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教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我父亲那辈人从来不给我们谈成功。但是,我能感觉到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   在1976年以前,成功一般是指在政治上的进步,入团,入党,受到组织上的信任。在1976年以后随着知识分子得到了解放,政治上得到了平等,对于成功的理解就是指在政治上能对党建言献策,学术上能著书立说,在家庭,就是子女能自食其力。
  在父亲那个时代,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功人士是出身好,党团员,勤奋努力,甘愿做一颗螺丝钉,个人服从集体,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被领导信任。
  
  要像老虎,不要像绵羊
  
  我这一代,和我父亲那一代是一样的。
  我接受的家庭教育比较传统,父母希望我做一个坚强的人,不做软弱的人。记得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可能那时我调皮,老挨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很不开心,就给妈妈说了,妈妈听了后很生气,立即领上我,说:咱们找她去。
  我们出了门,走不多远,在上学的路上就追上了她,我妈对她说:“我们孩子就够老实的了,你还天天批评他。”老师说:“他不自爱嘛!”我妈说:“我希望我的儿子要像老虎,不要像绵羊,他现在就够软弱的了,你们以后就不要天天老批评他了。”老师说:“好!”我始终忘不了妈妈在我弱小的时候给予我的支持――人格上的支持,这句话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自此以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做老虎,不做绵羊!这种信念支撑了我一生,永远不要懦弱,要做个强者。母亲的这种教育观念,让我印象深刻。
  
  要有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应该是父母教育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记得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开展了一次讨论:是不是要做党的驯服工具?最后的结论是肯定的。还教育人民要像雷锋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你放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我看来,在1976年以前是一致的,那时的社会风气还好。在实践中,义务劳动是经常开展的,从来不讲什么报酬,我在工厂实习的时候见到每月发奖金时,都是一个班的师傅在一起开会,班长都主动让出自己的奖金给有困难的工人,没有见到为评奖金争吵的事情。我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老师给我们补课从来不收费的,我们参加课余的兴趣班从来都不缴费的,整个社会都讲奉献精神,蔑视钻到钱眼儿里的小市民心态。
  总结一下,其实,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比较放任的,很少跟我们交流,表扬很少,但训斥比较多,小时候还打我,我出去看了风景写了作文让他看,他也不理睬。后来,对此,在我成为父亲以后我的反思就是:对孩子一定要好,要有耐心,要抽时间陪着他们玩,他们的任何进步都要表扬和肯定,对他们的困难要尽量帮助,在他们的学习上要多和老师沟通。
  
  按照父母的要求入团入党
  
  父母还希望我做一个诚实的人,在我上中学以后父母就希望我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积极上进,标志就是加入团组织,让我一次次写申请书,并过一段时间就写一份思想汇报交给团支部,看我总也入不了团,父亲把大学班里的党员学生请到家里对我进行启发,学生党员以自己的体会说对毛主席要像对皇上一样崇拜忠诚才行。可是我不清楚他们的“历史问题”是我永远不可能入团的原因,这点在我上大学以后我们中学班上的团支书才告诉我。对组织忠诚老实是父母他们的信念,也是对我的要求,但是无论我怎样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并在思想汇报中努力与家庭划清界限也无用,反倒使我饱受打击和迫害。
  在打倒“四人帮”以后,父母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我在1985年入了党,完成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和心愿。父母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专业对口,在专业上做出一些成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出一本书就不简单了。你看现在,出一本书跟什么似的,太容易了。
  你不理解那个时代,也无法想象那个时代,在毛主席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以后,对年轻的学生从一出生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记得第一次看印度电影《流浪者》我就流泪了,而且至今忘不了那电影中的一句话:“贼的儿子还是贼”,大家看《流浪者》是喜欢它的歌曲,而我从那里看到了从一出生就把人分为高贵和低贱的社会的不合理,这是我对人性的最初的认识。
  至今我一想到《流浪者》都眼含热泪,因为我们与别人太不同了,因为什么?因为出身论。土改时爷爷被打成地主,于是这个我从未见过的农村的爷爷就影响了我一辈子,具体表现:在高考时我的成绩比考上清华的同学还高,而我只能报考对出身要求不严的西安交大。在报考志愿时我最喜欢飞机设计,但这是保密专业,我的出身不够格,只能报普通专业,我报了交大的对保密没有一点要求的专业――机械系。
  由于家庭出身使我一直遭受歧视,在毕业分配的时候,被同学评议分到全年级最偏远和条件最差的玉门,而且就我一个名额,当我找到系里负责分配的系秘书问为什么把我分到最差的地方时,该老师说:你不去谁去?不成的话你在全系比比,你的条件比谁好?听到这,我只好不说了,是呀,我爷爷是地主,我是地主出身,我父亲还是教授,是臭老九,这种歧视多厉害!但是这种教育也使我的一生不敢懈怠,我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最后的结果看,我还是比较成功的。你看,我开始谈成功了(笑)。
  
  两代人的教育观几乎没有变化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中,我一直在中央企业,有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热爱的技术工作,我没有下海,虽然领导也给我办公司的机会但我不为所动,因为我在专业上有所追求。放到现在,这可能很难被人理解,这也许就是我受的教育吧,父亲的教育。
  对于“钱”,对于现在人们认为的“钱”背后的成功,父亲很少当面教育我,但是对于“钱”的认识是经过我自己的体会认识到的,在快解放的时候,物价飞涨,一个教授值几袋面粉,那时一发工资马上就要去买面,因为不买马上就涨价了。解放以后我们家的经济也很不宽裕,因为父亲爱书如命,每月都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书,家里的钱不到月底就花完了,都是母亲去工会的互助金去借钱,发了工资再还,有时还让我去废品收购站卖废报纸,一让我去卖报纸我就知道家里没钱了。
  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中,“钱”就是养家糊口的东西,但是钱又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时买东西都要凭票,什么粮票、肉票、布票、油票、肥皂票等等,尤其在六0年困难时期,有钱买不上东西,那时粮票是比钱还重要的保命的东西,对此我深有体会。
  现在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确实是这样,当时看来很正常的事,现在看来是很荒唐的了。反过来,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些教育观念,或许过多少年之后也是很荒谬的。
  时代在变,大家对于“钱”的认识也在变。可是,我女儿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关于以后的男朋友有许多选择,她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的意见是要找有真才实学的有理想肯努力的孩子,不能找夸夸其谈、显摆家庭财富、飙车的孩子,就是富二代。
  “父亲”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父亲意味着责任,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对孩子的要求不高:能自食其力,有独立的人格,敢于应对任何挑战和困难。总之能把家族的好传统传承下来,使家族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孙就行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父亲就是生命大船的掌舵的人。
  这也是我的父亲对我的要求,你看,我们两代人的教育观,几乎没有改变。

相关热词搜索:时期 革命 教育 “革命时期”的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