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海岸 山东有条世界罕见的贝壳海岸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贝壳,是人们常见的扇贝、牡蛎、文蛤、青蛤、兰蛤、四角蛤、毛蛤等海洋贝类的硬壳。古代,人们曾用它做为流通货币;现代,人们又用贝壳琢磨加工,制成琳琅满目的旅游工艺产品、开发为家禽饲料添加剂、建筑材料和生产高档贝壳瓷器的重要原材料。由大量海生贝壳及其碎屑、粉砂与淤泥质粘土层组成的一条条独特的贝壳海岸,在中国渤海西岸、南岸已存在数千年的历史。
  贝壳海岸是海岸带重要而独特的一种地貌。它与泻湖、沼泽湿地相伴共生,自成一个系统――贝壳堤岛湿地系统。中国海洋地质专家历经3年时间,在位于渤海西南岸的山东省无棣县北部沿海,探明发现一条保护完好尚在生长发育的原始贝壳堤岛海岸。这条长22公里、宽100米至480多米,由40多个贝壳岛连接而成的裸露型贝壳堤岛,总面积为7.77平方公里,其贝壳质含量达90%以上。由完整贝壳、贝壳碎屑和贝壳砂组成的砂层厚度达到2.5米至5米,经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其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距今2500年至1100年之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海洋自然遗迹,故而引起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
  中国海洋地质专家还在天津至河北、山东黄河三角洲渤海岸段探明:呈现垄岗状不连续分布,自然向大海排列有4条高0.5来至5米、宽几十米至几百米、长数百米或延伸达数百公里的古贝壳堤滩脊。尽管这些古贝壳滩脊的绝大部分都随着古黄河濒繁的徙迁泛滥,已远离海岸变为陆地,或被埋于地下变为滨海湿地,但它仍与现代海岸线相对平行,代表了天津堆积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4个时期的海岸线位置,记录了距今5600年至2000年之前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的变迁过程,成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4条古贝壳滩脊中,其中一条从天津经河北省黄骅市延伸与山东省境内无棣县、沾化县的古贝壳堤岛相连接,总长度达258公里,是古贝壳堤岛中最长的一条,其惊人之处是惟有无棣县大口河――旺子堡――赵砂子这段长22公里且裸露于地表的贝壳堤岛至今依旧保持着原始风貌,并在风暴潮和海浪潮汐运动作用下不断生长发育。在这里,沉积了数十公里宽的盐渍土层上,大面积盐田尽收眼帘,泻湖与洼地遍布,上面长满了芦苇、柽柳、酸枣、黄芪等亲盐生植物,并且每年都有丹顶鹤、白鹤、大鸨等大批南迁北往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于此中转栖息。观光旅游者可在岸上捡拾贝壳、赶海采捕蛤蜊,领略海滨风情,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世界各国对于贝壳堤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认识――定性描述期,1989年贝壳滩脊的研究在地质学界空前活跃,开始进入科学研究发展时期。早在1919年,贝壳“滩脊”一词开始引入,并在有关海岸的研究文献中频繁出现;1935年美国地质学家通过对美国路易斯安娜海西南岸贝壳滩脊的描述中,最早提出了“Chenier”海岸,并沿用至今。之后,各国科学家先后对欧洲大不列颠埃塞克斯湾、亚洲波斯湾、南美圭亚那海岸等多处海湾贝壳滩脊的形成和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
  中国对于贝壳滩脊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侧重在概念的解释和形态的描述。2001年开始,中国海洋大学的科技工作者对分布在中国渤海西岸、南岸,从天津至山东海岸段贝壳堤岛(滩脊)的沉积模式、发育机制及其发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成果。据介绍,贝壳海岸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无棣县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的成因与黄河入海河口摆动、海洋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徒”著称。古老的黄河在多次徙迁过程中,携带大量的泥沙经渤海西岸、南岸入海,塑造了大面积的土地和粉砂淤泥质滩涂海岸带,使种类繁多的贝类赖以繁衍生息,造就了丰富的贝壳物源。它们在海洋风暴潮和海浪潮汐运动作用下,被推移到海岸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贝壳堤与贝壳岛,从而留下了渤海湾海岸线向海内延伸的印迹。
  海洋地质学家认为,中国渤海西岸、南岸贝壳堤岛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消亡阶段。无棣县域内的贝壳堤岛发育已进入老堤逐渐消亡、新堤生长的阶段。
  目前,在无棣县境内发现的这条正在发育而珍贵的人类共同自然遗产――贝壳堤岛海岸已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为80480公顷。为保护好、利用好这一海洋自然遗产,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了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将这处世界海洋遗迹建设成为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成因等环境演变及湿地生态保护的旅游、科普教育基地。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 贝壳 罕见 山东有条世界罕见的贝壳海岸 山东发现罕见贝壳海岸 贝壳海岸世上罕见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