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言:孔子与儒家文化的市场取向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莅临西方三百余年的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认为这句话是耶稣圣谕“你们愿意人怎么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中文译本。事实上,孔子早500年耶稣就已发现了这条被西方誉为 “黄金律”警世名言。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亲笔”作品,但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论语》与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与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一起被公认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和学者或政要谈论孔子,他们都会表现出十分尊敬的神情,并对孔子大家赞扬: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齐名;
孔子不是宗教家,却经常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但是当你再往深处询问孔子的时候,他们会显得一脸尴尬,支支吾吾。

  大家尊敬孔子,但并不了解孔子,尊敬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具有普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孔子陌生,是因为儒家文化依然是处于自身文化圈内的困顿状态,还没有找到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切入点,还没有从文化的渊源上理解孔子的个性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系与界分;
世界上到处都是孔子的精神崇拜者、生活实践者和思想传播者,但有时他们却在不知不觉地误读孔子甚至亵渎孔子。误读和亵渎孔子事件的普遍存在,表明孔子及儒家文化对世人的开放度不高,与异质文化和谐共生能力不强,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还远离于时代,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在日本的历史上,孔子作为文明的使者备受推崇,其《论语》甚至被奉为“最上至极”的“宇宙第一书”。在当代,日本的儒学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处世行为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成了日本的一句谚语,用来讽刺那些死抠书本而不懂得实际运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人。在日本的实际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孔孟之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习俗,甚于孔子的故乡。

  但是,日本在向学生们讲解孔子时,经常要向学生提出严肃的理论问题,如,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有一天,孔子、孟子作为正副统帅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当学生学生们被问得满头大汗,瞠目结舌时 ,老师就会高树他们,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所以,中国稍有发展,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就会甚嚣尘上,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的传播能力弱小,传播方式单一,客观上造成多元文化的隔阂和相互倾轧,其中误读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20世纪60 年代,孔子通过电影、小说、电视等形式, 开始从“着了迷”的学术圈走向大众文化,在国外也掀起了短暂的“东方文化的热潮。由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乏力,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完全的去意识形态化,加上孔子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向标,没有利用现代传媒的手段,也没有采用创意与引导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手法,提高产业开发壮大文化的扩张能力,所以,孔子文化热在西方大众文化快乐的夹击下,在一片喧闹声中败下阵来。

  孔子带徒弟驾车周游列国13年,亲自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孔子的思想和他的心胸一样开阔;
到处碰壁后像丧家犬一般空手而归,然后广招门徒传授“仁者爱人”,恩施天下之宏略,表明孔子思想之解放、理论之开放程度非同一般。孔子在世时,虽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而实现政治抱负,但却勤奋耕耘,门徒三千,成者七十有二,民间崇拜者芸芸。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被皇权垄断圣化以后,孔子就彻底尘封起来,成为封建专制的权柄和御用工具,直至孔家店被砸烂,孔子的个性文化已被历代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糟踏得不成样子。

  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的竞争与融合,跌宕起伏,文明冲突也在加剧,形成了多姿多采的全球文化現象。在多元共生的文化世界里,文化资源愈来愈稀缺,孔子文化作为亚洲的价值理念也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尊崇,世界彷彿又重新发現了孔子。2004年9月26日,在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高级别国际奖项---“孔子奖”。联合国教科文家家泰勒指出,孔子的思想是2500年來我們无力超越的。

  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是比生产力,20世纪是比制度,21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一度因到期的外债而濒临破产深渊的韩国,能在短短几年即走出阴影、重新崛起,正是因为韩国人挖掘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凭借亚洲儒学底蕴,将文化与信息产业的“两栖类”产品与他们的电影、电视一起,挟裹着一股“韩流”风靡全球,使韩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五文化生产大国。

  孔子与儒家文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已很好地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是一次的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这足以说明孔子的儒家文化早已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理念再创和文化输出的理论准备。但是,面对深厚的孔子文化资源,我们显得手足无措,既割舍不了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情节,又担心文化意识形态产业化后的意识失控。

  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到今天几十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成,全球三千万人已经接受了“儒学”的熏陶。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它只是 新一轮孔子及儒家文化周游列国的起点。这次文化之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文化交流,它还将通过崭新的文化创意,运用市场的手法创造和拉动中华文化的市场活力,形成具有超强融合能力的“儒家文化经济流”。中国政府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标志以回应国际市场的儒家文化需求,它标志着政府开始着力打造孔子儒家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民族文化、政治理念和国家政策“软力量”,强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取向 儒家文化 市场 丁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