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沉寂百年的名茶正在苏醒_恩施名茶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远道而来的品茶人      4月8日中午,在润邦国际位于恩施市芭蕉乡茶厂的会客室里,任老先生和几个随行人员静静的等候着,这已经是他20天内第二次造访此地。工作人员正在生产车间里为他现场包装特级恩施玉露。
  60多岁的任老来自山西临汾,他之所以愿意经受长途旅行的颠簸而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买到最早上市的恩施茶叶。3月20日,任老就曾来过芭蕉乡。不过由于今年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恩施茶叶的上市往后推迟了10天,任老并没有如愿以偿。
  每年到了产茶的季节,任老就会带上几名年轻人,坐着价值100多万的进口福特房车马不停蹄地前往各个茶叶原产地。每个地区新茶上市的时间表,就是他目的地的先后顺序。海拔2000多米的云南普洱茶树,长于半山腰的武夷岩茶,黄山脚下的毛峰等等,但凡中国产茶的地方,都几乎留下了任老的足迹。而且是年复一年,极少停歇。“一边当旅游,一边当品茶了。”任老说。
  2009年,任老在家中阅读《中国茶经》时,从上面知道了“恩施玉露”。翌年3月28日,任老就坐着房车来到恩施,直奔位于芭蕉乡的润邦国际恩施玉露生产基地。任老喝茶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从来不在茶叶市场上买茶,只在原产地购买。
  能让见多识广、品茶无数的任老成为回头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任老看来,从种植技术到制造工艺,恩施地区的茶叶与外地相比没有优势。不过他却仍毫不吝啬地认为恩施地区的茶叶品质为湖北之首,“污染少、土壤富硒。这种原生态产茶的地方现在很少了。”
  当天中午,任老在购买了4万元的特级恩施玉露后,就匆匆离开,前往另一个他觉得的不错的产茶基地――鹤峰县北佳镇。临走的时候,任老还不忘给恩施茶叶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宣传力度太小,产品包装档次还需提高。
  
  原生态的茶叶市场
  
  原生态是恩施地区茶叶的一大特点,即便是这里的茶市交易也体现出了这种特色。
  现在正是鲜叶采摘的季节,也是茶叶交易的旺季。傍晚时分,芭蕉乡邮政局前一条百米来长的道路就会挤满了收茶的茶贩和附近前来卖茶的农民。
  卖茶的人基本都是周围的茶农,男女老少都有。由于芽茶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长成大叶茶,卖价就会从几十元跌到8元左右,所以茶农通常会发动全家力量一起采茶。这些人大多提着塑料口袋,最多也不过背着大号的化纤口袋,里面都装满了刚刚采集完的鲜叶。
  鲜叶能够卖出好价钱,一方面取决于茶叶的品种,一方面取决于采茶人的技术,一般来说,普通芽茶的收购价格在30元左右。最高的价格在120元,几乎全部为制造恩施玉露的茶商所收购。
  这里的茶贩全部都是恩施当地人。交易结束后,他们必须将鲜叶迅速运送给茶商,由茶商连夜制成茶叶。否则茶叶就会因为失去鲜度,而无法制成绿茶。
  芭蕉乡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龙克忠说,茶市交易是当地的一个习俗,这种繁忙的景象一般是从正月十五开始持续到谷雨。该乡人口为6万5千人,有茶田7万3千亩,人均1.2亩茶田。按照近两年的行情,每亩茶田的年收入在4、5千元左右。茶叶收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芭蕉乡有三家产值过千万的茶厂,分别是润邦国际、宜红和芭山。前者主要生产恩施玉露,后两者分别做红茶出口和大宗绿茶批发。
  
   外地商人助推玉露
  
  谈到恩施玉露,全名为恩施润邦国际富硒茶叶有限公司的润邦国际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在进入恩施以前,润邦国际的总经理张文旗并没有做过茶叶生意。然而这位来自江苏的外乡人,很快就体现出了不俗的经商本领。
  润邦国际先是收购了芭蕉乡的一个茶厂,并聘请该厂原厂长、对恩施玉露生产工艺非常熟悉的蒋子祥为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斥资数十万元购买先进茶叶加工机器,打造一条恩施玉露的现代化生产线。
  对于恩施玉露的品牌打造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2008年,由湖北省农业厅、恩施州人民政府主办,恩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授牌仪式在武汉举行。恩施玉露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这对于提升恩施玉露品牌影响力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润邦国际是当时唯一的恩施玉露生产商。
  润邦国际于2005年进入恩施,前期投资500万元,2006年正式投产。他们的营业额从最初的300多万做到现在的3000多万,产值几乎每年翻番。
  更重要的是,很多外地顾客都是通过润邦国际才认识到恩施玉露这种有百年历史的老茶。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是张文旗有着更宏大的想法。
  在他看来,中国的名茶很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产茶企业几乎没有。茶厂只能依托带有地域地点的茶叶抢占市场,缺乏自身品牌。“我们现在的广告投放都是以打造企业形象为主。”张文旗说。他对企业的长远规划是“立足恩施,放眼全国。”
  
  恩施市的三大名片之一
  
  张文旗有着淡化企业过于依赖恩施玉露这一品种的想法,但是对于恩施市政府来说,恩施玉露是近年来的重点发展项目。恩施市委、市政府将它和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列为三大名片,集全市之力精心打造。
  2007年,恩施玉露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 这是全省首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产品。不出意外的话,申报近三年的“恩施玉露”商标也将由国家工商总局在2011年6月正式颁发给恩施市政府。
  2010年5月,在市政府的引导下,以润邦国际为主体联合另外近10家规模较大的茶叶厂商成立了恩施玉露集团。这个听起来像企业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行业协会,只有集团内的企业才能够被授权生产恩施玉露。
  恩施市人大财工委主任兼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腾松柏说,政府组建恩施玉露集团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打造高端品牌来做大做强恩施的茶叶产业。
  2010年,恩施市全市茶叶总产量1.22万吨,产值6.36亿元。其中恩施玉露的产量只有400吨,但产值却高达1.2亿元,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18.86%。从这个数据中不难看出恩施市全力打造恩施玉露的另外一个原因。
  不光是政府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有实力的茶商们也发现这中间蕴藏的高附加值。近一年来,尽管恩施玉露集团的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但到了2011年恩施新茶上市的季节,这个松散的机构里已经有6家企业开始生产恩施玉露。
  
  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其实,恩施玉露并不是近两年才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国内著名的几大名茶一样,恩施玉露这个品牌不是近年来创造的,而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杨胜伟说。
  74岁的杨胜伟老人,曾以申报方首席专家的身份参加国家质监总局在北京召开“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他退休前是恩施农校校长,和当地茶叶打了50年的交道,对于恩施玉露的特点和制造手艺非常熟悉。
  据杨老介绍,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茶,称之为“玉绿”。1938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恩施设立茶厂,改进工艺,并将“玉绿”改名为“玉露”。
   1965年,恩施玉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获得了茶叶里的最高评价。这也是迄今为止恩施玉露唯一一次入选。
  “其实一直以来,恩施玉露都是属于比较珍贵的茶叶。”杨老说。上世纪60年代恩施县烟麻茶公司(当时的称谓)的成品茶收购价或许能够体现出恩施玉露的价值。当时普通绿茶、西湖龙井、恩施玉露在当地的收购价格分别是1块钱/斤、3块钱/斤和7块钱/斤。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在广交会发现了恩施玉露,十分喜爱。由此恩施玉露成为了长期出口日本的产品
  由于恩施地区曾长时间为前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出口大量红茶,从而导致绿茶产量有限。以及制造工艺比较独特,再加上茶商生产观念等诸多原因,恩施玉露在最近的三十年里有些默默无闻。
  
  玉露的珍贵之处
  
  直到近年来,恩施玉露的品牌才逐渐为人们所熟识。现在最贵的顶级恩施玉露售价为每斤1万元左右。这个价格和类似普洱的茶叶相比并不算贵,但对于恩施玉露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提升。
  那么,恩施玉露凭什么能够卖到这样的价格?
  这要从它本身的特质说起,恩施玉露总体来说有这样的特点:形似松针、汤色碧绿、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它有这些特点主要有三个原因:原材料的选择、蒸汽杀青工艺、以及“搂”、“端”、“搓”、“扎”的手法。
  目前来说,制造恩施玉露的茶叶品种有三个,分别是恩施苔子茶、龙井43和浙农117,前两者的鲜叶收购价格更高一点。因为都是在有“硒都”之称的恩施地区长成,所以又具有天然富硒的特点。硒的功效已经被公认,它能提高人体免疫,并对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抑制和防护作用。
  根据2004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富硒茶标准,富硒茶含硒值为0.5mg/kg至4.00mg/kg,而恩施地区茶叶的这个指数通常都在0.7-1左右。
  蒸汽杀青方法源自于唐朝,目前国内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茶叶寥寥无几。而在承袭唐法的日本,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采用蒸青制成的茶叶通常茶色青嫩,口味醇甘。
   “搂”、“端”、“搓”、“扎”的手法则是恩施玉露特有。按照传统工艺,这是制造恩施玉露的最后一道工序,必须用人工完成。
  在恩施玉露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时,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位领导就曾特地指出:“你们要保持手工制作。”这也是杨老近年来一直正在推广的。事实上,当前恩施玉露的一些生产技巧和手法就是由杨老在上世纪70年代总结归纳而成。“对外地人来说,恩施最大的魅力是原生态。而我们的茶叶也应该具有这种原生态。”在谈到为什么要坚持保留手工制造时,杨老说。
  杨老的这一想法也获得了一些茶商的认同。2010年4月中旬,凯迪克富硒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雪云将杨老聘为顾问,负责恩施玉露生产特别是手工制造的指导工作。
  王雪云的公司是今年才开始生产恩施玉露的6家企业之一。在润邦国际已经成恩施玉露最大生产商的现实下,他需要选择一条更具有特色的道路。
  在引进蒸青生产线的同时,王雪云在整形上光工序中特别保留了“搂”、“端”、“搓”、“扎”的手工制造环节。他在生产车间旁的一个6平方米的小房内,放置了两张类似“炕”的水泥灶台,灶台内烧用木柴,温度保持在80度左右。两位从少年时期就制作恩施玉露的老师傅,在这个水泥台上对茶叶整形上光。
  通过手工制造的恩施玉露,形状更好,香味更浓。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产量有限,一名熟练师傅1小时也只能作出8两左右,一天最多只能制出4至5斤茶叶。
  不过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并不是白费力气,加入了手工工艺的恩施玉露在清明前后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为此,王雪云还不得不推掉了一张当地某单位订制生产玉露的订单。
  尝到甜头的王雪云打算在保持手工制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规模。王雪云的茶厂位于游客前往恩施大峡谷的道路旁边,他计划在道路边专门开辟几亩茶园,并在茶厂里打造专门的品茶室。“让外地游客不仅要看到恩施茶叶的天然,也能到我们恩施茶的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恩施 名茶 沉寂 恩施:沉寂百年的名茶正在苏醒 沉寂百年的名茶正在苏醒 黑茶沉寂百年意外勃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