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印象里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武宽简历   1937年10月7日生于越南河西省,京族。   1955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84年起历任外交部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司长、部长助理。1990年任外交部副部长。2000年出任贸易部长。2001年越共九大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2002年7月出任政府副总理,主管外交、外贸工作及边界和海岛问题。同年8月,越政府成立越中陆地边界勘界指导委员会,武宽任主任。武宽系越共七、八、九届中央委员。2006年4月在越共十大上退居二线,6月卸任副总理,7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特别代表,协助处理对外事务。
  武宽任副外长期间,曾多次来华进行政府级边界谈判暨外交磋商。2002年6月,武宽访问云南并出席在昆明举行的贸易投资洽谈会,11月来华出席桂林博鳌亚洲旅游论坛。2003年4月陪农德孟总书记访华,11月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04年来华出席亚洲政党会议。
  
  应唐家璇国务委员邀请,越南政府总理特别代表武宽(前副总理)一行于2007年8月20日~31日访华。访问期间,唐家璇国务委员会见并宴请。除北京外,武宽还访问了广西、上海、浙江和江苏。本文是他访华后的一些感受。
  
  对于我们的邻居中国,可以说每个越南人都十分熟悉,不过,她正经历着巨变,每天每刻都在变化,因此人们仍然可以发现许多新鲜事物,即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在中国学习过、后来又数十次到访过中国的人来说也不例外。
  
  
  神奇的变化
  
  我这次重返中国选择了53年前第一次到中国时走过的路线,从广西的南宁到上海,再经南京抵北京。我有意全程乘坐火车以便沿途观察。选择这样的行程安排和交通工具有助于我将记忆中的印象与今天中国的面貌相对比。经过上千公里的行程,这个我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国家发生的种种神奇变化令我惊讶无比。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正在一派振兴的景象中崛起。
  在其他国家都期盼经济能够增长,即便是一、两个甚至零点五个百分点也十分珍贵的时候,只有中国在想尽办法控制飞一样的增长速度。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增长了11.5%!
  在零公里处与边防的同志告别后刚走出几步,我就被爬满苔藓的友谊关旁新耸立的雄伟建筑震惊了,更震惊的是,我坐的车能以上百公里的时速飞驰在凭祥至南宁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目前,连广西这样的“贫困”省都已经拥有了长约2000公里、可以辐射全境的高速公路,并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有的甚至通向东南亚各国。记得1951年第一次去中国,我们要走过满是石子的崎岖山路,然后再坐一整天的车才能抵达南宁。即使1991年时去南宁也要四、五个小时,而今天只用不到两个小时!广西尚且如此,更别说我这次去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了。那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密密麻麻,路面更加宽阔,仅北京就有六条环线,总长达数百公里。而全国像这样的现代交通路网总长超过四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坐在车上,我期望我国也能早日拥有这样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不会被其他道路隔断,没有紧靠公路的房屋,没有人翻越隔离带,路上没有牛群。
  当我乘坐火车时,记起1954年从南宁经南京、上海到北京要近五天时间,后来速度有所加快,但也要两、三天。今天还是那条路,却只要一天多时间。中国的铁路宽1.4米,目前全部是电气化的复线铁路,火车速度日益加快,平均时速达到120至140公里。我们从上海至南京乘坐的高速列车名叫“和谐号”(“和谐”是当前中国的一项大政方针),车内设施如同飞机头等舱,时速200公里,与法国和日本的高速列车相差无几,是日本技术、中国制造。不用说,上海、南京、北京的火车站都很庞大、雄伟,就像长城或大型空港一样。值得一提的是“铁路文化”,以前乘坐中国的火车,乘务员给人的印象是勤快、周到,不停地擦拭、整理,根据乘客的要求提供周到服务。今天这一文化仍然保留着,但有一个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现象是,如今所有的火车站台,无论大小都很干净,旅客通道秩序井然。铁路路基上的碎石很平整,没有野草覆盖路面,而且在一些路段两旁还有铁丝网或者混凝土遮挡。
  
  规划整齐
  
  2002年,中国朋友曾带我到南宁邕江大桥,并指着江对岸一片开阔的荒地说,那里将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说实话,那时我不大相信,但在五年后的今天,一座巨大的新城已经拔地而起,高耸的建筑、广场和饭店被夜晚的灯光装点得五光十色,已成为大型商贸和展览中心。难怪广西人骄傲地把这里当做南宁的“浦东”,称它为上海浦东的微缩版。南宁正逐步变成一个面向东南亚的中心和窗口。
  上海、北京、南京这样的大都市比南宁更大、更繁华。大片的老街区被拆除,代之以规划整齐的现代化建筑,而不是将土地划成小块建成狭长的房屋,也没有随意扩建或者居民房屋杂乱交错的现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的农村城市化也已达到很高的程度。
  
  中国是一个具有建设宏伟工程传统的大国,例如万里长城和建于13世纪、拥有9999间房屋的故宫等。今天这一传统仍在延续,在中国遇到最多的字也许就是“大”字,大路、大楼、大桥、大酒店、大礼堂,等等。最值得也是我们最有可能学习的是规划和落实规划与保护、建设自然景观并行不悖。不论是已经城市化的农村或是小城市凭祥,还是拥有6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南京及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北京,处处都体现出具有“跨世纪”眼光的整齐规划。这些规划不仅停留在纸上,而且落到实处。不仅规划道路、房屋、公园等,甚至照明都有规划。夜晚哪栋楼房用什么颜色及用什么形状的光束照明,都整齐划一。高速公路两旁的草木也仔细挑选过。从上海至浙江200多公里的路上,有一段路旁密密麻麻地栽种了数十公里长的夹竹桃,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白,有的路段栽种的是杨柳,有的路段则是笔直排列的竹林……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大胆与国外合作,与德国合作规划北京城建,与英国合作建设年客流量达六、七千万人次的北京新机场,与法国合作建设国家大剧院,与瑞士合作建设奥运会场馆,与澳大利亚合作建设水上运动场……
  以前中国人有不太讲卫生的名声,今天完全变了,处处一尘不染。街上没有成堆的垃圾,也没有随地乱扔的垃圾袋,人行道上也没有小店。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上海的豫园,南宁的青秀山等名胜古迹“车马云集,人流如织”,却干净、漂亮,名副其实。做到这一切有两个秘诀:首先是民众意识的提高,没有人随地扔垃圾。惟一一次在颐和园看到地上有废纸,还被一位小朋友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他也因此得到了长辈的夸奖。其次是管理,在马路上、公园里、各个景点、车站甚至高速路上,都有穿着橘黄色外套的清洁工及时打扫。到处都有公共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这次游览中,我还特别留意了中国的旅游开发方式。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仅北京就有六处之多,但奇怪的是,导游小姐从不夸耀哪些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在保护、修缮这些无比宝贵的景观但又不失其传统美的同时,还开发出无数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在浙江乌镇,他们把庞大古镇上的全部居民转移到其他地方,把古镇修建成一个奇妙的旅游胜地,精心修缮过的古老建筑与数百年前开凿的京杭运河相互辉映。在上海豫园,他们把老街道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中外游客摩肩接踵。在南京阅江楼,他们在俯瞰长江大桥的山上建起一座巍峨的楼台,实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夙愿”。在各个旅游景点都没有拉客和遍地商贩的现象,导游都很专业、自信,对景点的任何疑问都能解答。
  
  中国的“魔杖”
  
  虽然我到访的几个省市不能代表全中国,短短数日的长途旅行也是走马观花,并没有深入了解,但耳闻目睹与过去的记忆相比,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了,她不仅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相去甚远,即使与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相比也完全不同了。
  一路上,我的头脑中始终萦绕一个问题: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们,是什么“魔杖”帮助中国发生了令人炫目的变化?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曾轰轰烈烈地进行“大跃进”运动,目的是超英赶美。那时经过中国,看到的是土法锅炉火焰冲天,人们以“愚公移山”的气势大炼钢铁。结果是令人痛心的,经济深陷危机。60年代末经过中国,听到的是锣鼓喧天,穿着绿色制服的人群为“文化大革命”高呼,一场造反运动使中国落入几无出路的境地。70年代末,一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了新的面貌,仅仅只有2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工厂”,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至世界第四位,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紧随德国之后,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出口额世界第三。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只要废除唯意志论、正确认识并依照客观规律办事、激发民众的创新精神,就可以排山倒海,恢复18世纪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而这一地位在19世纪初丧失了。
  我们常常提到越南经济大大滞后于其他国家,那时想到的往往是“亚洲小龙”、“亚洲小虎”。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正日益滞后于中国――一个起点并不比我们高很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不比我们早很多的国家。当然,中国的发展不光有顺利的一面,中国朋友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中国顺与不顺两方面的发展经验都值得研究,因为我们与中国有无数的共同点。
  (注:此文原刊登在越南《劳动报》
  2007年9月28日第225期)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印象 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纪录片 中国印象一卡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