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哲学散文篇一:十七年散文

一、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一) 杨朔的散文

A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B杨朔散文的特征:

1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涵,韵味无穷。

2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3)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

4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2)

5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C杨朔散文的弊端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福意识。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 。

D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诗一样的蕴涵。

(二)刘白羽的散文

A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B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C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A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B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C不足: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D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三、 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 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2、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哲学散文篇二:周国平

论哲学散文对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究——周国平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周国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义意味*

摘 要:周国平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贴近生活的话题深受读者喜爱。周氏哲理散文创作中对于生死的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日常生活中人存在的孤独感和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等看法,有较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存在主义是一门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一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关心着人0的哲学。正因为存在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抽象理论研究,它把着眼点落在具体的、个别的、偶然的人身上,着重分析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伦理问题,从而使文学成为比哲学思辨更好用来表达存在主义的形式。周国平的散文以其思考富于思辩性,话题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多探寻人的存在与生死等终极问题而使其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众所周知,周国平是研究哲学出身的,虽然他并不自称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家,但是的散文中透露的思考大多与/人0有关,这一点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尝试在二者的

哲学散文

思考中寻找平衡点,通过对周平哲理散文中人生的终极关怀和现世人生的日常关照两方面主题进行分析,考察周氏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痕迹。

一、人生的终极关怀

1.思考死:拥抱虚无

存在主义先驱马丁#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问题。他把死亡同虚无相联系,给予死亡一种超越个体单纯非存在的地位。在这一论断中,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0称为是/为死亡的存在0。其含义在于:个体想象自己的死亡时,则面临绝对的虚无)))这种虚无不单纯是缺乏存在,而是原始的存在。此时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可以发现,存在主义的虚无性是与意义的缺失相关的。死亡作为人生必然到来的终结,它消解了人生的一切意义。在死亡这个最终的结点上,人们所期待的终极关怀如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等一切都被瞬间抽离。面对人生最终意义的缺失,面对目的的虚无,人们会茫然于现世人生的一切努力是否具有意义。因此存在主义认为,人面临死亡带来的意义的消解产生的失落感茫然感,就是一种虚无感。但是为什么会有虚无感呢?是因为你预先想象了/有0。正是因为人们怀揣着对死亡的禁忌心理,逃避且不肯承认死后人生意义的消解这一事实,才会引致面临死亡而产生的虚无感。

因此周国平提出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只有看透了死,才能了悟生。他认为思考死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0。在5探究存在之迷6中他说道:/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0[1](P108)现世的人们都不愿直面死亡,喜欢沉浸在永生的幻想中。于是,周国平巧妙地转换了思路来思考/死0的意义,他通过假设了一个永生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认为,/死是荒谬的,但永生也是荒谬的:你将在这个终又一天熟透了的世界上永远活下去,太阳下不再有新的事物,生活中不再有新的诱惑,而你必须永远忍受这无休止的单调。这是人生的大二律背反。0/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生的意义。0[2](P222)生存需要目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不具备终极意义,都不足与死亡相抗衡,死会把任何目的铲平,变为虚无。但是倘若没有目的,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将漂泊无依,生命的过程便会变得不堪忍受。那么,人最大的恐惧将不是死亡,而是漫长而空洞的时间,是生命本身。如同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小说中那个永生不死的人,最终会因永无休止的虚无感侵蚀了所有生活的激情,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一动不动。萨特不无自豪地宣称:/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0换句话说,因为虚无,人活着才有了意义。生命会因/不死0而丧失了意义之存在,也只有清楚地意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人才能跳脱虚无,更好地拥抱自己切实仅有的现实存在。

2./向死而生0:承认荒诞

萨特说过:/真正承认荒诞的人,能活得好。0存在主义的荒诞体验经典5西西弗斯的神话6中的西西弗斯,他因得罪众神而被罚在两座起伏的山间推动石块,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将石头推上山却发现石头必然会往下落,他做的一切努力都归于徒劳。但这个荒诞的悲剧英雄,虽然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永远重复着推石头的单调而无终止的工作与折磨,但他没有向众神低头选择放弃,也不是勉强屈服于众神的安排消极地推石头上山。纵然世界是徒劳的,他还是自己主动选择推石头上山,而且要积极快乐地推。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人出生必然会死,如同那个石头一样必然会往下落。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号召人们,面对荒谬的世界、荒谬的人生。首先,不要躲避,而是要勇敢地正视它,在荒谬中生活。其次,必须反抗,尽管没有希望,尽管毫无意义,但仍需咬紧牙关地反抗。荒谬是不能消除的,唯一真实的是现实的斗争和幸福。人生是徒劳的,其意义就在于选择的过程。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可能会选择向命运低头,随波逐流。但是一个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不会如此,虽然知道人最终的结果难逃一死,但还是会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好。就算知道世界的本质是虚无,还是会不断努力地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主动选择去创造意义。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提倡/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0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生命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周国平认为,人既需要死亡,又要抗争死亡。那么自然要期许怒放的生命,一面尽量延长生命,一面努力活得精彩、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0[2](P89)要活得愉快自在,必须依照真性情地生活。周国平认为成人们大多为占有、权力、虚荣、学问之类莫明其妙的东西活着。大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他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0[2](P165)因此他认为/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0[1](P76)

二、现世人生的日常思考

1.孤独:寻求内心自足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0。人是先有了切实的存在,才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按着自己的构想与意愿,逐渐把自己创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人,一个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0正是由于人是自己所造就的,因此每个人便都是独特的,世上也理所当然地并无/共同的人性0。依萨特之见,世界上并不存在人类的普遍本质,也不具有共同的人性。因为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许多单个的人。每个人都是个别的单独地选择、决定、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因为世界上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无论有多么亲密,人的本质是孤独的。萨特和海德格尔都认为:人是被/抛掷0到世间来的一种存在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从何处来,也不知道怎样来到世间。人来到世间以后,就是一个孤独的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我们后无托辞,前无辩护,我们是孤身独立,无可辩解。0按照存在主义/局外人0看法,人与世界,与他人都是疏离的。甚至人与自我,也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正因为人自身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人与人都时刻处于变动的状态,因此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疏离的、陌生的。

这种对于人是本质上孤独的认同感成为了周国平写作的重要主题。也正是他对人人的孤独感、

人与人之间寻求理解的差异性的独到见解,让更多的读者读后产生共鸣。人是本质孤独的个体,存在于世上,因为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人始终处于飘浮状态。虽然人的骨子里是彼此陌生化的,但是人还是在不断努力地超越距离,寻求理解以延续关系。/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0/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0[1](P171)周国平清醒地察觉到二人关系中这种基于爱的索取,其实是不可能的。这种试图把彼此接纳到自我之中的强烈意识并不能改变人本质内在的孤独感,因此周国平提出要把握分寸感。/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0[2](P30)5在黑暗中并肩行走6中周国平把相爱的人们比喻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0,/我们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0[1](P171)尝试彻底地了解一个人,甚至要求彼此全身心地融入对方的理解,是徒劳的。因为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我们无法完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就不能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更不能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给予爱和信任。因为/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0[1](P172)

周国平认为,既然寻求双方最内在的理解是不可得的,那么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学会在独处中诚实地面对自己孤独的灵魂,从而拥有一个内在自足而强大的精神世界。/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0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认识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以便以逸待劳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0/内在的那个我,我的-守护神.。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致无家可归。0[2](P31)只有学会独处了解自己,认清那个内在清明宁静的自我,才能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孤独地在这飘浮的人世间/自由选择0。

2./自由选择0: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哲学0,其核心是自由,强调自由选择。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个人的行动全靠自由选择。萨特说/人的命运在自身0,自由选择就是一反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天意命运决定的传统观念,强调人正是自身的自由并要为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负责任。人要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存在主义要求人们正视人生来具有的自由选择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责任意识在周国平笔下显得尤其重要。他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0[2](P84)在5对自己的人生负责6一文中,他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正因为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不行,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

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0[1](P237)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信念是什么,更常见的是人们把责任当作是外在对他施加的束缚和压力,被动地去承受而不是出自自觉地选择。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周国平举了三个十分贴近现实情况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0[1](P238)这种现象实质是存在主义中的/自我异化0,是现代人的通病。存在主义认为真正的自我是不固定的,当我们把自我放入某种社会角色下时,人就会把自己束缚在固定的状态下,把自己非人化为没有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的存在。人之所以会失去了对自我人生使命的内在寻觅,往往是因为把自己固化为某种生活状态,以/习惯0代替了自由选择;我们往往忘记了人是自由的、内在不固定的个体而漠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活法,不要因为别人的做法感到焦虑,也不要因为惶恐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而压抑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0因此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必须为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负责。当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任何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放弃坚持自己人生的使命所在。

三、结 语

本文通过对周国平哲理散文和存在主义基本观点的探讨和比较发现,他们在思想内涵和写作观念上多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在生死等人生终极问题的看法上,周国平认为死亡是人生意义的终结,但也是驱使人们创造人生意义的基础。死亡会给人带来虚无感,但是正是只有参悟了死亡的必然性,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与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0观念相通。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徒劳的。周国平认为人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人必须积极地生存,努力为自己的存在创造意义,从而提出人要按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这又与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看法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在关于现实中人的存在与选择的思考中,周国平认为人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有爱,人与人之间必须寻求理解来抚慰孤独,但是要保有分寸感。如果寻求理解而不可得,人应该重视内心的那个自我,学会独处,以自足强大的精神世界面对外在世界的一切挑战。这与存在主义/局外人0的理论相关。在人要如何生存的问题上,周国平的看法与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0论相近,他主张人要学会为自己仅有的这个人生负责,认清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人和自我的行为负责。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填平0,它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存在;像西蒙娜#德#波伏瓦说的那样,存在主义者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周国平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哲理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

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的当天,即一j、/、三年三月十四日,恩格斯在给威·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论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娜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干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两天后,即三月十七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安葬仪式上,恩格斯又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致了悼词,这就是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恩格斯的这次讲话,不到一千五百字,由于他是马克思的共同战斗四十年的最亲密的战友,所以能以高度的概括力和极精炼的语言,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方面,完整而有重点地总结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我们必须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有简要的了解,才能领会恩格斯这次讲话的精神。

卡尔。马克思(1818一1883),于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投入政治斗争。一八四二年四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编,他以报纸为工具开展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这就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和恼怒,随之而来的是疯狂的迫害。对此,马克思毫不妥协,于一八四三年三月毅然辞去《莱茵报>主编的职务。在实际斗争中,马克思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和法律都是用来维护其残酷统治的工具。于是起来批判他在柏林大学读书时接触到的、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超阶级的“理性”表现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一八四三年秋天,马克思到了当时工人运动比较发达的巴黎。在这里,他住在工人住宅区,投入沸腾的斗争生活。工人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使马克思深受启发,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为革命作用。与工人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推动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一八四四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行社会革命的力量。这时,马克思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明确地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依靠无产阶级,依靠群众,进行“武器的批判”,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列宁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一八四四年九月,恩格斯到巴黎会见马克思,一起畅谈了十天,从此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结下了最亲密的革命友谊: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四十年。当时,他们在《前进报》上发表文章,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开展尖锐的批判。 一八四五年一月,法国反动政府下令把马克思驱逐出境,《前进报>因而停刊。于是J几马克思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八四六年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工人团体和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进行科学共产主义的宣传。一八四七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的遨请,加入了这个组织,六月在伦软召开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十一月在伦教举行了第二沈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狱嘴共产党宣言》。

从一八四七年夏天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上发表文章,使这个报纸日益成为宜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一八四八年二月,比利时反动政府把马克思驭邃出境。马克思重返巴黎,于同年三月到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一八四八年六月一日正式发行),号召以革命暴力与反革命作斗争,并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正因为这样,于一八四九年五月又遭到普鲁士反动政府的野蛮驱逐。马克思再到巴黎,不久又被欲逐,于一八四九年六月移居伦教,直到逝世。 马克思移居伦软后的最初十年,丫方面专心于革命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常为美国一家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以具体材料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固有矛盾。一八五九年,马克思把理论研究成果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接着写了三十二本政治经济学笔记。这些都为写作《资本论>作了充分的准备。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五年底完成了长达二百万言以上的三卷《资本论>全部草稿。经过精心整理,《资本论》第一卷于一八六七年在德周汉堡正式出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在从事大最的革命理论研究的同时,马克思仍然投身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一八六四年九月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又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在马克思、思格斯的主持下,领导各国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同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热情地支持了巴黎公社。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仅两天,即一八七一年五月三十日,马克思就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宜读了他的《法兰西内战>,对巴黎公社的基本经脸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斗争在不断深人,新的革命形势和任务正需要马克

哲学散文篇三: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

慢群4班 玫美

1. 柴静《看见》

柴静在央视做《新闻调查》时,就非常喜欢她。那个求真劲,很吸引我。这本《看见》算是对这个栏目的补充。写她每次冒着危险,跟同事一起揭露事实真相。其中有人被当场打伤,但是仍然不忘初衷。这帮有正义感的记者,深深地打动了我!柴静虽然不是专职作家,但文字功底很深厚。看她的书,画面感极强。仿佛是一个老朋友在默默向你诉说。写非典那时北京城的状况,让人忍不住落泪。这本书很厚,我反复看,都没有厌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通过文字,我柴静身上找到了勇气,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

2. 英国 蕾秋.乔伊斯 《一个人的朝圣》

男主人公是个极为普通的退休工人,为了去看望临死的昔日朋友。他决定徒步穿越城市,这个决定很快遭到了妻子的耻笑。他出发了,当鞋子磨破,脚疼得不能下地,当身上带的钱所剩无几,他想过退缩。但是他还是坚持继续走。一边走一边回忆生活中的各种不幸:被老板误解,被父母嫌弃,与妻子决裂。行走的过程,他渐渐找到了不同的解读方式,试着去理解这些曾经给他带来伤害的人。也渐渐打开了自己,慢慢跟所有的一切和解。当他走完全程,他已经蜕变成了另一个人。人生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试着自我救赎吧!

3. 周国平《宝贝,宝贝》

不同于周老师其他的哲学散文,这是一本记录第二个女儿的成长点滴。因为痛失过第一个女儿—妞妞,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周老师一改严谨科学的写作风格,字里行间都是满溢的父爱。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格外的温暖。当过父母的人,都会懂得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令人喜悦!我们关注他们的点滴成长,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但是用一本书来记录,是不是更特别?孩子大了以后,再去读这本书,一定会感动不已。

4. 杨思萦《此后思君空断肠》

市面上很多写仓央嘉措的书,我独爱这一本。看过数次,依然让我十分心动。那个转世灵童,从小离开父母,学习不同的技艺。他没有好朋友,有的只是不断督促他学习的老师。童年爱的缺失,让他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那个女孩。一开始他并不想过游戏人间的生活。成年后他渴望在事业上,有锻炼的机会,想展现他的抱负。可是永远有个人走在他面前,解决了所有的一切。他的心里充满了不公和不甘。当那个为他遮风挡雨的人去世了,他才知道自己白白荒废了许多年。当一面围墙终于倒下去,那种刺骨的寒冷。

5. 几米《布瓜的世界》

布瓜在法文里的意思是:为什么?书是献给对世界充满疑问的小孩和童心未泯的大人。看这本书,就像在看我自己。因为小时候我总爱追着妈妈问“为什么?”。终于有一天,妈妈也跟书上一样对我吼:哪来这么多为什么?你为什么老问我为什么?。我跟书

里的孩子一样,永远都不放过自己的好奇心。多年以后我终于知道,求知欲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当你问为什么时,你已经比别人进步,你已经走上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

6. 庆山《得未曾有》

这是安妮宝贝改名后的第一部作品。记得17岁时,买了安妮宝贝的书,本来就有些忧愁的年纪,跟着她玩阴郁。带着那种幻灭的感觉,沉沦在一种颓废的状态。现在她有了孩子,有了宗教信仰。这本书就像浑身湿透的人,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明媚起来。再看她的这本书,也像在看我从青春岁月里走过的痕迹。终于知道,能量是自己给的,与其空留幻想,不如自己实打实走好每一步。

7. 毕淑敏《拯救乳房》

不要被书名吓坏!这是一本关注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好书。读过几遍,仍然让我深爱不已。毕淑敏老师有过多年的内科医生经历,而后兼修心理学。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朴素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甘心成为她的忠实粉。因为多年在西藏当兵的经历,在那个空气稀薄的地方,毕老师对生命有了常人没有的思考。读她的作品,让人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

8. 林清玄《林泉》

林清玄老师是我最爱的散文家之一,每次有人要我推荐好书,肯定会有他的名字。他的每部作品我几乎都读过。优美的文字背后,透着他的睿智。因为多年潜心参佛,他的文章都很有哲理。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吧看到他的文字,而后对照自己的生活,决定找到

属于自己的慢生活。从厦门旅行回来,我终于开始落实林老师说的一切:注重精神生活,关注世界美好的一面,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9.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我的很多朋友都对亲子教育很感兴趣,让我推荐这方面的书籍给他们。龙老师的这本书,肯定是首推。当我还没有孩子时,我是个幼儿园老师,那时不懂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陪伴他们成长。现在的我,有了孩子,很庆幸遇到了这本书。我的育儿观因为这本书而改变。这书是龙老师和18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在孩子最叛逆的时期,他们约定要通过书信来了解彼此。他们在书信里,表达他们各自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看完以后,有了很多的思考。慢慢试着去成为孩子的朋友,也期望在女儿18岁时,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交流。

10.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

这本书关注了很久,上次群里邱老师提议一起共读一本书,我才正式开始拜读它。最近我在做生活的断舍离,删了淘宝,退出了不喜欢的交际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书里的一切。那个爷爷解决周围人的烦恼同时,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那个因为男友生病,而逃避自己遭受瓶颈期的女运动员。那个因为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流浪歌手。那个因为正确指引,放弃做陪酒小姐的女孩。这些人的故事,让我眼眶不禁湿了!

11. 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

看这本书的时候,几度抹泪,一再中断。看完以后,有种被治愈的奇妙感觉。故事的男主人公,从小有洞悉别人心事的超能力。他称自己是“偷别人影子的人”。他转学后,备受欺负,但当他了解那个男孩在家缺关爱时,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当他知道学校门卫,因为母亲难产去世而耿耿于怀时。他让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信:让妈妈想象怀孕时,对即将出世的孩子,写一封信。当这封充满爱意的信,被巧妙地送到门卫手上。他听从了母亲让他幸福生活的心愿,成功挣脱童年禁锢的枷锁,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12. 伍绮诗《无声告白》

看这本书的过程,非常艰难。里面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倍感沉重。一户五口之家,其中一个非常出色的二女儿莫名死去。家人寻找凶手的过程,女孩的死因逐渐明朗:妈妈把未实现的梦想,加注在女孩身上。为了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女孩跳级去努力学习,却成了同学眼中的异类。她被孤立了,没有一个朋友可倾诉。家里只有哥哥洞悉她的心事。哥哥从小就被爸妈忽略,只能研究天文学来逃避。他急于挣脱这个对他没有任何关爱的家。妹妹得知哥哥即将离开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内心充满了不舍和不安,所以她默默地把哥哥的录取通知书,偷偷撕了。打着爱的幌子,一个孩子走上了绝路。看完这本书,又是一次深刻的育儿观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哲学 哲学散文精选 现代哲学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