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16年10月29~30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举办的“童年与教师”研究与实践岭南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是该校继“关注母婴”“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方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之后举办的第五届岭南论坛,是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研究部联袂主办的。全国200多名代表,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一天半的会议时间里,论坛紧紧围绕“童年与教师”这一议题,以专家报告、互动交流的形式,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讨论。
  一、哲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在《向儿童致敬》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它是会消逝的”,那是意识的世界,以成年世界为代表,而那可以一再生长与开花并永不消逝的“根茎”则是进化历史赋予人类个体的珍贵礼物——童年。童年是成年的发源地,成人是这种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和受益者。儿童是最好的哲学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认为,将哲学范畴中的问题迁移到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并非是要否定环境、文化以及后天经验与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更加辩证、审慎、深刻地理解儿童早期学习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脱离对儿童发展生物学前提的基本认识,将发展完全看作后天环境和学习作用的结果,或是将遗传因素的作用推向极致,都对教育实践有误导之嫌。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认为,童年是永不消逝的,童年一直都在。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儿童有九大心理需要,即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独占的需要、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幽默感的需要、秩序的需要、新体验的需要以及责任感的需要。如何确保童年永不消逝,需要各界共同作出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指出,事实上,只有温暖、温馨、微笑和关注的家庭关系(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祖辈关系),才能使儿童自豪地说,“除了童年,我一无所有”;只有尊敬、关怀、感恩和热爱的他人关系(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邻里关系),才能使儿童自豪地说,“除了童年,我一无所有”。保证婴幼儿能在积极温暖的人际关系中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尽的责任。
  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指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是帮助儿童获得幸福,其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儿童体验幸福的过程。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儿童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儿童的幸福是多方面的,物质条件、健康和安全、教育、同伴关系、行为和风险、主观幸福感等构成了儿童幸福的主要维度。
  然而,在实践中,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不理想,因为教师“从童年中走出却忘却了童年”。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秦金亮教授所指出的,儿童世界应与成人世界互相穿梭以及分享与融合,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可进行专业转换,如对教师童年的唤醒与移情、对教师童年记忆的叙事与重整等。
  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强调,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塑造着幼儿的自我和个性,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她从幼儿园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界定、分类、现状、转化等方面,报告了自己所带领的团队7年来所做的相关研究,证明日常评价是教育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要体现人性化和智慧化。她建议对教育问题要进行缜密的研究,应当“小题大做”,运用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来回应教育的现实或关键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以研究和理论指导实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开展长期追踪研究。
  让童年回归,需要让儿童真正享有本该享有的童真、童趣和一切应有的权利。山东师范大学向海英教授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幼儿能够真正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所以,我们要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珍视、融入童心,构建儿童本位的、幼儿真正心动的课程,高度重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本体功能,建立平等、互惠、公平的新型师幼关系,倡导发展性幼儿教育评价。
  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指出,教师应当保持正确的“三观”:在教育观上,保持教育创新观、教育改革观、教育事业观;在教学观上,体现教学思想观、教学民主观、教学方法观;在儿童观上,遵循辩证全面的学生观、自主学习观等。
  华南师范大学李思娴博士强调,教师应观察儿童的行为,关注儿童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冯婉桢博士指出,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温暖的支持,拉近自己与幼儿的距离,让幼儿感受到关怀。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专门研究了儿童的极端害羞行为,認为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提升害羞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加强家园联系,带领儿童走出传统课堂走向社会等,以避免过度害羞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受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触动,刘晶波谈到,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模糊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导致了童年的消失。童年正在被定格为历史,渐行渐远。她着重强调,童年是需要被珍爱和保护的。
  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着重强调,儿童本位是教育原则、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从宏观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儿童立场反观微观层面(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儿童立场,应以儿童为原点,与儿童共同游戏,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立场创设环境,站在儿童的立场创造生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委会副主任、沈阳师范大学但菲教授梳理了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00后儿童生活的嬗变历程,从家庭、游戏、学校、政策、电子媒介五个维度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进行全方位剖析,分析了处在不同年代的儿童的幸福与无奈,反思了我国当代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保护儿童的童年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多学科 童年 教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