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改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在此背景下,学报编辑面临着素质提升、业务创新的新挑战。对于如何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尽快转换角色定位,发挥新媒体优势,实现学术文本的有效传播,笔者从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实践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创新
  在高职院校,互联网应用于教学、科研、教育管理等各个岗位,一方面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学报编辑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报编辑该如何尽快提升自身的多媒体运用能力,提高选题策划本领和服务意识,进而提高办刊质量?笔者结合学报编辑工作实践,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新特点
  (一)由传统学术期刊的纸质传播转变为网络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多媒体传播
  传统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优势在于受众相对固定、出版周期固定、出版物可供反复阅读,劣势在于内容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出版周期过长、版面容量小、传播范围有限。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形态不断更新,除了刊载以文字为主的内容,还加入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学术期刊的载体由纸张发展为屏幕,突破了版面容量、出版时间的限制,并且电子版面空间巨大,一旦期刊内容确定下来,可以实现瞬间推送。
  (二)由传统学术期刊的大众化传播转变为网络学术期刊的分众化传播
  传统学术期刊的制作、传播模式,是大众化传播模式。传播者是主导,受众的选择面受到限制。有时,受众为获取期刊中的部分有用信息,不得不订阅整本期刊。而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由大众化传播逐渐向小众化、分众化传播转变,期刊的受众也获得了更多主动阅读的机会。他们可以订阅一本期刊的某个栏目,甚至仅订阅某一篇文章。
  (三)由传统学术期刊的单向封闭传播转变为网络学术期刊的互动共享传播
  在网络环境下,大量期刊推出网络在线服务,并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等移动阅读数字产品。这些产品的内容涵盖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其传播交互性更强,分享渠道更为通畅。受众可以发挥主动性,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学术期刊库等网络平台,共同阅读、下载学术资源;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公众号提出问题、需求,快速获取学术资讯、研究成果。由此,使学术资源的传播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学报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职业素质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首先应承担起学报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实事求是、学风严谨,通过稿件的筛选和编排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不遗余力地将优秀的学术论文呈现给读者。其次,要培养甘于奉献的精神。再次,编辑要坚持学报质量第一、公平竞争的原则,兢兢业业、扎实工作,稿件取舍不论亲疏,尊重作者。
  (二)提高栏目、选题的策划能力
  学报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一方面,编辑要创新栏目,重视征集、筛选权威稿件,安排专家审稿,协调排版和印刷发行。另一方面,编辑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专业水平和鉴别能力,从编辑独特的视角对稿件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发掘每一篇稿件中的创新点,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三)提升数字化编辑水平
  学报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组稿、改稿、审稿和校稿,学会运用多媒体手段,熟练编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制作公众号等移动传播媒介,扩大学报影响力。编辑还要善于运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与相关人员沟通协作,善于通过新媒体,加强与广大读者的互动交流。
  三、学报编辑的创新实践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选题策划、推广发行
  目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报尝试使用新媒体工具,搜集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信息,进行选题策划,形成相关选题,并通过网络将选题发布出去,吸引读者、作者加入主题讨论和论文撰写。在学报发行阶段,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OA系统、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网络媒体,将刊发文章的题目、摘要等内容第一时间发布,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影响力。
  (二)结合学校网络建设实际,改进编辑工作流程
  以往,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发表,一般需经历1~2个月。而利用互联网以后,作者投稿、编辑接稿、排版校对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编辑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利用学校网络,学报有效缩短了编辑处理稿件的时间,使编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报内容创新。
  (三)实现编、排、校一体化
  学校学报相关信息的传递通过专用邮箱和微信、QQ等渠道,编辑组稿、编辑与作者沟通、专家审稿、排版印刷等各环节通过网络进行。编辑与作者交流、稿件的信息检索、查询与传递等更为便捷、高效、准确,实现学报编、排、校一体化。
  四、网络环境下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学报编辑系统的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快完善学报网页设计,以提高稿件处理的质量和速度。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局域网。学报应充分利用这一“窗口”,设计好专用网页,既便于作者登录查询和投稿,又便于读者登录阅读、咨询,同时,还为学报发布信息、编辑处理稿件、专家审稿、排版校对等提供便利。笔者建议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学报网页功能,实现编辑部流程化管理和存档。
  (二)建立审稿专家库,实现稿件的专家网审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稿件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但多数高职学校学报的编辑人数较少,很难应付学校诸多专业、学科的稿件。因此,建立专家库,由专家审稿十分重要。学报应根据期刊定位和所涉及的专业、学科,建立审稿专家库,由审稿专家“一对一”把关,保证稿件的质量。
  (三)建立机制,提高编辑专业素质,尤其是數字化处理能力
  尽管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具有教师职称,但其待遇明显低于同等级别的教师系列,职称评定难,也很少有学习深造的机会。总之,编辑岗位缺乏吸引力,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报的改革创新受到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学校重视学报工作,加大学报投入,建设校园网学报网页,建立学报内部办公及编辑系统;鼓励并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尤其是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提高编辑岗位的待遇,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目前编辑评优和职称评定中的困难,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引进编辑相关专业人员从事编辑工作,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
  面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和多媒体带来的冲击,学报编辑人员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长期不懈努力,把学报办出特色。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学报 编辑 创新 环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