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 北京特级教师 [牵手王文丽]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对我来说,王文丽是同行,是前辈。在看过她编导的纪录片《牵手》之后,我被画面的美感,情节的细腻深深折服,对这位优秀而知性的女性表示叹服。   对她的同事们来说,王文丽是“拼命三郎”。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她在关注普通百姓命运的时候,可以将个人安危置之身后。
  对她的家人来说,王文丽是一个有情有意却身不由己的人。虽然对老人照顾不多,但是她用不断的努力,回馈家人无私的爱。
  对她自己来说,王文丽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她所做的是职业使然,是责任感使然,是记者的良知使然。
  她总是那么执着和认真的一个人。有些追求完美。为了无限接近这个目标,她一直在努力。
  
  一部震撼心灵的纪录片
  
  在2007年10月底的第九届四川电视节上,王文丽在台上手举奖杯,在台下观众和评委的掌声中,百感交集。由她作为第一编导的纪录片《牵手》一举摘得“金熊猫”社会类的最高奖一一国际纪录片大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荟萃了来自世界各地佳片,共分社会类、人文类和自然与环境类三类,以往国内纪录片常常与“金熊猫”大奖失之交臂,而获得社会类大奖的《牵手》与获得本届人文类大奖的《圆明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巨大进步。《牵手》讲述了两个伤残青年战胜身体和心理的种种障碍,最终以残缺的身体演绎出完美舞蹈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评委与观众,评委中有一位美国72岁的老将军,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此前两个月,这部片子刚刚在2007年度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获得了“中国十大纪录片奖”。《牵手》作为十大纪录片被播放时,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名编导、记者掌声雷动,王文丽为这来自同行的认可深深感动。
  拍摄这部片子的灵感缘自母亲,她的一句“有一对残疾人的舞蹈让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泪流满面”,让王文丽充满了兴趣,她想把这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在得知舞蹈的片名是《牵手》而且两位舞蹈演员已经得到全国很多媒体的关注之后,王文丽感到了一种挑战的乐趣越是受人关注,她就越想做到最好。
  表演舞蹈《牵手》的两位演员是马丽和翟孝伟,马丽曾是青岛市艺术团的专业演员,19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因车祸失去了右上肢,此时,4岁便失去了左腿的翟孝伟是河南省残联的一名运动员。马丽振作起来重新返回舞台以后,她找到孝伟要求他做她的舞伴,孝伟简直难以置信,但最终被马丽的舞蹈深深折服。在合作中,他们遇到了超乎想象的困难,除了排练的艰苦之外,对于完全没有舞蹈功底的翟孝伟,他们用了很长的时间磨合。终于,他们用互补的残缺肢体,演绎出一段完美的情感、表达出一种完美的意境。
  
  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王文丽他们采访用的时间并不长,只有3个月,成本也十分低,但这3个月来王文丽和同事几乎将每分每秒都投入到拍摄中去。2007年7月,北京炎热的夏季,王文丽采访马丽到凌晨,马丽起身为她切西瓜。西瓜是圆的,而马丽用一只手切出来的西瓜居然十分工整,这让王文丽很吃惊,同时也启发了她要拍他们生活细节的灵感。
  王文丽没有要求他们怎样做,只对他们平时经常做的事情进行跟拍,包括生活细节、包括排练。马丽把针别到裤子上,然后一只手穿针引线为孝伟缝衣服,孝伟像个孩子一样天真地安静地看着,他们一起做饭,合作起来天衣无缝,他们像健全人一样,打羽毛球、爬山,孝伟用一条腿和一根拐杖爬山健步如飞……在画面上,王文丽用一种女性编导特有的人文关怀展露出这种温馨的感觉,人们为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阳光的生活态度所震颤。朋友感慨地对王文丽说 看到他们这么阳光,我们这些健全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地工作、乐观地生活?
  有一幕场景,几乎让所有的人都落泪了那是在排练厅,严格的马丽在对孝伟严厉训斥之后,孝伟出走了,身上只带了5块钱,从昌平坐车到了北京西站,他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毅力。孝伟内心激烈地挣扎,最终还是选择回去跟马丽好好练,从北京西站到昌平,50多公里的路程,孝伟整整走了一个晚上……
  打动观众的,正是这些细节,这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拍到细节,王文丽和同事常常一拍就是一整天,每天下来,都累得腰酸背痛。有一次,等所有采访结束,已是凌晨3点,连出租车都打不到了。于是,她和摄像扛着摄像机、三脚架、摄影灯,电池,充电器,和两个残疾人,在北京街头艰难步行,花了50分钟才回到了三里外的宾馆。
  就这样,他们共拍了24盘带子,1440分钟的长度,剪辑后留下最精髓的41分钟。在后期制作的时候,王文丽豁出去了,连续22天都在凌晨三四点以后回家,连续22天没有见到8岁的儿子。作为一个母亲,儿子是她的心头肉啊。可是为了大家共同的事业,她不得不含泪狠心不见儿子。儿子和王文丽的父母看到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王文丽在四川电视节上获奖的新闻时,儿子居然一头扎到姥爷的怀里,号啕大哭。8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妈妈的奖项背后付出了多大的艰辛!
  
  一个执著认真的新闻工作者
  
  在王文丽的工作世界里,没有凑合,她做事向来就是要么不做要么一定做到最好。人生最难的就是苛求完美,而最难得的也是苛求完美。
  1992年,在上海复旦读助教进修班的王文丽接到了单位同事的一封信,告诉她山东电视台正在招节目主持人,建议她去试试。这一封信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从800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地成为山东电视台经济节目的主持人。随着新鲜感的过去,她更愿意深入到一线去做记者,因为记者对节目的主观能动性比主持人要多。1994年开始,她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做出镜记者。这时候的王文丽,终于有一片适合自己飞翔的广阔天空,几年间拿了全国好几个大奖,其中1997年的新闻评论《双星进山汇源出山的启示》,第一次用电视新闻评论的形式阐明了资本运作的来龙去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她的这种追求完美的理念,促使她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一股子拼劲,不管有多难,她都要把新闻做到位,做到底,她要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去一家矿务局采访的时候,她在煤矿下呆了5个多小时。甚至到了煤矿的掌子面上,掌子面是煤矿最苦最累最下面的一层,不能站立,只能坐着、蹲着或躺着工作。她觉得那里才是最真实的煤矿工人的生活状态。矿务局的领导和职工为之感动,说很少有记者能够深入到那里面去,更很少有记者在煤矿里能连续呆5个多小时。
  2005年,王文丽执导的纪录片《我的学籍哪里去了》获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中国十大纪录片奖”。其实,获奖不是最让王文丽欣慰的。纪录片的起因是在高考前不久一位高中学生被学校告知学籍没了,其实是被人顶替了。她在震惊与愤怒之余,记者的良知让她想起了自己的责任,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位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学生讨回公道。在接下来6个月的采访过程中,她和同事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危险。即使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她一定要揭露真相。13次去那个城市拍摄,一次次不懈的努力,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位高中生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就恢复了学籍,如期参加了高考。对于王文丽来说,这才是最欣慰之处。
  正因为如此,王文丽爱上了新闻工作。作为新闻工作者,王文丽为别人伸张正义,她感受到了被别人、被社会需要的自豪,找到了属于自己真实的快乐。
  
  一个心怀愧疚的女性
  
  可是,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着浪漫的情怀,她喜欢旅游,喜欢和大自然亲近,喜欢听海边的浪涛,可是为着新闻工作,她不得不放弃享受这些的时间,甚至山东电视台门口就是泉城公园,她却不知道春天花什么时候开的。
  王文丽笑称,在他们家,投身新闻事业的人,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她的家人。这句话听起来却含着隐隐的辛酸。她对孩子充满了愧疚,对父母满心的感激。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自己又忙,照顾孩子的事情便落在了她父母的身上。如今,父母都已70多岁,两位老人都有心脏病,母亲还有类风湿,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依然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对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王文丽,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即使她连续三年没能陪着父母,孩子在家过春节。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对孩子很严苛,要求孩子工作努力、勤奋,在业界作出成绩。为了不打扰她工作,父母有事总是自己扛着。去年儿子“小饭桌”铺床那天,王文丽正忙于《牵手》紧张的后期制作中,73岁的老父亲竟抱着被子、褥子,爬了7层楼去给外孙铺床!父亲被三轮车撞倒腿出血了,愣是连电话都没给她打!而母亲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时候,一直在身边照顾的,竟是父亲的学生!
  说到这里,这个在获奖的时候没掉过一滴泪的坚强的女性,禁不住泪流满面。
  或许,她在业界的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最好的报答。

相关热词搜索:牵手 王文丽 牵手王文丽 王文丽 sdrtv王文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