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西汉散文篇一:汉代散文历年真题(1)

汉代散文、辞赋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05.4

7.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A.大赋

C.骚体赋 B.骈赋 D.散体赋

9.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06.4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 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B.由抒情小赋向京都

10.《史记》的作者是()

07.4

1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

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

世文

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 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

论文

16.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D.“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8.“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高唐赋》

C.《登徒子好色赋》 B.《赋篇》 D.《吊屈原赋》

1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归田赋》

C.《穷鸟赋》

08.4

9.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A.铺陈排比

C.质实无华 B.多用比喻 D.婉转诙谐 B.《刺世疾邪赋》 D.《鹦鹉赋》

10.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

A.语言犀利,直说主题

C.质朴无华,造语恳切 B.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D.铺排纵横,气势宏大

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

()

A.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

B.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

C.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

D.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

14.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

A.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

B.从关注社会、政治、人生向远离社会、政治、人生方向发展

C.从为统治集团歌功颂德向愤世嫉俗方向发展

D.从表达人世进取情志向抒发避世高蹈意愿方向发展

09.4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

A.枚乘《七发》

C.司马相如《子虚赋》 B.王褒《洞箫赋》 D.贾谊《吊屈原赋》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 )

A.“恣行暴虐”

C.“举措太众” B.“仁义不施”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C.《战国策叙录》 D.《说苑叙录》

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 )

A.屈原 B.扬雄

C.董仲舒 D.蔡邕

10.4

9.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上多为“颂秦德”的是()

A.贾谊《新书》 B.司马迁《史记》

C.董仲舒《春秋繁露》 D.刘勰《文心雕龙》

10.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方向发展出现在(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13.把汉代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

A.扬雄 B.蔡邕

C.班固 D.司马相如

11.4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秦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A.“崇谶纬”

C.“正是非” B.“陵霄汉” D.“疾虚妄”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A.《东都赋》

C.《二京赋》

二、多项选择题

06.4

33.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包括( )

A.文章多讨论治国安邦的问题

B.切实中肯,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C.往往擅长分析,说理透彻

D.行文平浅质实,明白晓畅

E.受战国策士影响,有纵横之气 B.《蜀都赋》 D.《三都赋》

西汉散文篇二:汉代历史散文

第三章 汉代历史散文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一、生平与《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 )生于龙门。龙门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古代的一座名山。它跨越黄河两岸,其东在今山西河津县北,其西在今陕西韩城市北。黄河自河曲转折南流,进入狭窄的峡谷地区,流势湍急,穿越龙门,奔入平原,河面乃宽,流势减缓。由于这种自然形势,龙门遂成为引起人们产生幻想的地方。事实上,司马迁说生于龙门,不过是以名山指称自己家乡有名罢了。龙门山在韩城县城北 50 里,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六世祖靳葬华池,四世祖昌、曾祖无泽、祖喜皆葬高门。华池、高门都在韩城县南 20 里的芝川镇。司马迁的墓和祠堂也在这里。这是司马迁六世祖以来生活的地方。这里地势开阔,北眺龙门,东望黄河,会引起丰富的历史和神话的遐想。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正在此。 汉武帝建元年间 ( 前 140 —前 135)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作了太史令的官。司马迁大概也就在这时随父亲到了长安,因而学习上有了更好的条件。他自谓“年十岁则诵古文”,就是到了长安以后的情形。 古文就是先秦古字,大篆、籀文之类。为什么说“诵”呢? 秦汉间字书,现在大多散佚了。从残存部分看,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为七言韵语。扬雄收集古文奇字,作《训纂篇》,为四言韵语。史游作《急就篇》,是七言、三言、四言不等的韵语。东汉贾鲂作《滂喜篇》,亦是四言韵语。这些都是属于通俗的教童蒙识字的“杂字书”,古今并收,以韵语编排,便于童蒙记诵。这种“诵古文”的传统其实是很古的,它与早期的瞽史有关。《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周天子慰问诸侯的形式有:“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是说每七年要把诸侯国的象胥聚集起来,进行雅言培训,让他们熟悉各种官方应用文的写法。每九年要把诸侯国的瞽史聚集在一起,教他们识字和诵读(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谕书名,听声音”的瞽史没有视力,只是凭记忆讲授,所使用的教材一定有固定的形式与和谐音韵。司马迁所诵的古文也当是用民间歌诀的形式编排的。

司马迁 20 岁时,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游。他大致从京师长安起程,出武关 ( 今陕西商县东 ) ,经南阳 ( 今河南南阳市 ) ,至南郡 ( 今湖北江陵县 ) 渡江。诗人屈原的悲剧故事,好像特别具有一种力量使他向往。他到了长沙 ( 国 ) 的汨罗县,访问了县北屈原自沉的地方。屈原不幸的遭遇,引起年轻的司马迁的深刻同情和幻想,他为之凄楚流涕,想见屈原的为人。 在湘江上游的零陵郡 ( 汉武帝元鼎六年始置 ) 营道县 ( 今湖南宁远县 ) 境内,有九疑山,据说帝舜南巡,死了葬在这里。司马迁从长沙溯湘江而上,考察了有名的九疑山。 司马迁在“浮于沅湘”之后,东浮大江,“南登庐山”。这一带河流密布,“皆东合为大江”,他考察了所谓“禹疏九江”的传说。然后他顺江而下,东南上会稽山 ( 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 ,这是帝禹传说更多的地方。据说禹在这里会诸侯计功,因名此山曰会稽山。禹死了也就葬在这里。山上有一孔,禹曾经进去过,因而叫作禹穴。司马迁上会稽山,是为了“探禹穴”。

司马迁在上了会稽之后,还至吴,上姑苏。在吴县,司马迁参观了春申君黄歇的故城及其规模宏大的宫室。春申君的故城宫室大约开始建于公元前 247 年,到司马迁参观的时候 ( 前 126) ,才 121 年,司马迁看到的这些遗迹大概还相当完整 !

司马迁在游历了江南之后,渡江北上,首先到达淮阴 ( 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 ,这是韩信的故乡和封侯之地。他访问了淮阴父老,从父老们的口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生动的淮阴侯的故事。淮水经淮阴城北东流入海,泗水自北来,在淮阴城东入淮,这里就是所谓淮泗口。公元前 154 年 ( 前元三年 ) ,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周亚夫坚守昌邑 ( 今山东金乡县 ) ,使轻骑趋此以绝吴、楚粮道。 司马迁渡过淮水,沿(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西汉散文)泗水北上,就到达了鲁国的都城 ( 今山东曲阜县 ) 。这是古代文化的一个中心,是司马迁十分景仰的地方。司马迁很早就读过孔子的书,现在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等等遗物,又看见在孔子的遗风影响之下,儒生们按时习礼的情景,这一切,使司马迁对孔子发生无限的崇敬。

由此向南,经过孟尝君田文的封邑——薛的故城 ( 今山东滕县东南 ) ,司马迁觉得这里民风强悍,与邹鲁人很不一样,和父老们谈话,知道当日孟尝君好客养士,无分好歹,一概收容。作奸犯法之辈,亡命藏身到薛中来的共有六万多家。。 从薛再向南,就到了有名的彭城 ( 今江苏徐州市 ) 。这是秦楚、楚汉战争必争之地,也是赫赫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司马迁到这里当然更要访问一番。这是搜集秦汉之际历史资料的一个中心。他从彭城向西北,就到了沛郡的沛县 ( 今江苏沛县东 ) 。丞相曹参是这里人,秦时为沛狱掾;丞相萧何是沛郡的丰县 ( 今江苏丰县 ) 人,曾和曹参同事,是沛狱的主吏。汉高帝刘邦当时为沛东的泗水亭长。公元前 209 九年 ( 秦二世元年 ) 的秋天,陈胜、吴广等首先在沛郡的蕲县 ( 今安徽宿县 ) 起义,接着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沛县是秦末人民大起义最初的一个中心,这里参加起义的人独多。鸿门宴上的壮士樊哙是沛县人,当日原是卖狗肉的。封为滕公的夏侯婴是沛县人,原是沛县的一个车夫。丞相周勃也是沛县人,原以织“薄曲” ( 养蚕的器具 ) 为生,还时常为丧家作吹鼓手。还有汾阴侯周昌、周昌堂兄御史大夫周苛、蒯成侯周緤、安国侯王陵、辟阳侯审食其等等,也都是沛县人。司马迁在这里,也参观了他们的故居,并听到他们平居时的许许多多故事。

由沛县向西,就到了丰县,这是萧何、刘邦的家乡。再向西南,经砀县到睢阳 ( 今河南商丘县南 ) 。颍阴侯灌婴原是这里一个贩卖绸缎的小商人。最后由睢阳而西,就到了大梁 ( 今河南开封 ) 。这是魏国的都城。司马迁在这里,访问了所谓“夷门”,就是大梁的东门。当日魏公子无忌谦恭下士,亲身拜访夷门监者侯赢的故事,如在目。

司马迁的这一次长途漫游,是一个壮举,也是一个创举。这是他的学习和实践。他游历了祖国的广阔山河,接触了广大人民,考察了历史遗迹,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逸事、逸闻,了解了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他的收获不但是丰富而宝贵的。这对于他后来整齐“六经异传”和“百家杂语”的伟大工作,无疑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彭城、沛、丰一带的漫游收获,这对于他后来描写秦楚、楚汉战争的形势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初期统治集团的面貌,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在漫游之后,大概在公元前 122 至前 116 年之内,入仕作了一名郎中。从此以后,司马迁以一个郎官的身分,经常随汉武帝出行。

公元前 110 年 ( 元封元年 ) 冬十月,武帝统率大军十余万,北巡朔方,耀威塞外。然后东巡海上,路经缑氏 ( 今河南偃师县南 ) ,礼拜嵩山。接着就东上泰山,要举行封禅大典了。封禅大典是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特别隆重的典礼,先要到泰山顶上筑坛祭天,这叫做“封”;然后在泰山底下的小山上辟地祭地,这叫做“禅”。一个帝王举行了这种典礼,才表明他是真正的受命天子,完全有资格作为天的唯一代表者,实行其对人间的统治。当武帝东行齐鲁、准备封禅的时候,司马迁从西南出使回来,赶到洛阳,见到了快要病在弥留之际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把他毕生的事业和著作的理想托付给司马迁。

司马谈逝世后的第三年——公元前 108 年 ( 元封三年 )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是司马迁从事著作事业的起点。他利用一切时间 “绸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就是在国家的藏书处 ( 石室金匮 ) 阅读、整理一切历史资料。同时还参加了《太初历》的改定工作。大约公元前 104 年 ( 太初元年 ) ,司马迁完成《太初历》的制定之后,便开始了《史记》的撰写工作。写作进行得很顺利。但前 98 年 ( 天汉三年 ) ,司马迁开始著述的第七年,他的全部工作,还在“草

创未就”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李陵之祸,司马迁被牵涉进去。他犯的是“诬上”的死罪。汉武帝时代,犯死罪的人,根据两种旧例可以免死:一种是拿钱赎罪,另一种是受“腐刑”。司马迁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而自己又官小家贫,四十八岁的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决计忍辱含垢,甘心下“蚕室”,接受了残酷的耻辱的腐刑。公元前 96 年 ( 太始元年 ) 左右,司马迁做了中书令。从此以后,司马迁以一个宦者的身分,在内廷侍候。他除了坚持他的著述工作以外,对朝廷内外的一切事务,已经毫无兴味。

他曾给他的朋友任安写了封信。在这封有名的《报任安书》里,司马迁把他因李陵事件得祸的经过和蒙受的莫大耻辱,以及所以“隐忍苟活”而不能“推贤进士”的苦心,悲凉沉痛地呈献在故人之前,而以“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自誓。这

是一篇饱含愤郁感情的自叙文,一篇往复自明的“无韵的《离骚》”。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也告诉任安一个重要的消息: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样看来,司马迁毕生努力的著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血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结晶,是值得后人庆幸的一件大事。司马迁这时是五十三岁。

从此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已无可考,他最后活到多大年纪,也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他大概卒于武帝末年 ( 公元前八七年 ) ,他的一生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的作品,本来还有赋八篇。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一篇《感士不遇赋》,我们虽不能确定其产生的年代,但大致可以相信,它是司马迁晚年的思想情绪的反映。

司马迁一生,作过郎中、太史令和中书令三个官职。在汉王朝的官僚系统中,这些官职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也由于这些官职,他可以不断地游历国家的壮阔山河,接触广大人民,认识许多师友和当代著名人物,阅读大量的资料和藏书,观察和思考官僚政治的面貌和实质,他的生活、经验和学问修养都是极端丰富而广博的。司马迁坚持完成的著作和他的生活、经验、学问,构成了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官至丞相的华阴人杨敞,生二子忠、恽。杨恽是爱读外祖司马迁所著书并使之传布的第一人。他的子孙后代,名字已无可考。

二、《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一部 52 万多字的纪传体通史,包括 12 本纪、 10 表、 8 书、 30 世家、 70 列传,共 130 篇。关于《史记》五体的名称,在司马迁之前已经出现,但其原来的性质、用途却与《史记》不尽相同,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里,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是

西汉散文篇三:第二讲 汉代散文

第二讲 汉代散文

课件制作 洪静云

第二讲 汉代散文

学习要点:

?西汉散文

?东汉散文

第二讲 汉代散文

?思考与练习:

1、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2、贾谊、晁错政论文有何共同点?

3、刘向散文特色及如何评价其叙事散文《新序》《说苑》《列女传》。

4、西汉散文前中后三个时期风格有何变化?

5、以《自纪》为例,看王充思想的先进性及写作特色。

第二讲 汉代散文

一 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

?贾谊(公元前200—168)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

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

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

第二讲 汉代散文

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上中下)

《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治安策》)

《过秦论》(上)

?思考: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过秦论》(上)

?结构层次

首先,概括回顾秦国由弱到强,最后统一天下,达到强盛顶点的过程。

接着,写出当年能吞并天下的秦王朝,今天竟被陈涉给推翻。

最后,总结出秦亡的教训:

《过秦论》(上)

?写作特色:

1、主题明确,就是论述秦“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文章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严谨。

3、采用比喻、夸张、铺排、反复对比映衬、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句式又灵活多变,造成雄健奔放的气势。

4、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过秦论》

后世论贾谊: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客,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a?a唐?¤李商隐

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北宋·王安石

毛泽东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更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一)西汉初期

?晁错(公元前200—154)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

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

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

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

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代表作《论贵

粟疏》。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

第二讲 汉代散文

?鲁迅:

指出贾谊晁错文章?°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a?a《汉文学史纲要》

一 西汉散文

(二)西汉中期

?刘安与《淮南鸿烈》

?司马相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西汉后期

?桓宽与《盐铁论》

?刘向

(三)西汉后期

?刘向(公元前77—前8?)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经宣、元、成帝三朝,几次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重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七略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穀梁传》,在典籍整理上有很大贡献。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刘向

?《谏营昌陵疏》:

纵论古今薄葬之理,厚葬之弊。

?刘向散文特色:

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虽不及贾谊的《过秦论》 雄峻,然从容浑厚,贯以劲气,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舒缓平易中见深沉恳切之情。

第二讲 汉代散文

?东汉散文

(一)王充与《论衡》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 。一生志在纠正世

俗的荒谬。写作《论衡》一书,

共85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二)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

2、“天不能故生人”

3、神灭无鬼

4、今胜于古

《论衡》

?写作目的:

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言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论衡·对作》

《论衡》

?《论衡》的写作特色:

以《论衡·自纪》(节选)为例

1、选材角度较新

2、是“实论”型散文

3、文字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炼又通俗易懂。

相关热词搜索:西汉 散文 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帝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