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论文散文篇一:论文散文鉴赏

“一张一弛,课改之道”

——新课改下的散文鉴赏

散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能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方向和高尚情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语文教学中的现当代散文鉴赏教学更是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生本”教育提出教师的“无我”课堂,还有自主学习,“教少学多”等教学方法。这确实使课堂活跃热闹了,但是学生确实收获了多少?散文鉴赏课能否这么上?值得思考。

鉴赏课堂的“放”与“收”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领悟文本语言。在老师的指导下紧扣语文课本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讲,这是一"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自由的表达,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再让学生点评本文的语言,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感悟是很深刻的句子进行自主发言,这是"放";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课堂上教师努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感觉热闹了,学生彻底放开了,许多学生也开始仿写改写学过的优秀散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不仅领悟了散文鉴

赏的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是新课改中值得欣慰的事情。

但是,学生自身条件(对散文感兴趣程度、阅读及理解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等)不同,对散文的理解和喜欢程度也不同。我认为老师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自己胡乱地解读散文,不能让这种主观化、任意化地解读恣意发展下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把“放”和“收”结合起来,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放”,可是意境深邃优美的,深思想蕴涵刻的散文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不适用学生自主赏析。如果盲目的“放”,这样势必会走上华而不实的道路,散文鉴赏教学将流于热闹的表面化。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有益的收获。

散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以前,我们过分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而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有

论文散文

些教师又过分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改的这项规定是站在人的本性的立场上,从维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来说的,它不仅仅是正确的,更是刻不容缓。 然而我们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从过度重视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在高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很多

老师因新课改关注人文性,而过度的重视教材中人文性,如在讲解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时,都过分地渲染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把鉴赏课讲成历史爱国课。这三篇文章的确都有爱国的主题,但这只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甚至我认为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文章对美景鉴赏的价值要大于对爱国主题的价值。当然像《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挖掘人文性显得尤为重要。泛人文化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错误解读。 新课改的浪潮一阵高过一阵,可是在新课改这根七彩的指挥棒下,有些教师却与它的目标渐行渐远。 散文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体,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鉴赏散文,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现实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学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时,不能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一)忽视新的散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推行后,一部分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方式依然是老套的,并且有些表面上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实质上还是用老思想进行讲解教学,典型的换汤不换药。我们知道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语感、感悟。因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散文尤其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如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所得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下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散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喜欢散文的学生也因此而对散文敬而远之。

其实散文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散文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字词、语言文字、文言文和作文教学上,对散文则是一讲带过,甚至是视而不见。这些文质彬彬的散文就这样被忽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资源浪费

(五)散文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泛滥

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所以网络资源走进语文课堂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走进形神兼备的现当代散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知道它在“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散文课都离不了多媒体课件,并且多媒体内容的覆盖量多而杂,课件形式也很美丽,但教师只是照着上面的内容念。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散文。在多媒体课上,经常看到学生只顾抄课件,没有此时

多媒体已经由辅助工具变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了,已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了。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因为多媒体已经展示出答案了,而且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时间去想象,去用心体会。

结语

这一节课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新课程背景下当代散文教学的特色,不妨研究一下:

一.,二.在学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再也不是将教参或教师自己的观点、专家的观点硬加在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感悟教材,突出教材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金巴牛”一部分的理解就不一样,如有的学生认为是反映了学生热爱大自然,而有的学生认为是我小时侯贪玩。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课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呢?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当代散文教学的课堂具体而言应该是怎样的呢?

论文散文篇二:标准论文范本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

论文标题:论文副标题

第一作者姓名 第二作者姓名 等

(作者单位)

摘要:

关键词:

此指引为提交“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论文全文提供一个简明的格式模板。所有论文均需提供中英文摘要。此处之摘要文本不宜分段,且不可超过三分之一页。 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格式 指引 模板 关键词不超过五个

1 引言

此文稿为阁下提供一个格式模板以编写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的论文全文。

文稿各主要部分已经有设定的格式,仔细跟随所设定的格式,你将大大协助论文集编辑小组的工作。切勿只把文稿编写成跟本文相似的模样,你应使用本模板中已设定的格式,如字体、行距、首行缩排、标题间隔、图表及图像等。后文已详细列明各部分的格式要求,请仔细参阅。你亦可只改变此文稿内容以达致所需要的格式。

请勿自行修改任何已定制的格式,也不要自行定义任何其它格式。假如你不善于使用已设定的格式,请咨询电脑技术员或参考软件提供的“帮助”功能。不符合格式要求的论文,可能被拒绝刊载入研讨会论文集。

1.1 论文基本要求

研讨会所有论文文责自负,请仔细核对用字及语法以避免错别字。

论文全文应存档为DOC格式(即97-2003格式的Word文档),并于2011年5月4日(星期

三)或以前上载到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论文提交系统。所有提交之稿件应为电子模式,同时,作者请尽量同时提交一份以 PDF格式存档之文稿作为核对之用。

假若你基于评委的意见,欲修改论文题目或内容,请留意文稿内容必须与通过评审的摘要尽量相符。本研讨会保留拒绝刊载任何不符原摘要内容论文的权利。

1.2 论文语言

论文正文可使用简体中文或英文撰写。平素使用繁体(正体)中文撰文的作者,请在论文提交前将文稿转换为简体中文并详细检查。以中文撰写的稿件必须附有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具体格式要求见正文后、参考文献之前。

1.3 论文篇幅

经论文评审后通知录用的每篇论文全文不得超过6页国际16开(A4)版面,以本模板提供的格式为准。作者应根据此模板指引所提供的格式编写论文全文,并核对最后的論文篇幅。如最后的论文长度超过篇幅限制,将会被发还予作者加以删节。如删节后仍未能符合篇幅要求,将被拒绝刊载入研讨会论文集。

1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

2 论文标题与摘要部分格式

所有论文均要求具有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1 论文标题(格式01_Title)

中英文标题居中排列,标题与副标题之间不换行。

2.2 作者(格式02_Author_C / 02_Author_E)

作者姓名居中排列。有多个作者并列的情况下,每名作者中文姓名之间以两个全角空格隔开,英文姓名之间则以两个普通字符空格隔开。对英文姓名中姓氏和名字排列顺序有不同习惯或规定国族的作者,可按惯例书写。所有作者的英文姓氏所有字母需大写以示区分。

分属不同机构的作者,在“作者姓名”后加上标序号1、2、3等标识不同作者单位,同一单位只能使用同一序号标识。

2.3 作者单位(格式03_Affiliation_C / 03_Affiliation_E)

作者单位居中并放在括号内。多个单位的,单位名称前注明对应作者的序号标识。序号数字与单位名称之间用一字符空格隔开。不同单位之间用分号(;)隔开。

作者及单位书写格式如下例所示:

第一作者姓名1 第二作者2 第三作者1 第四作者3

(1 第一作者及第三作者单位;2 被标识作者单位;3 被标识作者单位)

2.4 摘要和关键词(格式04_Abstract)

“摘要”和“关键词”字样加粗。关键词不超过五个,中文关键词之间以一之全角空格隔开,英文关键词之间以逗号隔开。

2.5 标题与摘要部分的双语要求

所有中文论文都必须有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论文则须有中文标题、作者单位中文译名、及中文关键词。上述另一种文字的标题、作者信息与摘要及关键词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该部分之标题使用格式“01_Titel_bilingual”,作者及单位的格式依据中英文不同而使用以“_C”或“_E”为后缀的格式,摘要和关键词格式则统一。请参见本模板后文样例。

3 第一级标题(格式11_Heading1)

每一级标题排序及格式都已于本模板中清楚制定,并以样例示意如本节。你可简单的使用本文提供的格式编排每一层标题。作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第四或更低层级之标题。

2

论文标题:论文副标题

3.1 第二级标题(格式12_Heading2)

3.1.1

3.1.1.1 第三级标题(格式13_Heading3) 第四级标题(格式14_Heading4)

4 正文及格式

论文正文应包含精简的引言及总结,以及相关的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及假设、论点、论证及观测结果。如有需要,可于附录中附上资料如调研表格,然全文总页数亦不应超过设定的标准。

4.1 正文(格式21_Paragraph_C / 21_Paragraph_E)

请注意正文格式中中英文格式稍有不同,以中文撰写之论文需使用中文正文格式“21_Paragraph_C”。正文每段中间亦毋须有空白行,重要文字可以斜体或粗体表示。

4.2 点式列及数字列大纲文字

? 点示列大纲(22_Paragraph_outline_dot)只需以简单圆点表示,不可使用层级。

数字列以各层级分别以阿拉伯数字、小写英文字母和小写罗马数字加括号表示。可使用三层层级,样例如下:

(1). 第一层大纲(23_Paragraph_outline1)

(a). 第二层大纲(24_Paragraph_outline2)

(i). 第三层大纲(25_Paragraph_outline3)

4.3 注释

论文正文中之注释包括两种:参考文献注和页下注。参考文献注的具体说明参见后文第6部分。如果正文中有需要解释的内容,可以标注页下注。在文中需要标注的地方右上角插入页下注角标“①”,然后在当页的页末撰写注释文字①。角标编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每页的注释均独立编号。请在Word程序中使用“插入脚注”功能进行页下注释。

4.4 页面设置

请以8 ?” x 11”纸张﹝标准A4纸﹞编写论文文稿。版面应为左右相对,上缘空白为3.5厘米,下方空白为2.5厘米,内缘空白为2.8厘米,外缘空白为2.3厘米,毋须预留钉装位置。

4.5 页眉及页脚

页眉为1.5厘米,页脚为1.25厘米。请于从第三页开始之奇数页﹝右页﹞页眉右端填上论文标题。假若论文标题长度超过一行,请省略副标题或将标题缩短,请留意首页及偶数页﹝左页﹞页首文字不可更改。

此文稿已备有自动页码设定,故毋须处理页码。

① 页下注注释示例。

3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

5 图表及其它

5.1 插图

插图包括手绘图、图表、相片以及电脑绘图等。所有插图应以解析度300 dpi以上图像,直接以格式“31_Figure”插入内文中首次引用后的相应位置。请仔细留意图像是否清晰,特别是经过电脑扫描之图像。插图建议使用黑白两色或灰阶图像,作者亦可以选用彩色图像,唯论文集将采用单色印刷,作者有责任保证其选用图像的黑白印刷效果清晰明确。

所有插图均应有相对的图名,并在各篇文章中独立编号为“图1”、“图2”等,按顺序排列。

图 1 插图图名

5.1.1 插图格式

插图可使用如下数码图像格式:高质量jpg、压缩的tiff、bmp或gif图像。请务必将所有由数据自动生成的图表(chart)转换为图像置入内文,亦请尽量避免在插图图像范围内使用复杂的文本标注。如有需要,所有图像内文本标注(包括图例)需使用“插图说明(32_Figure_text)”而非“插图(31_Figure)”格式编写。所有附有插图的论文全文提交时需附上PDF文件供编辑小组对照,否则论文集中插图图像的任何与作者原文文稿不符之处,均由论文作者承担。

所有插图可以选择两种宽度尺寸:即75毫米(半幅页宽)或155毫米(全幅页宽)。图像居中布置。插图版式需选用“嵌入型(in line with text)”,切勿选择置于任何内文部分之上或之下。若有需要,请把图像加上图框。

5.1.2 插图图名及图注说明

图名置于图像以下居中排列,编号与图名之间以两个全角空格隔开,并应于内文中有编号的引用指示,插图应置于内文所示的段落完结之后。由数幅图组成的一整幅插图,各个图的大小不要太悬殊。如有需要应在每个图下用(a)、(b)、(c)依次标注,并以“插图图注(34_Figure_note)”格式编写,括号内的字母编号使用英文小写和斜体格式。插图图名下可使用文字说明,亦以“插图图注”格式编写。如须有对图中编号内容的图注说明,编号项和说明文字之间用“—”隔开,两个说明项之间用“;”隔开,最后一项后不用标点。参见图2样例。

4

论文标题:论文副标题

QT

1 1 2

DM DM

(a)

图例:

QT:墙体

DM:地面

图2 墙角热桥及对应的一维墙组元

(a) 墙体示意;(b) 墙体材料示意

1 — 墙体;2 — 墙体材料

注:资料来源:1. 柳孝图.建筑物理.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瑞兆.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b)

5.2 表格

请将所有表格置于内文所提及的段落以下。表格应置于版面中央。表格名称位于表格上方,居中排列。所有表格以阿拉伯数字按表1、表2编排。

表格首行的每栏标题应以居中表示,在文字不多的情况下宜加粗。单位亦应置于每栏的标题位置。表格不使用左右两侧最外侧边线。表内数据要对齐,如果不添数据的空格处要画一短横线。表内文字若需要分项表述,可直接用阿拉伯数字分项排列,分项之间用句号“。”间隔,最后一项句末不加任何标点。

如需对表格内容进一步说明,可在表下撰写表注,在“注:”字后可以阿拉伯数字分项撰写。各项表注文字间用分号“;”或句号“。”隔开,最后一项后用句号“。”结尾。如需标注表中某处文字或某个特定项目的说明,需使用“呼应注”,以上标形式将编号(以阿拉伯数字加圆圈编号,如①、②等)标注于表中文字之后,在表格正文或表注后以在相应编号(如①、②等)后作相应的文字说明。

表 1 论文全文模板格式一览表

5

论文散文篇三: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一、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回答问题。(11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

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

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

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

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

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

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散文《看海》回答问题. (16分)

看海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

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

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

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

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

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

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

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

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

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

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

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

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

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

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

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

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

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

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

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

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

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式上的大

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

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

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

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

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

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4分)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

萧瑟,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含义的理解。(3分)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3分)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论文 散文阅读论文 朱自清散文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