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能救台湾吗? 台湾消费券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究竟消费券热浪能否形成“回魂效应”?凯恩斯的徒子徒孙开的这帖“特效药”有效无效?答案目前尚不明朗         2008年3月20日,台湾老百姓进投票所,选举新的领导人。时隔不过10个月,2009年元月18日,台湾老百姓又蜂拥进同样的投票所,这次不是领取选举票,而是领取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
  “消费券”的全名是“振兴经济消费券”,凡在台湾设籍的民众,每人均可领到以红纸封套装着的一叠价值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消费券仅限购物使用,不得兑换现金,而且必须在2009年9月30日前使用,逾期作废。
  台当局宣布发放消费券后,各方引颈企盼消费券带来一波购物热潮,期望这波购物浪潮,可以纾解商家资金缺口压力,激发市场近乎凝冻的买气。岛内商家更是做足营销广告,竞相降价打折,指望消费券发挥“吸尘器”功效。
  何以会有那么多人把这波消费券热浪,看作是濒临休克的台湾经济的急救“输液”?这与近半年台湾经济之濒危现象,有莫大关系。
  
  “马上就好”跳票
  
  回看2008年马英九当选前后,台北股价指数牛气冲天,直直冲破9300点,眼看万点吹弹可破,又可开创一次万点历史纪录,没想到那次的高点,竟是“回光返照”,之后纵使有官方“国安基金”不断入市抢救,也止不住资金动脉破裂的大失血状态。到今年春节前夕,台北股市封关时的指数是4247.97点,整整腰斩了一半多,此前2008年低点更曾逼近3900点。短短5个月,股市总市值即失血超过10兆新台币。
  更大的警讯来自出口数据。2008年12月,台湾的出口衰退创下历年最大比例的41.9%。《工商时报》破天荒以社论提醒台当局,台湾经济衰退的情势已愈来愈严峻。
  当初,不少选民票选马英九,是冲着一句口号──“马上就会好”。股民也冲着一句“马上上万点”。而如今,由于内外恶劣情势接踵而至,不但“马上”没好,“万点”亦成泡影。
  台湾老百姓不光是荷包急速紧缩,失业巨潮更直接扑袭岛内城乡。台官方统计,至少已有65.8万名劳工被迫休无薪假,换言之,至少已经有65.8万台湾人实质失业,加上一直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口,截至2008年底,台湾的失业人口应已有80万人。台当局担忧,过完年,失业率将冲破6%。
  失业率的大幅攀升,应与岛内许多重要产业严重萎缩所造成的连动反应有关,而台湾产业的萧条,相对于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南韩仍能缓步成长,更教人忧心忡忡。2008年12月,台湾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产量骤减43.4%、液晶装置及面板产量大减69%。而同一时期的南韩,出口仅衰退 17.4%,南韩半导体出口虽然衰退16%,但面板产量却增长了10%,其他则机械类产量增长 22%、钢铁增产29%,船舶更大增55%。南韩与台湾的消长差距愈拉愈大,竞争成果,黑白立判。
  摆在台当局面前的三盏红灯,第一盏是产业严重衰退,第二盏是失业率屡创新高,第三盏是消费市场低迷不振。这三盏红灯,让台当局焦虑不已。
  而失业人口的暴增,尤是台当局最忧虑者。在广土众民的大陆,80万名劳工,数量比例不过九牛一毛,但台湾总人口亦不过2300万。如果80万劳工养活80万个家庭,一家以四口估算,就有320万人直接承受冲击。马英九当选领导人,总得票也不过765.8万多票。失业率迭创新高,一旦民众失去耐心,在野党政治人物稍稍煽风点火,鼓动群众情绪,一场政治动荡就会变成台当局“不可承受之重”。
  
  日本版消费券的“改良版”
  
  在岛内失业大军日益扩增之际,马英九呼吁公务人员应效法“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要懂得体恤民间疾苦。台湾的公务人员系终生职位,这近40万吃公家饭的,丝毫不受失业大潮影响,工资也未受景气波动,景气寒冬,今年年终奖金仍然维持过去惯例,发给一个半月薪水(按:除了1月份薪水照发之外,再额外发给1个半月年终奖金。若月薪是4万元的普通公务员,春节可以领到10万元新台币)。台湾领导人会随政党轮替而撤换,公务人员捧着终生保障的铁饭碗,经济景气升降对他们没有任何“疼痛感”,焉能奢望公务人员“闻声救苦”?
  比之马英九对公务员的道德劝说,发3600元消费券才是实惠的“救苦”行动。从浅层的政治面观察,“消费券”显然兼具“灭火”──灭在野党可能的煽风点火――与“消气”──消老百姓肚里怒气――的作用。不过,台当局以“普降甘霖”人人有奖的方式,发放每个台湾人民一人一份“消费券”,是否真能达到效果?
  
  消费券的决策过程,是在2008年11月上旬激活的。台湾“行政院”最初提报了三个方案给马英九:一是平均每户发放新台币8000元,约需经费500亿元;二是平均每户发放1万元,经费约660亿元;三是平均每户发放1.2万元,经费约800亿元。参与决策的官员包括“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经建会”主委陈添枝等。
  由于“朝野”“立委”多人反对“排富”(原本规划年收入120万以上的家庭不能领消费券),11月17日“财政部”官员宣布,消费券将采取“不排富”原则,人人有份。
  “行政院长”刘兆玄11月18日宣布,全民发放消费券,每人3600元,耗费经费约829亿元新台币;并规定消费券“应购买货物劳务,不得换现金找零”。台当局并预估,发放消费券可提升2009年经济成长率0.64个百分点。
  11月19日,马英九在公开场合说:希望还有消费能力的人多消费一点,只要大家愿意多花10%的钱消费,经济就会有起色,如果人人都省钱,经济就完了。第二天,他又说:“消费券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如果人人都省钱,经济就完蛋,因为要使人民花钱,所以给钱。”
  消费券的理论架构,是植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凯恩斯认为:越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假如民众均吝惜消费,拼命存钱而不舍得消费,这只会使得市场上原本冷清的买气更冷清,消费减少,工厂的生产势必相对减少,连带工厂雇用的工人也跟着减少,势必形成更多的失业人口,人们因失业更不舍得花钱消费,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凯恩斯鼓励人们在景气差时反而要扩大消费,他认为,节约与储蓄,反而会造成更大的萧条悲剧。
  直观台当局的消费券政策,其实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实践。不过,台湾的做法并非首创,而是日本版消费券的“改良版”。日本于1999年4月曾经推出“地域振兴券”(按:台湾消费券全名“振兴经济消费券”,名字同样有“振兴”二字),发给日本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国民,也就是小孩和老人,每人2万日币,限定在该年9月底以前使用。日本发放“地域振兴券”的原始目的,也是希望能刺激消费。但“地域振兴券”刺激景气之效果并不如预期。
  
  笨办法还是创意大赛?
  
  尽管春节已过,消费券的效果好坏,仍难定论,但是,各界的评价落差却很大。
  稍早,今年元月9日,台湾《中国时报》元老记者傅建中在一篇题名《华府看天下:台北 苦闷之都》的文章中写道:“上月初有台北之行,这是近6年来我首次返台,按说绿色贪腐执政已经告终,蓝天重现,应有番新气象才是,岂知全岛上下笼罩在苦闷中…… 当然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台湾苦闷的原因之一,不过更大的苦闷是对新‘政府’治理能力的忧心忡忡……”
  民进党时代批判绿色执政不遗余力的前“监察院长”、经济学者、专栏作家王作荣,在一场研讨会上猛力抨击消费券政策“根本没有效果”、刺激经济之“效果等于零”、是一种“浪费”。王作荣认为,民众并不会因为你发了消费券而多花钱,现金还是存口袋,就像人们平常每天喝一杯咖啡,不会因为有了消费券就改喝两杯咖啡。人们固定的消费习惯很难改变,不可能因为发了消费券就改变习惯。王作荣主张应该把预算拿来做其他公共建设。像台湾中南部淹水问题严重,台当局有责任改善它,可以把发消费券的预算用于建设,也能达到提振景气的效果。
  王作荣举喝咖啡的说法,就是所谓“消费替代”问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向恺指出,发放消费券仍然会发生所谓“消费替代”,人们会把原本预备花的钱,以消费券去支付,然后再把钱存起来。比如说,过年前原本要去超市购物,预计要花3600元,如果没有消费券,就自掏腰包拿出3600元现金,如今有了消费券,那么荷包里的3600元现金就节省下来了,正常人不会因为有了消费券,而花双倍的钱。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发放消费券的行政成本非常大,当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动消费券政策成功的难度很高。民进党“立委”蔡煌琅批判,消费券是笨政府想出来的笨法子。
  曾经当过马团队发言人的作家蔡诗萍,则形容当局发放消费券“是一场创意大赛”,不仅是当局的创意,更是商人争取消费券的创意比赛。“立法院长”王金平认为,“消费券是特别时代、特别环境、特别政策、特别魄力下的政策,只要是有利于人民、救经济的政策,都应该全力支持。”
  泛蓝媒体意见领袖赵少康表示,他赞同台当局发放消费券的立意,但是,他主张除了发放消费券外,“根本之道是应该多利用重大工程,如道路、卫生、文化建设,间接造就工作机会,经济自然回暖”。
  在台湾特殊的政治氛围底下,马英九似乎已经修炼成“唾面自干”、“笑骂由人,我自为之”的境界。1月18日,他领了消费券之后,对外表示,领消费券让他感觉很光荣,因为在这波金融风暴全球不景气中,台湾是亚洲第一个发放消费券的。
  消费券到手,马英九赶紧出发到高雄市,在高雄年货大街――三凤中街采买年货,还到屏东东港买名产礼品,到凤山逛街尝小吃。台湾电视时不时就出现马英九买东西的画面,领导人率先落实凯恩斯主义,成为“血拼(购物)大王”。
  究竟这波消费券热浪能否形成“回魂效应”?凯恩斯徒子徒孙开的这帖“特效药”有效无效?答案将在数月内明朗。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能救 消费 消费券能救台湾吗? 台湾六合福彩券 台湾六合福彩官方总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