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推,绿色引航 黑眼圈网络科技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灯光如簇,宽敞明亮的辅助运输大巷内,满载职工或生产物资的防爆专用运人车和无轨胶轮车在井下高速公路上安全快捷穿行,路面黄色行车线和巷道两侧行车反光牌,在车灯照耀下,发出灿灿光芒。这就是济三煤矿600米井下。
  碧水环绕,四季景色不断的矿区,猴子嬉戏,孔雀信步,鸟喧鹿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品位的国家级工业旅游以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彰显着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微山湖畔的济三煤矿工业广场。
  井下,技术装备一流,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井上,生态文明,彰显着绿色矿山独特魅力。产煤不用煤,地面不落煤,水资源循环利用,矸石井下充填,井上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供暖。济三煤矿将共和国历代煤炭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科技助推,绿色引航。济三人将矿井打造成了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成为21世纪中国煤矿发展前进的领航者。
  
  科技篇
  
  诞生于21世纪之初的济三煤矿,从1993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99年8月8日投入试生产,再到2000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汇集了世界煤炭顶尖的技术优势和兖矿集团卓越的管理优势,在孕育和诞生中就注入了科技的“生命基因”。
  建矿之初,济三煤矿就坚持高点起步,紧扣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优化设计和建设方案,在井巷设计布局上,打破传统观念,采用全煤巷布局开拓,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填补国内立井空白。依托于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济三煤矿用5年零8个月,就安全优质高效建成了当时中国立井设计年产量500万吨――年产量最大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比国内同类型矿井缩短了三至五年,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
  立足自主创新,消化吸收无轨胶轮车装备技术,积极开展WCO-3型国产无轨胶轮车的研制和应用,成效显著。矿井2301工作面安装时,采用地面组装井下换装、胶轮车运输等工艺,并统筹安排,优化程序,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工作面的安装,创出了世界井工开采综放工作面设备安装史上的奇迹。攻克大断面胶带机头峒室施工技术,大胆实践煤岩巷快速施工工艺,优化西部开拓巷道布局,并大力推广煤巷锚网、锚索支护新技术,先后创出综掘单头月进742米、967米等多项国内掘进施工新纪录。
  在生产建设中,科学优化采区布置,合理安排采场接续,加大对提升、运输、洗选等系统的技术改造,实现了矿井安全高产高效生产2001年产煤510.8万吨,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2003年安全产煤1008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立井煤矿,全员效率最高达到52吨/工,创造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如果说济三煤矿跨越发展得益于集成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生命基因”,那么,大力实施自主科技创新,则成为济三煤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安全高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矿长吴向前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煤矿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安全高效是矿井第一要务,在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上,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走科技保安、科技强矿、科技创效的新路子。”
  科技保安。济三煤矿地处济宁东部煤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热害等地质灾害一应俱全。为此他们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对不规则采煤面,创新布置为矩形、扇形、梯形组合,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探索出了边角煤、上行煤等开采技术,在厚煤层工作面大力推广应用超前支护自移支架、电站道单轨吊、胶带大转弯、小转弯装置、矿用排沙立泵等新技术、新装备,改善了现场劳动环境,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安全可靠性。在地质灾害防治上,研究推广防尘、防灭火灌浆、冲击地压防治等新技术,先后完成了“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综放采场矿压异常规律研究”等项目,在国内首家实现了冲击地压在线监测,有效地防止了灾害的发生,保证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生产。
  科技强矿。立足于超前防控,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建设“数字化”矿山。推广应用了气象信息预报预警、瓦斯智能监测、井下人机定位、井下无线通讯等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建成了集安全监测、生产集控、工业电视、通讯网络、自动化办公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井上下环境参数及各主要生产环节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显示、打印。光纤工业电视系统实现对井下、地面主要生产环节、关键岗位、重要设备实时图像监视:主煤流运输、安全监测、井下排水、井下供电等安全生产环节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和远程集中控制,部分岗位实现无人值守;人员及机车定位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井下作业人员、机车定位跟踪及自动考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安全隐患信息网络化管理与共享,隐患排查、整改、确认的闭合跟踪管理及预警管理,多口径的表格化、图形化的隐患统计分析,达到了实时掌握隐患情况,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创效。大力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在全国立井煤矿中首家引用进口胶轮车,并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了国产化防爆无轨胶轮车,开发了适用于矿井立井开拓和巷道现状的框架式拖车、顺槽运输胶轮车,减少了矿井安全生产成本。为解决辅助运输系统能力不足这一瓶颈问题,科学优化运输系统,按照“设备运输无轨化,材料运输胶轮化,人员运输连续化”的原则,建立了设备运输轨道系统、快速架空乘人装置,井下辅助运输实现了有轨无轨并存,提高了效率。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矸石增多的实际,大力应用矸石充填技术,在集团公司首家实现了矸石井下充填,实现了采区掘进矸石不上井,仅十八采区1#矸石充填巷就吞进1万方矸石,节约排矸费用40万元,多采出煤炭4.1万吨,创效246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矸石充填技术创新,成功应用了短壁充填开采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创新了采煤生产工艺,为兖矿集团煤炭开采工艺作出了示范。淘汰高耗能设备,率先引进国内31500KVA真空浇注干式变压器替代20000KVA油浸式变压器应用于矿井110KV变电所,填补了国产化大型干式变压器在煤矿成功应用的空白,年节约维修费、电费240万元。根据生产实际,科学优化矿井供电、皮带运输系统,实施技术改造近30项,解决了“大马拉小车”问题,年节约费用620万元。
  事业之成,成于人才。驾驭现代化的高科技矿井在信息化时代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济三煤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着力创造引才、育才、留才的环境,激发矿井发展源动力。搭建科技创新良好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三个体系”:以矿长为主的人才管理、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 明创造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推广应用体系,夯实了技术创新的根基。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改造、推广中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科技人员、创新成果,进行大力表彰奖励。给予创新成果特等奖奖励40000元,对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4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科技创新个人最高10000元奖励。对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同时,实行奖金分配,福利分房待遇倾斜,并作为晋升职称和干部任用方面重要依据。在兖矿集团率先实行技术技能人才评聘制和技术津贴制,公开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技术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分别给予1000-2000元技术津贴。对参加集团公司和矿技术比武获奖人员,每人给予最低100元/月、最高500元/月的技术补贴,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矿井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科技创新在为矿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矿井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92项,有27项科技成果获得集团公司以上科技奖励,其中,《高效洁净煤矿安全特大型现代矿井的创建与实践》研究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特等奖,创出了单个矿井获此殊荣的先例,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奖4项,济宁市科技进步奖3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型矿井。
  
  生态篇
  
  在矿井90余项省部级荣誉中,有两块牌子的份量在济三煤矿干部职工的心里格外重要: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华环境友好煤炭单位。这不仅仅体现在荣誉的级别,更重要的在于矿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矿井平安富美。”党委书记盛春海说。
  扫描济三煤矿10年来的建设、生产和发展史,矿井的发展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轨迹”。
  矿井地处微山湖畔,风景秀美,加上设计建设高点起步,整个矿井碧水环绕,无围墙、无矸石山、无落地煤,生态文明矿井创建具有“先天优势”。
  对矿井工业广场总体规划,优化设计,分区创意,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了4个区域场前区、风井工业区、选煤厂工业区、公寓食堂生活区,突出了矿区总体美与区域美,生态美与艺术美。对场前区――矿井出入口这一主要景观区,环境规划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进行植物配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草坪空间突出场前区的开敞明亮,以乔灌木为背景,配以雕塑小品,提升了企业形象,创造四季景色不同的园林格局。优化美化工业广场布局,进行工广局部绿化造型,引进多种观赏植物、动物,建设人文景观,矿区绿地面积27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75%,打造了碧水环绕、景色不断、环境和谐的矿区新形象。
  相比于先天设计优势,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在科学发展中付出的努力。2007年12月6日是兖矿集团和济三矿生产技术和发展建设史上重要一页:矿井十八采区1#充填巷“吞进”第一块矸石,矸石充填成功。济三矿成为集团公司首家井下矸石充填技术应用的单位,兖矿集团也告别了大企业集团井下矸石充填应用的技术空白,实现了矸石不上井。相比于节约排矸费用40万元,多采出煤炭4.1万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了地面塌陷、矸石上井和环境污染过程中发挥的规模效应,更应该值得浓墨重彩,缠绕矿区多年的塌陷区、矸石山治理等难题得以破解。
  创建采、掘、处“三元”洁净开采模式,实现了清洁生产。积极开展中厚煤层、薄煤层、边角煤、三上煤开采工艺技术研究,根据断层走向,采取“刀把式”、“条带式”布置工作面,提高了资源回收率。综放条件下上行开采技术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上行开采评审,回采率达到95.75%,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投资5000万元,实施选煤技术优化改造,洗选工艺由跳汰选煤改造为重介选煤,精煤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按照“堵源头、控过程、重效果”的思路,建立了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强化源头控制,完善了降尘降噪设施,创建了洁净文明的生产环境。发挥充填优势,将井下所有不可回收软硬垃圾回填到矸石充填巷,为井下巷道“清肠”,净化现场作业环境。工作面安撤转换设备必须“洗澡”后干净出面上井,杜绝煤屑跟随设备走一路撒一路带来二次污染。对地面工广环境,他们出台规定,建立车辆冲刷系统,要求所有进矿拉煤车辆冲刷干净后方可进矿,最大限度实现了工广无尘和清洁干净,实现了煤矿工广不见煤。
  节能减排,杜绝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矿井的“主打曲目”。济三煤矿强化闭环管理,狠抓理念引导、责任落实、激励约束等多项机制运作,节能减排工作成为矿井循环发展的强力引擎,矿井节能量、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提前达到了“十一五”末煤炭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要求。
  理念引导,人人都知“材米贵”。坚持“理念上的节能是最大的节能,思路上的减排是最好的减排”,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专家现场授课、环保节能培训班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有效载体,全方位宣传学习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成立节能减排宣传组,对先进典型专题采访、后进单位录像曝光,纪委跟踪实施效能监察,增强了全员环保节能意识,全矿上下达成了“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节能环保是企业生命线、干部政绩线、职工收入线”的共识。
  责任落实,人人定岗尽责。济三煤矿把节能减排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分管领导总体协调、职能部门监督考核、责任单位目标落实、重要岗位按章操作“四级”责任,逐级量化分解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节能减排风险抵押金制度,联挂考核,每半年通报一次指标完成情况,年度根据指标完成,分翻番奖励、不奖不罚、扣除抵押本金三个档次考核兑现,形成了压力层层传递、责任逐级落实的管理体系。
  激励约束,节能减排全员抓。把激励和约束作为抓好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实施“两个联挂”激励和“四严”监督检查,与工资收入挂钩考核,把吨煤电耗、油耗、水耗、材料消耗等成本费用与工资总额捆绑考核,调动职工自觉性。与干部绩效挂钩,实行节能减排“硬指标”一票否决,增强干部责任感。在“四严”检查考核上,他们健全了30余项监督检查制度,坚持突击抽查与定期检查、书面通报与电视曝光相结合,周通报,月考核,严制度、严分析、严追究、严处理,对节能减排问题一事一分析,定责任、定时间、定标准、定措施落实整改,实现了安排部署、监督检查、跟踪落实的闭环管理。   突出“四节”,全面降低能耗。注重节水,加强地面供用水设施及供水干、支管路的维护管理,控制跑冒滴漏,生活供水实行分段式恒压供水,降低了管网损耗,严格用水考核,控制了地面取水量。注重节电,强化定额管理,量化采煤、掘进、洗煤、提升等10项电耗单项指标,根据生产实际,科学优化矿井供电、皮带运输、提升等生产系统,实施技术改造24项,解决了“大马拉小车”问题,年节约电费、维修费620万元。注重节油,严格落实生产用油管理责任,加强用油设备维修管理,积极开展进口设备国产化研究改造,制定了地面通勤车、井下胶轮车单车单程耗油标准,降低了油耗。注重节煤,实施电厂余热供暖系统改造,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为矿工业厂区、生产、办公场所供暖,淘汰了多年运行的供暖锅炉,实现了烟尘、SO2零排放,做到了“产煤不用煤”。
  济三煤矿地处南水北调沿线流域15km重点保护区内。矿井结合特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应用污水综合利用、煤炭副产品发电、电厂废渣废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形成了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的内部循环链,中水复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按照保护环境,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全面实施矿区废水资源化工程,投资1287.1万元,改建了规模为21300m3/d的系列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全部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矿井水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后分别用于井下生产、洗煤、地面工广冲刷、绿化浇灌、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同时,对电厂浓缩倍率高的含盐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使矿区污水全部进行分质处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了废水最大限度的资源化、污水零排放。
  积极开展矸石、煤泥等煤炭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将煤炭生产中的洗矸、煤泥等洗煤副产品直接由皮带输送到电厂作为发电原料,实现了发电产生的废料――粉煤灰用于井下防火注浆,废渣用作建筑材料,电厂余热用于工业厂区生产、办公场所供暖,每年消耗洗矸70万吨,消耗煤泥40万吨,工业“三废”全部得到内部循环链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造田、堆矸绿化造景,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完成了矸石堆山绿化与生态治理课题,治理了矿井基建时期三座矸石山,矸石用量400余万吨,建成了工业旅游景区,为保护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10年来,英雄辈出的济三人屡创奇迹,将昔日微山湖边的荒芜滩涂上,建成了共和国历代煤炭人梦寐以求的煤矿。投产10年来,累计产煤6400余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上缴利税112亿元,经济效益居行业同类型矿井领先水平,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职工年收入由2001年投产当年的16161元,增长到2010年的60684元,平均年增幅14.14%: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汽车走进平常矿工家,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共享发展成果。矿井品牌形象持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质量奖、建国60周年山东省精品建设工程、山东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省管企业先进基层党委等90余项省部级荣誉称号。先后迎来两位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2001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济三煤矿时评价说,“济三煤矿在国内是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也是最好的煤矿之一”。2010年2月8日,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的陪同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视察济三煤矿,深入井下线慰问煤炭产业工人,对矿井给予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

相关热词搜索:引航 助推 科技 科技助推 绿色引航 北京引航科技 南芳引航科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