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边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身边散文篇一: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13]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逝水》“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汪曾祺极具自知之明。他让自己静悄悄地写,也让别人静悄悄地看。正因不是主流,他的作品未曾跻身喧喧市井成为惹眼物事,成为炉中火锦上葩;而归于山间江畔明月,白云深处人家。要之,汪曾祺不是凛冽的雄鹰,挺拔的巨树,他是婉啭的画眉,幽幽的兰草。 汪曾祺作品数量不巨而质量上乘,篇篇闪光。他的笔下,有食色,有男女,有民风,有民俗。浑厚的国学底子,出色的古文修养,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天然亲和,直接垫高了他的创作,决定了他作品特有的文体价值。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里,谈天说地,谈吃说喝,满

在身边散文

怀深情地写故乡和异乡的食物,让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思,洞见赤子的童真。

《蒲桥集》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诗情画意的幸福生活——杨朔《海市》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十七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家所要抒发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幸福、富裕生活的赞美之情。在作家看来,生活在新中国的渔民们如今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生活在现实的海市里。所谓海市,本来指的是山东蓬莱一带有时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奇妙幻景。这种幻景由于偶然出现在远处的大海,如诗如画,非常美丽壮观,并且很快消失,所以显得十分神秘,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总让人想到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当然,作家描写海市并不是为了羡慕那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而是由海市奇观写到了蓬莱人们的现实生活,写到了他们生活的富庶而幸福,以此来歌颂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作家特别叙述了老宋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对海军舰船对海上遇险渔民的救援,将新旧社会加以对比。因此,这是一篇政治颂歌散文。

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文章写于1959年,当时正是官方所称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随着1958年发起的狂热的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全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不少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惨剧,还有许多人因长期饥饿而患上浮肿病,人民生活非常艰难。然而,作家对于民间的灾情非但视而不见,恰恰相反,大肆渲染人民生活的富庶幸福,因而无论作家本人当时是否意识到,这篇文章无疑是粉饰太平之作。事实上,现实生活并不像作家所描写的那样天堂世界。

作者杨朔是一位自觉追求诗化的散文作家,也就是说,他明确表示将散文当诗来写。在这篇堪称他的代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章中洋溢着诗情画意。首先,在文章中,作家通过精心描绘,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幅诗情浓郁的画面。比如,文章的前一部分对海市景观的描写,壮观而美丽,令人十分向往。文章中对渔旺季节的描写,不仅物产丰富,

而且美丽如画,令人欣喜万分。其次,文章结构十分精巧。杨朔是一位特别讲究艺术构思的作家,他的散文在结构上往往以巧著称。在这篇散文中,作家以“海市”为枢纽结构文章,先给读者描绘出海市盛景,引发读者神往,继而回到现实生活中,让读者看到山东蓬莱一带人们甜美幸福的生活,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他的家乡比海市还美。与此同时,作家由面(长山列岛)到点(老宋),叙述老宋在新旧社会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进而突出文章的政治性主题。从宏观上看,作家虽然写的只是他的家乡的美丽和富饶,实际上他是由点(长山列岛)到面(全国)表现全国人民都拥有美丽的家园,生活在无比幸福的“海市”世界。再次,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这主要得力于作家十分善于遣词造句,注重语言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创造一种深远的意境,给人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雪浪花》杨朔

1、老泰山形象分析 形象:侧面烘托(虚写)——勤劳热心; 正面描写(实写)——显出他饱经风

霜、朴实豪爽; 今昔对比的描述(虚实相间)——歌颂新生活的美好。寓意: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的老渔民的今昔对比,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美好,歌颂了像他一样的“千万朵浪花”即千万个普通劳动者以及新生活的美好

2、主题思想:《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

3、艺术特色:(1)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水的情景。(2)工于“诗艺”,言意洒脱。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剪栽炼字。(3)善于“升华”,卒章显志。从“一朵浪花”到“无数浪花”

幸福时代的生活颂歌——秦牧《花城》赏析

在十七年中,秦牧以写作知识小品文而著称,《花城》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之所以命名为“花城”,是因为谈论的是广州的年宵花市。知识小品文的写作通常就一个事物或者话题展开,可以放开去,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容纳相关的各种知识、典故和文化现象,让读者觉得在读这方面的百科全书,从而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因此,知识小品文往往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从思想性来看,这篇文章首先表现了人们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花市的热闹非凡,花卉买卖的兴盛表明人们正乐于用花卉装点自己的幸福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美丽和“温馨”。特别是在新社会,就连极普通的纺织女工或者钢铁工人都能够享受花卉的美丽芳香。其次,新社会移风易俗,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革除了过去的“赌博、酗酒”陋习以及“千奇百怪的禁忌”。养花种草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时尚。再次,歌颂了人民的劳动和创造精神。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特别是“花农”)精心培育,洒下无数辛勤的汗水,那些本来或十分普通或不那么显眼的花草才变得如此美丽动人。

既然是知识小品文,当然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许多知识风光。由于花市是在年宵期间,因而作家首先介绍了过春节的民风民俗,并且引领读者看到社会习俗的变迁,特别是春联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功能的历史变化。同时,作家还对花市上的花卉品种、形态和制作方式做了介绍,并且将金鱼、贝壳、瓷器及书画作品比喻成不同的花卉,让读者感受到其不同的美的形态。其次,作家对一些花卉的历史来源作了介绍,丰富了读者某些花卉知识。最后,作家还叙述了世界各地标志性的花卉。作家在文章写到这些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罗列,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而是紧紧围绕着文章的歌颂劳动,歌颂新社会的主题展开的,从而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正体现了人们所说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

这篇文章很有趣味性。它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丰富上,而且体现在作家那娓娓动听的叙述、描写和议论上。我们在阅读《花城》时,首先感受作家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或谈古论今,说东道西,把我们引到一个非常神奇美丽的花卉知识世界,让我们的情趣得到了陶冶。其次,作家文章的叙述和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热闹而美丽的花市之中,那目不暇接的种种花卉盛景令人心醉。特别精彩是作家的这一段描写:“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买了花的人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在这花市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而且还有花市的动感。此外,作家在议论和叙述中引用了一些对联、诗词,给文章增添了情趣。

一)主题思想:“花城”是广州市因一年一度举行年宵花市而获得的美称,本文所描绘的是1961年春节广州“花街十里一城春”的盛况。“银夜花街十里长,满城男女翼衣香。人潮灯下浑如醉,争看春裱初上妆。”秦牧同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花市的热闹景象。主题思想:《花城》不仅写出了广州的年宵花市盛况,还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歌颂了新的时代,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祝福亿万人民的幸福与欢乐。二)艺术特色:1、平常的题材,独特的见解2、巧妙的构思,深远的联想3、丰富的词汇、精当的比喻

三、杨朔对诗化散文的艺术追求

1、杨朔散文诗化理论: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2、在平凡的景象,习见的事物、普通的人物中选择诗意形象,提炼时代生活的诗意美。

《雪浪花》海浪与老泰 《香山红叶》香山红叶与老向导 《荔枝蜜》荔枝蜜与养蜂人老梁 《海市》海市蜃楼

3、营造诗的意境

常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兴、象征等手法来升华诗意,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画面。

4、巧于布局 杨朔或以意或情为线索,把几个片断或几个场面串联起来,首尾呼应,富有诗的精致和谐美;或用“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转弯艺术,使散文在有限的篇幅中隐藏九曲回肠之气势,富有诗的曲折美。5、注意练字、锤句,追求清雅素淡、感情含蓄的诗化语言。

四、杨朔诗化散文追求的意义与局限1、意义 (1)改变了散文一向的“直说”传统,即简单、直接地表达观念的传统。 (2)使散文创作从客观叙事向主观抒情转移,提高了散文的审美价值。2、局限 (1)渐成模式,有雷同化的痕迹,精致有余,洒脱不足。杨朔散文模式 1.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2.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 3.结构上开头设悬念、中间峰回路转、卒章显其志。 (2)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粉饰生活,缺乏忧患意识、批判意识。

作品特点

1、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荔枝蜜》中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2、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作者思乡之情郁结于心中,偶因茶花盛开美景的感召,便喷薄而出。

3、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如《铁骑兵》所描写的骑兵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历经艰险,最终毫发未损,粉碎日寇扫荡的故事,开篇设置悬念,情节曲折生动,令读者兴趣盎然。

4、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荔枝蜜》用词准确、贴切,句式灵活多样。修辞巧妙新颖,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加强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融合,韵味悠长,余味无穷。

局限:杨朔的散文确立了一个极典型的模式,模仿者无数。他独特的构思方式——言此而意彼,虽为精巧,其实却很易学、易仿。当时,大量的记事、抒情散文都令人惊异地循着杨朔《荔枝蜜》、《茶花赋》之类散文的思路,甚至连写作者的思想感受历程——先抑后扬,也千篇一律。其中有不少弄巧成拙、故弄玄虚的篇什,读来味同嚼蜡。

苦中作乐得诗意——吴伯箫《菜园小记》赏析

生活在农村的人对菜园都有美好的印象。一般来说,菜园面积不大,长着各种蔬菜,看在眼里格外赏心悦目。作家吴伯箫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他在延安战斗和工作时期的一个菜园。这个菜园不仅像一般的菜园那样盛产着各种蔬菜,而且还比其他的菜园更美。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这个菜园还是果园,既长菜,又产水果,比一般菜园不仅生产的东西更多,而且还增加了高低参差不同的立体感;其次,这个菜园还是花园,生长着各种花草,这些花草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令菜园色彩更加丰富,更具视觉美感。因而,看到这样的菜园,本来就感受到了诗情画意般的田园之美。对于作家来说,菜园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作家曾经在这里洒下过汗水,那么这个美丽的菜园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看着这令人赏心悦目的菜园,心中自然感到激动,一股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因而,作家在这个菜园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这篇散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包括《记一辆纺车》在内的“延安”系列的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对于过去的回忆,有的是对历史的感喟和咏叹;有的是打捞某种历史记忆,以便后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有的是情系历史,缅怀过去,怀念过去某段美好的时光;有的是在历史的追忆中告诉人们继承某种传统,学习和发扬某种精神??就这篇散文来说,作家所写的十多年前在延安时期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40年代的延安,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物资严重匮乏,工作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困难严重。为了克服困难,解放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作家笔下的菜园实际上就是当年大生产时期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生产自救活动的成果。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的菜园帮助人们度过了最严重的困难时期。这篇散文创作于1961年,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作家写作这篇散文回忆过去,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像延安时代那样,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眼前遇到的严重困难,并且坚信只要坚强起来,积极努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值得品位。首先,优美的语言具有诗情画意。文章中不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而且非常善于调动色彩词语,精心描绘如诗的画面,给人以非常鲜明的视觉印象。其次,多引用民谚、俗语和古代典籍。这些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又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再次,语言十分简洁精练。如“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

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作家只用4个字,就点出了观赏菜园的最佳时间。可见作家写作惜墨如金。

刘白羽创作特点:

1. 强烈的时代感,充满革命激情,文笔粗犷、豪放,富于诗意。如:<日出>:” 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

2.常将自然风光与人生社会,革命精神融合到文章中,体现他的主题.如,面对日出景象,他思索的是对国家民族的尊重.3.不倦的斗争情绪.他成长在战争时期,所以受到革命激流的影响很大,那种搏斗的人生正是他散文的风格牲.

4.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通过组合个人的阅历和感受,尽可能地把生活及前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事物的感受一般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而是由眼前的景物人事推及四面八方,过去未来.如日出,就不仅仅是眼前的日出景象,而是在世界各地和人个的经历中看到的或遗憾未能看到的种种日出.

5,散文语言有很强的色彩感,凝重,浑厚, 词句鲜亮峭拔,直抒胸臆的表达所感.注重夸饰形容和铺叙排比。如《花城》的成功塑造,便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料组织所显现的联想的丰富和从容.

局限:

1.刘白羽深受中国传统主义革命思想的教育,因此,他的作品会不自觉的陷入政治宣传的思想模式,大量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言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如作品<日出>描写他看到日出后的幸福感, 并把这种幸福的体验和庄严的思索扩展到了政治的抒情。与政治思想联系过于密切,削弱了自己散文的独立性. “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

2.某些时候,感情奔放有余,节制不足. 比如他《长江三日》的结尾就暴露出问题:当我们的“江津”号,嘹亮地向武汉市发出致敬欢呼的声音时,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

1创作抒情短诗的意境。2追求豪放与蕴藉的结合。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陶渊明的形象及深刻意义:1、与时代社会格格不入:与权力中心保持一种疏离与对立的关系。2、殷忧、孤立感、忧世伤生。

意义:1、为解读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2、小说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从催个别对象的否定,引申到对整个颠倒混乱时代的否定,表现一种疏离与对立关系。

《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1、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致地描绘,再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2、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能突现性格特征。

在身边散文篇二:优美散文摘抄[1]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因为我们都如此轻易地走到了别人的光环和阴影的笼罩下,愚蠢地聒噪,还坚信这就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而我淡然地坚持以苍白的语言尽我所能刻画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敌对,以及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冷漠与希望,决绝与妥协。真实真实再真实。青春,我可爱的青春。 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但是忘了。走的时候你哭了还是怎了,我只是疼了但还是笑了。我想引用一句被说过很多次的话,我生命中的温暖就这么多,全部给了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微笑。 原来有些事真的是不经意的完整,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注定??无论上天给我怎样的躯壳,我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欢,一些人一些事就这么明明灭灭地刻在沿途的风景中。我学会了安稳学会了谎言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坚忍。辗转中的快乐在百转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我站在风中把它们扫进心底最阴暗的角落。再也没有关系。那样明眸皓齿地对别人微笑,灵魂喷薄影子踯躅。只剩坚强无处不在。 所以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担,安慰有时候捉襟见肘,自己不坚强也要打得坚强。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我们没有资格难过,我们还能把快乐写得源远流长。 陌路尽头,撒去一抔惨淡暗白的骨灰,有多少淡薄的人情能够留得住厚养薄葬的遗憾,在悲郁的挽歌的尾音上,给这尊沉默的青碑下孤了的魂灵写一首至情致意的所谓哀悼?而这人间,朝生暮死之间,有多少尸骨未寒的苦魂循入空寂,却在人世间再也捞不起一丝纪念。 我站在风中,手里的扫帚把散落一地的琉璃扫近内心最阴暗的角落。 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

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为了忘却的纪念》: 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 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青春,与世间任何一段青春无异——年华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上,装点了路人的梦。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他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远镇》: 本来以为重生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现在觉得,它比背负记忆还要无措。 有时候沿着一个陌生人的生命脉络向深处追溯,就清晰地感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雷同。 如果不是远行,怎么会了解远方的每个陌生而绮丽的生命轨迹。 生命若给我无数张脸,我永远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有很多人,你原以为可以忘记。其实没有。他们一直在你心底的一个角落。直到你的生命尽头。在尽头你会怀念每一个角落里的黑暗之中的光,因为他们组成你的记忆与感情。但是你已经不能拥抱他们。只能在最后明白,路途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 深刻的思念是维系自己与记忆的纽带。它维系着所有过往。悲喜。亦指引我们深入茫茫命途。这是我们宿命的背负。但我

始终甘之如饴地承受它的沉沉重量,用以平衡轻浮的生。 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比你意想中伟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发生。 她的平常人的姿态,才矫情。 怀念是生命中最无能为力的事情,并非卑微。 然而让我牵挂的人,我选择去忘记。 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得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予我苟且的能力,边走边爱。 一些事情渐渐变得淡灭,你知道它存在过,但却已经忘记怎样的存在过。

《大地之灯》 因为是血肉相连的亲人,所以许多话反而成了禁忌。交流是耻辱,亲近是羞耻,惟有通过相互苛求和中伤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才是理所当然,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你母亲的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是多了一座坟墓,但是对于你来说,却是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坟墓。

《北方》: 人与大地皆有着淡定朴素的容颜,昭示着千百年的平凡历史。 如果我们不想对人事失望,惟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对它寄予任何希望。...这不是绝望,这是生存下去的惟一途径,亦是获取幸福感的前提。

《花朵之蓝》: 这就是成长吗?像一页页翻书的感觉。 靠近,只是因为害怕孤独。 再见。我知道,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春别》: 如果眼泪滴落了,那么我的忍耐就将被惊醒。 青春的意义决不在于这炼狱般的高三,却一定需要这炼狱般的高三来锻造并借此加以最深刻的阐释。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一个人要举重若轻并且诚恳无欺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冰是睡着的水》: 秋天的北方有着铺天盖地的蓝色苍穹,像欧洲电影的片尾字幕一样漫长漫长地从眼前流过去。 旋律亲切得仿佛是时光。摇曳的手风琴和微笑的打击节奏。不插电的记忆。

《薄奠》: 表达——如果一定要有的话——也无论如何不能失去一件平静与含蓄的外衣。 偶尔唠叨一下这样无谓的怀念,都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事。只是你先于我好早之前,就把它静静地放在不再轻易拿得出来的沉默里了。而我直到现在,都还常常念念不忘地把它带出来悄悄去和寂寞散一下步。 只有记忆成了身外之物,我们才可以在这陵园一样的人间,走得远些。 曾经以为极其盛大的青春的构成,其实不过是一些形式上细微到一旦掉进时光的河床就再也找不到的碎片。 生命只是一把尺子,...青春在这样一把尺子上占据的只是一段短暂的跨度,一成不变地被几个细密的标识所代表。而我们观瞻

它的角度,已然像日晷般记录了我们与它的渐行渐远。 我想,因为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灯下夜祷》: 在我们曾经或过来的生命中,我们是否原原本本坚持了那些年少纯净的初衷,而在我们剩下的生命中,它又是否能够被继续地坚持下去,我们又是否还在为曾经的执念行走在路上?

《流景闲草》: 光线被阻隔在顶部弧度柔美的窗子外面,只在脱漆而粗糙的旧木地板上切下一溜狭长的暖色。 感情用力过度,亦充满裂痕。 青春的奢侈,便在于能够有足够清澈的心情,用七百多个夜晚去写一封言不由衷的信,给一个并不属于将来的人。 那些曾经无处安放,满得快要溢出生命的青春,曾经给与予我们多么美好而奢侈的方式,修饰人生的平凡和落寞。 假如一个人的梦想无法实现,那么仅有一个姿势也是好的。比如摆一个飞翔的姿势,或者在睡前说句祝福在梦中能见到大海的话。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总以为物品可以代替想念和诺言,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深处永久停留下去。 那些愉快,最终因为过于短暂而在回想起来的时候变得伤感;而那些伤感,却会因为叫人刻骨铭心而变成了回忆中的快活体验。一切已经混合成深冬时节玻璃窗上的模糊氤氲的雾霜一样语焉不详的怀念,轻轻抹开一块来,才可以清

在身边散文篇三:散文

今生最美,不过那片向日葵

他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学生时代拼死拼活考进大城市的一所美术院校,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很努力地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为了在公司站住脚跟,他沉溺于工作中,几乎放弃了休假日。

几年下来,他坐上了广告总监的位置,却得了严重的胃病,同事们都不理解他,埋怨他爱表现,牵累大家要跟着一起加班,他感到心力交瘁,决定回乡散心。

他的家乡在向日葵小镇,经过橘林小道时,他望见一排金黄的向日葵,迎着太阳的方向昂着沉甸甸的头颅,在他的心里投下一道明媚的颜色。空气中流动着阳光的味道,他闭着眼睛深吸一口气,心里顿时被阳光充得满满的,仿佛有一朵葵花在他的心里绽放。

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孩子站在一排葵花前,伸开双手,脸上带着一抹醉心的微笑,葵花的明媚映在孩子的脸庞上,这一刹那,他被孩子脸上的快乐所吸引,连忙拿起带在身边的画板,将这温馨的一刻落于画纸上。

孩子好奇地望着他,问他是什么人?他心里一动,说,我是美术老师。孩子脸上带着一丝惊喜又盼望的神情说,你真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吗?我们小镇已经有五年没有美术老师了!

他看着孩子,狠狠地点着头,在心里下了决心:停下来,找到内心的自己。

他把这幅向日葵画作送给了孩子,往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走去。第二天,他成为了向日葵小学的美术老师。他常常利用课后的时间带孩子们去小道、田梗、橘园写生,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没想到,在大城市毕业的他能来到小镇为他们停留。他儿时的朋友劝他,不用那么累,当老师嘛,尽好本职工作就好了。而他却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享受着从未感受到的轻松和快乐,就像在内心植上一朵向日葵,欢喜,绽放。

他总是善于抓住每个孩子快乐的瞬间,在小溪边、在林荫旁、在校园内,孩子们欢快的玩耍时,总能看见他背着画板,掏出画笔在纸上涂抹。有时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时,看见他就高喊着,看,那个会画画的老师。

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画画而磨出老茧,但他的内心是快乐的,他把孩子们的画作送到市里参展,市美术馆通知他,有一个孩子获得了第二名的奖项,他竟激动得流下眼泪。

周末,他仍然带着画板去写生,经过郊区的砖瓦厂,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一面断壁上胡乱涂画,他上前与孩子们攀谈,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父母都出外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家一次。他想起自己幼年虽然过得贫困,却有父母的陪伴,他希望自己可以用微薄的力量带给这些孩子一缕阳光,他和孩子们约定,每周带学校的孩子们出来写生时,也一同教他们作画。

从此,人们经过小镇,总会看见这么一道风景,一个年轻人背着画板带着一群孩子们写生,他们的脸上充满了阳光的朝气,他们的画板上有天空的白云和飞鸟,也有小溪与绿树,还有那一丛丛闪熠光辉的向日葵。

温润如玉,娴雅似簪

总有一种情怀难以割舍,总有一种风韵直低于心。许是喜欢唯美精致而意味悠长的事物,故而才会对古香古色的中国风物一见倾心。陶醉于铺就着青石板,置有复古路灯的林荫小巷;钟情于临水坐落,精巧别致的幽幽古亭;倾心于黛瓦百墙,温婉娴雅的水榭阁楼;迷恋于玲珑靓丽,色香味浓的女子妆奁,亦喜欢乘着一纸墨香,打捞细腻婉转,清凉浓厚的

古意情怀。

“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返璞归真的清简生活,追求着苏子所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同时,也对浓厚而不沉闷,淡雅且具风韵的古典文化愈来愈爱。闲暇时,也许男子会煮酒品茗,泼墨挥毫,于袅袅的琴音中陶冶情操,而灵秀的女子则会晨起画娥眉,对镜贴花黄,青睐于一支簪子的精巧,一袭软烟罗的素美。

对于古代发簪,内心总有种不可名状的狂热,那种惊心动魄的美,只需一眼,便再难割舍。无论是宫闱妃嫔,还是闺阁小姐,都会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发簪,“女为悦己者容”,或为心爱的男子而戴,或是作为定情信物,寄寓相思,“一缕青丝心可可,为君巧把相思锁”,通过一支做工精细的发簪,将彼此的缘分绾成相思锁,自此木骨缠绵,爱意深浓。抑或只是为了平添一份心情,寻觅几分欢沁,彰显某种气质。

钟爱发簪不仅是因了其寓意繁多,亦因了那精致巧妙的做工、干净典雅的材质与不胜枚举的样式。官宦大户的女子多会用上等的金玉质地,而普通人家的闺阁小姐则会选择青瓷、铜质或者檀木材质。

然而,无论是何质地,都不影响那巧夺天工、圆润灵透的细致雕琢。其中,最为常见的样式,应是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百花展颜,蜂舞蝶飞,这些不仅是女子梳妆时必不可少的修饰,亦是吉祥如意,否极泰来,幸福美满的祥瑞标志。 恋上一件物什,也便恋上了一种情怀。淡淡中国风,幽幽古韵情,闲暇时,最美好的心境,莫过于着一件素净的旗袍,斜插一支玲珑碧玉簪,在香淳的清茗中,体悟岁月静好。不为将生活过得如何恣意,只为把一份婉约而清隽的情感,妥帖安放于心。

新歌上说《我的公主》(经典小短文)

还记得那个没有风的夏天,我们手牵着手走在海边,傻笑着等待彩虹出现,直到夕阳染红了天,还是没有看见,看着你白色的裙边,想起了我们相识的地点,一切都变得好浪漫,谢谢你能陪在我身边,我的公主你才是我的永远,谁都不能替代。

尽管时间流转,还是会回到昨天,陪着你坐在海边看那有彩虹的天,你才是我的天,怎么会看不见,再美的彩虹也不及你的一半,你才是永远,我的公主你可曾看见,没有云的天真的好蓝,就像没有风的夏天。

我陪你坐在海边,还傻笑着会有彩虹出现,其实一直都在身边,有你我的天才是蓝天,白云也不在孤单,你才是我的天,怎么会看不见,再美的彩虹也不及你的一半。我的公主我的天!

未来不远,就在当下

过去已过去了,如想要改变未来,就从当下开始 做对的事。

人于一生之中,不断地追求,也不断地放弃,

有时雄心勃勃,有时心灰意冷,

甚至有时对自己忽然陌生起来,于一时之间,

却不知应该如何面对有关自己的一切。

生命为何而活,难道是为了不死,或则只是为了等死,

但我想,生命活着必然会有它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这就像一根蜡烛一样,虽然自己终究会燃尽成灰,

但是它带给万物光明的使命,

却在自己燃尽的过程中,神圣的达成。

当你逐渐的悟到生命的真谛时,

真我,将会从无我之中悄悄地露面,

而过去如影的假我,已不再那么难缠与困惑了。

我们的一生,曾为了追求自己的名与利,于自私之中,

不知刺伤与触痛了多少人的心,

也许我们根本不在意,或者早已忘了一乾二净。

名与利,只不过是人生中的标,情与义,才是真正人生中的本,

古人有道一句:义重如山,情深似海,

反而名与利如浮云与波浪一般,诡谲多变,时起时落,时来时去,

所以重名不如重情,重利不如重义。

人不快乐的关键,就是因执着分别所起,

人不幸福的要件,就是因妄想贪念所造,

凡事够用就是福,凡事能用就是慧,

把握当下的醒觉,过去未来皆在其中。

感悟友爱

当你轻轻地述说你的名字,无私地坦露你的胸怀,友爱的种子便播入了我的心田。

你在我坦荡的人生路上撒满鲜花,送来比路还长的绵绵话,你在我碧色的心湖里吹起一阵馨风,摇曳一枚柳枝。 假如在狂风中我误失了轻舟,你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营救的双手,假如我迷惘于荒野,你会指路给我,并和我一起踏平前方的荆棘。

朋友!用不着追问你的姓名,我的记忆将永存你的音容,我的心血将日夜为你潮汐。

真正的友爱是心灵世界的感应,是生命不断的给予——给予了,你便充实。权利、金钱、地位绝不能充当友爱天平的法码,嫉妒、自私、仇恨是友谊的天敌。荡开世俗的迷雾吧,让友爱婴儿般纯洁,土地般诚实。

我们需要播酒无边的爱,使人类生活的地球上不再有饥饿、厮杀。我们需要打开各自的心窗,使阳光下的一切不再成为机密。为探求生生不息的宇宙热情之源,为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让我们手挽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吧!

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一片枫红,一叶木落,一滴秋露,一缕秋风,安排了一眼的寂寞。端一杯菊花酒,题一首枫叶愁,饮一盏寂寞的残红秋。独坐,在这寂寞的秋!

花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人却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为陌路。纵算水尽山穷,叶落成空,那老去的年华依旧可以风姿万种。纵算岁月朦胧,天涯西东,依然可以觅寻当年遗落的影踪。

很多事犹如天气,慢慢热或者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一季。有些故事,除了回忆,谁也不会留;有些无奈,除了沉默,谁也不会说;有些东西,除了自己,谁也不会懂。生命像流水,那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也只有在颠沛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

片片落叶,片片伤;片片枫叶,片片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而生命终究只有一回。秋天的落叶,深深浅浅,斑斑驳驳。就如同人的记忆:浅浅深深,点点滴滴。想忘,忘不了;想舍弃,又舍不得。冷了多少凄凉,漫了多少青丝。

落叶荒芜了谁的只言片语,秋风又扫落了谁的思念情绪。这个秋天你要和谁走过,谁又是你这个季节的回忆。拥有宁静的心灵,才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美。手中生花,每一片叶子的叶脉都有神迹,它记录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有的叶子陨落枯萎,有的叶子重新生长,也许人也是这样!

谁在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身边 身边的感动散文 身边的最美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