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战【食品安全“保胃战”】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在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这句网络流行语貌似夸张的调侃,透露出了公众的无奈。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他表示,大家都讲民生,政府要抓民生,要突出民生、保障民生,食品安全是个最基本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的,日常生活食品的保障能否做到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一样,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们很不好意思。”王岐山说,现在好东西多得很,吃起来却有点不大放心。现在已经不是说有没有吃、够不够吃、有没有花样,而是怎么吃才能放心的问题,“越白的面还越不踏实,亮晶晶的大米也不踏实”。
  回顾一下近期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也难怪乎社会各界人士为之头痛。
  今年3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3月18日,重庆媒体报道,有商家往牛血中添加福尔马林,让血旺的卖相更好,这样的血旺以每天4000斤的数量流入市场。
  4月9日,江阴一顾客在城中菜场购买了12条刀鱼,加工时发现其中3条体内掺有不明物,经无锡市公安局物证部门鉴定为水银。
  4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其中添加的染色剂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4月15日,多地曝出“牛肉膏”事件。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变成价格相对高出很多的牛肉。之后,广东佛山又曝出有商家在猪肉中添加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涉案假牛肉数量超过了1.6万公斤。
  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所谓“毒生姜”是指有些不法商人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
  4月17日,沈阳连续三天共查获40吨毒豆芽,含有多种禁用添加剂,其中包括致癌物质及动物专用药。
  4月18日,广州连锁面包店“甜心客”员工爆料面包店回收过期面包,每天回收过期的面包“重新组合”后再卖给消费者。
   ……
  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闻事件,绝不仅此几件,那“阴魂不散”的三聚氰胺,以及垃圾火锅、漂白蘑菇、蜂胶造假等事件,不断触动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当消费者把矛头对准超市、企业、商贩的同时,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拷问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人们不禁要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现有监管体制下,食品质量安全屏障为何屡被突破?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就目前形势,如何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就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专访。
  民生周刊: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消费者觉得食品越来越不安全,问题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张永建:近些年来,问题食品不断涌现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多数食品的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食品产业整体发展呈现繁荣景象,但是发展良莠不齐。二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能够吃饱就满足了,而且也没有过多的选择性,就算有些食物导致拉肚子,可能忍忍就算了。现在安全性也纳入了选择要素,而且它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三是科学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的问题更多地暴露出来了,或者说我们过去不知道的,现在也发现这个对人体有害。再加上如今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利,越关注它,自然会发现问题越多。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大致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张永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太一样,既包含了一些共性,也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一面。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食源性疾病。2006年的福寿螺事件是典型的食源性疾病案例。食源性疾病是影响范围最大、最值得消费者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评估和管理体系,来减少风险。第二类是故意地造假、违法添加。这也是当前比较突出和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毒大米、地沟油、问题奶粉、化学火锅……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射出食品经营者的利欲熏心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第三类是由于疏忽、认识上的不足以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引发的问题。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企业和政府都有责任。
  民生周刊:我们都知道,为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中央及相关部门都在不断努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状况如何?
  张永建:2004年,我们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做了一个专项研究,我们提出来食品安全要建设九大保障体系,其中第一个就是谈到法律体系。实际上,我们当时统计,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到我们当时做的这个项目(2004年),国家已经出台了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889部,其中800多部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制定的。可以说,从田间到餐桌,这些法律法规基本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基本包含了所有的食品品种。
  2005年的全国“两会”,有一半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或者附议食品安全有关的提案。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食品安全问题步入法制化轨道。可见,我们政府在食品安全立法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
  民生周刊:在这么多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似乎并没有消停的势头,最主要的症结在哪?
  张永建:最主要的还是监管体制的不完善。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决定》,更清晰地确立了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目前中国的食品监管体制为分段管理。尽管相关部门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其“段内”主要问题,但在不清晰的“衔接”处,这种监管体制难免会造成各部门之间争夺监管权,或者相互推诿责任,最终造成监管不力的问题。比如,市场上卖的豆芽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该归农业部门管还是质检部门管?监管者会问这个豆芽是怎么生产的。如果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就归农业部门管;如果是工业化生产的,则归质检部门管。“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低”的监管体制,很容易导致“七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篮菜”事件的发生。
  民生周刊:既然现有的监管体制有漏洞,您觉得应该如何完善它呢?
  张永建:当前要填补分管管理的缝隙,需要不断强化综合协调部门的权威。此外,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上,多部门管理的效率要低于单个部门管理;单部门管理的结果和设定的管理目标接近最高,多部门管理的成果和预先设定的目标距离大于单部门管理。因为多部门都要朝一个方向走,在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协调,成本非常高,达成共识的时候,可能和预先设定的目标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偏离。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选择一些影响性不大的食品,进行品种管理的改革尝试,即一个品种由一个部门或一个部门牵头,从头管到尾。近年来对保健食品的管制就是趋于品种管理,这种改革尝试不仅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也得到了行业组织及很多学者的认同。在未来,品种管理还会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民生周刊:在监管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些困境,影响着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张永建: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目前我国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近47多万家,其中70%到80%都是中小企业和小作坊。这种产业组织结构的低度化从而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但作为食品安全的“把关人”,并不能用此作为“挡箭牌”。现在一些监管部门往往是等到问题曝光了,才加大监管力度。这种运动式地监管无法根治问题。要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建立长效的监管体制。
  民生周刊:在目前这种体制下,要想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张永建:最重要的是依法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目前生产者的守法成本太高,违法成本太低。而负责任生产的产品与违法生产的产品在竞争的时候毫无优势,甚至是劣势,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市场中守法的商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良心和道德缺少强制性的约束力。公共意识的养成首先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要造就“奉法者强”的外部环境。毕竟,法律的尊严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执行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法律真正能够执行,让政府和企业严格按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关的责任,我相信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民生周刊:除了法律的手段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来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张永建:我们可以在政府各有关部门间,构建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使监管食品安全不同环节的管理部门真正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第二个层次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权威的信息,而且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科学、准确、及时的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能起到“导航”作用,让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和理性,并指导和提示消费者规避消费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害。
  民生周刊: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还是很多的,但很多消费者抱怨真正能够提供指导的信息仍然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张永建:食品安全信息来自的渠道很多,比如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媒体等,而其中最应体现权威的是政府部门。虽然各部门都进行了不少努力,但对公众来说,无论是哪个部门来发布,重要的是能明确:食品安全状况到底怎么样?吃什么或怎么吃是安全的?
  而目前的信息发布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公众的这些需求,相关发布大多是分头进行,标准不统一,有关规定效力不足。我认为,我国对食品信息的加工处理和高水平的综合利用有待提高和强化。另外,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理性消费。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保胃战 食品安全“保胃战” 打响食品安全 保胃战 食品安全手抄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