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 建立地方合作机制_工作机制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5年11月10-11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等机构在西安主办了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会议,欧亚地方政府的代表举行了圆桌会议,具体讨论地方政府合作事宜。这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地方合作问题。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建立地方合作机制,将会积极地推进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并巩固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
  第一、树立以重工业等产业为主导、建立全面的地方合作机制,是中国东北地方政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方政府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把加强经济交往、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该组织的重要使命。2003年9月,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以来,各成员国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推进,改变了中俄、中亚四国之间经济贸易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2005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贸易额达377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在能源合作上也取得实效。中哈石油管道已经竣工。从2006年年中开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通过这条管道往中国供油。中俄东部的石油管道走向在几经反复后也终于确定。这些成就为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地方合作角度看,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在当代,东北三省对俄或俄远东地区的贸易都在中俄贸易中占重要的份额和地位。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占中俄边境线的绝大部分。东北是中国对俄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地区,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最为深厚、紧密。
  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方面看: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土地占俄罗斯联邦的74.76%,人口占俄罗斯联邦的21.83%。不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与俄独立时期,都十分重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都把加速开发这一地区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之一。这里也是俄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而且,由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占主体的东北亚地区是世界四大国(中日俄美)的交汇点,也是这四国错综复杂关系的集合点。1997年11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地方政府间合作原则协定》,两国政府建立了几个结对合作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俄两国之间的地区性合作开展得并不充分和顺畅。两国间的省州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商品贸易相比,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多年来徘徊不前。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相邻地区总体经济情况看,俄远东与中国东北是经济势力较强的相邻区域,但恰恰确是中俄双方在这里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没有质的飞跃,缺乏制度化、常规化的地方合作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把振兴东北与建立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内地方合作机制结合起来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除边境贸易外,这些地方在相互投资、劳务科技合作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需要建立地方合作机制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应确立以旅游为主的中亚各国与中国西北地方政府的合作特色。
  中国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的西北地区,不仅缺乏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基础,也没有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而相邻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基本以资源、尤其是能源产品为主,且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加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所以,工业合作并不是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的优势。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和效益高的特点。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情况下,做好旅游促销可以带来可观的净收益。旅游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被许多国家视为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据欧美一些国家的估计,旅游业安排就业人员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旅游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也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和促进建筑、运输、旅馆、餐饮、零售、营销广告、金融、通讯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总体发展。在中国,许多省市还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视为“衡量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
  新疆与俄、哈、吉和塔接壤,具有地缘和独特的人文优势。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和塔吉克等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跨境而居,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文化情结,形成新疆与中亚各国相关地区开展地方合作的独特、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当前,加强经济合作,复兴“丝绸之路”,恢复沿线经济,造福人民,是各国的共同愿望。尤其是近年来在复兴“丝绸之路”的旗帜下,以旅游经贸为主的经济文化合作,成为西北五省与中亚各国合作的主题。在不久前召开的欧亚经济论坛上,如何开发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的旅游资源是主要议题。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旅游大国,但是对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旅游却停留在低水平。“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到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主要是法国、德国和日本人,令人悲哀的是中国出境一年是一亿人(编者按:2005年为3000多万人),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只有300人。”乌兹别克斯坦的代表曾作过这样的表示。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相关国家之间,旅游业是有巨大发展潜力、辐射带动能力强又能尽快付诸实施的重要领域。因此,西北各省地方政府应在中央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与中亚各国地方政府建立互信、互利的旅游合作,使丝绸之路旅游的交通和安全保障、签证和通关更加便利,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
  第三、要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和发挥中国上海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中心的作用。
  应该承认,在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经济交往历史过程中,金融合作的作用一直是滞后的。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金融合作的呼声日益提高。各国都意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欧亚金融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功能的核心支柱。而且,金融合作应该包含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合作,然而,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范围内,还缺少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金融合作的开展。有专家提出,上海既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所在地,又作为正在发展的亚洲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把推动欧亚金融合作作为重要的任务。通过首先设立欧亚银行家协会,制订《欧亚金融法》和“欧亚金融合作计划”,建立欧亚金融发展基金,逐步过渡到建立欧亚开发银行。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地方金融合作机制,充分给上海必要的自主权,积极主动探索,才可能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
  第四,要充分提高以粤港澳为主体的泛珠三角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地位和影响。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市场的推动作用是最主要的主导力量。广东虽远离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经济来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依靠较为完善规范的市场机制,经济互补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广东省与俄罗斯莫斯科州和克拉斯诺亚尔边疆区等联邦主体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往来。双方签署了有关协议和备忘录。近年来,广东省与俄罗斯贸易额迅猛攀升,在中国名列前茅,仅次于黑龙江省。2004年贸易额达23.9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广东与俄罗斯贸易继续稳步增长,进出口额达10.1亿美元,增长17.6%。其中,广东自俄进口资源性产品大幅增长,而对俄出口机电产品更是大幅增加。前5个月,广东对俄出口机电产品3.7亿美元,增长76.5%,占对俄全部出口的68.5%。更富有意义的是,广东的华为、中兴大型企业在俄罗斯有良好的声誉,TCL、康佳也在逐步地扩大知名度。所以,有人说广东正在成为俄罗斯的最大加工厂之一。广东正在成为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新兴重要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都处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地方政府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各成员国非常关心的话题。俄罗斯联邦议会副主席梅津采夫提出:“我们认为发展经贸合作不应仅仅限于各国政府和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我们应当在更好地程度上吸收各国的经济改革的成就、经济立法的成就,这是我们推进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2005年7月,俄罗斯联邦议会通过了经济特区法,十分重视经济特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示范作用。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管理署署长日丹诺夫指出:“俄在建设经济特区时将主要借鉴中国经验。”广东贸易能力与对外投资的能力将长期在中国的地方省、自治区中名列前茅。特别是随着CEPA的实施,粤港澳一体化的加快,以粤港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整合加快,这个地区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潜力是很大的,其影响也是大的。必须加快建立地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以粤港澳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地区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相关地区的经济交往。
  第五、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应成为地方合作固定、长期的内容。目前,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个弱点或不足,是其成员国之间的人文合作与交流比较欠缺,导致科技合作发挥的作用不大。从1998年起,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先后建立了“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中心”3个对俄科技合作基地。从3个园区的实际运作效果看,由于有较为灵活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形式,加之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前两个园区效果明显。根据2000年11月双方政府签署的协议,中国还将在俄罗斯建立“中俄科技园区”。双方还商定,各自选出5个地方作为“孵化器”,其中中方有:北京丰台、无锡、西安、哈尔滨和上海;俄罗斯为莫斯科2家、圣彼得堡2家,新西伯利亚1家。但是,中俄之间科技合作的规模还比较小,渠道较少,合作的深度还不够,运作方式也不十分规范。两国间巨大的科技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在科技文化领域,中亚各国与中国的相关地区也有许多方面大有合作交流的潜力,如生物工程等。只有在制度化、正常化的前提下,才可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内科技文化交流不断发展。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相关热词搜索:合作 上海 推动 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 建立地方合作机制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