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史殇?:晚清殇史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吧。”这是时尚的说话方式。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曾经的经典模式。 如果时尚地对比一下这两句话,第一眼不难看出有没有灵魂是时尚和经典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走别人的路”总不如“走自己的路”有思想,因此可以说时尚不如经典。然而仔细想一想,却又未必尽然。如果“走别人的路”,用时尚的方式说话是在别人灵魂上加了一层自己的思想,足可谓1+1>2。这样说来,时尚有时比经典还强。当然,经典更赞成前一种说法,因此时尚和经典之间总有官司要打。
  也许正是因为时尚这东西能好能坏,能上也能下,说雅似雅,见俗成俗,总有点叫人看不透的玄,所以时尚才成为时尚。而且既然引领时代潮流,大凡时尚浸淫过的娱乐、休闲、美容等等,所到之处便都能“掏别的人腰包,创造自己的富贵”,引发与名利有关的爱与恨。 因此,当时尚这东西跟着易中天走进历史,走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时,易中天作为教授也成为用别人的钞票充实自己腰包的明星,成为时尚和经典之间诉讼的焦点。而且,因为时尚有历史和文化的标签,易中天又给时尚增加了别样一种玄。在众说纷纭中,易中天已成为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易中天:讲史像酿酒 7月22日,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竞拍买走的易中天《品三国》,在北京图书大厦首次亮相。易中天亲临现场,出席首发仪式和签名售书活动。据悉,《品三国》以首印55万、版税14%的天价,在出版界破了天荒,而且3年内保底印量达200万册。这样,出版社3年内至少支付易中天260万元。
  对于天价书稿,易中天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追求目标,重要的是做成了这件事。” 把历史拿来酿酒 2005年,易中天春风得意。他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讲“汉代人物风云”,把历史上的话语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就是因他能把历史拿来酿酒呀!要说这个酿酒的酒基,就是将历史故事与个人感悟有效融合,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易中天,身为中文系教授,公然说史,频繁现身电视。中国的学界,对易中天的大红大紫,能不吃醋?说不吃醋,是假。一些学者认为,他在讲演中,有些细节实在有失学者身份,别说学者,一个大老爷们本来穿得很体面,突然为了解释某某词语,脱皮鞋、下跪,太屈尊了。
  还有,为了抓观众的心,他过度引用现代流行词汇,不惜“满嘴跑火车”,甚至说诸葛亮空城计弹琴,是唱卡拉OK,是不是有点信口开河? 但为什么那么多教授学者,那么多的著述文章,红的只有一个易中天?易中天的主讲,以指引古今人性为内质,是块闪光的金子,虽有瑕弊,但也是非常可爱的。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大的娱乐性,不如说中国的学者们太严肃、太死板,很少有人站在历史中,绕到历史后,连接今人心。观众贵乎“追求精神享受”,喜爱学者之平民气度、笔墨之幽默劲健、言语之丰厚底蕴、灵性之入戏勃发。易中天的讲演,达到了动中见生气,轻松间出风情,奔突之际现神采的高度。气度的流变,情韵的播撒,精魂的锋芒,风俗人情的揭秘,都融会其中。 把历史拿来酿酒,以“侦探小说式的讲课方式”,把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和迷案作牵引,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每隔3至5分钟来一个悬念或噱头,易中天的讲座方式很独特,分寸也掌握得颇好。他把文学感、生活感,融入历史感中,穿透人性获得的平民通感,是他的拿手好戏。
  “品”出易式风采 对于讲史,易中天说到理想境界,是想树立自己在观众心目中亲民学者形象,让大家认他是一邻居,一朋友,一熟人。应该说,易中天很会讲故事,懂得细节的魅力。掌握史实后,易中天常常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同时把握好现代人的接受心理,并两相接洽。他在抚摸并抚平一些历史的褶皱,并把它们变成故事和语言的绸缎。这之中,他注重“换算”名称,“换算”心情,“换算”新旧,这就是一个心里装着读者的学者的高明所在。 易中天这个人属异类,在学术上、讲史中,倾向于“流寇主义”,为达到在跳动中精彩,最活跃、最有趣,不遗余力。易中天把历史拿来酿酒,自认是一个酿酒师,很注重一个“品”字:分尝,情味,现代心境。在深厚阅历之上,融入才情、人性参悟,才有他独特的个性。
  他讲史,所心仪的,是对历史的“趣说”与“妙说”,做到了趣说,即使某些史实在细节上不够准确,观众、读者却很买账。 记得易中天说过:“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这话也就易中天能说得出来。易中天笃信,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情感的普遍传达,每个个体的任何独特情感,都通过不可重复的形式感,而为每个其他个体所同感。易式风采的讲史,是借鉴过去、面向现在、立足未来的绝活儿。 易中天在讲台上,之所以能纵横天下、妙趣横生,首先对历史进行清理和分析,消除误解,保持个性,提升品位,展示魅力。易中天注意体察研究社会和人生,大到世界风云、人物命运,小到一缕思绪、一片柔情,只要人们喜欢读观众喜欢读便大写特写,给人以故事、知识、启迪和精神享受。 愈平民愈如日中天 “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如此话语,是把历史人物平民化、现代化、幽默化,之后就是易中天的节目收视率如日中天。 易中天的平民立场,幽默语言,是他大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他和听众,完全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平易近人,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人性化理解,于是历史距离普通观众好像很近很近,近在眼前。
  易中天的“文学趣说”受欢迎,是因为他放低了架子,甚至没有了架子,即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达到这个境界,他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 语言幽默又准确,与现实紧密结合,是他讲史的制胜法宝。例如讲解古代谋士的意思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用了,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这些很有现代感的平民化语言,让人听了顿有亲切熟悉之感,一下子就和离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拉近了距离。
  调戏历史,调戏自己? 易中天《品三国》的时代基础同样是刘心武新解红楼梦、阎崇年讲清朝十二帝……赢得青睐的根源。而在他们背后,历史正在大腕手中由戏说对正说“改朝换代”。当然,易中天对历史戏说潮流的推力也绝对不可小视。只是这种潮流究竟会产生什么,时尚史学会不会造成史殇,却也让人怀疑。
  易中天究竟怎么说史 易中天究竟在怎么说史?他自称其演讲风格有三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境界。他同时定位其历史观是“萝卜史学”,具有萝卜一样的草根性。   虽然有许多人认同易中天的“平民史学”,甚至缺乏历史知识地推崇说,易中天开创了一种说“史”的新方式。不过却更有许多不是易中天同行最多只能算是同仁的人,认为易中天不是学者,讲的也不是学术,而应该算是一种“文化商人”。批评家张闳就认为“刘心武、易中天其实就是有点学问的单田芳”,通过《百家讲坛》火起来的人多少都带有点说书人的色彩。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等一批说书大师红极一时之后,电视让说书渐渐式微,那么《百家讲坛》则重新打造了“新说书时代”。而“说书”中“戏”的成分肯定要大。因此更有人认为易中天同时下泛滥的戏说历史剧一样,在戏说历史。 戏说的传统底气 虽然易中天面对有关他戏说历史的声讨一再否认,可也有支持者为他和其他人提出了戏说历史的“正当理由”。
  这些人称,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因为历史只有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而且列举说“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戏剧中由《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小说中四大名著里有三部都是在演绎历史。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亦均属此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延续。易中天不过其中一个传递者。
  更有人厉声责问,何谓历史?“可以说煌煌二十四史是帝王的起居史、泡妞史、淫荡史,是王侯将相的杀戮史、争权夺利史,是达官贵人的风花雪月史、专权弄政史,是威权阶层的驭民史,惟独不见草根。这样的历史即便娱乐化、庸俗化又有何妨?”他们以鲁迅先生为易中天“后台”,称先生指责二十四史的一些内容充满了瞒和骗,而易中天以娱乐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的方式,消解历史,躲避崇高,揭下历史的遮羞布,撕破历史的伪善面孔,何辜之有?因此没有必要夸大易中天的“危害性”。
  戏说的现代流弊 不过针对这种戏说的理直气壮,却有人罗列了近年来戏说历史剧和戏说历史等时尚史学流行的遗毒不可忽视。因为在历史剧盛行的今天,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是来自虚构的历史剧,虽然历史剧制作人常以“本故事纯属虚构”来撇清关系,但还是会在观众中留下“历史就是如此的”印象。 以至于高考作文中人们会发现诸如此类的“创新与戏说”: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战国时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文姬结为夫妻;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中救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 许多人还指出,戏说并不是历史走进大众的惟一方式。司马迁的《史记》作为采用生动文学笔调写作的历史,既是“史家之绝唱”,亦为“无韵之离骚”,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
  可见求“文”与“史”结合,不一定非要戏说。文化批评家张柠也指出,在中国近年出现的《万历十五年》、《潜规则》和《天朝的崩溃》等史书既是学术著作,又有新的历史方法论和新观点,因为风趣幽默可读性强而畅销,这说明戏说也并不是流传的借口。而实际上,《品三国》、《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畅销书“新东西不多”,功利性和娱乐性却明显。 持同样观点的中国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更是把当下盛行的“正说”、“品说”、“戏说”历史通通归结为“时尚史学”,批评其误人子弟。他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貌似正儿八经地说,实则有许多荒谬的错误,比如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其实努尔哈赤只打了半个东北。
  “戏说”以电视剧为代表,目前的历史电视剧基本都是文化垃圾,胡编乱造,八竿子打不着的凑一块,没法看,一看恶心。至于易中天媚俗的“品说”,“玩了玩文字游戏,讲了些乐子,却没有任何创见”。 李治亭表示,“在这么多戏说的误导下,大众很有可能对历史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戏说”的“戏”是调戏的“戏”,而调戏历史就是调戏自己。
  葛红兵:我为什么批评《品三国》 自从在博客上发文谈了一点我对易中天《品三国》的看法之后,我就没有安生过,电话一直不断,网上也闹腾得不得了,网友们争论非常激烈,许多“乙醚”来我的博客、论坛、留言簿闹。老实说,作为批评家,我的意见只是一孔之见,读者没有必要如临大敌;一篇博客文章,“乙醚”们也实在没有必要那么大惊小怪。部分“乙醚”说我是酸葡萄心理,话很不中听。不过,北青网的总编打来电话,他们专门做了一个网上调查,让支持我和反对我的人都来投票,结果,支持我的读者还是比反对我的多一点。看来,严肃的意见,读者还是能理解的。 我为什么要批评易中天?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我要借易中天出名?是不是我嫉妒易中天了?我是个批评家,批评家要工作,就像农民要种地,这就是动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比如文学批评、比如文学创作、比如学术研究,非常忙,没时间嫉妒。
  如果我批评谁,就是想借谁出名,那批评家就没法儿当了,迄今为止,我批评过近百人,比如鲁迅、巴金,说来我已经借近百人出名,我应该已经很有名气了。再说,名气是什么?就是大家知道有这个人,在做这个事儿,说穿了,不过如此。有什么必要反复出名呢? 对易中天《品三国》怎么看?因为是博客文章,可能不够严密,这里要解释一下:易中天解三国,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比如他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形式是生动活泼的,比如他用的很多有时代特色的词汇,他可能是三国接受史上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解读者和传播者。这是一个前提。我批评易中天,不是说他很不堪,相反他很不错,因为他很不错,很有影响力,我才批评。
  批评是希望读者能正确对待,不要盲目崇拜;并不是希望读者抛弃或者鄙视易中天,我批评过鲁迅、莫言等,但是,我同时也是他们的热心读者,从心里热爱他们的作品,这个道理没有什么说不通的。 我和易中天之间的分歧,也不在历史能否娱乐化上,历史娱乐化是一个不争的事情,大量的戏说历史剧存在着,历史正在被娱乐化么!我也不是说讲课不可以调侃,讲授的方式不能轻松活泼。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看《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有时候也会调侃,关键是解释历史的方向、态度,调侃的方向、态度,有些涉及对历史的理解、对人物的鉴定,要慎重。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目的是正说历史,是正本清源,是传播知识和真理,不是娱乐大众,那么就要有一个针对知识的科学态度,针对历史的观念信仰。
  我批评易中天有这样几条:第一,过多地解释了权术,而较少地关注历史本身;第二,过多地讲了故事,而较少地阐释人文理念;第三,以《三国演义》为假想敌,用历史来要求文学,对文学不公平――伤害了《三国演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解构了《三国演义》中的美学追求、人文理想。比如,“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可以分析、还原,但是,“三顾茅庐”作为文学创作体现出来的作家对知识分子价值、身份的自我体认,要求统治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诉求,却不应该解构。易中天把《三国演义》作为标靶,没有注意把握历史和文学的区别,没有尊重《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对《三国演义》不公平,对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也不公平。
  易中天可以突出讲历史,可以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比较,但是,不能变成对《三国演义》的解构,要同时尊重《三国演义》的审美性,尊重它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审美理想、人格诉求等,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自有高格,超越历史,不要抹煞它,相反我们要解释给读者听。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历来文史不分,本来《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区别在一般读者心中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是易中天的解读,恰恰是在这个上面做了文章。
  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坚持微言和大义的统一,如果把历史都说成了胜者王侯败者贼,而胜败又都解释成是权术使然,人的智慧(甚至是个别人的智慧)使然,那就会让读者以为权术是胜败的关键,只要学会玩权术就可以战胜历史,把人的智慧看得比天地的常数更重要,没有对大历史规则的敬畏,没有对大信仰大品格的敬畏,那读三国就会走向反面,以历史的名义反历史。说白了,没有历史观的历史,没有人文理想的历史,没有大敬畏的历史,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一堆由个人智慧决定的偶然性。 读书的目的是使自我更加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是你自己能判断,能自我决断,读书要读原著,这样再看导读的书就能真正借鉴别人的智慧,而不会被导读拉着走。

相关热词搜索:时尚 史殇 时尚,史殇? 西方时尚史 时尚史 身材变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