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建的困境与希望_日本经济现状2018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日本内阁府6月9日公布的今年首季度GDP修正值,较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换算为下降3.5%(原先估算是下降3.9%)。另一则消息则涉及今后的经济成长:经济产业省近日估算,如果正接受检修的核电站无法重新运转,关西、北陆、四国、中国及九州5家电力公司8月的供电量将比预期减少11%,且剩余电力储备率仅为0.4%,明显低于3%的标准。
  日本当前承受着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生产下滑的压力,但是受灾地区道路、铁路已得到修复,若能解除对生产链的电力供应限制,生产能力将逐步恢复,对设备、住宅和公用设施的投资也将带动震后重建的高潮;反之,大企业因担心国内电力不足而把生产基地加速转向国外,那么国内供给力将进一步下降。长期来看,核电事故及停运引发了企业对电力供应不稳的担忧,政府应修改对电力等领域的管制规定,以促进对家用发电机和替代能源领域的投资。
  此外,日本重建还面临着从政府改组到核事故扩大的困境,以及来自民间和企业的希望。
  
  政争伴随核泄漏加剧
  根据《公共土木设施灾害复旧事业费国库负担法》,日本政府会出资对灾区进行重建。但重建的“当家人”菅内阁,日前却被判“政治死缓”:面对在野三党向国会联合提交的不信任案和执政党内逼宫,菅直人靠“承诺择期辞职”和“威胁解散众院”软硬两手,暂时稳住了党内鸠山和小泽势力,因而躲过6月2日下午国会表决的生死劫。由于不信任案的反对票数接近赞成票数两倍,加上舆论抨击自民党添乱,菅直人误以为自己重占上风,当晚暗示自己将留任至明年1月。这下捅了马蜂窝,朝野议员纷纷抨击他,甚至他一手提拔、并当作接班人栽培的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也出面否认菅有意长期留任,并暗示他最迟将在8月辞职。
  日本媒体推测菅可能辞职的时间:最早6月内,最晚8月盂兰盆节(日本的“中秋节”)结束后。最早6月内,是因为民主党高层认为不应将重建重任托付给即将辞职的首相,而“应尽早选出新的领导人”。有分析指,菅直人即便不会应在野党要求,在6月17日国会通过朝野已有共识的“重建基本法案”之后辞职,也应在6月22日国会会期结束之前下台,以换取执行2011年度预算案所必需的“公债发行特例法案”通过。最晚8月,则是考虑到菅直人可能以最早在7月底前提交国会的第二次补充预算通过为目标,将国会会期延长至8月下旬,而且菅直人承诺过让灾民在8月中旬盂兰盆节前全部入住临时安置房,此后辞职也符合他所谓“考虑在东日本大地震重建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处置有一定眉目后辞职”的宣示。
  对灾后重建而言,日本政局再陷对峙,恐是短期甩不掉的政治包袱。朝野耽于内斗,预算案和配套法案不通过,政府赈灾项目就得推迟实施。而且,菅直人没有明显的继任者,鸠山由纪夫不会回锅,小泽一郎、前原诚司因金钱风波近乎出局,冈田克也因所负责的地方选举失败没人气,46岁的枝野幸男太嫩,65岁的仙谷由人又显老,有自己派系基础的野田佳彦个人形象也一般。眼下菅直人反对以解散众院为前提联合执政,这意味着倘若不可避免要与自民党缔结联合政权,首相还得由现众院第一大党民主党的总裁出任,那么,政治观念可被自民党接受、但资历尚浅的野田佳彦,能否领导谷垣祯一等自民党大佬,还要打个大问号。
  政府人心不稳或人事动荡,除了殃及财政拨款的进度,还令补充财源所必需的税制改革一再延宕。2011年日本全国债务累计总额预计达到全年GDP的两倍,相当于每个日本人背负着7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的债务。3?11地震海啸造成的直接损失,又高达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腰斩了原来预计复苏的一季度经济状况。债台高筑之下,民主党干事长冈田克也已明确表示“靠发行国债重建走不通”,临时增税成为必然选择。日本民调显示67.5%的民众同意临时增税,日本经济界也同意取消讨论中的法人税率5%的减税额度,尽管各界都愿意为重建做出牺牲,但日本政府能否筹到足够资金,现仍难以断定。
  更为棘手的是,福岛核泄漏扩大给重建增添了变数。4月中旬,东电曾发布核电站事故处理时间表,计划在6至9个月内实现反应堆“冷停堆”。但5月29日东电一名高层承认,核泄漏危机或许在今年底之前都无法结束。他还说:“除非我们弄明白事故的损害程度,否则很难知道处理这一事件需要多长时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一支小组来日调查后,日本当局6月7日承认:福岛核泄漏量是先前评估的两倍多,第一核电站1到3号机组外围安全壳也可能熔穿。这番表态及随后东电宣布第二核电站积蓄了3000吨低辐射废水需要排出,令人们对灾区重建的信心大减。按现在的估算,光对福岛第一核电站采取“切尔诺贝利”式的封堆,费用就高达4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每隔几十年的维修和检测费用。更何况,日本还可能因核泄漏事故面临国际赔偿的问题;因检修停转的其他核电站,也会减少电力供应。
  
  “破而后立”之可能
  尽管灾区重建困难重重,日本还是葆有复兴经济的希望。日本去年的GDP接近480万亿日元,灾区的直接损失只占其5.2%。财相野田佳彦日前称,零部件“供应链正在恢复,消费者心理也趋于复苏,地区经济出现好转迹象”。有预测称,日本经济将在秋季以后重回复苏轨道,也有人认为,基于重建计划的拉动效应,夏季就会复苏,但一般预测是年内复苏。
  “3?11”被称为二战后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难关,然而,某种意义上,它又刺激了本来就以单一民族为主的日本民众的向心力。光以节电为例,笔者近日走访日本各地,一目了然的是机场、商场、地铁站、办公大楼等公共场所和商业设施关掉超过1/3的照明和电梯。盛夏是用电高峰期,为实现今夏日本最大使用电力比去年削减15%的目标,媒体建议东日本的地铁将室温调升至31度;东洋大学表示学校原则上8、9月份不上课、不考试;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等保证7月中下旬按时结束课程(原本4月开学,因灾推迟到5月);东京工业大学目前则停止包括周六、日在内的所有公休假期,把课程集中在不需使用空调的时期完成;被诟病用电量比迪士尼乐园还多,达6万户家庭用电总量的东京大学,除大量减少空调、照明的使用外,办公复印机的使用数量降一半,厕所的温水洗净器停用。该校教授向媒体表示,今年3月天气寒冷,但学校还是停止了多数空调的使用,师生需穿厚冬装上课和做实验。各种努力之下,东大的电力使用比“3?11”前削减近50%。为迎接夏天,东大正在研究建立可推广应用的节电系统。面对所谓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日本最大的用电困局,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日本知识界的大学,其敏感而有效的应对,给日本民众做出了示范。
  与此同时,日本招牌产业打响了保卫战。“3?11”后,由于零部件生产的断档,汽车业的丰田、本田,包括其关联企业均遭重挫,市场被对手抢占;电子业的索尼、东芝、松下等,生产也举步维艰。但在供应链重建后,这些大品牌都缓过劲来。丰田章男6月4日表示丰田汽车当月在日本的产量可恢复至3?11前的九成,今年11月可恢复满负荷生产。东芝和索尼两巨头6月8日宣布双方液晶面板的产业合并,希望库存互补,使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第一。名声在外、但因成本高昂发展受阻的新干线,这次经受住了3?11地震的考验(震时所有高速运行的新干线全部安全紧急制停,专用的轨道、隧道和桥梁均无严重破损;4月下旬,穿越受灾地区的东北新干线已率先全线恢复),被置于客、货运交通大动脉的位置,顶替在灾区里不幸被“寸断”的普通铁路运输网络,成为日本重建的象征。这也为日本向外推销新干线,尤其是争夺耐震性能要求高的美国加州海岸的高铁大单,做了有说服力的形象推广。
  历史学家格里高利?葛兰西在《日本:地震之国》一书的导言中如此评价日本:“现代日本不是一个时常遭遇灾难和紧急状态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灾难与紧急状态催生的国家。”的确,浓尾、关东与阪神3次大地震,刚好构成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拐点,这次被菅政权称为“未曾有”的灾难,会否给日本复兴带来希望,抑或再次左右日本的发展路线,值得长期观察。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重建 困境 日本重建的困境与希望 困境中的希望 希望走出困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