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中央党校教授是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作为一个群体的党校教授,更多地是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四不主义”      1977年某天,北大哲学系教师王贵秀路遇中共中央党校友人,友人向他抱怨:党校简直呆不下去!当时距文革结束不久,北大也是“余孽很厉害”,王贵秀“憋了一肚子气”。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见到这位朋友,朋友说:党校变了!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复校,胡耀邦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他开了近一个月的整风会议,创办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内第一个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并发动党校808名学员,讨论路线问题。
  “他白天晚上都干,一个礼拜有五个晚上就住在党校里,有两天回富强胡同6号,直到12月中央任命他为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时任《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沈宝祥回忆。
  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发表在《理论动态》上,文末标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修改”。次日,光明日报刊发此文,真理标准问题的举国讨论由此展开。
  按照其女满妹的说法,胡耀邦把中共中央党校建成“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重要阵地,加速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但较少有人提及的是,因为胡耀邦,中共中央党校本身也种下了思想解放的传统。
  党校1977年9月正式开学,一期808名学员分为高干班、中级班和宣传干部班,在宣传干部班学习的原空军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董润民曾回忆,开学后不久,他汇报思想状况时提及,学员们讨论时不敢讲真话,怕“说错话”,“过去有人讲话被记录下来,结果挨了整成了右派,大家心有余悸。”
  这时胡耀邦说,“三不”之外,还得加上一条,讨论不记录,不附加小材料。“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原是中共防止党内政治生活无限上纲而提出的主张,胡耀邦加了个“不装袋子”,将其落实为“四不”。
  “你来学习,你的发言什么的,没有任何材料带回去,谈完就完,这已经成了中共中央党校的不成文法了。”沈宝祥说。他记得,1979年,成都军区参谋长就在党校批评毛泽东,“那时候中央还没有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通过)啊,大家都很紧张,而胡耀邦的态度是,不发动大家讲,也不阻止大家讲,讲完就完。”
  
  规矩要遵守,思想要开放
  
  1979年,全程参与了中央理论务虚会的王贵秀从北大调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他还记得1979年1月18日,务虚会第一天,周扬带来了邓小平的两句话:不设禁区,不下禁令,“就是要造成一个民主的气氛。”王说。
  1986年,为准备来年的十三大,中央成立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了不少当时政治局的常委和委员,同时在中共中央党校也成立了对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王贵秀是参与者之一,“我们的层级低多了,但当时叫‘平行作业’,中央也不鼓励两个组过多联系,而鼓励各自研究独立的方案。”
  “中央组”下设的办公室与“党校组”在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上还一度有过分歧,前者相信这需要在民主集中制下进行,后者则并不这么认为。
  3年多以后,“中央组”宣告解散,而“党校组”则以“中共中央党校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之名存在到了1995年。
  同样受到胡耀邦感染的沈宝祥在1996年参与创办了《学习时报》,关于报纸的言论尺度,他提出,一要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不要照搬,要独立思考,就算你对,我也得明白为什么对,一创造,就有花样了”,二要积极地把握好度,“明确规定的东西你不要去碰,但其他的,只要不违规,思想必须放开,不然,不是在浪费青春吗?”这位75岁的老人说。
  分管《学习时报》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对沈宝祥也有过类似表态:规矩要遵守,思想要开放。
  2000年,《学习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的文章,江泽民对此作了批示,并指示复制发政治局委员参阅。
  2007年,“没有一个中央领导对我说要登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觉得好就登了,作为党的干部这么多年,你应该主动考虑:怎么样才是为党好。”
  
  对学员,有三个“不要低估”
  
  “文革”后中共中央党校复校,中共开始确立地厅级以上干部定期轮训的制度,据党校一位教授介绍,党校早期有进修、培训、理论三大部。
  中央机关、省市自治区领导班子,都必须轮流来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中组部统一安排。比如一个省13个常委,都排好了,你什么时候去都知道的。”
  培训部则主要是培训中青年干部,学制也比较长,一般是一年,有知情者曾对媒体说:“中青班培养后备干部,‘备’到哪一级的都有。”
  进修部和培训部属干部教育系统,而理论部则在后来发展为研究生院,和普通高校一样招硕士生和博士生。
  在中共中央党校,每周五都有报告,主讲者至少是副部级官员,“让大家知道中央各部门很多的情况,以及方针政策,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能听十几次报告。”这位教授说。
  谢春涛教授1988年来到中共中央党校,总体感觉是“(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学员越来越年轻,层次也越来越高,1990年代中期还有学员是工农兵大学生,到现在,有的班甚至研究生就超过一半。”
  党校研究室曾业松教授对“压力”有一个具体的诠释。“全国县委书记县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安排他讲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备课期间他和部分县委书记交流,有的书记明确表示怀疑:你一没当过书记县长,二没直接从事过县域经济方面的工作,能教我们?
  
  为了“过关”,曾业松一方面大量阅读资料,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组织参与教学的有关专家反复研讨,经过一个月准备写成讲稿,做出课件,后来又进行试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对这些官员,也是学员,有三个‘不要低估’。”党校教授吴忠民说,“不要低估目前中国干部的能力,多数人堪为政治精英;不要低估中国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这一点)甚至不亚于中国的知识分子。”
  因为“关起门来讨论,没有条条框框”,他发现,很多社会上、知识界仍在争论的问题,地方早就按照解决了。“比如国企改革,现实工作会让他们觉得,该卖就卖,一争论,事情就耽误了。”
  吴忠民没有继续阐述第三个“不要低估”,但是他提醒,中国党政干部对政治制度改革推进的愿望非常强烈,“下一步就是现代理念的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渐进式改革对所有群体都影响很大,党校教授有这个便利条件,可以把改革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进行集纳和总结,”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的赵杰博士分析,“来党校学习的干部带来了特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主张与需求,执政施政方面的信息,同时国企干部学员还能带来他们对中国经济变革所了解到的信息。”
  此外,从1992年十四大起,中共中央形成了党代会前到中共中央党校吹风的惯例。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作了报告,论述了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此后的十五大、十六大前,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中央各部委和省市一把手悉数参加,1997年的“5?29”讲话,江泽民为“公私”定论,公有制实现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的“5?31”讲话,也被认为有重要意义。同样,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6?25”讲话,也被广泛解读为给十七大报告定调。
  
  公信力最佳
  
  从微观角度看,中共中央党校确有多人被认为具体地对中央决策施加影响,一位副校长就曾在十七大前对相关课题做重点调研,并两度向高层汇报;过去几年中,党校也曾有教授走入中南海,为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
  但从宏观角度看,作为一个群体的党校教授,更多地是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谢志强看来,党校教授首先可以影响的就是作为决策者的学员,“影响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在课堂上讨论执政方式,不需要有结论。”
  他提及的另一途径则是《思想理论内参》。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每期只印200多份,直接报送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以及中办、国办等单位,“我们都叫它‘直通车’。”谢志强教授说。
  据说,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和中共中央党校的《思想理论内参》,是高层领导最喜欢的两份内参。《思想理论动态》的定位是“依据党校特点,着重反映党校系统学员、教员的学习和调研情况,反映他们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服务”。这份内参要“重点办好”的栏目则有: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动态、领导干部思想政策建议以及国内外重要思想理论书刊评介。
  曾业松教授还负责党校《思想理论内参》编辑工作。2007年,曾业松先后在《思想理论内参》发表他主持的课题研究报告,《八百名县委书记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县委书记关注的问题》等都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一位副总理在批示中明确指出调查报告“很有见地”,“对我们研究农村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很有参考价值”,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认真研究吸纳”。这正是曾业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课题研究的成果。
  每次党代会、全会前,中央党校教授都是记者们的追逐对象,而每次党代会、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又会成为地方讲座与培训的邀请对象,负责阐释与解读中央精神,“毕竟是干部培训,中共中央党校公信力最佳,但我们也是文责自负。”吴忠民说。

相关热词搜索:中央党校 决策者 教授 中央党校教授: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中央党校教授反党言论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