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礼宾日志_世博志愿者日志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开 篇 语      两年前在北京的时候,我曾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礼宾工作,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与世界各国的来宾编织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今天,我作为上海世博会国家馆日活动的礼宾人员,感受到的是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城市与自然、科技人文与人类未来的交相辉映……
  如果说奥运于我而言,感觉就像是站在钱塘江畔,江潮势不可挡、汹涌澎湃;那么世博对我来说,感觉就像站在西子湖畔,细细品味着波澜不惊中的涓涓清流。
  
  6月29日 星期二 雨转晴
  丹麦国家馆日――感受安徒生的唯美童话
  
  虽然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但今天的升旗仪式还是被安排到了室外。凑巧的是,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雨变小了,甚至停了。看来丹麦王储的运气不错。
  丹麦王储腓特烈的另一个身份是丹麦参加上海世博会委员会主席。王储英俊潇洒,神采奕奕,虽然已经42岁,但从外表看却要年轻许多。王储迎娶一位澳大利亚平民女孩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86年,他就曾经到过中国。当时,年仅18岁的腓特烈跟随一个丹麦旅行团,走了一条考古路线,沿途经新疆、内蒙古等地,可见他是一个特别有活力,又富有冒险精神的人。
  丹麦馆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哥本哈根运来的小美人鱼雕像。安徒生的童话很早就进入了中国的课本教材,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知《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小美人鱼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起过几代人的回忆。今天中方的主陪、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在寒暄中提及:暑期来临,孩子们会到世博园参观,届时丹麦馆肯定会是热门馆之一,因为这里有美人鱼,因为丹麦是童话的故乡。对此王储也深表赞同,他说:“丹麦和中国之间有一条非常牢固的纽带,紧紧联系着两国人民,这条纽带就是――安徒生。自从1913年雕像在哥本哈根长堤公园树立起来,小美人鱼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哥本哈根,这是第一次让小美人鱼离家万里,来到上海,就是希望与中国发展更紧密、更全面的关系,对于丹麦而言,这是一个大手笔。”
  简短的会见之后就是赠礼环节。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世博会的赠礼――青花瓷瓶。瓷瓶非常精致,白底、釉上彩,瓶身上绘有上海的代表性景观,瓶口则做成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形状。这份礼物既有世博特色,又富有中国特色,相信每一位贵宾日后在看到它的时候,都能回忆起这次上海之行。
  下午,我们终于得以一睹小美人鱼的芳容。丹麦馆的水池里特意留出一小片沙滩,小美人鱼以及她所栖坐的四块礁石,全部按照长堤公园的原样安放在上面。据报道,小美人鱼是4月2日抵达上海的,那一天,恰好是安徒生205岁诞辰。不过,如此具有代表性的雕像运到了中国,哥本哈根那边的空缺该怎么补位呢?王储在当晚文艺演出的致辞中解答了我的疑问:一位名叫艾未未的中国艺术家,在哥本哈根竖起了一个屏幕,运用光纤传递技术,将上海世博会现场的情况实时传回。也就是说,小美人鱼原本所处的位置现在是一块液晶屏,丹麦人看到的就是我们这里的景象。
  丹麦馆的第二个特色就是,馆内有很多自行车――事实上,丹麦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自行车道。丹麦馆共有三四层楼高,造型是两个螺旋形的通道,自下而上环绕,顶端由一个平台连接。通道上面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蓝色的,摩擦力较大。这个建筑的理念就是提醒现代人要低碳生活、环保节能,希望大家以骑自行车代替开车。馆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平日里,来丹麦馆参观的游客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体验骑着自行车一圈一圈地绕到楼顶的平台上去。
  今天下午的招待会,开场十分新颖,举行了一场名为“皮草童话”的时装秀。观众们围坐在螺旋形通道的两侧,模特们在通道上表演,她们通过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三个风格迥异的安徒生童话代表作――《拇指姑娘》、《美人鱼》和《夜莺》。所有的皮草服装,都是由哥本哈根设计师参与设计,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看得人眼花缭乱。
  看过时装秀后,我们沿着通道走向招待会的地点――楼顶平台。快要到达露台的时候,王储在一位白发苍苍的中国女士面前停了下来。他从身上拿出一枚勋章,为她授勋。虽然授勋仪式很简单,没有奏乐,也没有司仪,但依然庄重而富有荣誉感。勋章由纯银制成,形状像是一朵十字花,上面绘有丹麦国旗的图案。
  在后来的攀谈中我才得知,这位中国老太太名叫石琴娥,出生在上海。就是她,第一个把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童话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译成了中文,她还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并著有《北欧文学史》……作为中国和北欧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老人家非常随和,还和我用上海话交谈。她说,自己原来是学瑞典语的,在外交部工作。对于这次授勋,石女士感到非常高兴,特意从北京赶来参加。
  今天的行程,可说是一场“童话之旅”。1835年,当安徒生咬着鹅毛笔,第一次创作童话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今天,正是他和他的童话串联起了上海世博会丹麦馆日的活动,也串联起了中丹两国的友谊。
  
  7月1日 星期四 晴
  加拿大国家馆日――寻找熟悉的身影
  
  今天是上海世博会的加拿大国家馆日,刚好也是加拿大的国庆日。出席仪式的是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士。总督女士出生在海地太子港,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
  仪式开始前,我在现场见到一位身穿红色制服、脚踏黑靴、头戴草帽的加拿大人,胸前还挂着好几枚勋章。原来,他是一名加拿大警官,今天一身戎装,就是为了参加馆日活动。他告诉我,他已服役27年,勋章中有一枚就是服役满20年时得到的,还有一枚是参加联合国海地维和行动得到的。和他搭档的还有一位比较年轻的警官,两人行走在世博会上,经常被人们当成模特合影,当然,我有幸成为了今天第一个与他合影的人。这位警官告诉我:“在加拿大,每逢重要节日,警察都可以穿上这身红色制服来表示热烈庆祝。一般我们还佩带警棍和枪,不过今天我可没有带,但现在这样已经很吸引眼球了!It’s cool enough!”
  事实上,除了总督女士外,这位警官是整个加拿大代表团里第二吸引眼球的人。为什么是第二呢?因为第一吸引眼球的人,是担任世博会加拿大馆馆长的大山。今天大山忙得团团转,一边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和中方官员交流,一边还不停地用英语向总督介绍情况,还时不时地转换成法语四处张罗。在陪同总督巡馆的路上,许多游客一眼就认出了大山,一边惊叫着一边举起相机拍照,让大山又享受了一次“明星”待遇。
  在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会见中,总督女士动情地说:“今天是国庆日,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听到国歌声,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感到很激动。在刚刚的升旗仪式上,我和我的代表团都在高唱国歌,这个瞬间让我深受感动。”她还表示,通过1969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加拿大的开放程度和现代化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世博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化、展现梦想的平台,她希望中国也能通过上海世博会获得同样的感悟和收获。
  今天下午天气十分炎热,我穿的浅蓝色衬衫都被汗水浸成了深蓝色,然而总督女士为了和民众亲近,在步行前往加拿大馆的路上竟停下来六次!第一次是遇到一个准备排队进加拿大馆的内蒙古小朋友,总督亲切地与她交谈。随后,总督又跟旁边的一个外国游客攀谈起来。当老外得知她的身份后格外兴奋,立刻送上一件T恤当礼物,总督欣然接受。周围的观众也很热情地向总督挥手,还高声喊道:“Hello!Welcome to China!”代表团的步伐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停了下来。最后一次停留时,许多人都伸出手来想跟总督握手,总督便逐一地与游客握手,满足大家的心愿。她的确十分亲民,也特别有感染力。
  在陪同总督一行参观英国馆时,一位来自英国的工作人员一路向我介绍。英国馆堪称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蒲公英”造型备受瞩目,不过,在这个英国小伙子的引导下,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在“蒲公英”的“触须”里面竟还藏着英国“米”字旗的造型。英国馆的环保理念独树一帜,在馆内培植着许多植物,每种植物都具有神奇的功能,不容小觑:有些植物可以防癌,有些能吸收重金属的真菌可以用来制作电子电路,还有些植物的叶片能产生光学效果,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能够制成光学钥匙。这名年轻人还告诉我,英国馆里共有六万多根试管,里面有六千多种种子,世博会结束后将捐赠给中国的学校。这些种子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种子银行项目,它们都是冰封的,几百年以后打开也依然能够成活。
  今天,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对于我个人而言十分惊喜,因为我遇到了一名七八年没有见面的大学同学!他和我一样,现在都忙碌在世博会这个平台上,老同学重逢外加为世博工作的共同目标,让我倍感温馨。
  
  7月2日 星期五 晴
  美国国家馆日――新颖的安排
  
  今天是美国国家馆日。美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席。与众不同的是,奥尔布赖特女士的馆日活动安排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参观中国馆。
  上午9点,我和中方工作人员早早抵达中国馆。在等待的间歇,我结识了一位美国驻沪总领馆的副领事,名叫戴进(译名)。他告诉我:“我们美国馆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并不由政府出资建造,而是企业出资,所以在馆里面有许多企业的名字。”
  9点45分,奥尔布赖特一行准时抵达中国馆,年过70的她依旧精神矍铄。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曾叱咤外交舞台多年的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国务卿,我的心情兴奋不已。
  中方的主人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前驻美大使李肇星。甫一见面,李肇星主任委员就说:“我们从1993年就认识了!”奥尔布赖特也说:“以前我们一起共进过很多次晚餐,今天又一次见到了你和你的夫人,我非常高兴!”李肇星立刻幽了一默:“衣服是新的好,朋友却是老的好!”“老友重逢” 的氛围使今天更加“与众不同”。刚从南非归来的李肇星主任委员,还与奥尔布赖特聊起了世界杯:“美国足球队在南非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的表现可圈可点,相当出色!”
  美国的升旗仪式也很新颖。一般在晴天的时候都会把升旗仪式安排在室外,但美国的升旗仪式却安排在只有在下雨时才会启用的升旗地点――世博中心中庭。负责升旗的是美国的“学生大使”(即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国歌则由一位美国黑人女歌星现场清唱。就在这样的“伴奏”下,一男一女两个中学生,手举中、美两国国旗走到旗杆下,把国旗升了起来。
  此外,我还发现美国的展板也很特别。一般情况下,背景板是中国红,左下方的文字会相应变换,轮到哪个国家馆日就写上哪个国家,但今天的背景板却是白色的,配以和美国馆相一致的线条和色彩,我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线条绘成了一只鹰的图案。
  下午,奥尔布赖特进行私人活动,独自去了浦西的可口可乐馆和通用汽车馆。
  可口可乐馆名为“欢乐工坊”,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外观简洁,但十分吸引眼球,因为它的墙面都被刷成了可口可乐标志性的红色,门口还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可乐瓶。可口可乐馆除了打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外,还格外突出技术创新。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品尝到一种独一无二的可乐――乍看之下并不出奇,但只要先晃动、再倒置,瓶内的可乐就会自动结冰,喝起来格外爽口。而装着这种可乐的瓶子,也采用绿色植物做原料,可以百分之百地循环利用。
  通用汽车馆是浦西企业馆中的明星场馆。从外表上看,这个展馆就很酷,采用了很多汽车的元素,比如外墙是一种金属材料,很有质感。馆内展示了一些概念车,可以做到零排放。除了车,这里还通过立体电影,展示了未来的汽车与城市交通系统,让人们不禁对未来心生向往。
  有人说,看世博就是看未来,这让我不禁回想起今天旁听到的美国馆馆长费乐友(译名)与中国馆馆长徐沪滨的交谈。费乐友告诉徐馆长:“不久前,我和一些中国年轻人交流过关于参观世博会的看法,不少年轻人因为害怕排队而犹豫不决是否应该来看世博,但我建议他们一定要来看看,不来会后悔的。如果担心排队,可以在晚上人少的时候过来嘛!”他接着说道:“189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全美才八千万人口,但有四千万的观众去看了展览!世博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中国年轻人千万不要错过!”中国馆馆长徐沪滨也谈起自己对世博园的印象:“在世博园区内,我看到一派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这里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可以一律平等地开展活动,小国和大国同样拥有展现自己民族特色、魅力的机会和舞台。”
  没错,世博会是一个大舞台,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世界,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
  (本刊记者薄旭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 礼宾 日志 世博礼宾日志 专集走走逛逛世博园 实拍意大利馆礼宾美女组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