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奥运“民族主义”]我至死是个民族主义者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这次在民众心中几乎“完美”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似乎让英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某种“伤害”。      作为下一届奥运会的承办国,英国对北京奥运的关注度可以说是外国媒体中最高的。几乎所有的英国报纸都把“北京奥运”和“中国问题”作为焦点。英国《卫报》的编辑和主笔们早在几年前就在该报网站上开辟“奥运与媒体”专栏,从北京的名胜、美食到城市建设、文化生活,大谈特谈中国话题。尽管有不少针对所谓“人权”问题和中国政府的有失偏颇的批评,但英国主流报纸对北京奥运的评价还是建立在互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比如,针对前期《泰晤士报》和一些英国政策分析人士所提出的“中国政府利用奥运会赢得民意支持”的观点,《卫报》评论员桑普森撰文反驳。他指出,西方媒体长时间地将“中国概念”过分缩小化,把中国和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有分歧的执政党画上等号从而形成对立。这使得英国人在看北京奥运时,习惯于将其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实例进行比较,比较的样本不仅来自前苏联的奥运模式,更包括英国自身。
  随着奥运会的进行,类似比较也使英国媒体对北京乃至中国的心态发生着微妙转变。
  每一个在英国观看奥运开幕式的人,或许都会记得BBC解说员的评价:“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英国人看到,今天的中国是一股面对一切挑战、充满信心的力量。”英国媒体对开幕式的赞美溢于言表,并对北京的浩大准备工作叹为观止。《泰晤士报》在盛赞北京开幕式的同时,更是揶揄了伦敦奥组委:“天知道2012年伦敦奥运的开幕式负责人在看电视转播时会怎么想。”这正是变化的开始。
  一直以来,批评伦敦奥运的声音已经令英国人见怪不怪。然而,这次在民众心中几乎“完美”的开幕式,似乎让英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某种“伤害”。伦敦奥委会机构首席执行官保罗?代顿在接受英国媒体访问时承认,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人力资源方面来比较,伦敦为四年之后的奥运会所进行的准备都逊于北京。他认为,作为下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唯一能做的就是表现出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
  事实上,伦敦奥运的筹办现状让骄傲的英国人感到很没面子,便转而以所谓“人权”问题为自己开脱。《独立报》的评论员马克?斯蒂尔以一种讥讽的口吻写道:出于经济原因,伦敦不得不省下开幕式焰火的费用,而来自各国的运动员们则会被伦敦拥挤的交通和糟糕的基础设施弄得心烦意乱。接着,作者话锋一转:“虽然伦敦奥运看似‘对本地建设无用’,但实际上这是因为英国不存在人权等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因此,伦敦人应该“庆幸他们的这种‘无用性’”,云云。
  在奥运预算案面临无法被议会通过、年轻一代对奥运漠不关心的窘境下,英国这种所谓政治“优越感”背后,传达出了一种民族主义情绪。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奥威尔在《体育的精神》里就说过,在英国传统中,无论多么休闲的体育运动总是难以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分开,尤其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更是“民族主义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且,这种因为自卑而显示出过度自信的“民族主义”,与英国近一个世纪来在体育上的“没落”也没法分开。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强盛的大英帝国以56块金牌的傲人成绩高居奖牌榜首位,而到了88年之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在国际舞台上荣光不再的英国只获得区区一块金牌。其间的落差,无疑挫伤了英国人的自尊。因此,当今年英国在北京奥运中暂时排名奖牌榜第三时,报章便大张旗鼓地将之形容为自1966年夺得足球世界杯以来未曾有过的荣耀。
  奥威尔曾将英国人的岛民心态形容为“过分的爱国主义”。自大、狭隘的国民性使得英国在20世纪逐渐由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当面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坐标的位移时,如何调整好心态,这是“民族主义者”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 民族主义 奥运 英国的奥运“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令人恶心的泛滥 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