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水管游戏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断【格鲁吉亚印象片断】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讲的是青年时期的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从那时起,第比利斯――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城市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普希金、莱蒙托夫等文豪笔下的格鲁吉亚风光旖旎、山河秀美,让人心驰神往。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取神火而被锁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高加索山脉又成了令人悚然的、神秘的遥远荒漠。
  
  上帝的后花园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闲坐在瓦盖区胜利公园的长椅上。在我前面的甬路上,几个年轻妇女推着儿童车边走边聊。车里的婴儿酣睡在十月柔软的阳光里,呼吸着清新、舒爽的空气。
  “欢迎您到上帝的后花园来!”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一位格鲁吉亚老者用不标准的俄语对我说。这句话来自格鲁吉亚的一个民族传说:为了让地球上的人安定下来,各居其位,上帝就把地球上的土地划拨给不同的民族,惟独遗漏了格鲁吉亚。怎么办?格鲁吉亚是个勤劳忠厚的民族,本来就受到上帝的偏爱,于是上帝就把自己心爱的后花园赐给了格鲁吉亚人。
  难怪这里的气候温暖宜人,柑桔、茶叶、矿泉、葡萄和葡萄酒闻名于世。在苏联时期,独特的山地气候和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第比利斯:温暖之乡
  格鲁吉亚首都为什么叫第比利斯呢?在纵贯整个城市的库拉河对岸,有一座城市中最豪华的饭店―――梅特赫饭店,那里还有一座同名的神庙。神庙前耸立着第比利斯的奠基人―――沙皇瓦赫唐古?戈尔加萨尔的巨大雕像。据传,他在一次狩猎时,打死了一只野鸭。野鸭落进了近旁的矿泉里。水是滚烫的,不一会儿鸭子就被烫熟了。于是,沙皇叫来书记官并吩咐道:“记下来,这个地方以后就叫第比利斯。”第比利斯在格鲁吉亚语中是“温暖”的意思,这座城市也因此而得名。
  
  美酒和利剑
  
  走在第比利斯市最主要的街道―――鲁斯塔维利大街上,向自由广场(原名列宁广场)方向仰望,就会看见在它前方的高山上伫立着一座高大的女人塑像。她通体呈乳白色,在明亮的阳光下,光彩熠熠。她的左手举着一只硕大的酒杯,右手紧握一把利剑。这就是著名的“格鲁吉亚―――母亲”雕像。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的标志。
  大概是上帝的后花园被移交到格鲁吉亚人手中之后,上帝也就放弃了对它的保护。富饶的土地、宜人的自然环境一直被异族邻邦所觊觎。在漫长的岁月中,格鲁吉亚不断受到外族侵犯,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
  在人类的旧石器时代,格鲁吉亚民族就占据着广阔的地域,处于小亚细亚的中央部分,居黑海东南沿海地带。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科尔西达王国。公元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在此后的近20个世纪里,格鲁吉亚先后遭受了外族的征战和统治,直至1782年,格鲁吉亚与俄国签订条约,被置于俄国的“保护”之下,俄国对其拥有宗主权。1795年,伊朗再次大举进攻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焚毁殆尽。1801年至1864年,东格鲁吉亚和西格鲁吉亚先后并入俄罗斯的版图。
  虽然饱受战乱之苦,但格鲁吉亚仍是一个好客而热情的民族。列昂尼德?姆里钦在《普里马科夫的仕官生涯》一书中写道:“……普里马科夫居住的地方恰好是第比利斯这样一个气候特别宜人的美丽城市。当年的第比利斯是少有的几个在某种程度上还保存着古朴风习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人们不感到孤独,四周都是朋友、知己、熟人和邻居,因而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属于某一集团、民族和团体。”“在这里,只要有可能,大家就会相互帮助。”作者还引用了普里马科夫友人的话:“第比利斯是友谊的苗圃,那里友谊气氛很浓。多民族性是这座城市的一大优点。在个人生活中,待人和蔼、纯朴,这是格鲁吉亚人的本性。”
  幼年丧父的普里马科夫在这个友谊的苗圃里长大成熟,带着格鲁吉亚人的亲切微笑跻身俄罗斯政治舞台;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友谊的抚育下,怀着格鲁吉亚人的浪漫激情走上苏联的诗坛;高尔基从格鲁吉亚人民的友谊氛围中得到了灵感,在第比利斯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珍重友谊是格鲁吉亚人的“天性”。列昂尼德?姆里钦对格鲁吉亚人的评价恰如其分,每一个来到格鲁吉亚的人都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加以印证。每一个善良的外来者都会被这里浓郁的酒香所陶醉。
  
  哥里:斯大林并不孤单
  
  太阳已从东方冉冉升起,天朗气清之中已经感到了秋末冬初的丝丝寒意。鲁斯塔维利大街上行人稀少,商店的铁门还未打开。我们乘车驶离第比利斯。
  经过70多公里的行程,我们来到格鲁吉亚一个比第比利斯更为宁静的城市―――哥里。哥里是个很小的城市,因是斯大林的故乡而名闻世界。街上很少能看到行人。街道两旁的楼房略显简陋和陈旧。汽车穿过几条不长的街道便驶进了市政府前的中心广场。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斯大林的铜像。铜像有一人多高,建在一个很高的基座上,基座本身几乎与两层高的市政府办公楼不相上下,基座的四周是供瞻仰者凭吊的平台。基座和平台用光亮的黑色大理石砌筑而成,使人顿生肃穆、庄重之感。站在基座上的斯大林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单臂高举、手掌前伸、指引前进方向的那种伟人形象,而是垂手而立。也许因为站得太高,也许因为四周过于寂静,斯大林显得多少有些孤单。
  苏联时期,哥里市的人民为了表达对出生在这里的斯大林的热爱和尊敬,建造了这座纪念像。在赫鲁晓夫反“个人崇拜”运动中,在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中,全苏境内所有纪念斯大林的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被毁掉了。1961年,苏联当局下令拆毁哥里市的斯大林雕像,哥里人民举行游行、静坐,以示抗议,遭到军警镇压。但哥里的市民却顶住压力,将这座纪念像完整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离雕像不远处有一座斯大林纪念馆。所谓纪念馆,就是一座很小的房子。房前带有木廊,地下室半露在地面之上。这是一百多年前格鲁吉亚很普通的一处穷苦人家的房屋,现在在格鲁吉亚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房屋了。1879年,斯大林就诞生在这座房屋里。
  我们穿过宽敞的纪念馆大厅,步入展室。展室是按斯大林生平活动的不同时期分隔开来的,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一生。资料之丰富使人目不暇接。在介绍斯大林参加俄共地下活动的展室里,我看到了立在展室中央的一个方形玻璃柜。玻璃柜略低于一个人的身高。柜里有一个做工精致的模型,反映着当年在第比利斯进行地下印刷的工作场景。这正时我少年时代印象的再现。
  我们走出纪念馆见屋前的空地上停放着一节很长的火车车厢,车皮被漆成类似邮车一样的绿色。我们踩着踏板走进车厢,看到的是一个个被隔开的单间:卫生间、餐室、会客兼会议室和卧室,一应俱全。虽然每个单间都不大,但是其中的用具摆放得都很雅致。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斯大林曾经乘坐和工作过的专车。
  短暂的时间使我们无法深入到市民中去,无法了解在他们之中是否因职业、阶层和年龄的差异而对斯大林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无法了解他们原来的态度是否会因时代的动荡而有所改变。但是,高高耸立着的纪念像、参观者寥寥但却常年开放的纪念馆,以及我们遇到的市民的神态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斯大林在他的家乡没有倒下,质朴、厚道、不太合乎时尚的同乡在日夜守护着他,他并不孤单。

相关热词搜索:格鲁吉亚 片断 印象 格鲁吉亚印象片断 格鲁吉亚印象片断 攻略 罗斯塔弗黎的印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