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数据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又到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已经持续了多年的就业难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沸点,牵动到的各方角色也再次登台亮相。只是今年,在金融危机的煽风点火下,这个问题更加严峻,矛盾也更加尖锐。
  一则新闻,成了今年“两会”一号提案的佐证。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上,一位林姓女生闯到正接受媒体采访的教育厅官员面前问道:不是说农村缺教师吗,为什么对我一点机会也不给?这位女生读了5年英语师范专业,英语过了六级,教师资格证也即将拿到,但一上午走了若干个摊位,没有一家愿接收她的简历。
  这个戏剧性的场景,极其真实地印证了当下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性。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数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有611万,加上去年没有找到工作的100万待业大学生,共有711万大学生要找饭碗。而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往往紧缩成本,不招人甚至裁员,就业谈何容易?
  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大学生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环境,去寻找每一条他们可以寄望但都暗含着很高成本的途径。
  
  继续教育
  
  金融危机与大规模毕业生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山师教育系小周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研究生增加了一个学历,相当于镀了层金,为就业增加了一道保险。况且,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金融危机肯定过去了吧。”
  恰好,和此“缓兵之计”暗合,北京政协委员孙狄提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方案:建立学士后、硕士后的体制,让毕业生在毕业后有两年见习期,留在学校里,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与此同时,为解决高校生就业难,华东理工大学、复旦、交大等高校称其MBA仍会面向应届生招生。
  反对意见很快就出来了。一些网友也无情地揶揄:学士找不到工作,可以读硕士;硕士再找不到,可以读博士;博士再找不到,可以读博士后;之后还可以读“壮士”、“圣斗士”⋯⋯直到“烈士”,那时就没有就业问题了。
  大学生就业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很有市场的观点认为,中国大学有了有争议的高等教育产业化行为,为了创收,各校纷纷扩招学生,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的局面出现。
  这要提到汤敏。1998年,这个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和他的夫人左小蕾认为,居民教育投资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力量,老百姓可能不会去买彩电买汽车,但是让孩子上大学肯定会投入的。于是,他们建议大学大规模扩招拉动内需。此建议引起了重视。
  结果,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坐上了卫星,一路高歌猛进。到2007年,中国大学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但是,有了“量的爆发”的中国大学教育水平,本身却没有“质的飞跃”,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有着严重的脱节,酿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说:近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需要一个“整顿”期。
  
  公务员的铁饭碗
  
  公务员热,是近几年一个鲜明的现象。公务员的稳定、体面和良好的福利,吸引了无数学子们的目光。据统计,近3年,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每年递增20万。跻身行政系统成了他们的集体理想。
  3月14日至15日,28118名考生涌入济南市公务员考试的考场,竞争546个职位。其情景蔚为壮观。
  而在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05万人,而拟招录人数为13500余人。这意味着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已达78:1,远远超过了去年的60:1。令人咂舌的是,甚至出现4723人竞争中残联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
  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得以确立和全面推行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公务员在户籍制度、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薪酬水平、自我实现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显得难能可贵。
  对于未来国家公务员报考趋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明确表示:“只要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国家公务员报考热的现象就还会持续。”
  千万人同挤独木桥的这种方式是否合适?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对此现象进行了抨击:“现在为什么考公务员这么热?博士、硕士,学外语、学化学的,都在机关里做些收收发发的工作。600万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都吃财政,不创造生产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倒退。”
  其实,国家已经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控。上述济南公务员系统的546个职位,有90%是面向基层的。
  并且,如今公务员队伍中金字塔型的结构越来越明显,越是高级别的领导越少,即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公务员。而这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的公务员,都是兢兢业业干工作的,经常连夜加班,工作强度不亚于企业单位。
  公务员也并非一劳永逸。2008年8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局2008年下半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和辞退规定。
  
  上山下乡
  
  观念的问题是不少人拿出来说事的问题。
  央视的倪萍和崔永元在全国“两会”上“斗嘴”,一个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应该放下身段;另一个说是社会招人有问题,例如懂四门外语的女生求职宾馆前台服务员也不可得。他们说的各有一定道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他还提到他们那代人的经历:我本人当过两年茶叶工人,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的、卖肉的、种田的,多的是。
  确实,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非但没有像中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出现大学毕业生从京津穗等大城市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恰恰相反,西部大学生毕业后纷纷向京津穗等大城市逆流,“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政府也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教育部也通过具体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等。
  但是,大学生“转变”了观念又怎样?
  越是艰苦地区、基层,就业的矛盾越突出,在那些地方有的就是有职业,收入也很微薄。要求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去当“困难户”也不现实,这同大学生高考、上大学时的投入相比,回报很不对称。
  并且,多年以来,谋生就业靠关系,似乎成了一种社会传统。如今的中年人当年就业,许多人是靠父母“操办”的。现在虽有好转,但却没有完全排除。大学生想到国企做个工人,比如愿意“放下身段”做个公路收费站的员工,容易吗?除了非国家统考不可的职位之外,如果有个有权有势的“毕姥爷”,一个电话就把他们挡在门外了
  ……
  他们也想像李嘉诚、王永庆一样自己去创业。但这就遇到两个问题:扶持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仍然存在短板;中国偏重的制造业附加值低而且不需要中高级人才,服务业大发展才能大量吸收知识型人才。创业环境不改变,他们想“自雇”创业谈何容易?
  
  The Employment Co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year,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finding employment, which has been hot topics for many years, has become even more severe.
  At a meeting to recruit teachers for the rural areas held by Guangd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a girl asked an official who were interviewed by the media: “You said that the rural areas needed teachers, but why don’t give the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any chances?” This girl is a five-year English-major graduate of the normal speciality. She passed the CET Six examination and will get the teaching certificate very soon. However, that whole morning, no one wanted to accept her resume. They all wanted bachelor degree students.
  This example shows the difficulty of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re are 6.11 mill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this year. Adding on the one million students who didn’t find jobs last year, 7.11 million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find job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Many rural families and ordinary families in the urban areas have to dispose of all their assets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families want to let their children earn high salary after graduation to improve the poor situation of the families. However, ten years’ study turns their children into job-hunting youth. The large gap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is more horrible than the difficulty of farmer worker employment.
  The realistic problem is that they must face the cruel environment and find other high cost ways to achieve their expectation.

相关热词搜索:成本 就业 大学生 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大学生就业指导答案 大学生就业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