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小说到电视剧:电视剧亮剑原著小说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由都梁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亮剑》,创下2005年的收视高峰。随后在各地方台重播时,仍然屡屡夺魁,直到现在还受到来自各界观众的热情追捧,“叫好”又“叫座”。不论是作为小说的《亮剑》还是改编的电视剧都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对人物个性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敢于“亮剑”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大力颂扬。
  【关键词】亮剑;小说;电视剧;双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2005年9月,作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隆重献礼,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创下2005年的收视高峰。随后在各地方台重播时,仍然屡屡夺魁,直到现在还受到来自各界观众的热情追捧,“叫好”又“叫座”。
  不论是作为小说的《亮剑》还是改编的电视剧都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对人物个性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敢于“亮剑”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大力颂扬。
  一、电视剧忠实于原著精神,主题突出,人物刻划和场面描写生动感人,取得了艺术上的极大成功
  (一)高度彰显“亮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砥砺激昂,催人奋进
  电视剧主要就小说前面的24章进行改编,集中主要笔墨描写了同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全剧始终贯穿着敢于亮剑、主动进攻的军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相比之下,对于“亮剑”精神的表述,小说较为简单,而在电视剧中则多次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亮剑”精神进行了正面的阐释总结,特别是在军事学院培训结束时小说中李云龙的毕业论文是《论冷战时期的特种作战》,对“亮剑”精神做了画龙点睛式的概括总结,使其得到升华,突出了主题,昂扬着澎湃的革命英雄主义激情。
  (二)提炼改编,使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小说《亮剑》本身就设计了一系列惊险、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改编中导演和编剧进一步地加以补充和丰富,比如在小说中魏和尚叫魏大勇,是老红军了,一出场他就在李云龙独立团当排长,改编后的电视剧里魏和尚则是国民党士兵,补充丰富了其在战斗中被俘以及李云龙伏击日本观摩团精英;帮助楚云飞平定钱伯钧叛乱等原本没有的故事情节,从而使电视剧高潮迭起,在惊险、紧张、刺激中推进故事情节的开展,一环扣一环,使人欲罢不能,从观看中得到精神的高度愉悦,享受到了丰盛的精神大餐。
  (三)人物塑造张扬个性,大胆创新;同时,演员表演本色自然,丰满形象,演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英雄
  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秉承了小说中人物高度个性化的特点,突破了“见集体英雄主义,不见有棱角、有缺点、有个性的英雄个人”的创作模式,高歌李云龙等人的并非“十全十美”的阳刚之美和铁血精神。以前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立足于重大战役和军史事件,人物刻画往往囿于条条框框,缺少生气和活力,从而削弱了英雄形象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亮剑》则放开手脚,浓墨重彩地塑造出纷纷“亮剑”、勇往直前的军旅英雄群像。李云龙、赵刚、楚云飞等人物各有特色,各有看头,耐人寻味,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
  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演员的选择和表演。好的演员能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光彩。这无疑是电视剧比起小说的一大优势。电视剧中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无疑是十分出色的。如主人公李云龙的扮演者著名演员李幼斌的表演本色自然,粗犷脱俗,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非常的到位,形神俱佳,将小说中的人物充分演活了。观看完电视剧,对这些演员的选择实有“不做第二人想”之感。
  (四)电视剧采用丰富多彩的各种影视表现手段,更进一步地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提高了观赏性
  在小说创作与影视媒介的关系上,常常是先有优秀的小说文本,然后再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像《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如此。《亮剑》也不例外,先有了优秀的小说文本,到2005年时导演才将它改编为电视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赋予了这一艺术作品更多的影视因素,以小说文本无法比拟的优势来创作它、丰富它、再现它,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视剧中拍摄、剪接、特技、特写、电脑等这些丰富的艺术手段的使用,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摄影、光学、声学等等集于一身,把文学中的语言描述变成了直接可视可感的屏幕形象。比如对于音乐的使用,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骑兵连与十数倍于己的日寇骑兵联队对阵,重创敌人后全部牺牲时配上了凄婉、悲壮的音乐旋律。悲壮的情节,加上震撼人心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配乐,自然让观者荡气回肠!在悲凉中感受到无比的悲壮,在无比的悲凉悲壮中奋然而起!
  电视剧的改编凭借着高科技的影视手段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从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与批判性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改编又是有缺陷的。
  二、电视剧的改编断章取义,化悲为喜,消解崇高,将富于反思和批判精神的后半部分简单删除,这是作品改编的一大缺陷
  电视剧对原著中后半部分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等章节简单地一斩了之,完全是逢迎主流话语,哗众取宠意识的作怪,犹如一个健康的人被剁掉了双臂一样残缺。
  (一)简单消解小说的悲剧意味,将英雄简单化,将作品改编为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应该反思、批判的历史讳莫如深
  小说的后半部分涉及到了饿死不少百姓的三年自然灾害和黑白颠倒的十年文革。文革期间, 李云龙为了所在城市不遭受造反派武斗的毁灭,不顾当时政治气候异常, 毅然下令用武力夺回被造反派攻占的泰山师总部,结果被戴上反对“文化大革命”的罪名抓捕, 遭受种种迫害。为了保持军人的尊严, 他拒绝了好友和部下的援救, 最后开枪自杀。他到死都保持了军人的铮铮铁骨。
  小说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展现了这些英雄的悲剧以及其中深刻的意义。他们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毅然“亮剑”。在作者的笔下,李云龙的形象更为深刻,与以前的英雄形象有着巨大的的差别。李云龙之死是小说的浓墨重彩之处,这时的李云龙不但具有着超乎常人的英雄意志和英雄业绩,同时还具备了大彻大悟的英雄的精神力量,他的死亡是撼人心魄的悲剧,是面对更为强大的外在力量的不屈抗争,他以死来肯定生,以他的毅然亮剑来张扬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文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它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对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描绘与刻划。小说《亮剑》正是以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的贡献就在于对悲剧美的拓展与揭示上。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这种有价值的美好东西被毁灭时,它所产生的悲剧力量更为发人深省。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精神劫难,作者勇敢正视并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悲剧性,在揭示中反思和批判,在揭示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索,在揭示中张扬了民族精神和人性的崇高与伟大,而这一切到了改编的电视剧中却没有了丝毫的展示。
  (二)不敢直面人生的惨痛和历史的真实,对小说做喜剧式结局的改编,这也是导演囿于体制、逢迎市场、娱乐大众的结果
  面对不合理的、邪恶的外部力量,李云龙、赵刚等英雄不洁身自好、同流合污,而是毅然抗争,纷纷“亮剑”,他们选择了高贵与尊严。而面对低俗的审美趣味和僵化的市场机制体制,导演却是收敛锋芒,迎合世俗,对最具震撼力,最富批判精神的部分不敢展示,对于当下“热门”的婚外恋等迎合低俗口味的题材倒有偏好,反而加进了李云龙在军事学院培训时与田雨的同学张白鹿的一段感情纠葛戏。加进这样的情节能起什么作用?这样的婚外恋题材与“亮剑”精神有什么内在的关联?看来无非是吸引眼球,使电视剧多出一集两集,可卖的价钱更多罢了。历史和人生是完整的,对于人生的苦难和曲折的历史岂能视而不见?作者对社会对历史的冷峻思考和严肃批判的精神到了导演手中全变成了皆大欢喜的英雄正剧、富于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改编后的电视剧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娱乐化,娱乐电视剧的主旋律化的典型,它们用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建构了主流电视剧的特点。”
  当然,这一切的肤浅,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导演,这既有导演、编剧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市场的原因。文学和影视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影视自诞生起就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它难以摆脱这种先天的商业气息。影视发展进入当今的产业化时代,改编文学作品既是一种艺术行为,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和经济需要。文学作品一旦被改编为影视剧本,随着其商业性的增强,包括文学精神在内的某些宝贵东西都会或多或少地流失,这是商业社会中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今的文化体制机制下,部分既承载主旋律的宣传教育功能,又具有大众娱乐特征的小说,往往备受体制内的主流影视剧生产者的青睐。因为根据这类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可以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诉求和知识分子理性意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调和。影视剧的制片人和导演既要遵循美学原则,更要讲究“在体制中生存,在市场中发展”的现实策略。所以导演对作品进行了这样的改编也就不足为奇了。
  理想是美好的,良知是高贵的。当下,我们需要高扬民族精神、展现主旋律的电视剧,更需要勇于表现痛苦、黑暗,批判邪恶、不合理现象,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电视作品,套用鲁迅先生的话: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7-13

相关热词搜索:说到 电视剧 亮剑 《亮剑》:从小说到电视剧 电视剧亮剑小说 电视剧亮剑原著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