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怀念母亲散文篇一:《怀念母亲》季羡林阅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时间愈久思念的神经愈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

B.思念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心中很浓郁,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文章插入了大量日记和散文的片段,这样写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都显得零散而不够完整。

D.本文线索是母亲去逝—“我”想起母亲就泪流,梦中常现—留学后故国和母亲常浮上心头。 E.本文平淡无奇,跳跃性大,读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情感浓郁,真挚质朴,是它最大的亮点。

12.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先后用两个“频来入梦”,这两处有什么不同?文章哪些材料与之印证?(6分)答:13.联系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作者思念母亲原因是什么?文章插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文章说我思乡思亲“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自相矛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含意的?(8分) 答:

四.季羡林散文《怀念母亲》阅读题答案:

11.CE(C这样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E. 平淡无奇,是季老文风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跳跃性大因为它是回忆性的文章,散文选材的需要,为表达思念之情服务的,也符合他宁静淡泊而善感而多情的情怀。

12答:第一处“频来入梦”:前两则日记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母亲。第二处“频来入梦”:后两则日记漂泊异乡,思念祖国母亲。【解析】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含意理解的考查。联系文章内容,找到对应材料,整合答案。13.答:(1)①母亲去逝十分伤悲。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②缺少母爱,灵魂孤独。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③到德国哥廷根,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孤独寂寞,母亲频来入梦。(2)作用:表达了中外母亲都具有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天性,为进一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做铺垫、蓄势,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升华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这道题是对文中重要信息提炼、理解能力的考查。联系内容,整合信息,整合答案。

(1)答出两点给4分,每点2分;(2)作用2分。

14.答:①矛盾,又不矛盾。②矛盾的是“凄凉”萦绕心头:远离亲人、远离祖国内心就会产生孤寂凄楚之感;③不矛盾是这种思念是“甜蜜”而幸福的:当内心孤寂凄楚无助,亲人和祖国给了他一丝安慰、宽心和甜蜜。④远离亲人和祖国的日子里,这思念痛并快乐。矛盾交织的复杂情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并激励他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怀念母亲散文篇二:怀念母亲的原文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

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在故乡地下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新潮翻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

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 (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怀念母亲散文篇三: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所写得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变的修辞,作者近乎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文字写着自己对生母、对祖国的怀念,同时还在中间插入了日记,就在这种朴实地书写中,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他情感的真挚与浓烈。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基本上能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但是孩子关于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季羡林资料及相应文稿《赋得永久的悔》,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怀念母亲散文)时

【教学时间】

2016.9.20

第 一课 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享受着母亲的百般呵护。让我们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也对母亲有着独特的敬意与爱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要学习的《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生字新词,读通顺课文句子。

2、出示“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3、指导写字:“挚”“斑”

4、再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语障碍。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规范字。

三、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失母之痛”“抱终天之恨”,感悟爱母之情

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的学习,深切的感悟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课堂收获

第二课 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的《 》生答:怀念母亲。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一生有几个母亲?生答:(两个;生身母亲、祖国母亲)。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_____。母亲离世,季羡林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他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说,他后悔,他真后悔,他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作者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当他来到哥廷根的时候,这怀念又增添了,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学习兴趣。

二、检查生字词语

1.指导写字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

2.指导写字:“寝”“朦”

【设计意图】学生能扎实掌握生字词语,同时能够规范的书写汉字。

三、品读思国之情

(一)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怀念又增添了了什么?你在这段中又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中节选的日记部分

学生自由读喜欢的部分,将自己的感受做批注。

学生汇报后再让学生带着感受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课文中节选的《寻梦》部分。作者不能回国,也就不能终止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一想到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他就思潮起伏,难以平静。他开始追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寻梦》。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自己去感悟。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相同,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就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融为了一体,成为支撑作者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找与本段相似的段落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这两段的关系(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学生知晓本课的写作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够运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季羡林一生怀念母亲的心。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珍惜与自己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六、作业超市

必做:1.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选做:1.收集有关母爱的俗语、诗句或写有关母爱的比喻句。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怀念 母亲 怀念母亲散文朗诵 关于怀念母亲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