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关系】 中国式关系剧情介绍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曾经有一首著名的朦胧诗,题目叫“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观点跟上个世纪一首著名的朦胧诗有异妙同工之妙,那首题目叫“生活”的诗只有一个字――网。
  对于仕途之人来说,对上,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所谓的朝中之人就是关系、就是靠山、就是拉你、提携你的人;对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桩或者帮,就是吹你、捧你、帮你抬轿子的人。上有长官意图,下有群众呼声,你不想进步都很难。
  做生意也大致如此。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说法,叫整合资源、合作双赢。商道即人道,对于中国商人来说,做生意得先做人,人做好了,生意就能做好、做大。
  这不是把关系庸俗化,这是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它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是在一些制度规则不健全、不稳定时期的一种常态,是中国人的人情习俗与面子习俗,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
  
  如何建立人际管道
  拉关系是个技术活
  
  以前,拉关系和“走后门”常常联系在一起使用,被认为是一种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的丑恶行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对拉关系持真正的鄙视态度了。因为这本身是一项技术活。
  
  技术一
  把干不成的事干成
  在讨论怎么拉关系之前,先看看什么叫“走后门”。
  “走后门”的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此外还有一说,酒徒新书《家园》描述: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的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这两个典故很有说头,其一,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只要有权威,加以巧立名目,不能干的事情也能干;其二,只要有所隐蔽,先让职位高者或其家眷高兴,不能干的事情,一样也能干。
  
   技术二
  摸着礼物过河
  那么,什么叫拉关系呢?这里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无中生有,两个人本来没有关系,要通过拉拢联络,使两个人变得有关系,简言之,就是结交新朋友;其二是升级换代,把原本存在的关系拉近了拉深了,也就是维护和巩固老朋友的关系。
  刚涉世的年轻人可能茫无头绪,老江湖却清楚,所谓拉关系就是多走动联络,其实就是请客和送礼,先播种后收获,先投资然后谋取回报。
  第一步,得让人接受你,并逐渐把你当成朋友。首先得会说话。嘴巴得甜得像抹了蜜似的,即使弄得自己满脸都是褶子,也一定要保持最灿烂的微笑。其次,就得投其所好,说话得根据对方的性格和爱好来。如果是喜欢恭维的,可以使劲儿地拍马屁,如果是醉心技术的,就要把话说得专业一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人感觉到舒服。
  再进一步,得带点手信。手信是什么?手信最原始的称呼叫“贽”。《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贽就是礼物。拉关系时的手信,更多地起着试探的功能,看的是对方对你的接受程度。如果他收你的东西,一般来说,事情就能办成;如果办不成,他肯定不会收你的东西。
  最后,得让对方明白帮你忙的实际回报。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这个过程也很微妙,握不好就会功亏一篑。一般来说,对方不会不想要具体的回报,但又怕要具体的回报。因为数额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行贿受贿的嫌疑,那就变成了对方面临着违法乱纪的风险。这个时候那些会拉关系的人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表明自己跟他是在一条船上,决不会背叛人家。
  其实,有很多拉关系的高手,一开始并不把目标锁定在要搞定的对象上,而是采取“曲线救国”策略,从目标对象的老婆、孩子身上下手。只要你为目标对象的亲人很用心很卖力地做一些对他们口胃或满足其需求的事,便迟早会让他觉得欠了你人情。欠下的人情总是要还的,他什么时候开始这么想,你求他的事就好办了。
  
  如何提升人际管道
  攀关系是个脑力活
  
  攀关系是把生人搞成熟人,把没有的关系搞得有关系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准确意义是由下往上的一种运作,这对于搞关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这可以算是一种智慧。
  
  智慧一
  关系的高度要恰到好处
  如果拉关系托关系更多的是在同一级别,同一层面横向运作,攀关系则是在谋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如果拉关系托关系更多的是为了就事论事地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攀关系则是为了进行新的人脉资源开发和贮备,是着眼于未来的,因为那个你准备下功夫攀上的关系,是有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的。
  攀关系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于攀得上攀不上。依照常规,你准备攀的对象,只能比你高一个级别或两个级别。当然,这么说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总是处在不断构建和漂移状态。
  但有个环节是怎么也不能省的,就是让你准备攀的对象先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道理很简单,谁都不会跟陌生人合作,发生关系,因为那是很不踏实的。因此,攀关系需要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以加深他对你的了解。也就是说,你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千万百计引起对方的注意,让他对你发生兴趣。
  最常见的方式是托关系找人替你引见。这个引见的人,可以是你准备攀的对象的亲戚、朋友、同事,但最好是能够对他有影响力的人,比如说他的老师、上级或其他为他所尊重的人,或为他所看中的其他关系。
  总之,要把关系攀到有权、有势、有钱的贵人身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对他有需求、有期待,他对你却没有需求、没有期待,或者说他对你的需求和期待,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品,你们之间很难产生双方内心的相互认同。更多的情况,容易产生“剃头担子一头热”,你认为是关系,他认为不是,更有甚者,会把你的攀附,当成是一种麻烦。这对你来说会很尴尬,很可能会让你枉费了心机。
  
  智慧二
  释放自己的利用价值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一个攀字,还真道出了攀关系时屏气凝神,手脚并用的姿态。如果转换一个视角,那叫什么?那叫在地上爬呀。是的,你要想攀关系,就得彻彻底底地放下架子、放下尊严,你必须完全做到低姿态、低三下四、溜须拍马、甜言蜜语、毕恭毕敬、摇尾乞怜。
  道理很简单,你之所以要跟人家攀这个攀那个,就是因为人家在你们的关系中包含着等级、需求意味,而且这种意味往往是单向的、固定的。你在下,人家在上;你卑,人家尊;你求助于人,人家赏赐于你。人家看你一眼,对你笑一下,那是看得起你,你就赶紧感激涕零吧。
  当然,攀上关系是重要的,更重要还在于攀上以后的表现。就像疯狂生长的藤蔓攀附上篱笆墙或者大树,攀上了同乡,攀上了校友,攀上了门生,攀上了上级,攀上了贵人,只能算是找到了方向,或者只能算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你在那个被攀的人心目中,其实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他完全可能忽略你,不把你当一回事。
  接下来你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改变他的这种想法,让你在他那儿变得有利用价值。
  利用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男的不一定要行贿受贿,女的不一定要投怀送抱。有时候,能够办事就行。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索要回报,千万不能跟人家添麻烦,讲价钱,要把替人家办事变成天经地义的事,让他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你的犬马之劳,你的最高境界,则是把他服务成残废,让他从此再也离不开你。
  
  如何实现人情交换
  送红包是个财务活
  
  红包指包着钱的红纸包儿,最开始的意思是指压岁钱,在广东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称为“利是”,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更多的是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到了现在,开始泛指奖金和贿赂他人的钱。当然,送红包是有原则的。
  
  原则一
  既要趋利又要避害
  红包是什么时候开始异化,变味的呢?
  一切似乎都与利益交换有关。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向“钱”看。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那是万万不能的……金钱开始成为人们交往的敲门砖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一样,最重要的社会资源都被各级官员控制着,一个人控制的社会资源越多,证明他掌握的权力也就越大。这些权力包括干部任免晋级权、物资分配权、人事调配权、职称或各类奖项评审权、子女升学就业权等等。除了各级领导,一些重要部门岗位的职工如医生、裁判、监管,乃至门卫、火葬场职工等等,只要跟国计民生或人们的生老病死,工作生活有关,均大开送礼之风,红包遂逐渐变味。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
  既是行情,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两”,“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收授,实际上就是“贿赂”。常听人抱怨世风日下,岂不知这里面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功劳”,现如今谁敢理直气壮地说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给别人送过礼、派过红包?回头看民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动机就很有意思,长辈担心孩子打不过恶鬼妖魔或“年”,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就用那些钱去贿赂,这里就包含了钱能通关、破财消灾、花钱买平安的意思。因此,不管是为了趋利,还是为了避害,红包都能派上用场,这也可以说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
  
  原则二
  给红包穿上“人情”的外套
  送红包开始还欲抱琵琶半遮面,不好意思直接送,借用茶叶盒、香烟筒、糕点盒做掩护,送到人家家里时特意地在茶叶盒、香烟筒、糕点盒上敲一敲,拍一拍,暗示里面有别的货。但那种暗示常常被人忽略,便经常发生把茶叶、香烟、糕点转送给别人,别人在里面发现一卷卷人民币的事。
  现在,人们早已抛开“红纸包儿”的面纱,在形式上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决不会让人忽略,开始用银行卡、购物卡了,也有用大信封、牛皮纸袋乃至蛇皮袋的,据说要的就是那种沉甸甸、香喷喷的感觉,不像银行卡会在电脑上留下记录、物证。至于红包的大小,放心,送红包者早已根据要办的事情的大小做了比较精准的投入产出财务计算。
  请人吃饭不算犯法,连违纪都很难被认定。但请客吃饭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负担,要办成一件大事,光吃饭是不行的,不如红包来得干脆。
  红包是否合法,算不算正常馈赠或贺礼,有一个很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看是否会有基本等价的回礼。不过,在我看来,现在语意上的红包绝大多数已经演变成小额现金之贿赂。它唯一的难题在哪里呢?就是给双方找一个授受的理由。很多人的实践证明,这是个伪难题,很容易被双方解决。
  所有的贿赂在经济上都相当于权力租赁交易,通俗的说就是用金钱购买权力的使用权。在西方,这叫“权力寻租”。中国人认为老外的搞法太冷漠了、太直接了、太不会做人了,他们更习惯借用人情往来的传统方式,把权力做人情,通过人情交换完成资源配置。
  
  如何张罗一场饭局
  请吃饭是个文化活
  
  易中天先生曾经说过:“政治既然就是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对此,我深表赞同。吃饭时,最要紧的是营造一种相互认同的氛围。
  
  氛围一
  宾主不设防秘密愿分享
  这些年,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算是解决了,现在请客吃饭,早已不是为了果腹充肌,而是有了别的醉翁之意。比如说,是为了拉近与被请对象的距离,或工作生活中有了矛盾,一起吃顿饭可以消除误解,减少摩擦,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扩大视野和圈子,展示个人魅力或公司影响力。更多的情况,还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总而言之,吃饭俨然已经成为建立和维护人脉资源的一种手段。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儒教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定居组织,特别注意维护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能够在一个屋檐下吃饭,吃一口锅里煮的饭,证明是一家人,关系非同一般,隐含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这是中国人动不动就请客吃饭的秘密所在和文化基因。所以,直到现在,家宴招待宾朋仍然被认为是最高礼遇,也潜藏着你有我有,我的就是你的,主人对宾客不设访,愿意彼此共享秘密和好处的意思。
  酒楼包厢其实是家庭饭厅的延伸,算是一种替代品,只要对方答应来赴宴,基本上表示他对邀请者有了心理认同。某件没有被批准的事项,可能在饭后签字画押;许多没有达成的协议,可能在饭桌上达成;许多合同细节上的争议,可能通过吃饭来解决;许多没有谈成的业务,可能通过一顿饭来谈成,可见请客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氛围二
  酒喝七分高名媛来作陪
  请客吃饭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请客吃饭的时候都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是请客吃饭的地点。请客吃饭的地点要跟客人的身份相匹配,还要方便客人出行;请客吃饭的目的不同,就必须在不同的地点进行。
  其次是座次的安排。特别是在宴请官员或者尊长时,一定要按顺序安排。正对门口的位置是主宾位,主宾位的右手是次宾位,以此类推。当然,根据吃饭的性质不同,上述位置可做调整,但大体不要违反礼貌原则。否则,无形中得罪了被请者中还不知道。
  第三是选择主办方的参加人员,也就是作陪人员。以公司商务宴请为例,陪客可以是公司员工,也可以是社会名流,公众人物或善于交际的年轻女性(所谓的交际名媛),他们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被请者的尊重或讨论时尚话题,以便活跃用餐气氛。
  第四是点菜。如果事先了解了被请者的口味,就可以很准确地选择菜系,否则,就只有等客人到场以后征求他的意见。
  第五是席间气氛的营造与话题的选择。如果对所请的客人有所了解,最好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一般情况下的媒介则有两个,一是喝酒,一是讲段子。最传统的方式则是喝酒,其好处不言而喻,我在《红袖》里说过,如果能把酒喝到七分,正是要高不高,似醉非醉的时候,大脑意识一模糊,大家就不分彼此了,就可以相互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了。这时再谈事,客人是难得驳你的面子的。但也有一个风险,就是有些客人会事后耍赖,说饭桌上答应的事不算,搞不好还会责怪你,说你动机不纯把他搞醉了。
  上面说的主要是请客吃饭的一般常识与礼仪,其实,里面的学问远不止这些。
  请客吃饭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但很多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深谙此道者,不想升官发财都难。
  (来源:《中国式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关系 中国式关系 中国式家长 中国式关系剧情介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