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的近义词 [有神奇的统计,就有神奇的误解]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据统计数据显示房价已经下降,但老百姓却感受不明显。那么到底是统计数据真切,还是自己的感受真切呢?这问题要问统计局。按理说我们应该相信统计局,虽然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坦承,现行房价统计方式存在缺陷――既然已经认识到缺陷,那么离改正过来还远吗?可惜几个有关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数据又把人弄昏了,它们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包括统计局工作人员的解读),并且,每一个数据都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有消息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居民消费支出显示,居民每月住房支出为111元。此数据即刻遭遇质疑,跪求统计局帮忙租房、山顶洞人、胶囊公寓……网友们沸腾了,简直委屈得不行,一条一条细数自家的住房支出情况,从水电暖诸项,到房租物业,到月还款,恨不得将每笔数字细细跟统计局说说清楚。一句话,不接受这个数字。
  备受责难之下,居住支出“320元版本”、“680元版本”应运而生,且数字解读中,不乏意见表达:“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误读和曲解统计数据以吸引公共眼球的现象,这是违背科学的和不负责任的,是对统计工作的偏见和歧视!”“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理解统计部门,在发现统计部门的不足时,应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不要动辄诋毁甚至诽谤统计部门。”
  统计是一门科学,普通人大多是“门外汉”,统计中所运用的工具、方法等,并非人人都能了解与掌握。所以,一些时候,公众难免对统计数据“误读”。面对质询答疑解惑,对引发争议的统计结果作出通俗易懂的解读,当是统计部门的职责所在,因此,大可不必对“误解”动怒。
  公众责难最多的,通常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统计调查,比如人均工资、住房支出等。统计结果与个人的经验感受相差过大――当然,不能说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如解读文章所说,统计“绝对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面面俱到地直接反映所有个体现象”,但是,当这种反差明显存在,而且,客观数据与主观感受云泥之别时,统计者是不是应该格外审慎?统计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当“死”的数据与“活”的现实相抵触,统计人该不该多一份警觉,并由此审视统计中所运用的工具、方法,调查所采取的方式、样本的选择,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疏漏?
  具体到住房支出统计,几个不同的数据,混乱之中已让“权威性”荡然无存。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也就是说,80%的调查对象不用付房租,这样的样本选择,科学与否?能否如相关人员所言,反映“从个体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普遍规律”?
  更有趣的是,遭遇“拍砖”之后,数字在“提升”中发生微妙变化――每一次解释都说统计无误,但每一次都给出一个更可靠、更有说服力、超过原先数倍的新数据。其所传递的信息,实际是住房支出远非作为论证“依据”的111元。有这样神奇的统计,自然不能责怪同样神奇的误解,或许,“基数”总是准确无误,但这样的“选择性失明”已经失去了任何实际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神奇 就有 误解 有神奇的统计 就有神奇的误解 你小时候有哪些神奇的误解 男生对女生的神奇误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