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地震,一场蝴蝶效应_智利地震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50年前,一场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最强烈地震――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随后大海见底、不到15分钟又骤然暴涨并很快成为毁灭性的海啸。   如今,记忆又被唤醒。两天之内全球地震频发……
  
  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一场飓风便在地球另一端如期而至。
  1960年5月22日下午,夕阳在天边慢慢隐去。刚刚在前一日经历了一场轻微地震的智利人,卸下心防,陆续搬回住所。忽然,一阵轰鸣声以千军万马之势从地下传来,大地开始剧烈地抖动。时间定格在19时11分,一场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最强烈地震陡然而至――里氏9.5级――这个精确的数字得自于当时刚刚在全球装上的用于侦测美苏核试验的探测器。这次超强地震不仅让智利山摇地动了整整11分钟,甚至在全球的各个角落皆能感受到其震波。然而,厄运并没有马上结束。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赤裸裸的海床,留下的鱼虾在海滩上拼命挣扎。一刻钟不到,海水又骤然而涨。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卷走一切可以卷走的东西――人、船只、房屋。很快这场毁灭性海啸又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向西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12米高的巨浪侵袭距离智利3800公里之遥的夏威夷,致185名居民死亡;22小时后,6米高的巨浪呼啸着扑向太平洋另一角的日本,142人丢掉了性命……
  2010年2月27日凌晨,劳累了一周的智利人进入了梦乡。3时34分,智利康塞普西翁整个城市疯狂地颤动起来,建筑物“像果冻般摇晃”,惊醒了沉睡中的居民,人们窜逃到大街上。更可怕的还在后头,由里氏8.8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很快袭击智利南部群岛及中部港口,沿海居民仓皇逃命。一名幸存的渔民说:“我们拼命跑上山,眼睁睁看着海浪冲走一切。”不过,更多的人没有她这么幸运,据统计,葬身海啸的人数占了整个地震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3月5日,有802人死于这场灾难,200万人受到影响。面对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和满目疮痍的城镇,总统巴切莱特终于改口呼吁国际援助,向国际社会列出了一个长长的救援清单。
  50年前的记忆立刻被唤醒。果不其然,海啸波开始以每小时400~800公里的速度向其他太平洋沿岸国家“奔袭”。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迅速向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发出海啸预警,之后又将海啸预警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应对,筑起了一道南起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和俄罗斯的弧形防线。尤其是曾有切肤之痛的夏威夷和日本:前者全州拉响警报,封闭通往海滩的道路,转移数万居民;后者自1993年北海道海域发生地震以来,时隔17年后第一次拉响大海啸警报,鸠山首相也亲自动员沿岸居民严阵以待。所幸的是,虚惊一场,海啸浪高远远低于预期,心有余悸的夏威夷人说夏威夷就像躲子弹一样躲过了这次海啸的威胁。爱较真儿的日本气象厅还特意因为“过度反应”向公众致歉,不过人命关天,想必日本民众对于气象厅的认真是非常理解的。
  历史就像重复放映同一部电影般令人瞠目结舌。专家还发现,这两场同属最具杀伤力的地震皆起因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质构造板块――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进而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且,1960年大地震所产生的压力也是诱发此次地震的“罪魁祸首”。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表示,尽管近50年来智利地震频发,但惟有这次才完全将1960年地震作用于这一断裂带的压力释放出来。从某种意义来说,50年前的9.5级强震正是那只振动翅膀的蝴蝶!
  
  发生在新老交替之际
  
  2010年1月18日,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智利总统大选徐徐落下帷幕,新当选的总统皮涅拉作为52年来首位民选右翼总统,被寄予厚望。他按照惯例将3月11日定为宣誓就职的日子,多国政要也早已允诺出席就职盛典。现任总统巴切莱特正准备光荣“退休”。这位女中豪杰自2006年就职以来政绩一直不错,尤其是2008年以来,因实施巨额经济刺激方案有效地应对了目前的经济危机,支持率飙升至80%。要不是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巴切莱特估计还能再干上个四年。
  改朝换代,新人换旧主,一切都顺顺当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岂料,这个节骨眼上竟杀出个“程咬金”――一场地震在最后关头考验着巴切莱特的执政能力,也给皮涅拉的处境平添了微妙。作为巴切莱特的接班人,如何在提出救灾意见、保证政权顺利交接的同时,又不干扰她继续履行总统权力,成为摆在皮涅拉面前的最大挑战。更何况,新老总统是老对手,四年前皮氏正是以微弱差距败在巴氏手中,从而痛失总统宝座的。就像当年聚焦在两人火药味儿十足的电视辩论上一样,镁光灯再次对准了切氏和皮氏的一招一式。
  地震发生一个半小时后,巴切莱特便赶到了国家救灾办公室,与民防官员商讨对策;在第一时间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智利中部受灾最严重的六个地区进入“灾难状态”,承诺向这些地区运送所需的救灾物资,并要求国民保持冷静;当天9时搭乘直升机前往灾情最为严重的康塞普西翁,巡访街头增强人们抗震救灾的信心(而在海地地震发生后很长时间里,当地民众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总统是死是活);灾后第二天,巴切莱特马不停蹄地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并宣布对马乌莱和比奥比奥两地实行宵禁……
  皮涅拉也丝毫不敢倦怠,他火速赶往重灾区视察灾情;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督促现任政府必须利用一切资源采取紧急措施;公布施政方针,表示下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放在重建方面,承诺在震后创造100万个新工作岗位,实现经济年增长6%……28日,新老两位总统举行了长时间的会晤,联手制定了震后重建计划――“与智利同行”。“我们将让智利重生”,会晤后皮涅拉对现政府的救灾举措表示了支持,并称就任总统后将超越党派偏见,继续与巴切莱特协调重建事宜。
  这种和谐保证了救灾工作的稳步展开,国际援助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阿什顿对智利政府的表现赞许有加,“智利当局处理灾情的专业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过部分灾民有自己的看法。
  由于强震后余震不断,救援人员未能及时赶到,智利南部部分地区尤其是康塞普西翁一度陷入了混乱状态。许多灾民对政府的救灾不力深表不满:“我们觉得被当局抛弃了。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现在食物和水的供应变得更加困难。”幸存者开始抢夺水和食物,闯入商店寻找充饥的东西,甚至试图抱走洗衣机和等离子电视等贵重物品。为此军警动用了高压水枪和催泪瓦斯等驱赶并逮捕了数十人,甚至打死了一人,恐慌情绪蔓延开来。最终,政府、超市和受灾民众三方在僵持中达成协议,允许民众从商店中拿走生活必需品,但不得把电视机等电器搬回家。而乘乱逃出监狱的200多名囚犯则进一步恶化了治安形势,灾民不得不拿起猎枪和木棍自卫。情急之下,巴切莱特不得不宣布延长宵禁时间,扩大宵禁范围,并增派兵力。这是智利自上世纪90年代皮诺切特独裁统治结束之后首次实施宵禁,很多智利人不甚习惯,屡屡“犯规”,目前已有160多人被逮捕,不过秩序终于开始好转了。巴切莱特3月2日表示,康塞普西翁市的抢劫现象已得到控制。
  除了救援能力受到诟病,新老总统还因其特殊身份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向谨慎从事的巴切莱特差点因为判断失误而“晚节不保”。地震发生后,巴切莱特表示,地震可能会激起大的海浪,但是还不至于到海啸的程度,事后证明她错了。而作为人尽皆知的亿万富翁,人们纷纷推测皮涅拉是否会为智利慷慨解囊,将万贯家财投入救灾。他本人曾坚称,在3月11日宣誓就任总统之前将卖掉手中所持全部企业股份,防止被扣上“以权谋私”的帽子。而一个没有经验的内阁能否在上台之后立刻进入状态应对灾情和潜在的社会动荡,同样引起人们的猜测。
  
  多灾的南美瑞士
  
  全球关注的目光还没来得及从海地的废墟中移开,智利又因同样的遭遇跃入世人的视野。同处南美洲,相隔仅一个来月,大家免不了要拿这两个国家做一番比较。按理说,智利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海地地震的500倍,但目前800多人的死亡数相对于海地的27万之众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除了震源地理位置的不同(智利地震震源深度为35公里,而海地地震则为13公里),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两国天壤之别的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海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而有着“南美洲的瑞士”之称的智利在过去20年来政局稳定,是南美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直被视为拉美国家中社会安定有序、经济繁荣健康的榜样。今年1月,智利还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为南美洲首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而这两年,智利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有人说这主要归功于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铜价。智利是全球头号产铜大国,这次地震甚至一度引发国际铜价飞涨,目前来自铜出口的现金储备高达160亿美元,占GDP的12%。显而易见,这将为智利的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难怪地震刚发生后,巴切莱特总统一度表示不需要国外援助。“智利政府能够从2010年预算中抽出足够的现金,用以支付紧急救援行动,”面对媒体,财政部长贝拉斯科表现得很有信心。一家灾难风险评估公司预计,智利重建可能需要30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GDP的15%。不过,分析师认为智利的财政状况很健康,在融资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它有财政储备,而且由于它的债务水平低(仅占GDP的6%),国际金融机构也乐于借钱给它。”
  不过,智利坐拥“人和”,却没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智利东倚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海沟,呈狭长形,境内多山,根据现代板块学说的观点,整个国家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因此,地震对于智利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地质学家甚至将该国称之为“地震孵化器”,因为自1973年以来,智利一共发生了13起震级在里氏7级或以上的地震。此次大地震对于智利人来说,恐怕也就是一个插曲。“我们智利人已经习惯这种地震生活了,地震已经是我们生活里一种熟悉的文化了”,一名从这场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小伙子对着镜头如是说。
  一次又一次的磨难给智利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积攒了防震救灾的经验和智慧。智利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规定所有建筑必须符合政府标准,以保证能抵御地震侵袭。所以,很多人惊奇地发现,许多建筑在这次地震中虽然受到损坏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地质学家麦克罗斯基曾说:“在地震中杀死人们的不是地震的震级,而是贫穷和不坚固的建筑物。”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多年来智利政府一直在革新抗震技术和抗震材料。据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透露,若以人均来计算,智利拥有的知名地震学家与工程师为世界最多。
  普通百姓的抗震意识和抗震知识也极为丰富。自1977年起,智利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三次地震演习。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每一个智利人都可以告诉你,地震时应该在坚固的桌子或者房屋主门框下面避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居所的承重墙的方位(承重墙是最不容易倒塌的墙壁)。据说,在智利地震发生数分钟后,总部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几乎没有接到任何求救电话,而在海地地震发生后,这家事务所设在海地的分部却在短时间内接到400多个电话。智利人的逃生意识从一个极端的例子可窥一斑。2005年的某个凌晨,由于一个海啸的谣言,大批居民争相逃离家园,结果在没有任何天灾的情况下造成数人受伤。
  
  “2012”只是个传说
  
  北京时间2月27日4时,日本冲绳岛附近海域发生6.9级地震;5时,中国汶川发生4.2级地震;14时,智利海域发生8.8级地震;23时,阿根廷北部发生6.1级地震;次日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发生6.2级地震;3月4日,台湾高雄发生百年罕见的6.7级地震;3月6日,曾是中国人惨痛记忆的唐山接连发生两次地震;同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1级地震……短短几天内,地震频发,有网友不禁将灾难大片《2012》的末日预言与之联系起来,疯传世界末日或将真的到来。更有甚者用矩阵公式计算“汶川512、海地112、智利227”三组数字,得出结果为“12”,而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正是“2012年12月22日”。一时间,2012之说甚嚣尘上。
  事实表明,“2012”只是个传说。“随着地壳运动活跃期的到来,地震灾害表现出‘丛集’的特点,让人们感觉好像近年来地震特别多,但这种地震多发期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孙士?研究员表示,近几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偏高,与上世纪前半叶地震活动水平基本相当。上世纪前半叶,地震活动水平也较高,后半叶则相对较弱,“如果地震活动存在一个百年周期特征,那么现在可能又一次进入了高震级地震活动频发的阶段”。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智利经常发生强震,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发生强烈地震的频率发生了变化,之所以感觉地震频繁,是因为在资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能迅速知晓世界上发生的地震,而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地震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这次威力巨大的地震给地球带来的影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发现,智利地震有可能使地球的地轴移位,从而使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变短,每天缩短1.26微秒,即百万分之1.26秒。专家说,这就好似溜冰选手旋转身体时若将手臂往里收,转速会加快一样,一旦地球的质量分布发生改变,其自转速率也会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智利 蝴蝶效应 地震 智利地震 一场蝴蝶效应 智利地震 智利地震引蝴蝶效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