为东昌路总管府治所、聊城县治所,已经实现了徒骇河、会通河和护城河的相互贯通,为聊城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其中书中有多个章节讲到东昌府。书中还有运河送粮等情节,便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当时聊城概貌。综合以上,元代是聊城江北水城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期。
  明清两代,聊城为东昌府治所、聊城县治所,加之漕运发达,聊城地位愈加重要。为了保证漕运,明清时期对运河进行了多次整治,不断加宽、加深,使聊城成为运河沿岸重要商埠之一。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2年),因军事需要,由东昌守御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主持了对东昌城的改造,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改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曾力战于城下。时称聊城“居天下之胸腹”,“战守必资之处”。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知府叶天球主持,修筑城池,嘉靖四年竣工。到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再次动工重修。修城、筑堤、盖房、建园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都需要挖河、取土,使得护城河周围形成一个个的铃铛小湖,大小深浅不一,后来逐渐连成一体,使得聊城护城河的水面面积不断扩大,江北水城城市格局正式形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聊城人在加快城市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对运河、东昌湖和徒骇河的作用进行了反思。特别是1994年借助修建京九铁路对东昌湖进行了清淤,对湖岸环境进行了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0年代末,聊城结合新一轮城市规模规划,提出了江北水城的城市定位,突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独特城市格局。围绕建设江北水城,开发利用水资源做了很多的努力,使其更具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同时形成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是集中构筑水城主框架。对东昌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对沿河污染源进行了治理,使其成为一个带状湖泊;分期对古运河城区段进行开发,建设了古运河公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古运河、东昌湖和徒骇河的两河一湖相通,河湖相连,水水相通的水城主框架。二是保证水源供给。为应对黄河断流问题,在城市南面九公里处建设了一个平原水库,水库占地2600多亩,可蓄水3000多万立方米,把黄河水调进平原水库(谭庄水库),然后利用水库和东昌湖的高差,通过电脑控制,自动向东昌湖供水。当东昌湖水位下降20公分的时候,水库的闸门自动开启向东昌湖注水。另外南水北调的东线在2007年要基本建成,下一步水源将更加充足,不仅可以用黄河水,还可以用长江水。届时,江北水城将以更加迷人的魅力迎接五洲四海的嘉宾。

相关热词搜索:水乡 水痕 水韵 水乡 水痕 水韵 洪湖梦里水乡水之韵 水乡水韵梅花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