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明代散文篇一:明清散文选录

明清散文

李卓吾先生遗言

(明〕李贽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1],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2],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3]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4]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1]

《牡丹亭记》题词

(明〕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

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

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 优良B.竹肉相发 歌喉

C.茶铛旋煮不久 D.轿夫擎燎 火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类看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席其上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D.以五类看之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

A.①② B.③⑥ C.④⑤D.⑤⑥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9.翻译和断句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2)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选自《中庸》)

5.A ( 优:优伶,戏曲演员。)

6.B(A.介词,第一个“按照,根据”,第二个“因为”; B.都是代词“他(它)”,代第五类人(“断桥石磴”);C.第一个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D. 第一个他们,代词;第二个解释为“那些”,代词。)

7.D( ⑤是指文人雅士,作者引为同调。)

8. B(错在“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一则作者生活在明晚清初,入清以后,写这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勾画一幅人情世态,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感伤的;二则亦表现了作者超然于市俗的散淡之趣。)

9.翻译和断句

(1)翻译:①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注意“逃嚣”“而”“作意”“之”的翻译)

②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注意“怖”“列”的翻译及倒装句式)

(2) 断句:天下之达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 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困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附:《西湖七月半》参考译文: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

明代散文篇二:明代文学

一、明代文学

(一)、三国演义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 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 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 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 : 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 奸诈的曹操。

4、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 二是三国 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5、《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 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 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6、《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 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二)、水浒传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 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 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 ,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 施耐庵水浒传》 。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3、《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 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

4、《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 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 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 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 既使主要人物 不失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又使全书有机地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西游记

1、神魔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 “且历来 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 ,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 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 迁》中,又进一步指出: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 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 叫神魔小说。 ”

2、《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 又

有何联系?

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 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 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在这一部分里, 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 束缚。把大闹天宫看成是通过神话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 思想和叛逆情绪的一种折光,应当是恰当的。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 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 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虽然前后两个部分描写的内容不 同,但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人民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 胜天的乐观精神。

3、《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 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惹人喜爱。这些人物之所以刻画得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在塑造 他们时,往往是将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 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 色彩。

4、《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在情节的设计上, 《西游记》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 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结合作品来论述) 。

(四)、《金瓶梅》及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1、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所谓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 矛盾冲突;所谓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

2、词话本与崇祯本: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两个主要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 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 ,一百回,所谓“词话”是指书 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 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 统称词话本。 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 《新 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又称《原本金瓶梅》 ,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

3、《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有何新的成就与贡献?

第一、 《金瓶梅》是与过去的“世代累积型”不同的第一部“个人独创型”长篇小说。 第二,在取材上,变以前的历史题材为现实题材。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 说。 第三, 在人物塑造方面, 以社会上的普通人物为小说的主人公, 不再象过去的小说那样, 都是以写非凡人物(英雄、神)为主。第四, 《金瓶梅》则淡化了情节,以日常生活为主要 内容,在大量生活琐事中展示人物性格,将小说叙事的重心由情节转到了人物形象。同时, 变细节描写的夸张、粗略为细腻不避琐屑。

二、 明代戏曲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 ,包括四部杂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 、 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 ,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 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

2、明清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 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

明代散文

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 、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 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4、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 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 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 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5、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 临川派主张 “以情格理” 的至情论, 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 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 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 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 ,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 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 “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 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 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6、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 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 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7、临川四梦:指的是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即《紫钗记》 、《牡丹亭》(亦名《还魂记》) 《邯郸记》 、《南柯记》 。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 中,所以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汤显祖自己也说: “一 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8、《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 《西厢记》是先情后欲, 《牡丹亭》 则是先欲后情; 《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 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 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 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 个性解 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 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 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9、试析《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 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 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三、 明代诗文

1、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 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 上层官僚的生活, 流连光景, 歌咏太平, 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 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 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2、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 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 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 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3、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 们

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4、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 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 ,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 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 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 品。

5、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 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 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 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 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 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 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6、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 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人(今湖北天门),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 积储文学底蕴, 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 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 企图另辟蹊 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 、 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四、 清代文学

清代诗歌

一、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 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 则是这种转 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 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二、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 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 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 、 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三、肌理说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 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四、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 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 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

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 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 《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五、 清代词

一、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 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 ,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 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二、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 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 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 词》 ,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 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三、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 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 受到此风气影响, 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 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 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 他的词气势雄健, 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六、 清代散文与骈文

一、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 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 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 “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 、 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 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 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 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 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

七、 清代小说

一、弹词 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 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 (普通话) ,代表作《天雨花》 《再生缘》 《笔生花》“土音” : (方言) ,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 《三笑姻缘》 。

《聊斋志异》

一、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1、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次基 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 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 《聊斋志 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 小说。 2、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 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 曲

明代散文篇三:中国文学明代资料

明代文学相关资料:

明初三大家:指刘基、宋濂、高启。三人大都经历元末明初的变故,加之各人生活的坎坷和官场的沉浮,因而创作内容较充实,风格多样。刘基诗文兼长,他的散文富有形象性,往往穿插寓言故事,具有讽刺意义,如《卖柑者言》。有《郁离子》寓言体散文集,分十八章,一百九十五篇。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散文刻划人物,多通过具体故事情节、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如《送东阳马生序》。高启的能兼师众长,而且富于才情,能达到“时至心融,浑然生成”的境地,是明初著名诗人。刘、宋以散文见长,高启诗歌富有才情。

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纤巧隽爽、咏物)、张羽(律法精严)、徐贲的并称,均为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以诗文名,故称。四人均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以高启善古、才气豪健,各体兼优,文学成就最高。

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文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内容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典雅工丽。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李东阳系湖南茶陵人,故名。李东阳论诗并未摆脱台阁体习气,但他深受严羽的影响,提倡宗唐师杜,强调诗歌的音节法度,对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此派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邵宝等。

前七子:指明代弘冶、正德年间倡导复古运动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打击台阁体、八股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盲目尊古,模拟剽窃,又不免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 后七子:明代嘉靖、隆庆时期倡导复古的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盛,以致模拟成风,产生不良影响。

李贽:字卓吾,明代中叶后杰出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泰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有《焚书》、《续焚书》等。要求个性解放,否定传统礼教,攻击程朱理学,有异端倾向,提出“童心说”,反对虚伪拟古的不良文风,主张创作必须有真心,去假存真,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感情。是小说评点这种特殊批评方式的开创者之一,肯定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童心”就是真心,就是没有沾染世俗观念,没有受到圣贤书籍的熏陶的真情实感。李贽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理学的虚伪和拟古的不良文风,推崇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含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公安三袁:明代公安派文学的中坚。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齐名,被称为“公安三袁”。主张文学变古革新,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为建立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体系起重要作用。扫荡了复古主义对文坛的统治,在当时影响很大。

独抒性灵: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的诗论。要求文学以抒发作者的性情为主。正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公安派为纠正前后七子复古流弊而提出的主张,在当时有反礼教和传统诗教的积极意义。清代袁枚加以发挥,提出 “性灵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诗论。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倡导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因而被称为“唐宋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句剽字窃,单从形式上去模仿古人,主张为文要“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强调在师古时要有自己的面目。这在当时对打击拟古主义文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竟陵派:明代后期稍晚于公安派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性灵,其主张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明代诗文流派:明代复古派主要指前后七子,他们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说他们在反对台阁体,扫除八股文恶劣影响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他们诗文创作主张摹拟古人,不免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反复古派主要是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主张文章学习唐宋古文作家,公安派提出“性灵说”,批评复古理论,主张凭真性灵,写真面目,反对假道学。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性灵说,它是在杰出思想家李贽的影响下,提出的反对复古,崇尚性灵的进步主张。在文学理论上,他们认为文学创作即作家性灵的表现,文章凭自己的性灵,就会具有互不相同的“真面目”。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文章也随不同性灵而有不同。“性灵说”是对复古主义的正面批判。明代持续已久的前后七子,到公安派遭到彻底破产,开创了明代文学的新纪元。

七实三虚:清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题材处理的评价。《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的重复,而是根据作者生活体验和时代意识,进行艺术概括的文学作品――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作者在“说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例如“鞭打督邮”、“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都是对原话本的艺术再创造,创作出流传百世的精美文字。

《三国》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体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艺术结构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善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语言半文半白。以文体形式上的创新,艺术上的成就,语言上的特色,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大宋宣和遗事》:宋元讲史话本,此书述宋徽宗宣和时事。其中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然内容非常简单,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 《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民族特点:人物置于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分、经历来刻划他们的性格,人物性格通过一系列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的人物故事情节来展开。这便是“动中写静,形中有神”的“传神”写法。比如,写鲁智深的性格,就是通过酒楼吃酒,义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被逼出家为僧,大闹相国寺,结拜林冲,大闹野猪林等情节,活托出一个单纯、勇猛无私又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人物形象。通过同一事件中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在现实主义描写中,同时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还通过富于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塑造人物有强烈的倾向性,感情色彩浓郁,对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爱憎,如对宋江行为的正义豪侠,予以理想化的夸张,而对高俅的卑污行径,则予以强烈谴责。作者把高俅放在小说的开端,并贯穿全书,以表明“乱生上作”的现实。出身无赖的卑鄙小人高俅及其相关的社会恶势力,是整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缩影。高俅与宋江的对比描写,揭示出当时社会忠、奸两种对立势力斗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名《大唐三藏取经记》,南宋说经话本,作者不详。写猴行者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略具明代《西游记》小说的雏形。

张竹坡:热心评刻《金瓶梅》的评点家。张竹坡对《金瓶梅》作了全面分析研究,写下了近十万言的总评、回评和读法等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驳斥了流行的“淫书论”,认为它是一部泄愤之世情书。给《金瓶梅》以高度评价,对《金瓶梅》的现实主义倾向、人物形象创作、艺术结构的评论见解出色。

《金瓶梅》的主题与西门庆形象:《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社会人情小说,它在题材上突破了志怪神魔和英雄传奇的题材,第一次将家庭爱情婚姻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内容载入长篇之作。它塑造了西门庆这样一位暴发户式的商人形象,并细致地描写了他的发家史和市民生活方式,这在过去的长篇小说中是没有的。就目前的资料看,它还是第一部个人独立完成的长篇作品。这些在小说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到精神面貌,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新的质的变动,给予人们新的价值观。主人公西门庆,作者并非仅仅以暴露其恶行为目的,而是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人形象,描写其发财和发财手段的历史,塑造一个有崭新意义的典型。西门庆是一个封建社会商人、官僚、恶

霸三位一体的艺术典型。《金瓶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描写了西门庆的种种恶霸行径之后,又写了他平步青云,得升高官的罪恶和依势谋商、扩充财富的勾当。西门庆是明中后期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他的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不同于地主阶级,尤其他的价值观、金钱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时代的典型,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小说敢于恶言犯上,丑化皇帝,侮辱官场,蔑视纲常名教,与封建道德处于对立地位。

《六十种曲》:也叫《汲古阁六十种曲》,传奇剧本集,明毛晋编。选收六十个剧本,除《西厢记》为元杂剧外,馀为明传奇。

《诚斋乐府》:明初宫廷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集。多为庆贺剧、度脱剧、节义剧,内容上不可取。因其剧本多为演出本,本身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声猿》:明代徐渭的杂剧集。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个作品,它们有的是借祢衡骂曹,发泄作者心中的激愤,有的是歌颂女主人公反对封建歧视,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还有的则是传统故事的新写,也蕴含对宗教的某种批判。借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猛烈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蔑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佛门的清规,表现了作者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四剧少则一折,多则五折,有众人合唱,并兼用南曲,打破了元杂剧的体例。徐渭是明人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他在艺术上的创新,主要是突破元杂剧四折一本的格套,创短剧的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充满着浪漫主义精神。语语言泼辣奔放,一洗明代前期文人戏曲的时文习气和骈丽文风。

传奇:明清以来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形式,由南戏发展而成,篇幅、故事较南戏繁多。 篇首有副末开场,每部传奇四五十出不等,体制庞大,文采骈俪,趋向于案头。传奇对后来戏曲文学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近代地方戏曲兴起影响深远。

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它盛行元明,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与北曲相比,南曲靡曼柔婉,多以箫笛伴奏,声调柔缓,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北曲:宋金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盛行于元,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民间曲调。常用北曲宫调有五宫调,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

吴江派:明万历时期两个影响最大的戏曲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沈,因他系江苏吴江人,故名。他们强调戏曲的音律,把它作为评价戏曲价值的首要标准,崇尚“语言本色”,有形式主义倾向。这一派作家还有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等。

明代四大声腔:指弋阳腔、海盐腔、昆腔和馀姚腔。

临川派:明代戏曲史上两大流派之一,因代表人物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得名。 这一派主才情,反对拘泥于音韵格律,作品情节离奇,文采斐然。其主要成员还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昆曲:经过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同时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特色。它的伴奏乐奏兼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乐,较弋阳、海盐等声腔为丰富。偏于柔媚典雅,适合于贵族大姓的“堂戏”演出。

临川四梦: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作家书斋名玉茗堂,且四部剧作都写梦境,故名。《紫钗记》写李益与霍小玉 0 2597 4的爱情故事,歌颂小玉的痴情与坚贞,鞭挞专权跋扈的卢太尉。《牡丹亭》塑造了一个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在封建桎梏中顽强的个性追求。《南柯记》作于作者晚年,批评时政,寄托作者的仁政思想,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南柯记》借槐安国来嘲讽明代政治的黑暗,右丞相段功便是一个权奸的形象。淳于棼的内心复杂矛盾也反映了作者愤懑和苦闷的心情。《邯郸记》在前人《黄梁梦》等的基础上,主旨在于批评时政。作者熟悉明代辅臣的情况,他对封建官场的互相倾轧、生活上的荒淫腐化以及社会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抨击。 至情说:明代思想家、戏曲家汤显祖哲学及美学思想的概括。《牡丹亭》产生于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激烈发展,明王朝统治日趋没落的时期。思想领域的理学、反理

学的斗争特别尖锐,尤其“情”与“理”的斗争,更是当时文学创作中尖锐问题。汤显祖本人自幼所受教育多种多样,但是他后来在罗汝芳等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蔑视权贵,刚直不阿,思想上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批评朝政,与东林为伍。奠定他思想基础的青少年教育。他祖父好道,父亲崇儒,而他十二岁从泰州学派代表罗汝芳学习,又从徐良傅,两位老师的进步思想和正派为人,对他影响极大。刚正不阿的坎坷仕途。为官前,两次拒受权臣张居正的诱惑;为官后,向帝王直书《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贬官雷州;复官后,开明吏治,办事有方,政绩赫然。他认为“人生而有情”,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观。反对复古与保守, 批评前后七子的模拟之作与时文的毫无生气的套式。重视戏曲的文学性,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作品的意趣、风格,重视曲的内在美。“情”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表现的自然而合理的要求,核心是“至情”。“理”,维护统治利益的各种道德规范,其思想代表即 “程朱理学”。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以理抑情,汤显祖却提出与理对立的“情”,并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强调情的巨大力量,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代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进步意义。

意趣神色: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关于戏曲内容特性的概括。意,强调作品意境所达到的深度。趣,生动有趣的题材和对人起风教作用的旨趣。神,风神,奠基于现实主义的浪漫精神和手法。色,气色,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明快的艺术风格。从作品主题、题材、结构、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等方法,反对拟古派的雕琢文风,更对后世戏曲批评影响深远。

《牡丹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即理想色彩浓烈。杜丽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作者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思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情性的发展的憧憬与追求。《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描写,表现在手法上,是大胆的超现实的夸张与合乎逻辑的情的有机结合,给人以既在现实外,又在情理中的艺术感受。

杜丽娘:是一个封建社会叛逆者,是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女性典型。对爱的执着追求表现为一往情深、因情成梦、为情而生、为情复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个性自由的向往。

《清平山堂话本》:话本集,是明嘉靖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洪楩编刊。原书分为六集,共收话本六十篇,今存二十七篇,内五篇残缺,后又发现残文二篇,书中多宋元旧作,也有明人作品,大都依据传抄原文,未经润饰,保存了话本的质朴面目。

三言、二拍:“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辑刊行的《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明代文人的拟话本。“二拍”是明末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子的合称。

拟话本:明清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品为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主题集中,结构严谨,情节完整,形象鲜明。

三言的思想:揭露现实生活矛盾的,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反映明代市民生活的,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表现爱情婚姻主题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对真诚爱情的追求,以及这种真诚爱情被出卖的悲剧,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杜十娘坚强的反抗性格和沉着果决的处世态度,加之以她美丽的外貌和珍贵宝藏,使人物形成一种内外兼有的完整的美,她与李甲、孙富的对比,更显示出她的高洁光彩。而这种美的毁灭,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描写海外经商客船的往返情况,以及沿海外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例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描写商业发展中,社会生活和为人标准的变化,比如商人经商归来,人们对他敬仰和鄙视的标准是看他获利多少,犹如科举归来视其中与不中一样,如《叠居奇程客得助》。

相关热词搜索:明代 散文 明代散文名篇 明代散文名篇集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