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和她关注的人道精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一本杂志和她关注的人道精神”这句话包含了《三月风》的自我定位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指的是杂志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记录、表述这个时代所彰显的人道气度。   这是一本有关怀的杂志。从“人道主义大讨论”,到讽刺文学专栏“野蔷薇”和全新的办刊理念“人道视角中的新闻人物”,她始终以“人道”的旗帜励志奋进,为当下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并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为主流的一分子。
  这是一本有责任感的杂志。她以审视的目光直面纷繁复杂的现实,对时代榜样的褒扬,对大众生活败笔的揭露、对恶俗文化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分析、对腐败犯罪的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声援,都是我们自觉肩负的责任。
  这是一本有气质的杂志。她叙说着发生在这个时代中最隐匿、最艰深的思考与焦虑。她敏锐地守望着这个国家每时每刻的人情冷暖,一个时代的温情凝结于这本杂志当中,化为慈善的悲悯和公益的力度,新闻也因此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历史。
  《三月风》的“观者视角”是我们发掘社会进步,纪录国民成长,解读社会变迁的立足点。我们希望以一本杂志来陪伴一个时代的成长与成熟。(本刊编辑部)
  
  1984~2003
  1986年第5期,用大篇幅回顾和重现文革十年浩劫中的荒唐事件,真实记录下历史,总结教训,坚定改革的信念。
  
  1987年第1期,继1985年刊登史铁生的《来到人间》后再度刊登《车神》,史铁生的文字从最初写身体残疾之后的无法接受,到后来的坦然以及对生死的思考、顿悟,影响了一代人建立起积极的生命观。
  
  1989年第1期开设“野蔷薇”讽刺文学版块,由知名作家撰文,丁聪、方成等漫画界泰斗配图,在当时极有影响。
  
  1987年第10期,张桦的《京华建筑沉思录》沉痛反思“北京建筑的无序发展,无序修补”,当年风行一时,获1987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1988年第1期,高钢的深度报道《面对民族繁衍的忧患》,关注当时中国一年新增30万缺陷儿的社会现实,向社会发出呐喊:关注残疾人。
  
  1998年第5期,专访刘少奇夫人、原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
  
  1992年第2期,美籍华裔政治评论家、电视评论家阮次山专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引发相当震撼。
  
  1994年第11期,该年9月,“远南”运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残疾人体育运动会。《三月风》以此为契机,传扬“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残疾人理解、尊重、关心。
  
  2001年第11期,讲述李嘉诚先生助残壮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弘扬其“助无助者”的人道主义理念。
  
  1993年5期,全国政协委员讨论“人道主义在中国”。
  
  1998年第12期,王宛平专访杨澜。除了精心营造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三月风》还发现培养了一批优秀作者,如金牌编剧邹静之、王宛平等。
  
  2000年第2期,调查北京“遗嘱公证”现状,用数据说话的同时,具体事例富有感染力,人性化地告诉人们如何未雨绸缪,在有生之年就安排好身后资产的处理,改变过去错误的观念。
  
  1987年第8期,刊登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史光柱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爱,还能复活吗?》。
  
  2004~2009
  
  2006年3月,《三月风》记者奔赴全国各偏远、穷困地区,深入报道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李嘉诚合作的“长江新里程计划”。此项计划为4万名内地贫困肢残者减费、免费装配“长江普及型小腿假肢”。
  
  2007年仲夏,在北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三月风》记者兵分多路,奔赴全国各地的训练基地,深入、详实地报道了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的备战情况。
  
  当盛装亮相春晚时,她为国人所熟知;当演绎“雅典8分钟”后,她为世界所瞩目。2004年,《三月风》专访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女士,向读者全面、细致地报道了邰丽华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敌国的资产,却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在坎坷的命运之途播撒着人道的火种。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八千多万残疾人。从2007年起,《三月风》在年末评选出当年“十大感动人物”,藉以表彰那些为中国残疾人事业、中国人道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心人士”。
  
  在5.12地震发生后,《三月风》曾先后四次奔赴灾区。2009年1月,在灾后第一个春节来临之际,《三月风》记者团再次来到北川,切身感受着那喜庆中略带酸楚的“灾区春节”。
  
  2007年春,SARS爆发四周年。《三月风》来到当年“抗击非典”最前沿的小汤山,将镜头首次对准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群体――SARS后遗症患者。一张张触目的照片,一段段沉重的文字,警诫世人:非典已在同胞的肉体与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而我们却在渐渐遗忘……
  
  2008年9月,北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盛大举行。《三月风》亲临一线,深入幕后,感受着奥运精神、吐纳着人道芬芳。这是国内媒体首次以“整本物刊”的形式报道残奥会。
  
  “我不丑,我也很温柔”。2008年的情人节,《三月风》为九名帅小伙儿拍摄了一组“征婚照”。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都渴望爱情。在《三月风》的“牵线”下,其中一名叫做李鹏程的轮椅橄榄球运动员,迅速找到了真爱,喜结连理。
  
  《三月风》十大作者
  刘宾雁 1984年创刊号
  报告文学《中国有个唐安华》
  中国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三月风》顾问。他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落实了“活在真实中”这一人性命题,对弱势人群同情、寄望、呼喊,对一切扼杀人性的黑暗力量进行揭露、抗议、审判,至今犹存于中国人自尊自强的奋斗中。
  
  史铁生 1985.9 小说《来到人间》1987.1《车神》1991.2《我21岁那年》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热爱与赞美,他说生说死时的从容机智,他直面厄运时的刚毅与顽强,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硬汉子。
  
  张桦 1987.7 报告文学《京华建筑沉思录》
  当中国的建筑文化古迹处于一片溢美之辞时,张桦抒写着沉重的思考“否定了一个梁思成,北京的建筑至今还是无序地发展着,再怎么规划还是在无序中修补。”该文获全国报告文学奖,二十年前的呐喊今天仍振聋发聩。
  
  苏叶
  1987.12 散文《纸雁儿》
  在《三月风》举办“让我们相互理解”为题的散文征文中,女散文家苏叶的《纸雁儿》中的父亲,“双目有疾,白内障,渐渐地终至失明”,但他自尊自爱,打发寂寞光阴直至辞世的方式,是用废纸折叠纸雁儿,深深打动了读者。苏叶曾任《三月风》江苏记者站站长,她的散文致力于对爱与美的失落和受难而引发的人生思考,在国内颇享盛誉。
  
  高建国 1988.8 报告文学《绿色罗曼》
  军旅作家,《绿色罗曼》透视当代中国军人婚姻问题,他笔下的军人脱离了高大全的英雄主义,而是从情感入手,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和彷徨。正是这样的真实和朴实,让读者感到了军人的亲近和可信,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认识了解他们并被他们感动。2009年,高建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新闻发言人。
  
  高钢 报告文学《面对民族繁衍的忧患》、《眼球:中国七百万盲人的呼救信号》等
  1987年到1996年间任《三月风》杂志专职记者,长期从事中国社会问题新闻的采写。作品充满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也充满对中国现实社会矛盾的焦虑和对于中国发展前景的美好渴望,他的关于角膜疾病导致中国数百万人失明的报道,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做出建设中国现代化眼角膜库的决定。
  
  卢广2005.1《战争后遗症》 2006.1《罪恶的种子》2009.11《中国的污染》
  10月14日,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首次颁给了这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摄影师。卢广刻意保持着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坚持拍摄那些更危险、耗时更长、更敏感、更边缘的题材:西部大淘金、小煤窑、偷猎者、艾滋村、吸毒者、妓女、污染⋯⋯他希望能够通过记录来解决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也没关系,我先记录。”
  
  钱海燕 漫画专栏作者
  钱海燕的漫画,正如余秋雨点评的“朴素干净,立志聪慧洒脱,会心一笑颇有禅意,令人醒豁于稚拙之间”。钱海燕的文笔是犀利的,每句话都直中人的要害:“政客的宣传就像比基尼――隐藏重点,展现诱惑”、“佛不在庙里,在路上”,钱海燕的心性又是纯净晶莹的,不管何种素材,信手拈来,包括安全套、裸体男孩,用得又都贴切。于是一个集俏皮、说教、禅思、深刻、多情且如孩童般纯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王谦酷评专栏作者
  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是王谦评说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对文化名流、政治权贵、经济富人,他的笔锋一如山东人的率真本色,在嬉笑怒骂、情理兼备中审视,从不妥协“公众”的陈词滥调,他对“天上掉下个宋祖德”“小偷成了作家”等文化事件的冷峻思考,对“人人想见赵老师”的执着追问,在文字背后,是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温情关照。
  
  《三月风》
  记者团队
  2004年《三月风》全面改版,这支年轻的记者团队改变了杂志的采编模式。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成为一支团结并富有责任心的高效率团队。他们对重大政治、经济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对民生、民意、民情进行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关乎残疾人及弱势群体权益、命运的事件,做出及时、全面、深入的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一本 人道 精神 一本杂志和她关注的人道精神 一本杂志与她所创造的传奇 我有一本杂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