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女王”谢幕_基金女王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为人谋而不忠乎?”诠释了王鸿嫔身为职业经理人的理念。在男性主导的金融领域,五年间,她带领上投摩根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多个神话,这个冬天,完成创业使命的她就像一只鸿雁即将飞回台湾,留下那些传奇和争议任人赞叹、唏嘘。
  
  王鸿嫔经常跟基金经理讲,“投资要有纪律,生活也要有纪律”。正因如此,业内和媒体也常常会对她有“铁娘子”的印象。
  
  下班后,她回到家里。做饭,和家人一起用餐,洗碗。然后同先生聊聊天,关心一下孩子们的功课,再看看书,上上网。
  王鸿嫔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平凡的母亲。
  但这只是在家人面前才展露的一面。在外人眼中,她是基金业少见的一位女强人。在国内60多家基金公司中,女掌门目前不超过五人。作为一家管理着600多亿资产的基金公司老总,在她的带领下,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在成立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多项资本市场上的神话。而她个人却因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引发了诸多争议。
  2009年的冬天,在即将任期结束的时候,她提前向董事会提出了离职请求。一时间,她再一次被聚焦在媒体的闪光灯下。猜疑、惋惜、冷嘲、担忧、溢美,各种声音纷至而来。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王鸿嫔仍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她的内心保持着平静。
  
  没有奇迹
  
  2003年,带着骄人的光环,她来到黄浦江畔。
  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的她,先是在一家杂志社做财经记者,1992年加入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集团。来大陆之前,她就在摩根富林明脱颖而出,被很多人认为传奇。她在担任怡富投信行销企划经理期间,公司客户数从10万人一跃超过39万人,成为台湾客户数最多的投信公司,怡富投信也成为台湾股票型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她主持的产品创下10天募集150亿基金份额的纪录,她个人更被台湾证券暨期货发展基金会评为第五届“金彝奖”杰出投信投顾人才。
  2003年,上海国际信托公司有意和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集团联姻,在上海成立合资基金公司。王鸿嫔作为外方代表来到上海滩进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筹备工作。当时,她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
  “当时是一个很难的取舍。”王鸿嫔回忆说。“如果我先生当时有一丁点儿的犹豫,恐怕我就不会来了。”
  但是,家人却十分支持她来大陆“闯荡”一番。特别是先生的鼓励,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和自信。在筹备上投摩根期间,一切都是未知数,包括公司能否获批,班子的搭建,甚至公司的选址等等。那时,无疑是一段艰苦的时光。
  最艰难的是对家人的思念。“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和家人通电话。听到孩子的声音,心里就很难受。”匆匆6年,谈起当时的感受,王鸿嫔仍然为之动容。
  应该说,王鸿嫔是幸运的。发轫于2006年年底的那波大牛市,不仅让A股迎来百年难遇的波澜壮阔的行情,也点燃了举国基民的投资热情,很多基金公司一下子被捧到了高点。
  2007年4月,上投摩根旗下内需动力基金曾创下一天发行900亿的神话,此役让王鸿嫔一举成名。此后,随着旗下多只基金的突出业绩,这家基金公司一度发展到鼎盛。短短3年,上投摩根就迅速跨进国内基金业第一梯队,成为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最年轻的一员。
  幸运的背后,往往是辛苦的积累。在那波大牛市启动之前,2005年年中,A股曾跌破千点。整个投资行业一片惨淡,投资者也都心灰意冷。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鸿嫔仍然带领着年轻的团队辗转奔走,一年坚持做了100多场演讲。上投摩根市场总监朱戈宇回忆说,当时的王鸿嫔就像是一位家长,带着大家沿着她设定的路线以较高的效率行进。据说,当时来听演讲的人,各行各业,老妪幼童皆在其中。“当时想,不管你买不买,能来听就好。”王鸿嫔说。
  创业期间,王鸿嫔常常说“吃苦要当成吃补”。因为,基金业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浮躁而功利的。一路走来,王鸿嫔说她从来不相信靠运气就能成功,没有人会一辈子一帆风顺。运气总是短暂的,因此,碰到困难要把它当作机会。
  她常常会提及金庸笔下的人物,喜欢拿虚竹和郭靖来做对比:虚竹的运气可遇不可求,但只要足够勤奋,人人都可以成为郭靖。
  在《一个上投老兵眼中的王鸿嫔》博文中,朱戈宇这样描述创业初期的情景:当时,每周有两天是和海外市场连线,大家都觉得离海外市场太远,经常开小差,Mandy(王鸿嫔的英文名)于是就和大家一起参加晨会,会后提问。
  当时谁都没想到中国基金业2007年就开始试水海外业务。就是这样,经过两年多近乎执拗地投资者教育和市场开拓,当大牛市来临时,上投摩根一下子凝聚起了空前的人气。
  尽管在台湾时,舆论就给了她“奇女子”、“营销女王”之类的称号,但王鸿嫔并不大乐意人们动不动就冠以她这样的头衔。“虽然我姓王,也不愿意叫营销女王。”她开玩笑地说。她觉得只有积累,没有奇迹。
  基金业“铁娘子”
  虽然上帝造人男女平等,但有时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很多领域的确被男人主导着。比如金融领域,特别是作为金融产业链高端的基金业。
  可是,王鸿嫔并不觉得因为自己是女性,在工作中就被差异化对待。无论是股东、客户、投资者还是属下员工。
  “没有什么不同。真的。”谈话中,王鸿嫔多次这样强调。人们没有因为她是女人,额外地照顾她;也没有因为她是女人,而看低她。
  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职业的经理人。她甚至有时候感觉自己总是“冷冰冰”的。
  通常来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会根深蒂固地受到创立者和一把手的个人气质影响。相反,王鸿嫔却刻意地在回避这类事情的发生。她不愿意员工因为她喜欢什么书就去看,因为她喜欢什么电影大家也去追捧。
  “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漂亮,穿在别人身上未必适合。”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王鸿嫔在工作中非常强调纪律。她经常跟基金经理讲,“投资要有纪律,生活也要有纪律,这样的效应反映到工作上,才会带来良好的结果。”正因为此,业内和媒体也常常会对她有“铁娘子”的印象。
  当然,“铁娘子”也有感性的时候。她一直自诩自己是北方女人,同事聚餐时偶尔还会来几句天津话。她的酒量不错,朱戈宇印象中唯一见她喝醉是在2006年4月底,双息平衡基金IPO的庆功宴上,双息平衡基金3周募集了64亿,从而使公司当年在财务上实现了盈亏平衡。此前,公司一直是亏本经营,最多时亏掉了公司的半个资本金。
  她希望将职业经理人的原则贯彻到底。而这一次的体现,就是她提前提出离职。也正因如此,引起了“股东对其不满”,“她个人已经脱离团队”等诸多争议。
  “其实没有什么原因,作为职业经理人就应该这样。在世界500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如此。”王鸿嫔反而认为,临时抱佛脚,到最后一刻才说出自己到底是接着做还是不做,那是很不可思议,也是很自私的。“我现在每天都正常上班。年度计划在做,研究计划也在做。”提前让大家做好准备,而自己的工作却做到最后一刻。这是她心中的职业经理人。
  王鸿嫔的职业性有时也体现在家中。那就是她要做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母亲。
  在她的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多年来都没有电视机。她和先生商量下来认为,看电视会耽误很多的时间,对健康也没有什么好处,又会影响小孩子读书。
  “一开始,孩子们不理解,”王鸿嫔说,后来看着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孩子们逐渐也就不吵闹了。
  事实上,她和家人因此反而有更多时间在一起聊天,增进家人的感情。而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论语》“治军”
  
  冥冥中,王鸿嫔似乎注定了要受到太多的关注。
  上投摩根在经历了一段辉煌之后,也逐渐遇到了一些挑战。2007年,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吕俊突然离职,成为当年基金业轰动一时的事件。此外,唐建老鼠仓、孙延群病逝等一桩桩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将王鸿嫔推向了风口浪尖。
  可是,她却一直很淡定。因为在她的骨子里,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在意外界赋予的东西。
  除了舆论给王鸿嫔及上投摩根带来的压力之外,王鸿嫔更是投资者所关注的对象。她的个人博客,点击率总是很高。
  在和投资者打交道中,王鸿嫔时常碰到一些尴尬的事。在2007年行情火爆时,“跟风”是一些投资者的共性。一次,她刚演讲了十分钟,观众就说:王小姐你不要讲了,直接告诉我买什么就行了。
  王鸿嫔坦言,自己属于心态很好的那类人,“拿我自己的理财投资来说,我的特点是赔得起,不是说因为钱多。赔了就赔了,照样吃饭、睡觉、工作,日子还得过啊!”
  其实,王鸿嫔本身就是一个理财能手,她20多岁时就用第一份工资买了寿险。在台湾期间,她大量买基金,先从自己公司的基金买起,绝大部分都获得了相当的收益。但投资理财有赢也有输。1993年底,她征战恒生指数期货,一周赚了100%。增加投资后,美国突然宣布加息,不仅前期战果很快就被抹得一干二净,而且连本都赔个精光。
  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她能保持乐观,并将这种良好的投资心态传递给投资者,在公司的管理过程中,也赋予了这种理念。比如,在市场近乎白热化,基民渐失理智的时候,上投摩根坚持不做大比例拆分,也不做分红吸引投资者。这些举措都为上投摩根日后的投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据说王鸿嫔最喜欢读的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天龙八部》。
  她称是孔子的忠实粉丝。“为人谋而不忠乎?”诠释了她为何执着地做职业经理人。据说,喜欢看书的她,出差时都会带上一本书,看到好书,有时也会给同事一人送上一本。
  而《天龙八部》当中,她频繁想起的是扫地老僧和萧远山、慕容博的那段内容。萧远山和慕容博入少林时已是一流高手,而那位总是弓身扫地的枯瘦老僧则被很多金庸迷认为是高手中的高手。当时,老僧告诉萧、慕二人,“在居士惯常取书之处,放了一部‘法华经’一部‘杂阿含经’,只盼居士能借了去,研读参悟。”老僧意在点拨两人,想要练就真正的高超武艺必需“福慧双修”。回到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似乎也是同理。
  当年来沪的时候,王鸿嫔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想先站稳脚跟,“先求好,再做大,努力做投资者教育,之后才是财务指标。”现在,家人已经迁回台湾,走的时候,她仍是孤身一人。“人们对我的很多不理解,可能是沟通不到位吧。”她不愿意去埋怨,但求问心无愧。
  最近,女儿说的一句话让她很欣慰:“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
  其实,年幼的女儿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味。在成人的世界里,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何其不易呢。

相关热词搜索:谢幕 女王 基金 “基金女王”谢幕 基金女王王鸿嫔 基金女王王鸿嫔谢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