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忍者:噪音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不少北京人的智能手机上下载了空气污染实时监测的软件,可见我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但有多少人了解噪音对日常生活的危害?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正被“狂噪”的城市包围着?我们除了追寻GDP的数据,有没有人在意环境中的噪音呢?
  
  今年三月底,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关于噪音的全面报告《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该报告指出噪音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仅次于空气污染,成年欧洲公民因为暴露在声音污染中,每年损失了160万个健康生命年。
  从健康学角度说,音量超过40分贝(dB)会妨碍睡眠;60dB会让人焦虑不安;80dB让人没有食欲,还会引发头痛;90dB以上则会血压上升,心跳加快;100dB接近可以忍受的极限;而音量超过130dB(喷气式飞机引擎声),即使是短时间也会让耳朵疼痛,根本感觉不到声音;150dB,对不起,你的鼓膜已经破裂、内耳出血,内耳的神经细胞也永远损坏了。
  
  “人肉”广州噪音地图
  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名为“噪音地图”的在线服务。网民只需输入邮政编码,便可了解所处地区的噪音污染程度。这项服务启动当天,网站服务器便因为“空前的浏览需求”而瘫痪了。如今,欧盟许多人口超过25万的城市都绘制了“噪音地图”。
  在广州,这个总人口超过1500万的城市,我拿着一个分贝仪器,尝试“人肉”一张噪音地图出来。
  无论去哪儿,我的首选交通工具是公交车。公车“突突突”地艰难加速,又在十字路口猛地刹车,小孩子咿咿呀呀地跟大人讲话,风格各异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我手中仪器的数字不断在64dB―78dB之间跳动着。车门打开那一瞬间,声音达到了85dB,大家闹哄哄地下车,96dB。
  下了车站在广州的主干道上,黄埔大道、广州大道、工业大道……这座城市的大动脉,来往的车轮们轧得马路隐隐发抖,裹挟着低沉或亢奋的马达声绝尘而去(68―78dB)。某些横穿马路的勇士,会引来一声尖锐的刹车(90dB),然后是一阵愤怒的喇叭声(106dB)。一辆除尘车在马路边不紧不慢地开着,两米外,它发出的声响仍然可以达到婴儿号哭声的程度(90dB)。
  在城市里任何一个十字路口附近,平均分贝就没有低过84db,这烦躁的路面大合唱把我赶到地下铁去,在我印象中,这是一片宁静而冰凉的空间。但测量仪读数的变化异常热闹:长长的地下通道传来隐隐的轰隆声(76dB),月台上的广播(80dB),地铁吱地停住(80dB),开门,一群凌乱的脚步声上下车(90dB)。
  列车在轨道中轰隆隆地穿行,呼呼地加速,测量仪上,数字一直往上跳,88―92―98―105。在行近“磨碟沙”站那段轨道时,居然还升到了112dB。这个分贝已经接近人类忍受范围的极限了,我瞪着手中的仪器,同时感觉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被轰隆声包围的双耳开始疼痛起来。
  在这个动辄达到90甚至100多分贝的环境中,如果要听清歌手唱的是什么,至少得把音量调到平常的两三倍。也就是说,他的耳膜正承受着双重的拷打。
  钻出地面,来到西关老城区。曲折的窄小巷里(41―48dB),安静得可以听到老人下棋的落子声。但在不远处的上下九步行街,却是另一番光景:板车在石板路上隆隆地走过(88dB);售货员卖力地在门口拍手掌(90dB);商店的电子舞曲(93dB)……我在那音箱旁擦身而过,已经被震得头皮发麻,可门口两边站的店员MM却像没事似的,淡定地谈论着各自的男朋友。
  我旁边有两位师奶正热情地交流打折信息,其中一个发现了我的仪器,凑了过来:“这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她,用来测周围的噪音有多高。她俩突然下意识地闭上了嘴。这时,所有的声音都像按了暂停键:广播结束,舞曲播完,仪器读数立刻回复到68dB。但很快,所有的声音卷土重来,仿佛刚才闪过的那个数字,只是我的幻觉。
  
  治疗城市“狂噪”
  分贝仪在广州的旅行日记,让我冷汗直流,我们身边的噪音污染早已远超健康标准,让人“心情烦躁”只是最谦虚的症状而已。
  陷入“狂噪”的中国城市,该怎么治疗?解决城市噪音,不仅仅是采取高科技吸音技术,或是给噪声源建立声音屏障就能解决的,这是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如果从城市规划之初,就考虑如何减少噪音,这就能从“病源”入手来解决城市的“狂噪症”。
  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开,需要安静的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如果能跟噪音较大的高速路、购物区、工业区保持距离,就可以有调节的空间,不至于让双耳长时间暴露在噪音中,导致疲劳性损伤。区域与区域间的主干道,如果能明显划分,就不会出现全城车辆挤在同一条大路上。在城市中设置公园,不仅为了悦目和净化空气,更重要的是吸收间离噪音。实测证明,10 m、30m和 40m宽的绿化带分别可以减弱噪声 30 %、50 %和 60 %。而且,只有很宽很密的林带,才有明显的降噪作用。行道树、灌木丛、草皮是远远不够的。
  在一次小范围的群访中,“最吵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回答:上下班高峰期的马路。
  根据环保调研的统计,只要汽车时速上了40km,交通噪音80%都来自于轮胎和路面的摩擦。而且,车子越重,车速越快,车流量越大,噪音分贝就越高。常见的路面减噪方法,无非是声屏障,但它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如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人开始在“静音路面”上做文章。
  一般来说,沥青路面已经比水泥路面低噪音,而采用多孔性的沥青路面的话,路面材料之中含有的孔隙能将声能吸收进去,有效地将噪音降低3―11dB。可别小看这点数字,因为对于交通噪音来说,每降低3分贝,就等于远离了声源一倍。在寒冷多雪的国家如奥地利,大孔隙路面的积雪问题会令管理者睡不着觉。于是有人开发了“消声水泥”。这项技术采用了双层铺路法,在普通水泥路上加铺一层特殊的防滑混合料,再喷上化学阻滞剂,用机械刷刷去水泥灰浆,露出麻子般的颗粒路面来。这种路面降低了轮胎接触点的噪音,同样可以减噪3-5dB。道路上难以忍受的大合唱,其实在世界许多城市,都通过以立体交叉路道代替十字路,采用智能信号管理来减少车辆的频繁起步,禁止大吨位车进入城区,停车十秒以上必须熄火等措施规避了。
  根据2008我国新修订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住区的分贝值必须介于45―55dB,抬头看看大路两旁的居民楼,尽管门窗紧闭,但大多是普通单层玻璃,生活在“狂噪”的大路边,屋内的噪音水平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
  
  噪音的危害
  听力: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刚下飞机或是从轰隆作响的工地中穿过,耳朵总是嗡嗡响,同伴说的话都听不太清,过一会才能恢复。这就是听觉疲劳。
  它本是听觉器官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强烈噪音中,听觉器官就会出现累积性的损伤。这种损伤不易察觉,却很难恢复。因为负责传导声波的内耳绒毛细胞是“限量版”的, 振坏一个就少一个,不会再长出来,最终等待的只有永久性失聪。
  世卫专家警告:如果把MP3音量调至105分贝以上、平均每天听1个小时,就会对听觉造成永久性破坏。
  中枢神经:噪音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失调,出现条件反射异常,伴随头晕头痛、 耳鸣心慌、 多梦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精神错乱。据统计,东京的自杀事件有35%是噪音引起的。而一些欧洲的社会调查显示,噪音越高的地区,犯罪率也更高。
  心血管和内分泌:引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和血压过高。我国曾做过城市噪音与健康的调查: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地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智力发育:2005年一篇发表在《柳叶刀》期刊的报告指出,在大型机场附近上学的儿童,由于长期暴露在飞机噪音下,智力发育特别是阅读能力都受到了影响。总的来说,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中的低20%,他们的免疫功能较低,身体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更多。
  噪音的危害不仅取决于分贝数:断续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比连续性的噪音影响更大;夜间噪音比白天的噪音更恶劣。在高分贝电锯声中,你的耳朵会启动保护机制,而耳边突如其来的一个同分贝级响吻,可能会令你耳膜穿孔。

相关热词搜索:忍者 噪音 噪音忍者 噪音英文 噪音扰民投诉电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