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犹太人”的故事_开封犹太人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   作者:潘光 王健   出版:时事出版社 2010年版   定价:50元      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潘光、王健两位学者推出的《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一书,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近代以来犹太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全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为研究近代来华犹太人做了铺垫。作者指出,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自那时起,中国成了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在犹太民族离散的历史上,像开封犹太社团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同化于客居地文化之中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开封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开封犹太社团在其存在的最后200年里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三次高潮。作者认为,近代以来,来华的犹太人形成一股持续不断的潮流,其间又有多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数十年里从英属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次是19世纪末叶以后数十年里为逃避反犹恶浪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次是1933年~1941年间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来华的犹太难民。
  第三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最具代表性的上海犹太社团进行具体剖析,提出了犹太民族离散史上“上海模式”的概念:与地方当局和中国居民保持着友好关系;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全球各地的犹太社团密切相连;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第四章对哈尔滨、天津、香港三个犹太社团分别做进一步考察:哈尔滨犹太社团一度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犹太社团;天津犹太社团人数虽然不多,但社团组织严密,经济、政治活动十分活跃;与沪哈津犹太社团不同,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从诞生至今(包括十年“文革”)从未间断,并始终与中国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第五章重点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包括中国人的犹太观、中犹文化交融、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等。其中对中国国民政府的“犹太寄居区”计划、“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犹太友人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考察,披露了许多重要史料。
  第六章进入了一个以前很少研究的领域: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通过对犹太难民、犹商和俄国犹太人离去的不同原因进行考察,作者指出,认为1949年前后在华犹太人离去都是因为“害怕”新政权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作者认为,原在华犹太人离开中国后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情结的“中国犹太人”群体,成为推动中犹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鉴于新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是中犹关系的一个缩影,且对这些“中国犹太人”具有重要影响,作者也对中以关系的演变作了研究和考察。
  第七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来华犹太人和在华新犹太社团的形成。
  第八章是“犹太人在中国――永远的热点”,对来华犹太人研究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其成为国内外关注热点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所具有的以史为鉴的意义进行了阐析。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几个观点。第一,将1840年作为“近代”的开端,越过“近代”进入了“现代”和“当代”,因此在书名中使用了“近代以来”的提法。第二,由于全书不仅研究“来华”和“在华”犹太人,而且研究他们离开中国后的情况,因此使用了“犹太人与中国”这一书名。第三,由于在提及离去的原在华犹太人时再用“在华犹太人”的提法已不合适,故为叙述方便,部分章节中使用了“中国犹太人”的概念。第四,本书“社团”一词的定义有三条标准:一是人数相对较多,二是成立了社团组织,三是建立了犹太会堂。因此,只有香港、上海、哈尔滨、天津的犹太居民形成了社团,其他地方则只能称为“聚居地”或“社区”。
  该书不仅使用了大量中外文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有许多通过直接采访得来的口述史料,这是许多“中国犹太人”及其后裔,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中国人脑中的活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犹太人 中国 故事 “中国犹太人”的故事 中国犹太人 中国犹太人维基百科the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