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死鬼 耶稣【耶稣死了,我是英雄】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他们穿着奇装异服,顶着五彩斑斓的发式。“朋克”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一篇批判新兴音乐的报道中,原意为“垃圾”、“废物”。朋克有着将一切――甚至包括自己都“打翻在地”的否定态度,这正好迎合了中产阶级青少年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甚至是绝望的心情。
  
  2007年8月,美国《时代》杂志推出了一期“纪念朋克30周年”的电子杂志,从英国的“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的音乐开始,重温1977年朋克的辉煌。“在音乐史上,从未有像‘性手枪’那样的乐队,之后也不会再有,就好像1977年一般独一无二。”在1977年的音乐舞台上,“雷蒙斯”乐队日渐成熟,“冲撞”乐队达到巅峰,还有音乐诗人佩蒂?史密斯等重要人物大放异彩。
  
  朋克(Punk)历史的创世纪可以回溯到1976年9月26日伦敦牛津街上“100俱乐部”的音乐会。“性手枪”、“冲撞”等数支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朋克乐队参加了这第一个朋克音乐节,数百朋克青年在演唱会前堵塞了这条有名的商业街。他们穿着奇装异服,顶着五彩斑斓的发式,将疯狂的演出持续了两天。再往前追溯,1975年,佩蒂?史密斯推出了第一张被音乐界所承认并接受的朋克专辑《马》。当史密斯唱出:“有人害死耶稣,这不是我的错”时,摇滚乐通向朋克的大门敞开了。
  
  70年代的朋克:
  历史是由说“不”的人创造的
  
  虽然人们将朋克的元年定格在1977年的英国,但朋克的萌芽最早却产生在美国。在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凭借着年轻人的激情,凭借着汽车、毒品、性解放、可口可乐,在60年代掀起反文化高潮。他们用摇滚表达愤怒,宣告反叛。这是个嬉皮士的时代,宣扬的是自由和放纵。然而悄悄地,作为摇滚精髓的敏感性与抗争性开始逐渐向商业利益妥协。
  于是,早先一直潜伏在美国地下的一股音乐暗流――朋克,以单调的和弦节奏、简单的喧闹渐渐走出地面。朋克精神奋起高呼:没什么是正确的,没什么是值得遵循的,别理会什么传统和教条,要用嘈杂的朋克摇滚和叛逆危险的态度,改变它、蔑视它、毁灭它!英国评论家乔?萨维奇曾经说:“历史是由那些说‘不’的人创造的。”而在1976年,的确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能比朋克摇滚更大声地说“不”。
  “朋克”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一篇批判这种新兴音乐的报道中,原意为“垃圾”、“废物”。然而,在富于批判性的代夫?马什看来,这恰恰是一个宣言式的好称谓:“既然从一开始就不为主流文化接受,我认为倒不如将这种辱骂当作赞美,何况我觉得所谓‘朋克’就是做一个高贵的垃圾。”于是“朋克摇滚”――这个充斥着叛逆性与创造性的称呼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正处于石油危机之中,70年代后半期是英国的绝望年代。年轻一代在现实危机面前束手无策。2006年,英国导演萧恩?迈多思执导的《这就是英国》便是当年英国朋克产生背景的真实再现。朋克有着将一切――甚至包括自己都“打翻在地”的否定态度,这正好迎合了这些中产阶级青少年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甚至是绝望的心情。“性手枪”乐队在1977年5月推出了单曲《神佑女王》,主唱约翰?莱登在歌中诅咒:“神佑女王,但英格兰的梦想里没有未来。”海报上他们用“Sex Pistol”的字条封住了英国女王的双眼和嘴巴,用以宣泄对现实的愤怒。
  尽管如此,朋克仍被认定为英国对战后文化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哲学层次,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朋克摇滚首先废黜了明星对话语权的垄断,让所有热爱音乐的人“自己动手”创造音乐,表达自己;让所有的人都真正“独立”地去搞音乐,而不使传统、权威或者大公司成为无论是音乐还是个人自身发展的羁绊。摇滚乐中的个人主义和个性创造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朋克
  
  在英国朋克大行其道之前,美国朋克早已经在地下活跃了数年。 美国音乐史学界公认,纽约先锋艺术家Andy Wahol发起的“地下丝绒”乐队首开西方朋克摇滚之先河。上世纪70年代初的“纽约妞”乐队虽以失败告终,但她们反叛、嘲讽和质朴的新鲜摇滚乐却带来了粗糙原始的力量,并且为英国“性手枪”的巨大成功打下了基础。1975年,美国朋克运动的中心集中在纽约一个名叫CBGB的俱乐部,这里云集了当时众多的朋克摇滚乐队,例如Talking Heads、理查?黑尔以及佩蒂?史密斯等乐队。然而,这些乐队的尝试也仅仅停留在一种较低层次的摇滚风格创新上,而没有像英国那样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
  英国朋克从美国乐队身上获得足够多的经验后,又借鉴了本土的“酒吧摇滚”,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音乐以吉他为主,听起来朴素诚实;他们提倡DIY(do it yourself)态度,公开支持文化多元化;他们谈论政治,信奉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朋克并不像在英国那样是一种政治上“无政府主义”的音乐,而是青少年反对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所讨厌的中产阶级的一种语言。“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凯思?理查德说过:“在朋克中,音乐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恶心什么人。”当朋克沦为一种商品而存在时,它便失去了个性,也不再具有活力。上世纪70年代末,朋克的潮流终于被“新浪潮”所替代。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音乐人从不同角度借鉴了早期朋克的经验并汲取灵感,从而创造了其他朋克摇滚流派“新浪潮”、“后朋克”以及“硬核”(或核心朋克)。作为一种能够直接宣泄感情的音乐,朋克的包容性极强,而随后的分支却更加细微、更加复杂多变,它们中的许多也与朋克精神渐行渐远。
  关于朋克文化,有人这样阐释:“朋克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表现方式存在于音乐、艺术设计、图像、时尚和文学的各个层次。”然而事实是,朋克从它诞生之时就充满了生与死的矛盾。他们反对偶像,却又被叛逆的青春期青少年顶礼膜拜;他们反对主流社会的商业化,却又在商业化的帮助下制造了时尚的流行;他们想用满口脏话来诉说真理,却发现人们只在乎脏话,不在乎真理;他们确立了我行我素的DIY原则,这原则在社会无助而又无望的时候被拾起,却又在危机过后被迅速抛弃。朋克在上世纪70年代怒吼狂啸,在80年代沉静积淀,随后在90年代美国的失业危机重新抬头时又再度爆发――朋克一次又一次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朋克在中国:我们正在路上
  
  就在10月中旬,“脑浊”乐队在北京举行了一个题为“2008”的朋克音乐会。据说,消息竟然不胫而走,热衷者欢呼雀跃。
  朋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并立刻掀起一阵热潮。中国的朋克们聚集在一起,剪着各种个性发型,做各种个性音乐,过着反叛传统生活模式的生活,并经常在晚上到酒吧表演。2000年之前,大学校园集中地区的酒吧和私人演出场地附近,是这些朋克青年聚居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也曾涉足朋克摇滚。笔者2000年8月就曾跟随崔健前往五道口附近的“快乐天堂”酒吧(后被拆毁),一道观看几支乐队的现场演出。然而,由于朋克不像普通流行音乐那样能够吸引众多的听众,它进入中国五年以后,很多当初红红火火的乐队都迫于生计不得不解散,有的甚至中途“转型”改唱其他流派的歌曲。
  在音乐风格上,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一直试图与主流音乐彻底区分开来。他们追求回归到上世纪70年代那种纯粹的朋克精神中,崇尚简单直接、自由开放,希望感情得到宣泄和释放,也希望听众能开放他们的头脑并解放他们的思想。他们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关注生活细节。
  与此同时,随着摇滚和朋克的普及,中国也开始举办自己的摇滚音乐节和朋克音乐节等,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的迷笛音乐节,以及2004年开始举办的北京PUNK音乐节。前者包囊了所有音乐,而观看演出的是年轻群体;而后者则完全是朋克的盛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丢下商业化的负担,尽情释放自己,享受自由,享受颠覆,享受青春。
  中国的朋克才起步不久,很少有乐队能坚持到十年以上,与国外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然而,让我们看看音乐节上坦荡狂野的释放,再展望中国愈来愈多的朋克乐队:“脑浊”、“反光镜”、“蜜三刀”、“The Subs”、“怪力”、“13DOG”、“生命之饼”……我们正在路上。朋克精神之火已经点燃,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着所有自由不羁的心灵。

相关热词搜索:耶稣 我是 死了 耶稣死了,我是英雄 是救主耶稣为我死 主耶稣是怎么死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