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善待穆斯林】 欧洲穆斯林化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是选择信仰,还是选择国家,居住在欧洲国家的穆斯林们经常会面临双重效忠的问题。英国《独立报》曾在9.11事件之后对欧洲国家15~30岁的穆斯林青年做过一项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家和信仰之间你站哪边?结果绝大多数受访对象都选择信仰。
  
  长期的“宽容”
  
  欧洲目前居住约2300万穆斯林,西欧有1000万以上,占欧洲总人口的5%。其中法国是单个国家中拥有穆斯林数量最多的,据估计,约500万。德国有约350万,占人口4%。英国有160万。西班牙和意大利大约各有100万。
  对于穆斯林在欧洲扎根,欧洲舆论一直持宽容乃至欢迎态度。长期以来,欧洲各国都没有把对待穆斯林群体政策划入少数族裔政策的范畴中去,只是根据各自国情制定不同的宽容政策。近几年,欧洲各国的政府甚至鼓励穆斯林组建政党,融入主流社会,表达自身政治诉求。欧洲各国还普遍设立学校,“欧洲人文科学学院”就专门培训穆斯林阿訇,对他们的传道与就业加以规范,力图使这些阿訇们成为穆斯林社区得以信赖的领袖。目前,欧洲国家正酝酿对阿訇发执照,或是制订最低行为准则。
  法国的清真寺过去一直被视为私人场所,现任法国财长提议由国家赞助清真寺的部分开销。如果这项提议得到通过,这将是法国首次以“世俗国家”的钱赞助“宗教场所”。法国还从提高穆斯林生活水平着手,放眼长远解决问题。近两年,法国政府拨专款维修并管理巴黎郊外穆斯林聚集的政府公屋区,以防止黑社会暴力的滋生。法国还鼓励穆斯林组成利益集团,参与国家政治。2004年9月,法国参议院迎来了两位穆斯林妇女,这使过去穆斯林在政治圈中缺乏利益代表的情况有所改观。
  在法国,拥护“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原则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法国人”,包括穆斯林移民。由于这一原则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宗教迫害的背景下制定的,因此“政教分离”、“世俗国家”的概念就成为这一原则的应有之义。为了维护法国的世俗政体,2004年初,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一法案,禁止在公共场合佩戴宗教饰物,包括穆斯林的头巾、基督徒的十字架、以及犹太教徒的小圆帽,虽然在国内引来一片抗议声,但最后绝大多数穆斯林团体似乎能够接受,这也表明长期的融合政策确实已经收到了成效。
  英国也采取了宽容的多元文化策略。英国不要求将移民转化为英国人,但是暗地里,不遗余力地教导移民适应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力倡导英语教学,并为移民学习英语提供优惠的条件。英国很久以前就制订了一系列推动他们进入主流社会的政策。同时,强化出入境管理,抬高“政治庇护”门槛。由于穆斯林是西欧最大的移民和申请庇护群体,强化出入境管理有效地阻止了更多外来移民的涌入,巩固了社会的稳定。英国的公立学校拥有很大的宗教包容性,兼收具有各类宗教背景的学生,允许穆斯林女学生戴头巾上学。英国也鼓励穆斯林开办专门的伊斯兰学校,伊斯兰学校可与其他公立学校一样申请政府补贴。
  不少专家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想找到穆斯林与欧洲社会的一种平衡。2004年,据英国一家媒体统计,87%的穆斯林自称忠于英国。
  德国则多多少少采取了限制的态度。2000年之前,大量移民无法获得德国国籍,造成了穆斯林社会某种程度的隔离。但是,德国社会的整体风气在变,也深深感染着穆斯林们。2000年,德国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移民入籍。德政府还专门制订了一项“20点计划”,旨在加快穆斯林融入社会的步伐。2004年,德国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进行的一项调查就发现,80%的德国土耳其裔穆斯林认为,德国社会是平等的,他们虽未入籍,但享受着与其他人同样的机会。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与德国的情况有所类似,也是在21世纪初实行了一些政策调整。
  
  问题仍不断
  
  虽然欧洲国家整体上能够通过各种政策、法律及社会道德与主流意识的传播,来改善各宗教和种族群体的关系。但是,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习惯冲突却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此起彼伏的案件不断引发公众关注,引发穆斯林群体与主流社会的紧张,也牵动着国家关系,引发人们深思。
  1980年,英国有一个著名的案件。一位也门籍父亲带着两个英国出生的女儿回也门渡假,按照也门的规矩将她们(当时一个14岁,一个15岁)嫁给了两个也门男人。十年后,25岁的大女儿向英国法院上诉,称她的父亲侵犯人权,使她忍受十年的屈辱监禁。当时上诉未被接受,理由是她因婚姻关系而具有也门国籍,英国不便干预。但是,迫于舆论和公众的关心,在一位众议员的斡旋之下,这位大女儿最终在七年之后回到英国。这件事在英国传为美谈,在也门却被视为奇耻大辱。
  1989年,伊朗总统霍梅尼发布教法判决,以亵渎伊斯兰神圣经典《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罪名判处《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死刑。但是《撒旦诗篇》却在欧美国家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英国政府不仅派警察保护拉什迪人身安全十年,还为他向伊朗政府求情。1998年伊朗政府表示不“认可”死刑令,但伊朗领导人哈梅内伊宣布:“霍梅尼处死拉什迪的教法判决,尤如射出的利箭,一发无法收回。”
  除了拉什迪,法国新锐小说家威尔贝克在他的长篇小说《站台》中设计了这样的情节:主人公痛苦地看着他的情人死于一次伊斯兰恐怖袭击,之后他每听说有“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被打死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威尔贝克在去年的法国《读书》杂志专访中公开说,“最愚蠢的宗教,还是伊斯兰教”。他还说,伊斯兰教是“危险的宗教”。他因此被法国两大清真寺和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的“世界伊斯兰联盟”告上法庭。然而威尔贝克竟在法庭上再次公开宣称,“《古兰经》的经文既不倡导和平,也不提倡爱,更不主张宽容。它是仇恨的经文”。
  9.11事件后,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在她的新书《愤怒与自豪》中指出,纽约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世界上绝大多数穆斯林都感到高兴,其中包括移民到欧洲的那些穆斯林。如果西方“纵容、容忍或对这些穆斯林抱有希望,就是自杀”。她认为伊斯兰教本身有严重问题,“伊斯兰教这座大山,在过去一千四百年来都没有移动过,没有从它蒙昧的深渊中挣扎出来,没有向文明世界打开它的大门;它迄今都没有意愿与自由、法制、民主和进步发生任何关系”。结果,有三家法国“反歧视”团体和一家瑞士的类似组织,在巴黎和日内瓦法院分别起诉了法拉奇,要求法庭下“紧急制止令”,逮捕法拉奇,查禁她的书。
  2004年11月2日,荷兰电影制作人凡高因为拍摄反映穆斯林妇女的影片,被一名摩洛哥人和四名穆斯林杀害。凶手威胁所有国家不得放映这部影片。凡高事件后,荷兰连续发生20多起针对穆斯林的暴力事件,炸了一座穆斯林学校,焚毁两座清真寺。
  
  一驾马车两个轮子
  
  欧洲人现在普遍自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伊斯兰是否与欧洲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说民主、宽容、个人权利相符合?9.11事件和西班牙3.11事件之后,警察的调查发现,不少嫌疑犯都有在欧洲生活或学习的经历;数百名阿訇在传教时宣扬暴力,表达对拉登的同情。英国、德国、西班牙还发现了不少基地组织的窝点。今年4月,美国媒体曝出惊闻:欧洲穆斯林中已经出现了娃娃恐怖分子。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欧洲民主社会的“宽容”风气使穆斯林的特殊生活习惯与信仰得以较完好的保留,形成多元文化的绚丽风景。在欧洲旅游的人不难发现,欧洲的穆斯林大多成为勤劳踏实的小业主,穆斯林聚居区兴旺发达,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挂着各色异乡的饰品,吸引着成百上千游客的脚步,为欧洲自由、民主、平等添了一个好的注脚,也为绚丽的欧洲多元文化之苑增添一朵奇葩。
  欧洲各国政府确实比较矛盾:既需要个体的穆斯林放弃本宗教中的一些元素,加入到主流西方文化中;又希望他们固守本土文化,作为社会多元展示的一个窗口。
  人们都希望,这两个目标能够像一驾马车上的两个轮子,均衡有序,同步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穆斯林 欧洲 善待 欧洲善待穆斯林 欧洲穆斯林 穆斯林欧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