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怀疑的少林寺“商业化”]少林寺商业化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有一则新闻说,少林寺的门票收入即将被纳入河南省登封市政府与香港公司合作合资的一家旅游公司,到香港上市。登封市委宣传部人员证实了这一消息,少林寺却否认了这一消息。真真假假,令人摸不着头脑。
  但少林寺“被上市”的新闻一经披露,舆论即沸沸扬扬,表明人们对于少林寺一贯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有一种深深的怀疑。
  这种怀疑心态在假冒悔过书事件中有更直接表露:2009年11月11日,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少林寺官网贴出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悔过书”。信中说,释永信对少林寺的现状感到羞愧、痛悔,并表示不在商业化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否则将成为少林寺和佛教的罪人。不过少林寺辟谣说,这封信是假的,系少林寺官网被黑客攻击、主页遭篡改所致。
  这两个事件同时指向了少林寺的商业化,扭曲的商业化。
  这种商业化首先源于少林寺自身的价值取向。自同名电影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四海,游客暴增。在这种背景下,释永信成为方丈,他本人是首位取得企管硕士学位的僧人,少林寺主题电影的制片人、少林寺的“首席执行官”。他借着现代化的名义,带领少林寺迅速走上了商业化之途,把少林寺当成一个商业品牌,对其商业价值进行了最充分地开发。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充分发掘少林寺的商业价值。九十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官员围绕着经济增长率展开了激烈的政绩竞争,而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捷径。地方政府纷纷发掘和经营本地的文化资源,几乎所有的文保建筑、宗教场所,在政府眼里,都变成了可用以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性资源。政府策划的所有文化项目都是所谓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或“招商引资唱戏”。
  少林寺当然未能躲开这一命运。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就围绕着少林寺,划出了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嵩山少林景区”,少林寺也被纳入到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之下。这个景区与少林寺,这个景区的政府及地方政府与少林寺院方之间,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关系。政府与寺院、佛事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少林寺在与政府的政治关系之外,又平添了一层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总体结果是推动少林寺商业化。此前曾经盛传过的上市传闻,似乎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再次操纵少林寺而进行的一次试探。
  在上述内外两种力量的推动下,少林寺,还有其他一些寺院,迅速地变成商业经营主体,或者被编成商业经营的工具。不过在少林寺,前者的成分似乎还多一些。释永信再三为少林寺的商业化公开辩护,他说,由此可以实现寺院的现代化,由此可以提升少林寺的地位。他还举了台湾法鼓山、中台、佛光山与慈济等四大名山的现代化景象为自己的做法辩护。
  引用这样的范例,只能彰显释永信的无知。他大概没有弄清楚,寺院的物质条件当然可以现代化,寺院成己救人的方式也可以现代化,但寺院的内在精神却不能商业化。
  确实,几大传统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于很多人现在谈论的儒教,均诞生于1000多甚至2000多年前。而在历史上,他们都发生过重大变化。尤其是面临现代性的形成,各种宗教都在进行调整。因为现代化最早发生于欧洲,所以,基督教的调整最早,此即发生于16、17世纪,路德、加尔文等人领导的、波及全欧的“宗教改革”。经历了革新的宗教也成为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继续在社会、文化、价值等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过去100年来的主题就是现代化,宗教对此也积极做出回应。佛教在这方面是相对成功的。形成于大陆时期但在台湾光大的“人间佛教”模式,顺利地实现了佛教的现代转型。佛教通过举办各种慈善公益事业,实现了社会化,融入城市工商业社会,与这个社会中的个人重建了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这四大名山的设施都是高度现代化的,但同时又保持了佛教慈悲为怀、渡己渡人的真精神。
  大陆佛教在现代转型方面远远落在后面。糟糕的是,像释永信这样的人,反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把现代化误解为商业化,结果他所采取的追求现代化的每一项措施,其实都是在斫丧寺院、佛教的真精神。释永信说,商业化可以提升少林寺地位,问题是,现代化的少林寺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禅寺么?

相关热词搜索:少林寺 商业化 怀疑 被怀疑的少林寺“商业化” 少林寺是否应该商业化 被怀疑的少林寺商业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